西方街頭政治為何青年人居多

西方街頭政治為何青年人居多
2012年05月14日15:53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列印社區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邱柏生

如果青年的社會境遇不佳,現實遭遇悲憤,發展前景暗淡,加上整個社會情緒憤憤不安,他們的情緒被壓抑到一定程度時,參與街頭集會和街頭政治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近年來,境外一些國家包括發達國家,都連續發生民眾街頭集會表示不滿甚至抗議。這些街頭活動中青年人往往是參與主體。他們精力充沛、情緒高昂、行動敏捷、反應機警,在街頭政治中表現得特別顯眼。在歷次的街頭民眾集會或街頭政治活動中大體都表現出上述特徵,這就不免會使人考究其中的緣故。其實,青年人在其他社會活動中基本上都帶有符合其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育發展的表現特點,只不過他們在這些日常活動中大多以個體性行為而不是以集群性行為表現出來,加上人們對這些日常社會活動不大關注,所以青年人話題不常為成人世界所矚目。而青年人無論由零星參與而匯聚成偶結群體,還是一開始就組成活動群體憤然介入街頭政治活動,都容易引起社會公眾的注意,從而使問題凸顯出來,成為人們關心的議題之一。

好奇心與好勝心驅使

青年人喜歡參與街頭政治活動固然與青年的生理、心理特點有關,也與他們接受教育狀況、社會角色扮演以及社會關係聯結等諸多因素相關,還與一定社會的文化心理積澱、政治文化(或以前更多稱為民族性格)狀況、社會當時的整體心理氣氛等複雜因素緊緊相連。

青年人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發育發展所處的階段及其狀況,使得他們大體都會表現出「血氣方剛」的基本行為特徵。他們思維敏捷、活潑好動、精力旺盛,有消耗體能和精力的內在需求。他們對未曾接觸過而呈公眾性的事物之感受性很強,特別是青年人的一些「內在動機」要比成年人表現得更為強烈。國外早有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指出,人們進行學習都有一些「內在」的動機,這些「內在動機是不受任何外部獎勵影響的、自發的活動」,這些動機主要有「好奇心」、「力求勝任的驅力」(我們可簡稱為「好勝心」),以及「互惠性」,即「指人類對他人做出回應,並且與他人共同活動以達到某個目標的深層需要」。青年人的「好奇心」會驅使他們積極關注和參與那些彷彿使人怦然心動的公共事務或社會活動,尤其當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表現受到同伴乃至社會公眾的讚揚。哪怕是少許的默認,都會使他們激動不已。他們調動情緒的能量很大,容易亢奮並相互感染。他們的「好勝心」也驅使他們敢於表現自己,尤其在碰到各種阻力乃至彈壓時,他們會激起強烈的好勝慾望,從而採取公開或隱秘的反向行動。再加上內在動機「互惠性」的作用,青年人面對一些社會人士對他們行動的讚許,更會產生一種回報心理,從而參加後續活動的積極性更為高漲。

理想觀、現實觀和意識觀難以統一

青年人正在接受教育的狀況也會使他們的行為與其他社會成員(儘管他們以前也接受過教育)有一定差異。這是因為教育總是內在地具有培育學生富於批判、反思、超越、確立理想情懷等基本品質的內部律令。青年人時常會滿懷激情地審視社會現實與他們所接受的教育狀況兩者之間的關係,或者輕而易舉地發現教育內容與社會現實相脫節的方面,或者經常思考教育內容中領先社會現實或具有超越性的要求。尤其是當教育要求中包含著不同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基調時,它們增加著青年學生行為遷移的社會範圍。

這種狀況即便在發達國家也不鮮見。如美國有政治學者多年前就指出,政治思想有三種表現形態,即理想觀、現實觀和意識觀。理想觀用一整套「很抽象」的概念表明了應有的、完美的東西,如「強調平等和自由的基本原則」。現實觀則用一套語言系統來描繪政治的現實,但它描述了「一個幾乎與理想觀截然相反的世界」,它常常在如下的範圍內表現為理想觀的對立面:「以不平等取代平等,以強權取代自由,以權勢取代民主」。意識觀在於尋求兩種對立主張的和諧,因為理想觀主張改變政治制度,而現實觀主張接受政治制度。因此意識觀的使命是「試圖跨越原本是不可跨越的裂縫」,它在為理想的全面實現而辯護的同時,也注意到現實。它「是保持統治的語言,是維持現狀的語言」。對此,這位政治學者也坦承,在美國學校的教育要求方面,存在著三種政治思想表現形式之間如何統一的困難。因為如果要求學生更多地從理想觀出發,那麼他們會更大膽地行使言論自由權,更多地批評政府,於是就有可能削弱政府穩定性的基礎。

這無疑是告訴人們,對青年人進行「理想觀」教育是必要的,但必須關心由此帶來的青年人從理想觀出發而形成對社會現實具有批判性和抗逆性的問題。參與街頭政治活動的青年人中究竟有多大比例是青年學生,我們一時無法得知。但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對他們所具有的批判性及理想主義情懷,或多或少成為他們參與街頭政治活動的內驅力之一。

沒有穩定的職業,社會關係簡單

青年人沒有比較穩定的社會職業角色擔當,或許也跟他們行為的機動性有關。青年人不少正在就讀,或者從事著一些臨時性工作,甚至處於失業狀態。這種沒有明確的社會職業角色承擔的狀況,一方面使得他們缺少相應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自我意識,其間也缺少相應的角色規範約束,基本上屬於「無拘無束」的狀態。另一方面,這種行為機動性又賦予他們有一種行使「自由」的使命,他們的理想主義情懷驅使他們想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這種社會責任擔當又以維護一般「正義」、「公正」等為內容的自我期待立場表現出來,從而使青年人樂於扮演彷彿足球場上自由中衛的角色那樣去「沖衝殺殺」,同時扮演多種角色。

從青年人的社會關係角度看,也有一定的機緣使得他們成為街頭活動的主體。一般來說,大多數青年人的社會關係比較簡單,如單身獨立、沒有婚嫁,他們沒有成年人那麼多的牽掛,基本上屬於「無擔一身輕」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他們的社會境遇不佳,現實遭遇悲憤,發展前景暗淡,加上整個社會情緒憤憤不安,青年人的情緒被壓抑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參與街頭集會和街頭政治的概率就會大大提高。

當然,青年人投入街頭政治的原因是多種多樣、錯綜複雜的。也許還跟一個國家中國民的政治表達方式和習慣有一定聯繫,與國民習性有關,與社會管理方式相關,與社會矛盾的尖銳程度有關,等等。一句話,人們應該關注青年人參與街頭政治活動的心理、文化等原因,但這絕不意味著可以在青年人的心理、社會性發展乃至青年群體中尋找街頭政治問題發生的終極原因。表現在青年人身上的原因畢竟是淺表性動因,真正引發青年人參與街頭政治的深層動因則潛藏在這些國家的社會結構或制度的深處。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

《人民論壇》 (2012-05-01 第05版)

推薦閱讀:

天津楊柳青年畫
一個國家最可怕的,不是中年人的危機,而是青年人的佛系
如何看待「宅傻」這一觀念?
《女青年141206》我腰不好,要不你在上面?
青年詩人 祝曙琳詩詞選

TAG:政治 | 西方 | 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