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佛教的比較(附錄十一2)
06-21
世界各國佛教發展及現狀簡介日 本 佛 教 日本佛教(Japanese Buddhism)屬於北傳佛教之一。佛教傳入日本,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初傳時期 一般以日本欽明天皇13年(552)百濟的聖明王進獻佛像、經論、幡蓋和上表勸信佛法,為佛教傳日之始。一說是繼體天皇16年(522),南梁司馬達等來到大和,建立草堂,安置佛像禮拜,為日本知有佛教之始。不過,當時世人不知佛像為何物,視為異域之神未加崇奉。百濟的佛像傳入日本以後,在朝廷貴族之間,引起激烈的爭論。天皇乃依請求將佛像交給大臣蘇我宿禰稻目試行禮拜。稻目捨出向原的住宅安置佛像。後疫病流行,屢有死亡,大臣物部輿認為是國神的譴責,奏將佛像投於難波(今大阪)的堀江,並燒毀供佛的殿堂。蘇我氏和物部氏之間的信仰之爭,實際上反映了皇室和蘇我氏為代表的主張接受大陸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與以物部氏和大伴氏為代表的貴族反對接受大陸政治文化的政治之爭。 佛教在日本流傳後40年,為日本飛鳥時代的開始。聖德太子攝政,下詔傳播佛教,貴族大臣競造佛寺,從此佛教廣傳干日本。推古3年(594),高麗僧慧慈、百濟僧慧聰來到日本,說法於法興寺。聖德太子奉慧慈為師,學習佛教。12年,聖德太子制定憲法17條,其第2條就是「篤敬三寶」。由於聖德太子的弘揚,日本佛教很快得到流傳。聖德太子死後25年,日本發生了「大化改新」,即模仿中國唐代文物制度,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完成了國家的統一。由於促進這個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如被任命為國博士的高向玄理、僧曼等,都是入唐留學僧,故使佛教進入一個新時期。 奈良時代(710~784) 聖武天皇治世的天平年間,奈良佛教極盛,有五大寺。天平13年(741),又敕建東大寺,並於諸國建國分寺,以東大寺眾總國分寺,統轄國分寺。東太寺是聖武天皇發願,良辨僧都奠基,行基菩薩勸化,天竺婆羅門僧菩提仙那導師完成的。他們被稱為東大寺的四聖。中國唐代鑒真受請赴日傳戒,天平寶字3年(759)於奈良建立唐招提寺。天平寶字8年,又於奈良之西建立西大寺,與東大寺相對。於是有了奈良七大寺。 在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之間,直接和間接從中國傳入了六個佛教宗派或學派:即三論宗、法相宗、俱舍學派、成實學派、華嚴宗和律宗,稱奈良六宗。後遷都平安(今京都),又被稱為南都六宗。三論宗以高麗僧慧灌為初祖。慧灌曾入唐從嘉祥吉藏學三論,推古天皇33年(624)赴日,把三論傳入日本。慧灌門下,人材頗多,福亮為其高足。法相宗是道昭傳入日本的。道昭在白雉4年(653)隨遣唐使入唐,受教於玄奘,與窺基同學,在唐7年,回國後住奈良元興寺,並巡歷各地,大弘法相唯識。華嚴宗是因新羅僧審祥在日本開講《華嚴經》而成立,故審祥被奉為華嚴宗初祖,以請他宣講《華嚴經》的良辨僧正為第二祖。律宗是奈良六宗中最後傳人的宗派。開始有興福寺的榮睿與大安寺的普照,鑒於日本戒律不興,入唐求律,並敦請鑒真東渡。鑒真曾5次航行失敗,經過12年苦心精進,始到達日本,先在東大寺佛殿前建築戒壇,為天皇、皇后和皇太子等授菩薩戒,一時受戒的達400餘人,繼於寺內建戒壇院,為隨從比丘依受戒羯磨(作法)重受新戒。後在唐招提寺終其一生。生前由其弟子所塑的遺像,至今猶存,為日本的國寶。 此時期的日本佛教除從中國引進外,本身沒有創新,但制度逐漸完備,從僧官的設置、僧位授與、僧侶的品行衣食住所,均有詳細規定。佛教被作為鎮護國家的要法,與政治關係密切,僧侶待遇優厚。寺院都建於城市,被稱為「都市佛教」。但僧侶在朝廷的支持下,兼并土地,穢亂法門,出現了墮落的趨勢。 平安時代(784~1192) 或稱平安朝。這一時期,日本仍不斷向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學習進步的工藝、美術和宗教等,通過遣唐使傳入中國進步的文化。其時日本天台、真言二宗相繼創立。唐貞元二十年(804),最澄、空海奉敕隨遣唐使藤原葛野磨到中國求法。回國後,最澄在比睿山創立日本天台宗,成為台密的創始人;空海在高野山創立日本真言宗,後被稱為「平安二宗」。。最澄、空海之後,密教大盛,主要流行於貴族之間,繼他們入唐學密的,東密除空海之外,有常曉、圓行、慧運、宗睿;台密除最澄之外,有圓仁、圓珍。