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針灸學4 - Qzone日誌
舉報
【人皇穴】 部位:在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上三寸。【附圖】 主治:淋病、陽萎、早泄、遺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腎臟炎、腎虧之腰痛。 取穴:當脛骨之內側後緣,距內踝上三寸處是穴。 注意:孕婦禁針。
說明及發揮: ※本穴穴位即脾經之三陰交穴,配合地皇、腎關同用,合稱下三皇穴。 ※三皇穴為補腎要穴,舉凡腎虧所致之各種病變皆有療效。 ※三皇穴並用治療泌尿系統病,消化系統病及婦科疾病療效甚佳。 ※三皇穴治療神經衰弱效果亦佳。 【側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附圖】 解剖:(肺之分支神經、牙神經)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當脛骨前緣,即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半。 【側下三里穴】 部位:在側三里穴直下二寸。【附圖】 解剖:(肺之分支神經、牙神經)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當膝骨前緣,即側三里穴直下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半。 運用:側三里穴與側下三里穴同時取用,但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說明及發揮: ※此二穴除治上述癥狀外;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尤為特效。治療手腕扭傷疼痛,效果亦極佳。
※此二穴治療腳跟痛不能著地,效果亦佳。 【足千金穴】 部位:在側下三里穴外(後)開五分,再直下二寸。【附圖】 解剖:(肺之支神經、腎之分支神經,喉側(甲狀腺)神經) 主治:急性腸炎、魚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嚨生瘡、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狀腺腫。 取穴:在腓骨前緣,即側下三里穴向後橫開五分再直下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足五金穴】 部位:在足千金穴直下二寸。【附圖】 解剖:(肺之支神經、腎之分支神經,喉側(甲狀腺)神經)
主治:急性腸炎、魚骨刺住喉管、肩及背痛、喉嚨生瘡、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狀腺腫。 取穴:在腓骨前緣,即足千金穴直下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運用:足千金與足五金穴通常同時取穴,除治甲狀腺炎可雙足取針下針外,其他各症均單足取穴下針。 說明及發揮: ※足千金與足五金合用,以治療喉部病變為主,除外還可治急性腸炎,肩及背痛。 ※此二穴治療肩臂不能左右活動,尤其特效。配合腎關治五十肩極具特效。 【七虎穴】 部位:在外踝後一寸半之直線上。【附圖】 解剖:(腓腸神經、胸肋神經)
主治:肩骨痛、鎖骨炎、胸骨痛及腫脹、肋膜炎。 取穴:在外踝後一寸半之直線上取穴;當外踝尖直後一寸半之上二寸一穴,又上二寸一穴,再上二寸一穴,共三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 【外三關穴】 部位: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附圖】 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扁桃腺炎、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 取穴:當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連線之中點一穴,中點與該高骨之中點又一穴,中點與外踝之中點又一穴。共三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一寸半。 說明及發揮:
※外三關對於外科病變之療效顯著,對於青春痘療效亦佳;外三關之中關穴還常用於治療肩臂左右轉動不適。 ※外三關另外尚能治手紅腫、手臂腫脹發熱,肘痛(中穴為主),三叉神經痛。 【光明穴】 部位:在內踝尖直後一寸之上二寸處。【附圖】 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當內踝尖之直後一寸又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說明及發揮: ※此穴即腎經之復溜,除治療眼散光及內障外,治療多種眼病如飛蚊症、青光眼等亦有特效,常配腎關、人皇等穴應用。 第八章◎八八部位
