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妙法蓮華經文句(釋普門品)(隋,智顗)

023 妙法蓮華經文句(釋普門品)(隋,智顗)

妙法蓮華經文句

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天台智者大師說

此品是當途王經,講者甚眾,今之解釋不與他同。別有私記兩卷,略撮彼釋此題,有通有別:通有十雙,別有五隻。十雙者:

(一)人法乃至第十智斷(云云)。觀世音者,人也;普門者,法也。人有多種(云云)。法有多種(云云)。依前問,答論觀世音人;依後問,答論普門法。人法合題,故

言觀世音普門品。

(二)觀世音者,大悲拔苦。依前問答,百千苦惱皆得解脫。普門者大慈與樂。依後問答,應以得度而為說法也。

(三)觀世音者,智慧莊嚴。智能斷惑,如明時無闇。普門者,福德莊嚴。福能轉壽,如珠雨寶者也。

(四)觀世音者,觀冥於境,即法身也。普門者,隨所應現,即應身也。

(五)觀世音者,譬葯樹王,遍體愈病。普門者,譬如意珠王,隨意所與。

(六)觀世音者,冥作利益,無所見聞,三毒七難皆離,二求兩願皆滿也。普門者,顯作利益,目睹三十三聖容,耳聞十九尊教也。

(七)觀世音者,隨自意照實智也。普門者,隨於他意照權智也。

(八)觀世音者,不動本際也。普門者,跡任方圓也。

(九)觀世音者,根本是了因種子。普門者,根本是緣因種子也。

(十)觀世音者,究竟是智德,如十四夜月光也。普門者,究竟是斷德,如二十九夜月邪輝將盡也。

經文兩問答含無量義,略用十雙,始從人法,終至智斷,釋品通名,其義如是。

別論五隻者:一觀也。觀有多種,謂析觀、體觀、次第觀、圓觀。析觀者,滅色入空也。體觀者,即色是空也。次第觀者,從析觀乃至圓觀也。圓觀者,即析觀是實相,乃至

次第觀亦實相也。今簡三觀,唯論圓觀:文雲普門,觀若不圓,門不稱普,即此義也。

世者,若就於行,先世後觀;若就言說,先觀後世;今從說便,故後論世。世亦多種,謂有為世、無為世、二邊世、不思議世。有為世者,三界世也。無為世者,二涅槃也。

二邊世者,生死涅槃也。不思議世者,實相境也。簡卻諸世,但取不思議世也。

音者,機也。機亦多種: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機。人天機者,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二乘機者,厭畏生死,欣尚無為也。菩薩機者,先人後己,慈悲仁讓也。佛機

者,一切諸法中,悉以等觀入;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也。揀卻諸音之機,唯取佛音之機而設應,以此機應因緣故,名觀世音也。

普者周遍也,諸法無量,若不得普,則是偏法。若得普者,則是圓法。故思益云:「一切法邪,一切法正。」略約十法明普,得此意已,類一切法,無不是普。所謂慈悲普、

弘誓普、修行普、離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成就眾生普、供養諸佛普。

始自人天,終至菩薩,皆有慈悲,然有普有不普。生法兩緣,慈體既偏,被緣不廣,不得稱普。無緣與實相體同,其理既圓,慈靡不遍。如磁石吸鐵,任運相應。如此慈悲,

遍薰一切,名慈悲普。

弘誓普者,弘,廣也;誓,制也。廣制要心,故言弘誓。弘誓約四諦起,若約有作無生無量四諦者,收法不盡,不名為普。若約無作四諦者,名弘誓普也。

修行普者,例如佛未值定光佛前,凡有所修,不與理合。從得記已,觸事即理。理智曆法而修行者,無行而不普也。

斷惑普者,若用一切智、道種智,斷四住塵沙等惑,如卻枝條,不名斷惑普。若用一切種智斷無明者,五住皆盡,如除根本,名斷惑普。

入法門普者,道前名修方便,道後所入名入法門。若二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眾多;又為定所縛,故不名普。若歷別諸地淺深階差,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切

三昧悉入其中,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故名法門普。

神通普者,大羅漢天眼照大千,支佛照百佛世界,菩薩照恆沙世界,皆緣境狹發通亦偏。若緣實相修者,一發一切發,相似神通如上說,況真神通而非普耶!

