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與18世紀後期的中尼戰爭 高鴻志
英國與18世紀後期的中尼戰爭 高鴻志
1788年與1791年,統治尼泊爾的廓爾喀族兩次入侵西藏,挑起中尼戰爭。英國對中尼戰爭採取了何種政策?對此,魏源在《聖武記》卷5《乾隆征廓爾喀記》中說:「福康安進兵時……廓夷南告急於披楞,披楞佯以兵船赴援,實陰倡其邊鄙。廓夷兩支強大敵,洶懼無計」1,不得不請降。清末不少著名學者和政府要員均視此記載為信史。紛紛引用,例如徐繼畲就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侵擾後藏之事,在《瀛環志略》中寫道:「英人聞中國進兵,亦興兵擾其邊,廓爾喀震恐,赴大軍乞降,獻還所掠」2;王之春也說英吉利屬部「噶里噶達,佯以兵船赴援,而陰窺其邊境,廓夷兩支大敵益懼,再遣使軍前乞哀」3。其實,魏源上述記載是錯誤的,在兩次中尼戰爭中英國均未派軍援助中國攻擊尼泊爾;相反,英印總督考倫華理斯(Cornwallis)以中立為幌子,利用中尼衝突,積極推行前任總督哈斯丁斯(Plastings)打開西藏大門,從中國後門進入內地的政策。英國採取這一政策與18世紀後期的中英貿易有關。
一
18世紀後期英國對華貿易有較大發展。英國從中國輸出的產品主要是生絲和茶葉。從1717年起,茶葉開始取代生絲成為東印度公司在華購買的主要商品4。18世紀初,東印度公司每年銷售的茶葉量約5萬磅,到18世紀末。茶葉銷售量已達2千萬磅,即不到100年的時間增長了400倍5。英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量激劇增長。而英國棉毛織品和其他工業品在中國市場卻長期滯銷,為了購買中國產品,英國不得不向中國支付大量現銀。英國白銀外流以及粵海關官吏貪污勒索,引起東印度公司和英國工商界的強烈不滿。他們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樣,北部寒冷,需要大量棉毛織品,如果英國對華貿易不只限於廣州一口,英商能前往更多地區貿易,就既能擺脫粵海關官吏勒索,又能擴大英國工業品銷售市場。在英國殖民主義者看來,打開西藏大門就是達到上述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
1757年普拉賽戰爭後,英國確立了對印度的統治,幾乎從那時起,英印統治者即渴望打開西藏大門,發展印藏貿易,使西藏成為英國商品的銷售市場。從西藏獲得在廣州購買中國絲、茶等產品所需的資金,同時,試圖通過班禪或達賴喇嘛的引薦,同清廷建立聯繫。1774年和1783年,哈斯丁斯曾先後派遣博格爾(Bogle)和土納爾(Turner)進藏活動。拉攏班禪與仲巴呼圖克圖,企圖打開西藏大門。魏源在《聖武記·乾隆征廓爾喀記》中說:「英夷之與我互市,則又有海而無陸」6。此說不確。
自博格爾入藏後,經由尼泊爾、不丹的英屬印度與西藏之間的貿易有了初步發展。據土納爾有關其出使西藏的記載,當時英印領地向西藏輸出的商品有次等絨面呢、鼻煙盒、小刀、剪子、眼鏡、丁香、肉豆蔻、檀香木、珍珠、綠寶石、藍寶石、天青石、珊瑚、黑色大理石、琥珀、貝殼、棉布、皮革製品、煙草、靛青與水獺皮;從西藏輸入的商品有砂金、麝香和硼砂7。特別令哈斯丁斯感興趣的是土納爾關於西藏砂金的記述。土納爾說他在西藏時一小口袋砂金僅值7盧比,幾年前甚至一度下跌至3盧比左右8。然而正當哈斯丁斯大做其黃金夢時,英國國內圍繞改組印度殖民地管理機構的政爭進入高潮,1785年他被迫辭職離印回國。代理總督麥克菲遜Macpherson以及1786年出任英印總督的考倫華理斯繼續奉行向西藏擴張侵略勢力的政策。1787年,英國政府首次派政府使團前往中國,出任使團大使的卡斯卡爾特中校Lt. ——col. Cathcart是孟加拉陸軍軍需署署長。此次出使的經費,包括大使的年薪6000英鎊以及向中國朝廷大臣贈送禮品等所需費用,均由東印度公司承擔9。英國政府特地指示卡斯卡爾特同英印總督考倫華理斯保持密切聯繫。最初,英國使團曾擬經西藏去北京,後因考慮到道路漫長艱險。才決定仍由海道至廣州,再轉赴北京。但卡斯卡爾特建議一俟使團抵達北京,他即派使團秘書阿格紐Agnew經西藏回國10。這說明英國殖民主義者始終未放棄進入西藏的打算。
