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報告」之「全球反恐」:2015年11月全球反恐行動與政策分析報告之三
中東作為全球反恐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是反映大國根據局勢變化隨時調整境外反恐政策的「晴雨表」。俄羅斯、美國、土耳其、敘利亞等國家在這一地區的利益博弈,將成為各國反恐政策動向最為全面的寫照,一系列新特徵也將作為把握日後該地區反恐格局走向的重要依據。
1.土耳其與「伊斯蘭國」恐怖勢力的關聯性脈絡日益顯現;
2.俄羅斯在巴黎發生恐襲事件後嚴防境內發生恐怖襲擊事件;
3.美國在中東地區同俄羅斯角力的同時,在該地區反恐行動中的地位日漸尷尬,同時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國內反恐鬥爭當中。
一、土耳其的反恐行動
(一)土耳其的國內反恐行動。
第一,為維護政局穩定,強化國內安保力量。繼土耳其安卡拉在10月發生兩起自殺式爆炸襲擊事件後,國民群眾對安全形勢感到擔憂。因此為維護政治統治,以及保證議會選舉投票順利進行,土耳其政府動用了大量警察和憲兵加速總統府內安保措施的升級,以防發生任何不測。
第二,展開突襲行動,拘捕極端分子。土耳其為保障G20峰會在安全環境中進行,分別在11月5日和7日集中逮捕了60餘名可能與「伊斯蘭國」有關聯的嫌犯,且來自俄羅斯、敘利亞等不同國家;11月9日,土耳其又拘留了近40名入境外國人,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
(二)土耳其的國際反恐合作。
第一,對境外「伊斯蘭國」勢力展開軍事進攻。其一,在巴黎空襲事件發生後,總統埃爾多安在11月14日表示強烈譴責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並對遇難者家屬表示哀悼。其二,在11月1日,土耳其派出戰鬥機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進行了空襲,在11月6日,基於10月發生在土耳其火車站的恐怖襲擊事件,土耳其宣布制定了一個以天為周期的打擊計劃,對「伊斯蘭國」境外力量展開軍事打擊。
第二,11月24日,俄羅斯駐法大使表示,俄方將與美國、法國、土耳其建立聯合指揮中心,共同打擊敘境內「伊斯蘭國」恐怖勢力。但截至目前未發現土耳其官方對此中心的建設以及土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出任何公開說明;11月30日,土耳其在與歐盟達成的協議中表示將嚴格控制邊界,同時獲得30億歐元以幫助在土的敘利亞難民。與此同時,有關土耳其加入歐盟的新談判將再度展開。
(三)土耳其反恐行動的特徵。
第一,土耳其與「伊斯蘭國」恐怖勢力之間盤根錯節的關係逐漸浮出水面。此前,雖然有個別國家對土耳其的反恐政策提出過質疑,但並未坐實。[1]從11月30日前公布的信息來看,已經有來自俄羅斯、敘利亞及部分專家開始懷疑土耳其與「伊斯蘭國」恐怖勢力之間存在勾連關係,紐帶就是從事非法石油交易。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雖然宣傳若情況屬實,則宣布辭去總統職務。但通過對事件的發生順序進行梳理,各方對此發出的質疑聲音不無道理。
第二,土耳其在國家利益受到侵害時,不惜選擇與反恐同盟國對抗。土耳其宣稱俄羅斯戰機因侵犯其領空而被擊落是發生在11月24日。但在事發前一天,即11月23日,俄羅斯國防部表示,俄羅斯戰機已連續5天在敘利亞摧毀了向「伊斯蘭國」恐怖勢力運送原油的運油車,數量達到1000餘輛。與此同時,在隨後的幾天中,土耳其政府仍然選擇冒極大的風險,拒絕就此事與俄羅斯方面妥協,並且措辭強硬,導致兩國外交關係降至冰點。
總之,土耳其作為中東地區發展速度居於前列的大國之一,談及恐怖主義問題時卻總是模稜兩可的「中立」態度。這說明在意識形態及民族認同感方面,土耳其的態度與其他國家是不同的。如果說俄方轟炸「伊斯蘭國」運油車是導火索,那俄羅斯轟炸敘利亞境內的土庫曼人,即敘反對派武裝,才真正戳到了土耳其的痛處。[2]同時,土耳其在有關國際社會如何看待穆斯林方面表示的憂慮,往往超過該國對恐怖襲擊事件本身的關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土耳其總統呼籲各國應防範出現敵視穆斯林情緒的現象,注意區分恐怖分子和真正的穆斯林。雖然維護這一宗教群體的形象和這種提醒是非常必要的,防止出現「一刀切」的現象,但是土耳其在暴恐事件發生後總是習慣性地關注和同情本國及世界穆斯林的境遇,這將可能導致更為負面的影響。
二、俄羅斯的反恐行動
(一)俄羅斯在國內採取的緊急措施。