方便普者二種:道前方便修行中攝。道後又二:一者法體,如入法門中說。二者化用,如今說。逗機利物,稱適緣宜一時圓遍,雖複種種運為,於法性實際而無損減,是名方

便普。

說法普者,能以一妙音,稱十法界機,隨其宜類俱令解脫,如修羅琴,故名說法普。

成就眾生普者,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皆菩薩所為。鑿井造舟,神農嘗葯,雲蔭日照,利益眾生,乃至利益一切賢聖,示教利喜,令入三菩提,是名成就眾生普。

供養諸佛普者,若作外事供養,以一時一食一花一香,普供養一切佛,無前無後,一時等供;於一塵中出種種塵,亦復如是。若作內觀者,圓智導眾行,圓智名為佛,眾行資

圓智,即是供養佛。若行資余智,不名供養普。眾行資圓智,是名供養普。

門者,從假入空,空通而假壅;從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則非普,壅故非門。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實相,雙照二諦,故名普;正通故名門。普門圓通,義則無量,略舉其

十類則可知。此品猶是普現三昧化他流通也。文為三:一問,二答,三聞品得益。問答兩番,初番問為二:初經家敘時者,說東方菩薩竟。次說西方菩薩時也(其一)。說東方生

善竟,次說西方生善時(其二)。說東方斷疑竟,次說西方斷疑時(其三)。說東方得道竟,次說西方得道時(其四)。

無盡意者,大品明空則無盡。大集明八十無盡門。凈名云:「夫無盡者,非盡非無盡,故名無盡。」總三經,用三觀三智釋無盡也。意者,智也。無盡者,境也。智契於境,

單從於境,應言無盡。單從於智,應言於意。境智合稱,故言無盡意也(一)。又意者世出世之本也(二)。又意即法界中道,故言能觀心性名為上定(三)。此約三智三觀,釋

名也。

興問者,大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無盡意前以慧莊嚴,問觀世音慧莊嚴;佛以慧莊嚴,答觀世音慧莊嚴也。佛答為三:一總答、二別答、三勸持名答。總為四:一

人數、二遭苦、三聞名稱號、四得解脫。

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文百千萬億眾生,多人也;受諸苦惱,多苦也。舉多顯少,多尚能救,況少苦耶!遭苦是惡,稱名是善,善惡合

為機義也。而得解脫,是應也。此是機感因緣,名觀世音,亦是人法因緣,乃至智斷因緣,名觀世音。後去例如此,結名不煩文。

別答為三:一口機應,二意機應,三身機應。口又二:初明七難,次結。火難為四:一持名是善,二遭火是惡,三應,四結。於一難中例為三番:一果報火,地獄已上,初禪

已還,皆論機應。二惡業火,地獄已上,非想已還,皆論機應。三煩惱火,地獄已上,等覺已還,皆論機應。七難、三毒、二求,例皆如此。此義既廣,可以意知,不可文記。

身機為二:初二求,次結。求男有立願修行德業,求女文略修行,正言禮拜是同,故略之。願業各異,故重出之。結如文。

從「是故眾生」下,是勸持名為三,勸持格量結嘆。上述勝名美德不辨形質,若欲歸崇宜持名字,是故勸持也。入大乘論云:「法身唯一,應色則多。」格六十二億應,等一

法身也。智者云:「圓人唯一,偏人則多。」格六十二億偏菩薩,等一圓菩薩也。

第二番問為三:「云何游」問身,「云何說」問口,「方便」問意。此聖人三密無謀之權,隨機適應也。佛答亦三:一別答,二總答,三勸供養。「應以」者,答方便力也。

「現身」答其問游也。「說法」答其問口也。凡有三十三身、十九說法(云云)。

從「成就」下,結別開總。別文廣意狹,總答文狹意廣(云云)。

從「是故」下勸供養,此中見形聞法,故勸供養也。初勸次受旨,受旨為六,奉命不受,重奉佛勸即受,結皆如文。

從「持地」下。是聞品功德(云云)。

「無等等」者,九法界心不能等理,佛法界心能等此理,故無等而等也。又畢竟之理是無等,初緣畢竟理而發心,能等於理,故言無等等也。又心之與理,俱不可得,將何物

等何物,而言無等等耶?心之與理,俱不可說,不可說而說,說此心等此理,故言無等等耳。初一是橫釋,次一是豎釋,次一非橫非豎釋也(云云)。

推薦閱讀:

學像小孩子 證道經文:太18:1
以弗所書查經文字稿(05)——唐崇榮牧師 弗1:7-9
以弗所書查經文字稿(39)——唐崇榮牧師 弗4:16
(7)玉照定真經經文詳解:第一章壽命長短

TAG:經文 | 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