1788年6月,卡斯卡爾特在來華途中病逝,英國首次赴華使團不得不中途返回英國。國務秘書鄧德斯Dundas計劃再次派使赴華,擬商請英印總督考倫華理斯幫助物色赴華使團大使人選。恰於此時爆發了第一次中尼戰爭。
二
1788年,尼泊爾統治者派軍侵入西藏,佔領了聶拉木、宗喀和濟嚨。清廷諭令成都將軍鄂輝、四川提督成德率軍進藏抗擊尼軍,後又加派理藩院侍郎巴忠進藏處理尼泊爾侵藏事件。
當尼泊爾侵略軍強佔聶拉木等地後,後藏仲巴呼圖克圖背著清廷駐藏大臣。以自己並假借班禪名義寫了兩封信派克什米爾人雷哲布(Rejeb)與沃里(Walli)帶往加爾各答,向考倫華理斯求援。1788年12月,仲巴呼圖克圖所派使者抵達加爾各答。經過兩個月的深思熟慮,考倫華理斯於1789年初夏致函班禪,他在信中首先對英屬印度恢復同班禪之間的通信聯繫表示高興。接著,他宣稱英國絕不幫助尼泊爾,但也不可能派遣大軍進攻尼泊爾,因為:第一,東印度公司不能提供進行一場山地戰所需的軍費;第二,尼泊爾並未向東印度公司挑釁;第三:西藏屬於中國皇帝管轄,東印度公司不願因干涉尼泊爾與西藏之間的事務而得罪中國皇帝11。考倫華理斯作出上述答覆並非偶然。自博格爾和土納爾相繼入藏後,雖然英印政府同後藏班禪建立了聯繫,印藏貿易有了初步發展,但西藏大門仍對英國人關閉,通過班禪或達賴的引薦同北京朝廷建立外交關係的計劃亦未實現。考倫華理斯在複信中強調派軍援助西藏存在巨大困難。英國必須付出昂貴代價,意在利用西藏的困難處境,迫使西藏地方政府承擔開放西藏市場並協助英國同北京朝廷取得聯繫的義務,以作為援助條件。當考倫華理斯這封信到達西藏時,巴忠已暗令西藏地方當局允諾每年向尼泊爾賠款300個元寶(合銀9600兩),換取了尼泊爾從西藏撤軍,第一次中尼戰爭結束,考倫華理斯利用中尼戰爭從中漁利的企圖,未能得逞。
1791年,尼泊爾統治者以西藏地方當局拒絕償付賠款為由,再次派軍侵入西藏,佔據日喀則,搶掠扎什倫布寺,達賴和班禪向清廷告急,乾隆命福康安為統帥、海蘭察為參贊率大軍進藏,反擊尼泊爾侵略者,尼軍戰敗。發動侵藏戰爭的尼泊爾攝政巴都爾薩野(Bahadur shah)素有「親英派」之稱12。隨著戰爭形勢對尼泊爾日益不利,巴都爾薩野渴望獲得英國的軍事援助,考倫華里斯早就想控制尼泊爾,以便經由尼泊爾進入西藏,於是乘機私下致函尼泊爾國王,要求尼泊爾政府同英國訂立商約。1792年3月,尼泊爾為換取英國的軍事援助,被迫同東印度公司駐貝拉瑞斯(Benares)的代表鄧肯Duncan簽訂商約:根據此約,有英屬印度領地的商人運貨至尼泊爾銷售或者通過尼泊爾境內,不得徵收高於2.5%的貨稅13。這一商約對英國推行以尼泊爾為基地向西藏擴張勢力的政策十分有利。
1792年春,福康安在拉薩傳檄布魯克巴(不丹)、哲孟雄和披楞(英印當局),令其圍攻尼泊爾。達賴喇嘛也致函考倫華理斯,譴責尼泊爾侵略西藏,達賴在信中寫道:「當大皇帝派遣他的官員統率大軍進藏的消息傳至廓爾喀軍隊,他們逃離藏境,返回尼泊爾」,但尼泊爾國王為達到其侵略目的,「打算請求閣下援助」。達賴呼籲考倫華理斯切勿派兵援助尼泊爾,因為「大皇帝除廓爾喀外不敵視任何國家,皇帝陛下的準則是採取措施反對首先開釁者,如尼泊爾國王的任何頭目或同夥進入你的境內,應立即將其擒獲,轉交給大皇帝的官員,你如不交出他們,也不應允許他們回國」14。