概說 八八部位:為大腿部位,系董氏奇穴之精華部位。主治及用法已於第七章述及,詳見前章說明,在此從略。 【通關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附圖】 解剖:(心之總神經)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風濕性心臟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通山穴】 部位:在通關穴直上二寸。【附圖】
解剖:(心之總神經)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風濕性心臟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通關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 【通天穴】 部位:在通關穴直上四寸。【附圖】 解剖:(心之總神經) 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風濕性心臟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 取穴:當大腿正中線之股骨上,距通關穴直上四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關、通山、通天三穴不能雙足六穴同時下針,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 說明及發揮: ※通關、通山、通天三穴為治療心臟病及血液循環要穴,蓋伏兔穴為脈絡之會(見《針灸大成》),即在通關、通山連線中央點上,經絡(均隸屬胃經)相同,部位毗鄰,因此效果近似。 ※除上述各證外,尚可治療下肢浮腫,通天穴單用治膝蓋痛亦甚效。 ※通關、通山、通天治療胃病,療效亦佳。重性胃病刺血後再針此穴,療效更佳。此穴組治妊娠嘔吐亦有特效。 ※曾用此穴治手指痛、丹毒、腿風濕無力,療效頗佳。 【姐妹一穴】 部位:在通山穴向內橫開一寸後向上一寸。【附圖】 解剖:(六腑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經期不定、子宮癢、腸痛、胃出血。 取穴:當通山穴向內側橫開一寸再直上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一寸半至二寸半。 【姐妹二穴】 部位:在姐妹一穴直上二寸半。【附圖】 解剖:(六腑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經期不定、子宮癢、腸痛、胃出血。 取穴:當姐妹一穴直上二寸半處是穴。 手術:針一寸半至二寸半。 【姐妹三穴】 部位:在姐妹二穴直上二寸半。【附圖】 解剖:(六腑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經期不定、子宮癢、腸痛、胃出血。 取穴:當姐妹二穴直上二寸半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半至二寸半。 運用:三姐妹穴兩腿六穴通常同時取穴下針。 說明及發揮: ※姐妹一、二、三穴治療婦科病確有效驗,但目前則以手掌之婦科穴或還巢穴替代。 【感冒一穴】 部位:在姐妹二穴向里橫開一寸。【附圖】 解剖:(六腑神經、肺之分支神經) 主治:重感冒、發高燒、發冷、感冒頭痛。 取穴:當姐妹二穴向里橫開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八分至寸半 【感冒二穴】 部位:在姐妹三穴向里橫開一寸。【附圖】 解剖:(六腑神經、肺之分支神經) 主治:重感冒、發高燒、發冷、感冒頭痛。 取穴:當姐妹三穴向里橫開一寸,亦即感冒一穴直上二寸半處是穴。 手術:針深八分至寸半 運用:感冒一、感冒二穴同時取穴,針向腿中心斜刺。 說明及發揮: ※感冒穴對感冒確能收到減輕癥狀之效,但位於大腿上部,取穴略有不便,目前多以三叉一穴配靈骨大白治療,重症可於少商、商陽點刺,配針曲池,療效更佳。 【通腎穴】 部位:在膝蓋內側上緣。【附圖】 解剖:(腎之神經) 主治:陽萎、早泄、淋病、腎臟炎、糖尿病、腎虧之頭暈腰痛、風濕病、子宮痛、婦科赤白帶下。 取穴:當膝蓋內側上緣之陷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半。 【通胃穴】 部位:在通腎穴上二寸。【附圖】 解剖:(腎之神經) 主治:同通腎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膝蓋內側上緣之上二寸,即通腎穴之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半。 【通背穴】 部位:在通腎穴之上四寸。【附圖】 解剖:(腎之神經) 主治:同通腎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通腎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聲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半。 