這八人被稱為「入唐八家」。 在平安時代,日本佛教中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要使本國固有的神祗崇拜,與外來的崇拜佛、菩薩相融合,即所謂「神佛習合」思想。在佛寺的境內可以建神社,在神社的境內也可以建佛寺,神號與佛號一致。這種思想一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神佛分離」之說後才結束。另一種是對教理深奧流傳於貴族中的天台宗與真言宗等表示不滿。引起凈士思想漸次普及,以至後來產生了凈士宗、真宗、禪宗、日蓮宗等許多宗派。 中國晚唐時期,禪宗極盛,然尚未正式傳入日本。9世紀時,嵯峨帝皇后桔氏,篤信佛教,特別崇仰中國馬祖道一法嗣鹽官齊安的禪風,特派僧慧萼來華延請齊安。齊安推薦高足義空應請。義空率法弟道昉東渡,初住京都東寺。皇后時請入宮,詢問禪要,後創建檀林寺,被請為開山,桔氏遂被稱為檀林皇后。義空以當時日本天台、真言二宗正盛,不立文字的禪宗不易推行,居日數年,借故離日回國。其後慧萼再度入唐,於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唐大中十二年(858),回國至普陀山洋面時,船不能進,因而上陸建寺,供奉觀音,普陀山遂為中國佛教四大道場之一。此後,日本到中國有名高僧有奝然、成尋等。奝然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入宋,為太宗召見,住太平興國寺。後歷訪各地巨剎和當時名僧。雍熙四年(987)回國,齎回宋版大藏經和旃檀釋迎像(亦稱旃檀端像)至今猶存於京都嵯峨清涼寺。成尋於熙寧五年(1072)入宋,過長江時,曾受到金山寺寶覺務周的齋請。後於太平興國寺與日稱、天吉祥等參加譯經,賜號「善慧大師』。元中四年(1081)示寂干開寶寺,敬葬天台山。著有《參天台五台山記》、《觀心論注》等。俊芿於元中元年入宋、歷游兩浙名剎。就四明景福寺了弘學戒律,松江超果寺宗印學天台教義。南宋嘉定四年(1211)齎律部書327卷,天台章疏716卷、華嚴章疏175卷及其他雜書共2000系卷回國。後為京都泉涌寺中開山,真言律宗之祖。 這一時期的日本佛教,因受盛唐的影響,多在名山建立寺院,開創了日本的「山嶽佛教」。與政治的聯繫也不如前代那樣密切,可以說從政教合一轉變為政教並立。佛教的任務是祈禱國家平安。以後的日本佛教派別,不再單純是中國的佛教。最澄的天台宗已是台、密、禪、律的「四宗合一」、「圓密一致」。空海的《十住心論》對佛教本身來說是一種發展。 鎌倉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1192~1603) 歷經南北朝時代(1333—1392)、室町時代(1392一1573),直至安土桃山時代(1573一1603)為止,除前代備宗延續外,又建立了凈士宗和禪宗,還產生了日本特有的凈士真宗、時宗及日蓮宗等派別。 凈土思想早已傳人日本,但凈土宗卻是源空依中國唐代善導的《觀無量壽佛經疏》深信彌陀本願理論而創立。源空應藤原兼實之請,撰《選擇本願念佛集》,標榜「偏依善導」,專修念佛,建立凈士宗。他門下有聖光的鎮西派、證空的西山派,隆寬的長樂寺派、覺明的九品寺派和幸西的一念義派,合稱為凈土五流。此外屬於凈土系的還有融通念佛宗和時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十三宗中之二宗。 自凈土宗分出的還有以親鸞為宗祖的凈土真宗,亦稱「真宗」、「一向宗」。親鸞撰《教行信證文類》6卷,作為創立凈土真宗的根本聖典。真宗以凈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為依據,崇奉印度的龍樹、世親以及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和日本的源信、源空七位高僧,稱為三國七祖。親鸞寂滅後,其幼女覺信尼與親鸞之孫如信和散在各地的弟子相謀,於京都東山大谷親鸞墓旁建立佛閣,奉置親鸞的影像,為本願寺的起源。本願寺的住持,順序血脈相傳。到第11代以後,分為東西兩派,加上興正寺派、佛光寺派、錦織寺派、毫攝寺派、中照寺派、證誠寺派、誠照寺派等,即為現在真宗的10派。1948年北海道還成立有本願寺派等。目前真宗系共計有22個教團。 中國禪宗早由道昭、道睿、義空等傳入日本,然未獨立成為宗派。後睿山的覺阿於南宋乾道七年(l171)到中國,從杭州靈隱寺佛海禪師慧遠受臨濟宗楊歧派法脈,四年後回國,是日本有臨濟禪之始。及榮西入宋回國,才開創日本臨濟宗。