達賴和班禪派一個叫蘇納格里的喇嘛與一名西藏翻譯攜帶福康安與達賴的信前往印度,同年8月抵達加爾各答。同時,考倫華理斯也先後收到尼拍爾國王的兩封求援信,在第一封信中尼泊爾國王請求考倫華理斯援助10門大炮、炮彈和10名年輕的歐洲炮手;第二封信除重複前信的請求外,還要求考倫華理斯命令東印度公司駐第拉普爾(Dinapur)的軍隊指揮官派兩營歐洲士兵和兩營印度士兵攜帶軍火武器前來援助尼泊爾,所需費用由尼泊爾支付15。考倫華理斯接到雙方來信,並不急於複信,而是密切注視中尼戰局的進展。1792年9月15日,他從鄧肯派駐加德滿都的坐探阿布杜爾·卡第·汗(Abdul Kadir Khan)送來的最新情報獲悉,中國軍隊在連續打敗尼泊爾軍隊後,已深入尼泊爾境內,逼近加德滿都,尼泊爾敗局已定,向尼泊爾國王提供軍事援助已無濟於事。何況,以馬戛爾尼勛爵為首的英國政府使團正離英赴華。馬戛爾尼使華的主要任務是在中國獲得一處居留地;為英國商品在華銷售開闢市場;爭取英國公使駐北京。英國政府和東印度公司對馬戛爾尼出使中國極為重視,東印度公司承擔了此次出使的全部費用。考倫華理斯考慮到援助尼泊爾必將激怒清廷,從而使馬戛爾尼出使失敗,尼泊爾是從印度進入中國西藏的主要道路。英國與尼泊爾政府已簽訂商約,這條進入西藏的道路有可能暢通無阻,倘若協助清軍攻擊尼泊爾,導致這條進藏道路斷絕,必將嚴重影響英國向西藏擴張計劃的實施,不符合英國利益,於是決定以調解人的面目出現。1792年9月15日,也即收到阿布杜爾,卡第,汗送來最新情報的當天,考倫華理斯給尼泊爾國王回信,表示英國不能向尼泊爾提供軍事援助,理由是英國公司多年來經由海上同中國皇帝的臣民保持著範圍廣泛的商業關係,並在中國皇帝的領地設有商館,如派軍援助尼泊爾不僅違犯英國政府的總方針,而且也與東印度公司同中國皇帝長期以來所建立的聯繫相矛盾16。9月25日,他又給達賴喇嘛回信,全文如下:
我已收到多封藏文信件,隨信附有一篇波斯語譯文,內容謹悉。所送象徵友誼的各種禮物亦已全部收到,這將非常有助於增進我們之間的親密關係。
來信言及你同尼泊爾國王之間仍存在爭端,使我深為關切,因為你們均系英國公司的朋友,我十分希望你們之間消除分歧,和睦相處。
我只能從隨信寄來的波斯文譯件中得知這件使我極為關切的事,因此,目前僅能從該譯件內容作出答覆。但其他藏文信件已送往貝拉瑞斯,希望在那裡能找到解釋這些藏文信件的人。同時,我認為由於我們之間的友誼和睦鄰關係,我有責任立即就波斯文信件內容向你通報我的意見。
正如來信所料,廓爾喀國王已就你和他之間長期存在的爭端問題寫信給我。英國公司除衷心希望同印度各地政權保持最誠摯和友好的關係外別無所求。意識到這一做法的明智性,他們小心謹慎地不以敵對方式干涉外國之間的爭端違犯友好原則,除非自衛需要或遭受野蠻攻擊迫使他們採取敵對行動。我已本著這一精神復函廓爾喀國王。
你當然知道英國人與尼泊爾國王以及中國皇帝《他向你提供保護》與英國公司之間長期存在的友誼。英國人多年以來同中國皇帝的臣民保持著商務關係。目前在中國皇帝的領地設有商館,正因同中國皇帝有此關係,獲悉你受到皇帝陛下尊崇,並考慮到你希望同英國公司保持睦誼,我極其希望你的政府繼續享有和平,結束這場最終會給我們的人民帶來災難和貧困的戰爭。有鑒於此,如果我的友好乾預能有助於恢復你同尼泊爾國王之間的和睦,我將感到高興,並將以你們的朋友和調停人的身份進行調解活動。因目前正值雨季,不宜採取調解步驟。一俟雨季結束,我將實行調解計劃,屆時將派遣一位我所信任的紳士前往該地區,他會充分傳達我的意見。我希望由於他的努力,你同尼泊爾國王之間將會實現和解並增進彼此的親密和友誼。我所信任的這位紳士將隨帶少數印度士兵組成的衛隊,俾便保護自己及其僕人。我向你提及此事,旨在防止出現歪曲事實的報告所引起的有害影響。
請允許我藉此機會,向你致送薄禮,聊表對你敬重之誠,我認為這將有助於增進我們之間的友誼17。
