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教育應「循序漸進」
作者:徐梓(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偏正片語,前者為偏,後者為正,「國學」和「傳統文化」都是用來修飾「教育」的。這也就是說,以經典學習為核心內容的國學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活動。既然是一種教育活動,那就必須遵循教育的原則,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而不能背離這一規律和原則。
在眾多教育原則中,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一個優良傳統,歷代教育家把這個傳統的意蘊和意義詮釋得顯豁透亮。孔子主張「無欲速」,認為「欲速則不達」;《孟子》倡導要向流水那樣,「盈科而後進」;《學記》則強調「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這些都是強調讀書要由易到難,學習要遵循既有的序列,不能越級而進,不能急於求成。
具體到經典的學習,即便在古代社會,明智通達的人們也沒有讓孩子一開始就讀經。學生的學習,分為蒙館和經館兩個不同的時期,學習的內容分別是蒙書和經書,教師分別稱作蒙師和經師。可見,古人把啟蒙教育和讀經教育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他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總結出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不要過早讀經。如在《蒙師箴言》《訓蒙條要》《童蒙急務》和《教童子法》等著作中,都有「不必便授經文」「勿讀經書」「《四書》宜緩讀」等說法或論述。
鑒於此,現今中小學階段的經典學習,我認為應該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
我們的先民在長期的啟蒙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成熟而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比如以豫為先、及早施教,教之以事、培養習慣,寬嚴有節、寬猛相濟,識字為先、目標單一,量資循序、少授專精,誦讀為主、適當講解等;也編寫了大量流傳廣、影響大、針對性強的蒙書,其中有很多具有跨越時代的生命力,在歷史上沿用了數百年乃至千餘年,成為傳統啟蒙教育的經典。我們應該珍視這份遺產並應用於我們的基礎教育中。
在小學階段,經典的學習可以以學習傳統蒙書為主。具體而言,一至三年級學生可以學習《弟子規》《小兒語》《朱子治家格言》等,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至六年級學生則以知識的學習為主,包括《三字經》《聲律啟蒙》《幼學瓊林》等。這些文本,不僅是古代讀書人知識結構的縮影,是我們現今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有效途徑,而且用韻語和偶句寫成,句子短小,形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至於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古代詩詞的學習,不僅可以貫穿在整個中小學階段,而且可以貫穿在人生的各個時期。
經典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載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守護著這個民族的歷史傳統,指示著這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接受經典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與歷史上最偉大的心靈溝通的過程,是和歷史上最智慧的頭腦對話的過程。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經典教育是最優質的教育,是最有價值的教育。作為民族的一分子,絕對有必要滿懷「溫情和敬意」「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我們民族的經典。
但我們民族的經典,產生於我們民族文化奠基的「軸心時代」,距離我們現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其中佶屈聱牙的文字、晦澀艱深的義理,即便對於研究者而言,釋讀也有一定的難度,對於孩子而言就更是猶如天書。所以,我們主張初中階段可以選讀《四書》和百家諸子,高中階段可以選讀《五經》,並適量選學史部和集部最有代表性的文獻。
古典教育是一種無價的恩惠,但不適當的做法,也會將它引向災難。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進入經典學習的大門口豎起一道指示牌,上面書寫上「循序漸進」四個大字。
《光明日報》( 2017年04月23日05版)
[責任編輯:徐皓]
推薦閱讀:
※還搶微課和學位房?遜斃了!要搶就搶可汗學院!
※【燕平隨筆】我的奇妙韓國之旅
※如何看待紅黃藍幼兒園事件的公關?
※談【輕鬆與隨便】
※百家機構簽約現場 | 明師教育總校長肖明良代表發言:推動機構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