榮西滅後,日本禪宗逐漸得勢,但多屬臨濟宗派。及道元入宋歸國,於嘉禎2年(1236)在山城京都極樂寺舊址,開堂講法,設立僧堂,賜寺額為興聖寶林禪寺,是日本有曹洞宗之始。 道元24歲時入宋。時曹洞宗如凈禪師主天童寺,道元從學三年,嗣其法,為洞山第14世正統。南宋紹定元年(1228)回國,初寓京都建仁寺,寬元2年(1244),波多野義重於越前(今福井縣)建大佛寺,被請為開山,這就是現在曹洞宗的大本山永平寺,道元遂成為日本曹洞宗的開祖。曹洞宗的信徒多為地方農民,臨濟宗的多為將軍武士,故日本向有「曹洞土民,臨濟將軍」的俗諺。 禪宗自鎌倉時代傳入日本後,經吉野時代(亦稱南北朝)至室町時代的200餘年間,由於朝野崇奉,不斷得到發展。臨濟宗14派的本山,幾乎都在京都和鎌倉。當時模仿中國宋代禪宗五山十剎制度的鎌倉五山和京都五山的僧侶,致力於詩文的研究,形成了所謂五山文學。其後日本遣明的正副使節,多數為五山僧侶所擔任。其中知名的有了庵桂悟和策彥周良等。此時禪宗的思想、文學、美術、風俗、習慣等,對日本國民生活的影響很大。如茶道、花道、香道與書道等;均隨禪宗的發展而流行。 日蓮宗 該宗以創宗者日蓮的名字命名,與中國佛教無直接關係。日蓮認為只有《妙法蓮華經》是正法。建長5年(1253),歸鄉訪親,4月28日登清澄山,向著海上初升的紅日,高唱《南無妙法蓮華經》10遍,為日蓮宗創立之始。為了宣揚自己的新數義,他對其他宗派進行了劇烈的批駁,因此三度被流配。其教化方法有所謂「折伏」(惡逆的教化)和「攝受」(順信的教化)兩種。滅後由其門下的日昭、曰朗、日興、日向、日頂、日持等六老僧葬其遺骸於身延山,建久遠寺,即今日蓮宗的總本山。著作有《守護國家論》、《立正安國論》等300餘種。後來日蓮的弟子各分成許多派別。近代日本新興宗教的幾十個數團,有70%屬於日蓮系。 這一時期,各派都採取否定現實的態度,厭惡穢士,欣求凈士或耽於禪,教義和規則都較簡單,具有「平民化」的特點。這些新派別還與日本15一16世紀的農民起義有關係。如1488年加賀國(今石川縣)地區爆發的真宗農民起義、1563年參州一向宗起義、1570年伊勢長島真宗僧徒起義等。而加賀國地區的真宗農民起義的勝利,使其後百年間加賀國的管理權掌握在真宗教徒手中,由農村上層、僧侶和農民代表組成領導機構。宋期,由於儒學影響的擴大,佛教的影響逐漸縮小。 德川時代(1603~1867) 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代了佛教,成為德川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佛教的影響進一步縮小。當時京都佛教雖趨衰落,但關東地區(指箱根以東的關東八州,即今東京橫濱地方)的佛教漸盛。德川幕府一方面採取鎖國政策,同時訂立各方面的制度。對於佛教,自寺院的等級,僧階的高下,乃至僧侶的法服等,都有一定的規制。先定皇室的佛教制度,明示「門跡」、「院家」以下的級別。門跡有「宮門跡」,「攝家門跡」及「准門跡』之別,訂立晉級的法規,禁止僧位、僧官的濫授。劃定區域,一寺一山皆令有所隸屬。以總本山德大本山,以大本山統攝其所屬各寺。如凈土宗以東京增上寺為本山統轄關東諸寺;天台宗以日光門主統轄一宗:真宗東、西兩派的別院各設「輪番」(別院輪流住職之稱)等。這些制度小自一寺、大至一宗一派,其應遵守的法規,修行的階段,僧階的晉級,法衣的等差等,完全具備,一直維持到明治維新以前。 日本禪宗自鎌倉時代以來,由臨濟與曹洞兩宗平分天下。到了德川時代,由於鎖國政策,只留長崎一港與外國通商。當時中國貿易商舶往來頻繁。居住在長崎的華僑,先後開創了分紫山福擠寺(漳州寺)、東明山興福寺(南京寺)和聖壽山崇福寺(福州寺),即所謂三唐。三唐寺的住持,均從中國請去。最初有明僧真圓、覺海、超然、途然等。後有福州黃檗山萬福寺,在臨濟、曹洞之外,另立黃檗一宗,成為日本禪宗二派之一。 明治維新後 日本興起資產階級改革運動,提出王政復古、「神佛分離」和「廢佛毀釋」。首先命令門跡親王復飾(還俗),廢止宮廷的佛教儀式,排除神社內的佛像,廢止供於神前的佛具,禁止僧侶參加神道儀式,禁止「神佛混淆」,頒布所謂「神佛判然」的法令。從而日本各地發生了燒棄佛像佛畫、破壞寺廟堂塔、命令僧尼還俗、把守院改作醫院和學校等事件。明治5年4月25日,新政府以太政官布告,許可僧侶帶妻食肉和蓄髮,同時又命僧侶於法名上加姓,於是某些寺院的僧侶便公開娶妻食肉。佛教徒為適應新的形勢,興辦各種社會事業,派即解遣僧侶出國考察和留學,創辦學校,陪植人材,並開始向國外傳播佛教及從事監獄的教化等。明治22年,日本政府頒布憲法,允許信教自由,各宗競相興辦大學或專門學校,出版了不少佛教著作,同時於備大學設佛教講座,一時佛教雖有復甦的跡象,但總的趨勢是影響越來越小。