11月14日的頭條位置被巴黎恐襲事件穩穩坐實,但在同一天,受到恐怖分子威脅的還有俄羅斯。「伊斯蘭國」當天在一段視頻中揚言讓俄羅斯和其他歐洲國家血流成河。在巴黎事件作為襯托下,克林姆林宮從兩個方面出發,制定了國內的緊急應對措施:一方面,國家在制度上對打擊恐怖主義源頭進行了進一步完善。11月9日,普京簽署總統令,宣布成立反資助恐怖主義跨部門委員會,以協調各部門打擊恐怖主義過程中行動的一致性,提高打擊效率;另一方面,俄執法機構採取實質措施,打擊製造恐怖事件的預備嫌犯,警方宣布已經抓捕了一批恐怖分子,查繳了一批武器和炸藥;同時在警力部署上,一些敏感地點的軍警力量也明顯得到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方面制定緊急措施的原因有二:其一,俄羅斯當局並沒有把「伊斯蘭國」發布的視頻當作是一種言語恐嚇,積極部署警衛力量可以穩定民心、防微杜漸,明確俄羅斯對恐怖主義絕不心慈手軟的態度;其二,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即俄羅斯在國內緊急出台安保措施集中突顯了當局的緊張情緒。這種緊張情緒源於現階段俄羅斯在敘利亞地區人力、財力的持續投入,牽制了俄當局對境內「伊斯蘭國」恐怖勢力和極端分子實行打擊的有生力量。雖然普京一再強調在敘行動不會常態化,但是短期內俄羅斯無法「全身而退」。因此,若不積極採取措施應對,俄羅斯將陷入境外反恐的「泥潭」中無法自拔,嚴重影響對境內恐怖勢力的打擊效率。
(二)俄羅斯在境外反恐行動中手段向多元化發展。
雖然11月俄羅斯公布的各項打擊數據依然驚人,但基於對實際效果的考量,俄方在這方面的報道頻率要明顯低於之前兩個月份。而打擊境外恐怖勢力的手段也出現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不再單純依靠加強空襲轟炸目標,同時在敘境內加強導彈系統的地面部署。11月9日和26日,俄官方宣布在敘利亞部署最新型的防空導彈系統,以防範「可能發生的其他事件」;其次,在作戰手法上,更多地使用突襲方法端掉更多「伊斯蘭國」恐怖勢力據點。11月4日通過短期突襲的形式,打擊了敘利亞境內2000餘處恐怖勢力基礎設施;11月10日至13日,連續襲擊了448處極端分子窩點和設施;11月25日至27日,由針對敘境內8省份的472處目標實施了突襲。其中包括在短期內探明並切斷了「伊斯蘭國」非法石油買賣的交易路線;最後,開始增加對敘利亞政府的經濟援助。11月4日,俄羅斯農業部確認將按照人道主義救助框架,援助敘利亞10萬噸小麥。這是繼美國培訓伊拉克等國本土武裝後又一戰略性援助項目。
(三)在反恐合作中積極尋求構建全球反恐聯盟。
構建反恐聯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俄羅斯當局一方面「身先士卒」,希望本國在反恐行動中起到表率作用,提升自身在中東地區反恐鬥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為了緩解自身在中東地區的反恐壓力,普京一直呼籲建立廣泛地反恐戰線,尋求並倡導形成世界性地反恐聯盟。
為此,俄羅斯進一步強化與多國的反恐合作,協調打擊「伊斯蘭國」的步調,與沙特、伊朗等國尋求更加廣泛的政治合作,向聯合國遞交協作反恐協議草案,推動全球反恐聯盟走向實質性建設階段。
三、美國的反恐行動
(一)美國在反恐格局中的主導地位日漸式微。
隨著恐怖襲擊在全球範圍內日益猖獗,美國作為全球反恐鬥爭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11月頻繁與各當事國頻繁進行反恐合作方面的會晤。但在各國國家利益,尤其是各國在中東地區的政治、軍事博弈升級,使得美國在該地區反恐格局的主導地位日漸式微。一方面,俄羅斯介入敘利亞打擊「伊斯蘭國」已三個月,但兩國的反恐合作至今沒有實質性進展。暫且拋開國家利益不論,隨著越來越多的當事國參與到該地區的軍事反恐行動中,兩國持續的不合作將使得中東地區的反恐格局構建變得十分僵化;另一方面,美國在本月雖與德國、法國等歐洲當事國「秀合作」,但這並不能解決各國在評判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反恐行動存在的分歧。這會導致歐洲國家在軍事反恐行動中經歷短暫的迷茫期之後,將各自轉向推進本國的軍事反恐進程,對國際反恐聯盟的形成十分不利,同時使美國未來在該地區的反恐行動將遭受更多的質疑和不信任。
因此,為鞏固自身在全球反恐戰略格局中的地位,在巴黎暴恐事件發生後,奧巴馬立即宣稱該事件是「對平民襲擊的卑劣嘗試」,並在11月30日抵達巴黎後直奔巴塔克蘭劇院悼念。在打擊敘利亞境內恐怖勢力行動中,美國雖然在11月9日和28日分別表示,因反恐需要,美國將增派兵力以及特種部隊進入敘利亞,但卻在11月兩次警告俄羅斯在敘利亞專心反恐,不要在該地區繼續增兵。總之,美當局繼續加大針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力度是大趨勢,也是客觀需要;但奧巴馬也在想盡辦法聯合更多國家參與軍事打擊「伊斯蘭國」,在緩解美國在該地區尷尬地位的同時重新調整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有更多力量應對國內和國際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
(二)加大了國內反恐力度。