運用: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兩腿四穴)配針,禁忌三穴同時下針。 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為治療其他各症之補針。 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為治療婦人流產之補針,連續治療半月即無流產之虞。 說明及發揮: ※通腎、通胃、通背均位於大腿內側黑白肉際之稜線上,利水補腎之效甚強。 ※通腎穴除治療上述證狀外,還可治療口乾、喉痛。 ※上述三穴配合主治腎臟炎、臉浮腫、全身浮腫、四肢浮腫、腳背紅腫極為有效,兩側六針齊下,並無大礙。 ※上述三穴治療肩峰痛亦極有效。通胃穴單治胃病可立即見效;通背穴治背痛極效。 【明黃穴】 部位:在大腿內側之正中央。【附圖】 解剖:(肝之總神經、心之總神經、心臟之動脈、表層屬腎之副神經,中層屬肝之神經,深層屬心之神經)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當大腿內側之中央點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半至二寸半。 【天黃穴】 部位:在明黃穴上三寸。【附圖】 解剖:(肝之總神經、心之總神經、心臟之動脈、表層屬腎之副神經,中層屬肝之神經,深層屬心之神經)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自血球症(特效)。 取穴:當明黃穴直上三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其黃穴】 部位:在明黃穴直下三寸。 解剖:(膽總神經,心之支神經,肝之分支神經) 主治:黃膽病及明黃穴主治各症。 取穴:當明黃穴直下三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運用: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同時取穴下針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脹大等各證,脾硬化、舌瘡。 說明及發揮: ※明黃、其黃、天黃位於大腿內側厥陰經線上(肝經)。 ※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合用簡稱上三黃,為治療肝臟病變之主要穴道,對於急性肝炎,則以先針肝門、腸門為要。 ※上三黃穴治療頸椎骨刺、腰椎骨刺、療效亦佳。 ※透過調整肝脾之作用,治血液病效果極佳,如白血球過多,再生障礙性貧血,齒衄、鼻衄等。 ※透過平肝熄風之作用,治療美尼爾症(重性頭暈)、帕金森症、舞蹈病亦有一定療效,配腎關、復溜療效更好。 【火枝穴】 部位:在其黃穴上一寸半。【附圖】 解剖:(肝、膽神經,心之分支神經) 主治:黃膽病、黃膽病之頭暈、眼花及背痛、膽囊炎。 取穴:當其黃穴直上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運用:明黃、火枝、其黃三穴同時下針治黃膽病、膽炎。 【火全穴】 部位:在其黃穴直下一寸五分。【附圖】 解剖:(肝、膽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脊椎神經) 主治:同火枝穴,並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 手術: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運用:火全穴配合其黃、火枝穴下針,亦可治黃膽病、膽炎及膽結石止痛,火全穴單獨取穴治脊椎骨及足跟痛。 說明:火全、其黃、火枝三穴治上述各病確有特效,但由於取穴之便,目前治膽囊病變多以面部之木枝穴取代。 【駟馬中穴】 部位: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前橫開三寸。【附圖】 解剖:(肺之總神經,肝之分支神經)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後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取穴: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前橫開三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駟馬上穴】 部位:在駟馬中穴直上二寸。【附圖】 解剖:(肺之總神經,肝之分支神經)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後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取穴:當駟馬中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駟馬下穴】 部位:在駟馬中穴直下二寸處是穴。 