自明治維新以後購60年間,日本的佛教形成了13宗56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1945年12月15日佔領軍頒發了《神道指令》,日本開始實行信教自由與政教分離。原由國家頒布的《宗教團體法》於同年12月18日撤銷,同時公布了《宗教法人令》。過去依據《宗教團體法》,曾把原有的佛教13宗56派,統合為13宗28派。在《宗教法人令》公布後,又各分派獨立,成為270個教團。根據信教自由的原則,隸屬和脫離所屬的宗派是被允許的,從而使寺院之間的隸屬關係鬆弛。 戰後新興宗教有顯著發展。據統計,日本大約每20人中即有一人參加新興教團,其中70%屬於日蓮系。主要有: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妙智會、靈友會、佛所護念會、日本山妙法寺大僧伽、念法真教、孝道教團、解脫會、真如苑等。此中除天台系的念法真教、孝道教團和真言系的解脫會外:其餘創價學會等均屬於日蓮系。這些新興教團,多與政治活動發生聯繫。新興教團開始產生於戰前,戰後依《宗教法入令》而被公認。由於傳統佛教考慮的主要是生死大事,對於現實問題不很關心。新興教團所關心的不是死後,而是要實現天國於地上。如創價學會就主張把「真善美」,改為「利善美」,換「真」為「利」,追求地上幸福的實現。這種思想比較適合時代潮流和日本國內形勢,故新興教團不斷得到發展。到目前為止,佛教仍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現在日本各地有佛教各宗宗立男女大學20餘所。還有許多學會、研究團體,專門從事佛教的研究。各宗還派遣傳教師到歐美各國建立別院,進行佛教宣傳。越 南 佛 教 越南佛教(Vietnamese Buddhism)是北傳佛教之一。約於2世紀開始從中國傳入。 初傳時期 據越南《禪苑集英》記載,195年,東漢蒼梧(今廣西梧州)學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銳志於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論》。這是佛教傳入越南北部的開始。約在255~256年間,月氏僧侶支疆梁接(畺良婁至)到達交州。3世紀末,印度僧人摩羅耆域經扶南至交州,同時到達的還有僧人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建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 2~3世紀,佛教已經多種途徑傳入越南。首先,由於中國中原戰亂,大批士民流寓交州,將佛教帶入;其次,南亞、西亞的移民及僧侶從海路進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經由緬甸、雲南進入紅河谷地。史載三國東吳所屬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鳴鐘磐,備具威儀,笳簫鼓吹,車騎滿道,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這些夾轂焚香的胡人即來自南亞、西亞或西域的僧人。 發展過程 6世紀後,越南僧團逐漸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達長安,580年至交州,弘傳禪宗,為越南佛教禪宗始祖。7~9世紀,越南佛教傳播更廣,寺廟遍及各地。9世紀初,無言通在交州,創立新的禪派,對越南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據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代中國僧人到達交州弘傳佛教,或與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經者的人數頗多。義凈記述了運期、解脫天、窺沖、慧琰、智行、大乘燈六位越南僧侶求法取經的事迹。 10~14世紀越南佛教興盛。佛教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從939年吳權稱王,經過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國家政權主要掌握在僧侶和武將手中。國王重用僧人,賦予特權;僧人參與朝政,制定律令文書。前黎末年,國王黎龍鋌在位,因僧侶權柄過重,試圖壓抑。以僧統萬行和尚為首的僧侶集團便支持殿前指揮李公蘊,乘國王去世之機,篡奪了政權。