1.美國加大反恐力度的具體表現。
因此,奧巴馬政府在11月集中從三個方面提高了國內的安保級別。第一,針對特定類型目標加強防範措施。巴黎恐襲事件發生後,美國哈佛大學等學校和商業區接連收到炸彈威脅等恐嚇信息,對公民的生產生活已經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因此警方在11月15日宣布集中加強了體育場地等人員密集場所的警力;第二,以重大節日為時間點加強防範措施。在感恩節來臨之前,美政府在11月25日向所有美國公民發布全球旅遊警報,激烈回應「伊斯蘭國」恐嚇視頻中威脅紐約的內容,保障民眾生產生活能夠順利進行,驅散社會中的恐怖氣氛;第三,在接收敘利亞難民的問題上,執政黨與參選人存在較大分歧。從目前態勢來看,不僅有來自30餘州州長強烈反對的回應,[3]甚至美國眾議院在20日並表示將不再接收敘利亞難民。11月30日,美總統參選人也表示敘利亞難民希望可以回國,而不是來美國,而特朗普更稱「9·11後世界穆斯林都瘋了」。與此同時,美國民眾也並不認同奧巴馬關於「同時確保難民和美國本土安全」的難民政策。因此,為維護國際形象,難民已按計劃分批次進入美國境內,但奧巴馬如何在卸任前能否妥善解決來自眾議院與其他黨派的壓力以及消解本國民眾的消極情緒,恐怕會直接影響到美國大選的發展趨勢。
2.反恐力量向國內傾斜的原因。
美國反恐戰略向國內轉移,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首先,受巴黎恐襲事件的影響,美國當局將視角逐漸轉向國內,更加註重對本國公民的保護,並在11月25日向全球美國公民發布旅遊警報,聲稱共同應對恐怖威脅;其次,據FBI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本土的「獨狼式」IS恐怖嫌犯的調查案件已增至900起,國內反恐形勢陡然嚴峻;最後,美國當局與參選黨派圍繞本國反恐政策針鋒相對,這都使得奧巴馬不得不把目光轉移到本土,應對來自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壓力與挑戰。
(三)美國在敘利亞伊拉克反恐行動的新舉措。
美國政府雖在11月持較為審慎的反恐態度,但並不意味著美國要淡化自身在全球反恐戰略格局中的影響。相反,美國仍在繼續強化和推動本國與其他國家進行更具操作性的反恐合作。巴黎恐襲事件發生後,美國積極向有關國家表達了在反恐方面強烈的合作意願。例如在11月15日至25日,美國同法國政府多次就反恐問題交換了意見,並將共同關注點匯聚到打擊「伊斯蘭國」行動本身上,同時宣布繼續加快共享反恐情報及相關信息分享機制等實質性反恐合作事項;美國還在11月19日表示繼續與庫爾德武裝合作打擊「伊斯蘭國」勢力之後,於11月28日向敘利亞派駐地面部隊,培訓庫爾德人武裝勢力,提高打擊「伊斯蘭國」能力。
與此同時,近期美國境外的反恐政策熱度看似降溫,但國務卿克里在11月25日訪問了阿聯酋等國,探討如何應對中東北非地區的恐怖襲擊事件,同時表示必須在打擊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領域加強協調與合作。這也意味著繼10月美國駐軍進入北非地區協助各國打擊「博科聖地」恐怖勢力之後,將美國全球反恐戰略觸角從中東向西延伸至該地區的又一重要舉措。
注釋:
[1] BBC NEWS,「Turkey shoots down Russian warplane on Syria border」, November 24,2015, http://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34907983
[2] Channel News Asia,「Turkey downs Russian warplane near Syria border, Moscow denies air space violation」, November 24,2015, 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world/turkey-downs-warplane-on/2288776.html?cid=fbint
[3] Patriot Update.com ,「Shocking sign shows up in department store window… local muslims are endangered」, November 11,2015, http://patriotupdate.com/photo-shocking-sign-shows-up-in-department-store-window-local-muslims-are-enraged/
(姜昱同 西北政法大學反恐怖主義研究院)
推薦閱讀:
※窮人VS富人系列(7)賺錢就是幹起來再說
※爬行動物
※2015年校園安全「夏季攻堅」專項整治行動階段工作情況彙報
※★女人這四種暗示很明顯了,再不行動就不是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