同日,考倫華理斯還寫了兩封與上述內容相同的信件送交班禪和清廷派往西藏的大臣。
從考倫華理斯致達賴的信函看,他喋喋不休地吹噓英印政府奉行和平與睦鄰政策並非無的放矢,因為早在博格爾進藏之初,拉薩地方當局曾致函班禪說:「佛林(指英人——引者)好戰,常潛入別的國家引起騷亂,然後就使自己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18,對英國侵略者懷有極大戒心。考倫華理斯認為要打開西藏大門。發展印藏貿易,首先必須解除西藏當局的疑慮。他在信中透露尼泊爾國王曾向他求援被其拒絕,意在表明英國在中尼戰爭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並掩蓋其侵略西藏的野心。
9月30日考倫華理斯再次致函尼泊爾國王。聲稱他已派基爾克帕瑞克上尉前往尼泊爾執行調停任務,企圖以調解中尼戰爭為名,同尼泊爾政府談判邊界和通商問題。繼續推行以尼泊爾為基地向西藏擴張侵略勢力的方針。
基爾克帕瑞克一行在去尼泊爾途中獲悉尼泊爾兵敗求和,中尼戰爭結束。英國調解中尼爭端已毫無必要,但他們仍繼續前進,於1793年2月抵達加德滿都。
尼泊爾攝政巴都爾薩野對英國在尼泊爾危急關頭拒絕提供軍事援助深感失望,加之,以斯里基申(Srikishen)為首的一部分尼泊爾當權人物堅決反對英尼接近,故基爾克帕瑞克與巴都爾薩野關於邊界和商貿問題的談判未獲任何結果。基爾克帕瑞克在留居尼泊爾期間收集了大量有關尼泊爾的氣候、道路、工藝、物產等方面的情報,並對通過尼泊爾進入西藏問題作了專門研究,他在向考倫華理斯送交的一份備忘錄中指出,西藏氣候寒冷,當地居民對英國棉毛織品的需求量很大,上層人士樂於購買雙色布(一面系紅色,另一面為藍色或黃色)。為了開闢西藏市場,他主張同尼泊爾另訂新商約,要求尼泊爾對來自印度的所有商人給予保護,在尼藏邊界指定里斯提(listee)、多阿爾噶(Dhoalka)與魯素阿(Russooah)等尼泊爾邊境地區為通商地,英國商民可攜帶棉毛織品和其他商品至通商地點交換藏民的砂金、金錠、硼砂和麝香。尼泊爾政府應同意英國官員駐尼泊爾以便照管英國商務。如尼泊爾同意另訂新商約則應要求已抵達中國的馬戛爾尼使團儘力協助。促使該約順利實施19。可見,打開西藏大門,從中國後門進入內地是18世紀後期英國制定並積極推行的方針,考倫華理斯沒有也不可能背離這一方針,某些西方學者如崗德尼(R,S,Gundry)指責考倫華理斯背離了哈斯丁斯的邊界政策,說他在中尼戰爭期間「無所作為」,所執行的政策軟弱可憐20,這些論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三
魏源對18世紀後期英國覬覦西藏的陰謀缺乏了解。輕率地作出了英國曾派軍配合清軍攻擊尼泊爾的結論。當然他作出這一論斷亦非空谷來風,毫無根據,從《聖武記·乾隆征廓爾喀記》看,他主要依據的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英國國王喬治第三致乾隆帝的信函。該信函稱:「從前有一次,天朝差大將軍帶兵到啲嘧地方,我的兵總也曾相助,前貢使到京時。未得我們咽嘟吐噉地方音信,是以未曾將此事奏明大皇帝,得見我們誠敬的真心」21。英王喬治第三提及此事的原因是馬戛爾尼使華期間,接待英國使團的清廷大臣曾向馬戛爾尼指出在最近中尼戰爭中,清軍見廓爾喀軍隊內有英軍裝束的士兵,並質問馬戛爾尼為何孟加拉英軍要援助廓爾喀?由於英國正推行打開西藏大門的政策,因此對清廷官員談及西藏問題極為敏感和重視,剛從西藏返回北京的清軍統帥福康安對馬戛爾尼態度冷淡,更使後者疑神疑鬼,忐忑不安。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認為清廷官員懷疑英軍援助尼泊爾。