李公蘊為萬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後,尊萬行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各代國王大力推崇佛教,傳播禪宗佛學,各地廣造寺宇,度民為僧,出現了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局面。陳朝(1225~1399)建立後,繼續推崇佛教,弘揚禪宗。 李朝和陳朝前後400年間,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尤其是陳朝前期陳太宗、陳仁宗先後禪位出家,創立竹林禪派,並派遣使臣到中國求大藏經,在國內印刷佛教經典和佛像。這一時期寺院形成一股社會勢力,擁有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侶享有免除賦稅、徭役的特權,高級僧入出入宮廷、官府,位比王候卿相。僧團制度正式形成,組織嚴密。上有國師、僧統和僧錄,各府有教門公事。寺院林立,建築富麗堂皇。 創立宗派 越南佛教深受中國南宗禪學的影響,屬於大乘佛教。先後創立了下述幾派: ①滅喜禪派。毗尼多流支(又譯「滅喜」)所創。又稱「南方派」。毗尼多流支,南天竺人,574年至長安,後隨中國禪宗三祖僧璨,承襲中國禪宗衣缽。580年到達交州,住法雲寺,傳授禪學。他所創立的「滅喜禪宗派」傳授三祖僧璨的「心印」思想,宣傳「真如佛性天生不滅和眾生同一真如本姓」等思想。在圓寂前將法統傳弟子法賢。這一派系存在於580~1216年,共傳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順、萬行、惠生、慶喜和園通等均受到當朝國王的重視,封為法師、國師,被任命為僧統。 ②無言通禪派。唐代僧人無言通所創。又稱觀壁派。無言通從學百丈懷海禪師,820年至交州北寧建初寺,傳授禪學,創立該派,實行面壁禪觀。他承受中國南宗禪學惠能、懷讓、道一和懷海的法統,宣傳佛性無所不在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觀點。這一派歷經十五代,活動於820~1221年間。其中第四代祖吳真流為丁朝、前黎朝僧統,封為「匡越大師」。第七代的圓照禪師曾訪回中國,被稱為「高座法師」。無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陳朝興起的竹林禪派直接承襲其法統。 ③草堂禪派。北宋雲門宗僧人草堂所創。亦稱雪竇明覺派。草堂為雪竇重顯的弟子,曾至占婆弘傳佛教,後到達越南北方,受李聖宗重視,封為國師,賜居首都昇龍(今河內)開國寺。草堂創立該派,主要傳「雪竇百則」,提倡禪凈一致,即實行禪宗的修禪與中土宗的念佛相結合。該派活動干1009~1205年間,傳五代。其中有三個國王、兩名太搏。 ④竹林禪派。相傳為陳仁宗所創。實際始於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陳太宗曾受叫於由中國赴越的天封禪師,又從宋朝禪師德誠參學。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這一派是由禪月禪師傳位除太宗,後經定香長老、圓照大師,至道惠禪師(皆無言通禪宗派名僧)時分為三個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由逍遙禪師傳繪慧忠上士,再傳給調御覺皇,即陳太宗。陳太宗所著《課虛錄》提出「四山」之說,認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學禪,勤行修懺,便可「超苦海,渡迷津」,越過四山,解脫輪迴。該書為竹林禪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將禪宗要旨傳給陳仁宗。竹林禪派以陳仁宗為初祖,他篤志禪學,即使後日理朝政,夜至宮內資福寺研習禪學。後禪位出家,在海陽東潮縣安子山花煙寺出家修行,講授禪彈法,正式創立竹林禪派,亦稱竹林安子禪派。自號香雲大頭陀,竹林上士,人稱調御覺皇。著作甚多。該派承襲無言通禪派法統,以唐代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為主,認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與孔於的「中庸」。宣揚佛法不離世間法。主張坐禪和採用臨濟宗的「四賓主」師徒問答方式傳道。