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就是我喜歡的主旋律電影——《荒野獵人》觀後感 || 朋友說 | 第78說

文/梁雲風

「偉大的電影通常都會展現永恆的價值觀,」《舊金山紀事報》資深影評人米克·拉薩爾說,「也就是不論是在半個世紀之前,還是在半個世紀之後,都與當下擁有相同含義的事物……愛情、生存、死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這些人類永恆的話題與品質,通過文學、繪畫、音樂、舞蹈,以及電影藝術的表達,傳遞到它的每一個受眾,產生情感的共鳴,感同身受,進而身臨其境!

而生存、死亡、父子情,正是《荒野獵人》所展示的情節,如果再加上主角和妻子的愛情,以及為兒子的復仇,那滿滿的價值觀正如拉薩爾所言:這是成就一部偉大電影的必備元素!

但在我看來,偉大的電影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輸出價值觀!《荒野獵人》輸出的價值觀是:信念!

生存和復仇是貫穿全片的兩個主題。小李子扮演的主角格拉斯意外碰到了一頭母熊,與熊搏鬥後他身負重傷,隊長僱傭了兩個人約翰·菲茨傑拉德(湯姆·哈迪飾)和吉姆·布里傑(威爾·保爾特飾)來照顧他。貪婪兇殘的菲茨傑拉德殺死了他的兒子霍克,並將他活埋拋棄在冰天雪地里,但他以驚人而強大的意志力活了下來,匍匐著尋找生機,從這裡開始,所有的考驗都是生死考驗:

他生吃活魚,他在湍流中求生,為了粘合傷口他往傷口撒火藥,然後點燃,他生吃野牛肝臟,他被印第安人追殺,他掉下懸崖,他剖開馬的肚子,為了取暖冰天雪地里全裸把自己藏在馬肚子里……為了一個信念,茹毛飲血,向死而生!

事實上,也有不少影迷看完電影后吐槽,如果只是看野外生存遊戲,看貝爺就可以了,鑽木取火、衣不蔽體什麼的都太low。的確,如果只是把它當成是野外生存的冒險劇,不值得奧斯卡為它頒獎。但電影之所以是電影,而非真人秀,其魅力就在於,它告訴你憑什麼能在野外生存,這才是給人內心衝擊的地方。

向死而生,是因為有活下去的執念。在電影的開頭,我們可以看到格拉斯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畫面,伴隨著女人的旁白:「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keep breathing.」這句旁白貫穿全片,在每次格拉斯接近死亡時這句旁白都會響起,呼喚著他,請努力活著。

支撐格拉斯活下去的信念是復仇,這股信念之力,超出了常人的範圍。就像我們在《勇敢的心》中聽威廉·華萊士大喊「Freedom」,在《肖申克的救贖》中聽安迪一遍一遍地在心裡喊「hope」,所有能支撐人堅持下去的理由,成了電影藝術中最震撼人心的元素,如拉薩爾所言,無論是五十年前還是五十年後,都能打動觀影者。

信念的力量更表現在復仇完成之後。當大仇得報,所有的堅持與執著不再,活下去的寄託便消失了。《荒野獵人》英文名The Revenant,亡魂或者遊魂。影片中,格拉斯在兒子死後曾見到一次幻象,破敗的教堂,搖晃的鐘,從牆上剝離的聖象,以及逐漸走近自己的兒子,與之擁抱。當然鏡頭一切他只是在抱一棵樹——如他崩潰的信仰,作為一個荒野之中近似於孤魂野鬼、一無所有的人,唯一的信仰早已被複仇取代,一旦復仇完成,只能遁入虛無。這也是為什麼當仇人在自己手中,他又說了句:「The revenge is in God』s hand』s not mine.」影片的結尾,他空洞的眼神,就如同亡魂。

當然,影片最震撼人心的是求生的過程。鏡頭之下,白色而冷酷的落基山脈以及平原、草原、冰原、針葉森林、湖泊、湍急的河流匯集一處,極限的環境之下,愈能激發人的潛能,就像華萊士最後留下了自由的種子(伊莎貝拉生下了他的孩子),安迪成功越獄,自由和希望給觀影者種下了種子一樣,《荒野獵人》中,信念的種子也在格拉斯求生的路上一路播撒,開花結果!

《荒野獵人》是小李子的沖奧之作,專業陪跑二十年後,憑藉在該片中出色的表現,小李子終於一舉奪得影帝。影片沉重而血腥,但在影院尖叫地看完這150分鐘的長片後,我還是得說,沒錯,這就是我喜歡的主旋律電影。

順便說一句,該片由於內容充滿暴力,畫面血腥,所以被美國電影協會評為R級(限制級,13歲-17歲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觀看),但我在電影院里發現,我的前後左右很多穿著校服的學生和我一起尖叫!


推薦閱讀:

政治家為什麼會成為2017全球思想者榜單主旋律?
只有偶像劇才能搞事情?主旋律也需要「話題性」!
蘇維埃進行曲是不是有種很燃的感覺?
哭窮這件事才是中國社會的主旋律
戰狼2,拍的什麼玩意兒啊,還好意思埋怨分給打低了

TAG:電影 | 朋友 | 觀後感 | 旋律 | 我喜歡 | 主旋律 | 獵人 | 荒野獵人 | 荒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