解剖:(肺之總神經,肝之分支神經) 主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腰痛、肺弱、肺病、胸部被打擊後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乳房疼特效、半身不遂、牛皮癬、皮膚病。治下肢扭傷。 手術: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運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單足取上、中、下三穴,其餘各症兩腳六針同時取之。 說明及發揮: ※駟馬上中下三穴位於膝蓋骨外上緣之延伸線上,駟馬中穴據經驗,應於膽經風市穴向前(向陽明經)橫開三寸半之穴點為宜。 ※駟馬三穴為治療肺臟病候群之特效要穴,治療鼻炎、牛皮癬、青春痘均有特效,對於各類皮膚病效果亦佳。另外治療結膜炎。甲狀腺腫亦有卓效。耳病(耳鳴、重聽)亦有卓效。 ※本穴治療胸痛、胸肋痛、胸連背痛均有效。 【下泉穴】 部位:在膝關節外側面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附圖】 解剖:(肺部與面部之機動神經)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經跳、口歪、眼斜。 取穴:在膝關節外側面正中央直上二寸半處是穴。109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中泉穴】 部位:在下泉穴之直上二寸。【附圖】 解剖:(肺部與面部之機動神經)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經跳、口歪、眼斜。 取穴:當下泉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八分。 【上泉穴】, 部位,在下泉穴之直上二寸。【附圖】 解剖:(肺部與面部之機動神經) 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經跳、口歪、眼斜。 取穴:當中泉穴直上二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上泉、中泉、下泉三穴單腳同時取穴下針。治左用右穴;治右用左穴。 說明:上泉、中泉、下泉三穴合稱三泉穴,位於膽經線上,治顏面神經麻痹有卓效,治耳鳴、重聽亦有效。 【金前下穴】 部位:在膝蓋骨外上角之直上一寸。【附圖】 解剖:(肺部機動神經、肝之交感神經) 主治:胸骨外鼓、肺弱、羊狗瘋、頭痛、皮膚敏感。 取穴:在膝蓋骨外側上角之直上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金前上穴】 部位:在金前下穴直上一寸半。【附圖】 解剖:(肺部機動神經、肝之交感神經) 主治:胸骨外鼓、肺弱、羊狗瘋、頭痛、皮膚敏感。 取穴:在膝蓋骨外側上角,上二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金前上下兩穴雙腳同時配穴下針。 【中九里穴】 部位:在大腿外側中央線之中點。【附圖】 解剖:(肺之區支神經、四肢彈力神經) 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經麻痹、脖頸痛、頭暈、眼脹、手麻、臂麻、腿痛、神經無力。 取穴:當大腿外側中央線之中點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至二寸。 說明及發揮: ※本穴與膽經之風市穴位置相符,為極常用之鎮痛及鎮定要穴(疏風作用極強),亦為董師治療前高棉總統朗諾半身不遂之主穴。 ※本穴除上述治證外,對耳神經痛、口歪眼斜、太陽穴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等亦有療效。本穴之主治極多,對於身體側面(尤其是膽經)各種病變尤為特效;應用時可配合膽經中瀆穴倒馬,效果更佳。 ※本穴尚能治耳鳴及風疹瘙癢亦極有效。 【上九里穴】 部位:在中九里穴向前橫開一寸半。【附圖】 解剖:(心之神經、腎之神經) 主治:心經之臂痛、眼痛、腎氣不足之腹脹。 取穴:當中九里穴向前橫開一寸半處是穴。 手術:針深八分至寸半。 【下九里穴】 部位:在中九里穴向後橫開一寸半。【附圖】 解剖:(背神經、腿神經) 主治:背痛、腿痛。 取穴:當中九里穴向後橫開一寸半處是穴。 手術:針深八分至寸半。 【解穴】 部位:在膝蓋骨外側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橫開三分。【附圖】 解剖:(心敏感神經及血管) 主治:扎針後氣血錯亂、血不歸經、下針處起包、疼痛、或是西醫注射後引起之疼痛、跌打損傷、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勞過度之疼痛。 取穴:當膝蓋骨外側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橫開三分。