或許是因為有少數印度士兵開小差加入尼泊爾軍隊;尼泊爾國王為鼓舞尼軍士氣大肆宣揚英國已允諾援助尼泊爾;進入尼泊爾境內的清軍遭到尼軍頑強抵抗使清軍將帥相信英國確曾援助尼泊爾22,馬戛爾尼回國後,將他出使失敗歸因於清廷對英國在中尼戰爭中的行動有誤解,建議英國政府派使赴華向清廷說明事實真相,故英王喬治第三在致乾隆帝的信函中意圖表白英國在中尼戰爭中非但未派軍援助尼泊爾。還派基爾克帕瑞克上尉赴尼泊爾,勸說尼泊爾國王停止侵略西藏,同達賴喇嘛和解。「我的兵總也曾相助」,即指此事。基於這條史料,魏源寫道:「乾隆六十年,英吉利使臣入貢,自言前歲大將軍率兵至西藏西南之的密部落時,彼國兵船亦曾相助,倘嗣後有需用西洋兵者,情願效力。朝廷始知前此廓爾喀之役,其南界亦有邊警外患也」23。這段話與事實不符。其原因有三:第一,中尼戰爭期間英國並未派軍進攻尼泊爾,尼泊爾南界亦無邊警外患。第二,乾隆六十年(1795年),英王並未遣使入貢,英王喬治第三致中國皇帝的信函和禮品於1795年12月才由英船「西冷舍斯特」(Cirencester)號捎至廣州。交付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大班波郎(Browne)轉呈粵督。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朱珪認為波郎的身份是「大班」,並非英王派遣的貢使,「與例不符」24。請示清廷是否應收受英王信函和禮物。乾隆帝硃批:「有何不可」25。朱珪方始於1796年1月8日接見波郎與另一名東印度公司駐廣州人員皮奇(Peach),收下英王信函、漢文譯件和禮物26。第三,無論波郎、皮奇還是英王信函,均未談及中尼戰爭中「英國兵船亦曾相助。倘嗣後有需用西洋兵者,情願效力」。魏源的這段話純屬個人推斷或臆測,旨在為他「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的理論提供史實依據。清末,中國國力衰弱,列強侵凌,不少朝野人士信奉「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的策略,視之為抵抗外侮、救亡圖存的良方。此即魏源所謂「廓夷南告急於披楞,披楞佯以兵船赴援,實陰倡其邊鄙」的錯誤論斷被頻繁引用的主要原因。
注釋:
1、魏源:《聖武記?乾隆征廓爾喀記》(中華書局,1984年),上冊,頁236。
2、徐繼畲:《瀛環志略》,(同治十二年刊本),卷3,頁10——11。
3、王之春:《國朝柔遠記》,卷6,頁2。
4、[英]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H.B.Morse: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1635—1834,牛津,1926年,卷1,頁158。
5、 [英]斯當東:《英國國王派使赴華記實》(G. Staunton: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or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bassy of China,倫敦,1797年),卷1,頁22—26。
6、魏源:《聖武記?乾隆征廓爾喀記》,上冊,頁238。
7、[英]蘭姆:《英國和中國的中亞,通向拉薩的道路,1767至1905年》(A. Lamb:Britain and Chinese Central Asia,The Road to Lhasa,1767 to1905,倫敦,1960年)。頁341。