認為心即是佛,佛在眾人心中。陳仁宗之後,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會稱「竹林三祖」。法螺創立瓊林院,編撰佛經,著有《參禪旨要》等。玄光,狀元出身,後出家從學法螺,1317年繼承竹林派衣缽,著有《玉鞭集》等。該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為陳朝時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別,對越南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佛教禪宗不講究煩瑣的禮儀,不重戒律,主張坐禪修行,甚至可居家修禪,著書立說,其教理把中國和印度的佛學與儒學思想結合起來,適應越南封建階級的需要,對於知識階層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時期各王朝獲得廣泛發展,並對越南的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音樂等等產生深刻的影響。 佛儒消長 14世紀以後,由於儒學的發展,儒士階層勢力上升,僧侶集團開始失去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陳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並限制寺院僧侶勢力的發展。後黎朝(1423~1526)建立後,獨尊儒學,執行抑佛重儒政策,道教日益興起,佛教由此日趨衰落。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將寺田、寺廟領地收歸國有,勒令不知誦經不持戒律的僧尼還俗,並以改革民俗之名,在民眾中宣傳佛教為迷信異端。至15世紀後半葉,僧侶人數大減,通達佛教教義者寥寥無幾。從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越南佛教便由皇室庇護的貴族化宗教轉化為以平民信仰為主的民間宗教。 16~17世紀,天主教開始傳人越南。越南佛教雖不似以前興盛,但仍綿延不絕。當時,封建中央政權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據局面,佛教有所振興。北方鄭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府都曾延請中國高僧講解佛經,修建寺院。1665年,鄭王選拔國內有名佛師,為御用寺宇塑造幾百尊佛像,禪宗再度復興。隱居安子山的竹林禪派名僧白梅麟角將竹林三祖的教義和凈土宗融合為一體,在河內的婆(石多)寺開創新教派——蓮宗。主張禪教雙運,以教為眼,禪是佛心,以阿彌陀佛為禪的公案,但實修上專念彌陀名號,由此而得悟平生。此外,在越南北方有中國和尚拙公創立的拙公派,這一派以臨濟宗為主,並受凈土宗影響,亦稱竹林新派。同時,還有曹洞宗的水月派。南方阮王府於1604年在順化修建了大乘佛教的寺院——天姥寺。中國僧人道明、原紹等在越南傳授禪宗佛學。原紹創建臨濟正宗的原紹禪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揚禪凈並修的教義。迄今,蓮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響,而臨濟正宗教派在南方勢力則較大。 19世紀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執行保護臨濟正宗、歧視蓮宗的政策。僧綱的職位皆授給臨濟正宗派僧侶,對蓮宗僧侶限制頗多。但蓮宗派仍在北方民間活動。1858年,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參加了愛國抗法運動。進入近代時期,越南興起佛道儒三教合一運動。19世紀未,隨著天主教之傳播,又出現「四數一源說」。這一時期建立的高台教則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間信仰糅合起來的新宗教。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蘇教版古詩詞課內外比較閱讀訓練
※嫁錯了人和一輩子不結婚,哪一種比較好?
※詩 歌 比較鑒 賞
※張之洞與袁世凱比較論
※進門掛什麼畫比較好?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