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下針後將針緩轉動,病痛解除即取針,留針時間以八分鐘為限。如患者暈針不省人事,即將其口張開,以扁針、以涼水洗其頭,並以濕毛巾覆蓋其頭部,令飲涼開水半杯即蘇;受刑休克者亦可用此法解之,如患霍亂引起休克,可用涼水洗頭,使其恢復知覺,然後用針葯治之。 說明及發揮: ※解穴治療上述各證確有特效,留針時間並不以八分鐘為限。 ※解穴治療新發初患之各種疼痛療效極佳,尤其是各種新得之扭傷尤具卓效。 【內通關穴】 部位:在通關穴向內橫開五分。【附圖】 解剖:(心之總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腰痛、手不能舉。 取穴:當通關穴向內橫開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 【內通山穴】 部位:在通山穴向內橫開五分。【附圖】 解剖:(心之總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腰痛、手不能舉。 取穴:當通山穴向內橫開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 【內通天穴】 部位:在通天穴向內橫開五分。【附圖】 解剖:(心之總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腰痛、手不能舉。 取穴:當通天穴向內橫開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事項見通關、通山、通天穴各條。 【失音穴】 部位:在膝蓋內側之中央點及其下二寸。【附圖】 解剖:(腎神經、喉之主神經) 主治:嗓子啞、失音、喉炎。 手術:針深五分至八分。 說明及發揮: ※本穴治療失音、音啞確實有效。治療扁桃腺甲狀腺腫大、喉嚨腫痛亦有療效。 第九章◎九九部位 【耳環穴】 部位:在耳垂表面之中央。【附圖】 解剖:(六腑神經) 主治:解酒、止嘔吐。 取穴:當耳垂表面之中央點是穴。 手術:用細毫針由外向里(向面部)斜刺一分至一分半(皮下針)。 說明及發揮: ※耳環穴與耳針眼點相符。 ※治酒醉配合素髎穴並用,效果更佳。 【木耳穴】 部位:在耳後上半部橫血管之下約三分。【附圖】 解剖:(肝神經) 主治:肝痛、肝硬化、肝腫大、肝衰弱引起之疲勞、久年淋病(需長期針治)。 取穴:當耳後上半部橫血管之下約三分處是穴。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分至二分。 【火耳穴】 部位:在對耳輪之外緣中部。【附圖】 解剖:(心之神經) 主治,心臟衰弱及膝蓋痛、四肢痛。 取穴:在對耳輪之外緣中部取之。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火耳穴相當於耳針之膝點,但治療範圍更廣泛。 ※董師注重膝與心之關係,故用於心臟病變亦有療效。 【土耳穴】 部位,在耳甲腔部之中。【附圖】 解剖:(脾之神經) 主治:神經衰弱、紅血球過多、發高燒、糖尿病。 取穴:在耳甲腔之中取之。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 說明:土耳穴相當於耳針之脾區。 【金耳穴】 部位: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 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腰脊椎骨彎曲、過敏性感冒。 取穴: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取之。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 說明:金耳穴相當於耳針之肺區。 【水耳穴】 部位:在對耳輪之外緣下端。 解剖:(腎之神經) 主治:腎虧、腰部兩邊痛、腹部發脹。 取穴:在對耳輪之外緣下端取之。 手術:用細毫針豎刺一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火耳穴相當於耳針之腎區。 ※以上火耳、木耳、土耳、金耳、水耳等穴以五行命名者,對於五臟之五行體系各病亦有療效。 【耳背穴】 部位:在木耳穴之上約三分處。【附圖】 解剖:(喉部神經) 主治:喉炎、喉蛾。 取穴:在木耳穴之上約三分處血管中取之。 手術:以三棱針扎出血。 說明及發揮: ※耳背穴相當於耳針之上耳背處。 ※本點為點刺要穴,點刺出血治療皮膚病、青春痘、面部黃褐斑、偏頭痛、張口不靈、扁桃腺炎、結膜炎極有效。 【耳三穴】(耳上穴、耳中穴、耳下穴) 部位:在耳輪之外緣。【附圖】 解剖:(肺、腎神經) 主治:霍亂、偏頭痛、感冒、扁桃腺炎。 取穴:在耳輪外緣上端一穴(耳上穴)、中央一穴(耳中穴)、下端一穴(耳下穴)。 手術:用三棱針扎出血,1次用2穴可矣。 第十章◎十十部位(頭面部位) 【正會穴】 部位:在頭頂之正中央。【附圖】 解剖:(腦之總神經) 主治:四肢顫抖、各種風症、身體虛弱、小兒驚風、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經失靈、中風不語。 