8、[英]卡曼:《通過喜馬拉雅山的貿易,早期英國打開西藏門戶的嘗試》(S. Cammann:Trade Through the Himalayas,The Early British Attempts to Open Tibet,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51年),頁98。
9、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卷2,頁154—155。
10、蘭姆:《英國和中國的中亞,通向拉薩的道路,1767至1905年》,頁21。
11、蘭姆:《英國和中國的中亞,通向拉薩的道路,1767至1905年》,頁23——24;卡曼:《通過喜馬拉雅山的貿易,早期英國打開西藏門戶的嘗試》,頁117。
12、統一尼泊爾的廓爾喀部族首領納拉揚(Prithvi Narayan)於1775年去世,其子辛哈(PratapSimha)繼位。辛哈死於1778年(一說1777年),他的幼子喇納巴哈都爾(Rana Bahadur,清朝官書譯作拉特納巴都爾)繼承王位。喇納巴哈都爾之母拉金德娜?拉克希米(Rajendra laxmi)當政。她同喇納巴哈都爾的叔父巴都爾薩野發生政爭。後者一度被捕入獄。出獄後,巴都爾薩野被迫離開加德滿都,過流亡生活。流亡期間,他同東印度公司建立了聯繫,1785年,拉克希米去世,巴都爾薩野東山再起。返回加德滿都執掌尼泊爾朝廷大權。
13、蘭姆:《英國和中國的中亞,通向拉薩的道路,1767至1905年》,頁25—26,
14、 [英]基爾克帕瑞克:《尼泊爾王國記》(w. Kirkpatrick:An Account of the Kingdom of Nepaul ,倫敦,1811年),頁348—349。
15、卡曼:《通過喜馬拉雅山的貿易,早期英國打開西藏門戶的嘗試》,頁126。
16、基爾克帕瑞克:《尼泊爾王國記》,頁350。
17、基爾克帕瑞克:《尼泊爾王國記》,頁351—352。
18、[英]馬爾卡姆:《博格爾出使西藏與曼寧旅行拉薩記》(C. R. Markham ed. : Narratives of the Mission of George Bogle to Tibet and of the Journey of Thomas Manning to Lhasa. 新德里,1971年),頁131。
19、見基爾克帕瑞克:《尼泊爾王國記》。頁377—379。
20、[英]崗德尼:《中國及其鄰居》(R.S. Gundry:China and Her Neighbours.倫敦,1893年),頁330—331。
21、故宮博物院編:《文獻叢編》第5輯《英吉利國交聘案》《故宮博物院,1930年》,頁2—3。
22、[英]斯當東:《英國國王派使赴華記實》(1798年倫敦第2版),卷2,頁219—221。
23、魏源:《聖武記·乾隆征廓爾喀記》,上冊,頁237。
24、故宮博物院編:《文獻叢編》第5輯《英吉利國交聘案》,頁1。
25、同上。
26、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卷2,頁273—275。
資料來源:《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
推薦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為什麼會失敗?
※為什麼中國東風-5導彈被稱為戰略利器?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起因:反抗壓迫尋求希望
※世界大戰的遺產:第二十四章 這是在送死
※電影 英國 法國戰爭片186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