取穴:正坐,以細繩豎放頭頂中行,前垂鼻尖,後垂頸骨正中,另以一繩橫放頭頂,左右各垂耳尖,此兩繩在頭頂之交叉點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督脈之百會穴相符,治療上述各症確有特效,唯需與前會或後會穴倒馬並用較佳。 ※本穴董師常用治半身不遂,配靈骨、大白療效更高。 【州圓穴】 部位:在正會穴旁開一寸三分。【附圖】 解剖:(肺之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虛弱、氣喘、坐骨神經痛及背痛、神經失靈。 取穴:當正會穴向右及左旁開一寸三分處是穴(左右各一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本穴應以正會穴旁開一寸半取穴為宜,相當於膀胱經之通天穴。 【州昆穴】 部位:在州圓穴直後一寸五分。【附圖】 解剖:(肺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虛弱、氣喘、坐骨神經痛及背痛、神經失靈。 取穴:當州圓穴直後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一分至三分深。 說明:本穴位置與膀胱經之絡卻穴相符。 【州侖穴】 部位:在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附圖】 解剖:(肺神經) 主治:腦瘤及州圓穴主治各症。 取穴:當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左腦生瘤取右穴。右取左穴。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膀胱經之承光穴相符。 ※常與州圓或州昆以倒馬針並用,以加強療效。 【前會穴】 部位:在正會穴前一寸五分。【附圖】 解剖:(腦之副神經) 主治:頭昏、眼花、腦脹、神經衰弱。 取穴:當正會穴直前一寸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本穴對不省人事之病患有使其復甦之效。 說明:本穴位置與督脈之前頂穴相符,常與後會穴及正會穴倒馬並用。 【後會穴】 部位:在正會穴直後一寸六分。【附圖】 解剖:(腦之總神經、脊椎神經) 主治:骨結核、頭痛(輕度)、頭暈、脊椎骨痛(對第十九至廿一椎最有效)、腦充血、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神經麻痹。 取穴:當正會穴直後一寸六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三分。 說明: ※本穴位置與督脈之後頂穴位置相符,常作為百會之倒馬針。 ※本穴能治尾椎疼痛。本處疼痛,針尾椎處亦能治療之(見沖霄穴),皆有特效。 ※本穴連同前述之正會、州圓、州侖、州昆、前會等穴鎮定及活絡作用均極強,治療半身不遂及各種風症概為常用。 【總樞穴】 部位:後頭部入髮際八分。【附圖】 解剖:(丹田神經) 主治:嘔吐、六腑不安、項痛、心臟衰弱、霍亂、發言無聲。 取穴:當後頭部入髮際八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用三棱針最有效,尤其小兒。 注意:對本穴一般針深禁止超過三分,但失音者可針深至三分,使其發音恢復正常。用三棱針出血時,應用手將本穴之肌肉捏起,而後刺之。 說明及發揮: ※本穴入髮際八分,介於督脈之風府穴與啞門之間,一說即督脈之風府穴。 ※治療上述各症以三棱針點刺確有特效,以二十六號針施治效果亦佳,唯不宜刺入太深。 【鎮靜穴】 部位:在兩眉頭之間正中之上三分。 解剖:(腦神經) 主治:神經錯亂、四肢發抖、兩腿酸軟、四肢神經麻痹、失眠、小兒夢驚。 取穴:當兩眉頭之間正中之上三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針) 運用:本穴應與正會穴配針,才有療效。 說明:本穴位置與一般奇穴之印堂穴位置相符,除皮下針外,有時還可以點刺出血。 【上里穴】 部位:在眉頭上二分。 解剖:(肺之區支神經、眼神經) 主治:眼昏、頭痛。 取穴:當眉頭之上二分處是穴。 手術: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說明:本穴位置與膀胱經之攢竹穴相符。 【四腑二穴】 部位:在眉毛之中央上二分。【附圖】 解剖:(肺之區支神經、眼神經) 主治:小腹脹、眼昏、頭痛。 取穴:當眉中央之直上二分處是穴。 手術: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說明:本穴位置與一般奇穴之「魚腰」相符。 【四腑一穴】 部位:在眉尖之上二分。 解剖:(肺之區支神經、眼神經) 主治:小腹脹、眼昏、頭痛。 取穴:當眉尖之上二分處取之。 手術: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運用:四腑一、四腑二及上里三穴用三棱針同扎出血為治臨時頭痛之特效針。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膽經之絲竹空穴相符。 ※本穴與上里、四腑二點刺同為治療前頭痛之特效要針。 【正本穴】 部位:鼻端。 解剖:(肺之交叉神經)。 主治:敏感性鼻炎、治妖邪(鬼迷)。 取穴:仰卧正坐均可,頭稍仰起,於鼻之尖端以手摸之左右各有小軟骨,中有陷凹處是穴位。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 注意:勿刺傷軟骨。 運用:用三棱針出血最有效。腦力衰退及肺弱者,可針本穴補之。 說明及發揮: ※本穴即督脈之「素髎」穴。 ※本穴鄰近大腸經及胃經(手足陽明經),督為諸陽之會,陽明經多氣多血,因此本穴調理氣血作用甚強。 ※本穴提神醒腦作用極強,能治酒醉。 ※點刺能治酒糟鼻子、鼻粘膜肥大、鼻塞等。 【馬金水穴】 部位:在外眼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緣陷凹處。 解剖:(腎神經、肺之副支神經) 主治:腎結石、閃腰、岔氣(呼吸時感覺痛楚)、腎臟炎、鼻炎。 取穴:當外眼角之直下至顴骨下緣一分五陷凹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注意:下針後痛楚立即解除者,表示取穴正確;起針後出血,表示取穴不準。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小腸經之「顴髎」穴位置相符,治療上述各症,確有卓效,治療腰痛效果亦佳。 ※顧名思義馬金水者通氣利腎,故治上述各病療效甚佳。 【馬快水穴】 部位:在馬金水穴之直下四分。【附圖】 解剖:(腎神經、膀胱神經) 主治:膀胱結石、膀胱炎、小便頻數、腰脊椎骨痛、鼻炎。 取穴:在馬金水直下四分,約與鼻下緣齊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馬快水位於馬金水下四分,兩穴倒馬並用,治療腎結石及膀胱結石,效果甚佳。 【腑快穴】 部位:與鼻下緣齊平,鼻角外開五分。【附圖】 解剖:(腎之神經、六腑神經) 主治:腹脹、腹疼痛、疝氣。 取穴:與鼻下緣齊平,從鼻角向外橫開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本穴位置與大腸經之迎香相符。 【六快穴】 部位:在人中(鼻至唇中央)向外平並一寸四(約距口角外紋一分五)。【附圖】 解剖:(分泌神經)。 主治:尿道結右、尿道炎。 取穴:從人中央向外平開一寸四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運用:※與馬快水穴配針治尿道結石。 ※配七快治尿道炎、尿道痛。 【七快穴】 部位:在嘴角外側五分。 主治:面部麻痹、肺虛弱、尿道結石。 取穴:當嘴角外開五分處是穴。 運用:右臉麻痹取左穴,左臉麻痹取右穴。 說明:本穴位置與胃經之地倉相符,作用亦同。 【木枝穴】 部位:在馬金水穴向外上方斜開一寸。【附圖】 解剖:(肝、膽神經) 主治:肝虛、膽虛、膽結石、小兒夜哭, 取穴:從馬金水穴向外上方斜開一寸處是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本穴位置與胃經之下關相符。 ※顧名思義,木枝者,膽也,治療各種膽病,尤其是膽結石,確具卓效。 ※治療膽虛所致各病,效果亦佳。 ※本穴又能治老人雙腳無力易摔跌。 【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附圖】 解剖:(腎神經) 主治:風濕病、腎虛引起的疲勞、頭暈、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當嘴角直下四分處是穴。 手術: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 【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開五分。【附圖】 解剖:(腎神經) 主治:風濕病、腎虛引起的疲勞、頭暈、眼花、腎虧、腰痛、閃腰、岔氣。 取穴:從水通穴向里平開五分處是穴。 手術: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 運用:水通、水金兩穴均主治腎病,取穴下針時應就發青處針之。 說明及發揮: ※水通穴位於嘴角下五分,水金穴位置則以水通為準與嘴唇平行內開五分,一般而言出現該穴主治病症之際,此二穴附近經常出現烏青,若就發青處針之,效果尤佳。 ※水金、水通順氣作用極強,舉凡咳嗽、氣喘、打呃、腹脹、嘔吐、乾霍亂等皆有特效,對於腎虧所致各病,本穴又有補虛之效,為董師常用要穴之一。 ※本穴針刺時向顴骨方向皮下針,可針至寸半。治咳嗽、氣喘立見大效;其效果非十四經穴可及。 ※本穴組所在及所刺入之處,正當全息倒象之氣管及肺所在之妊,順象則為下焦腎氣所在,故本組穴補氣益腎作用極強,名為水金、水通,名符其實。 |
推薦閱讀:
※《針灸集成》清·廖潤鴻
※頸椎病概述及治療介紹
※針灸治療月經不調等其它疾病的臨床彙編
※予非「神針」是予「神」針——吳善齋針灸落英掇拾
※針灸問對針灸問對(明)汪機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