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法要

凈土法要

目 錄

阿彌陀心要

凈土修持問題

念佛要義

念佛法門

阿彌陀心要

佛說法四十九年,種種方便,無非是攝心歸一,做到一不可得,方便度苦,隨機應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門,亦是方便法門之一,不可專執持名為念佛,凡內觀自性,外參經論,行住坐卧,待人接物,念念清凈,不離覺性,皆念佛也。千百年來,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因有五:灱不明念屬何念,何者是佛。牞貪得便宜,不耐吃苦。犴不明心要,力量不足。犵分宗立派,穢凈之見橫生。玎不得持名法門之訣竅。

我今先要諸君明白此能念佛之物為何物,終日受苦顛倒流浪生死之物又為何物,然後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離佛,佛不離我,佛我同光,體用如如,在在凈土,處處西方。請以余所得心要,一知半解,與諸君參究。大眾要明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進,則生西並非難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證到也。

修凈土是要雙修,不要單修。云何單修,單信西方之彌陀,自己發願往生,專賴佛來接引,自己卻不用功,改除習氣,是謂單修。云何雙修,明自己之本心地,其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與彌陀不二,感應道交,十分儘是西方,在在處處,若有此心,佛即不來而來,我亦不往而往,分不出對面彼此,朝於斯,夕於斯,娑婆不異西方,開口都是念佛,無能念,無所念,水不離魚,魚卻忘水,不立彌陀見,不立凈土見,當下即是往生,是謂雙修。但口說而心不行,執持名號,心不作觀想,是為單修,心口相應,是為雙修。其實雙修易,單修難;雙修得自在,單修反吃力;雙修決定往生,單修斷斷無用,要如是修,方為正修正行。但念佛之前,必應具幾個先決條件:灱須先認識何為凈土,牞須先明白阿彌陀三字作何解,而往生凈土者,是我何物,犴修持法門之次第。若此三項未曾明了,則雖持名萬遍,只如鸚鵡學語,難起作用,所謂為經轉,並非轉經。茲分述如下:

灱凈土本有理凈土、事凈土。事凈土者,西方極樂世界,確有依正莊嚴佛土是也。理凈土者,我之心地自性清凈佛土,在在處處,皆是西方,十方與西方不異是也。

再將凈土二字分別解之,凈乃掃除一切習氣,使無污染之義,土乃指本心地而言,我之本覺妙體,原來亦是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壽命亦無量無邊,與佛同體不二。我與彌陀本無來去,本無隔絕,迷則西方變阿鼻,悟則阿鼻即西方,故經雲欲凈其土,先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牞複次,阿彌陀者,其義即如如不動,不生不滅,大自在之毗盧藏性是也。蓋阿為無生義,彌為我大自在義,陀為如如不動義。我之本體圓覺妙心,既同彌陀,則往生雲者,乃不得已方便說耳。既無來去,何復言往;既無生滅,何復雲生;故往生之物,非我有相之軀體,乃我本無生滅來去恆常不變之如來藏性耳。

犴言修持法門,先述信、願、行、證四項。

第一信者,非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即算髮信心也,必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本可一樣成佛,人皆可以為堯舜,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別。此信是為甚難,若能信心不逆,一念凈信,即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即非凡夫境界。故非信得真實,信得堅切,則願力不強。古德云:信果佛易,如信釋迦彌陀等佛是也。信因佛難,信一切眾生及我自己,因地皆可成佛是也。故曰難信之法。經云:初發心即成大覺,是以信為諸行之母。

第二願者,發願也。願即志也,士何事,曰尚志,發願即是立志,發願成佛,是立無上之志。但若專心發願生西,慕彼有相功德莊嚴,尚不離貪著,非真發願也。經雲若樂小法者,即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故願非大不可,願大成就大,願小成就小,如承大物,必大其器,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者,必發大願,謂我今願生彼國,為自己成佛故,為度一切有情故,非為貪得故。斯是真正發願,故經內有「應當發願」者三。

第三行者,修行也。非僅持名號之謂修,當時時厭離生死,念念不忘彌陀,口持心念,綿綿密密,即得三密瑜伽境界。所謂凈法有力,則染法無力,其能不念貪念瞋念痴者,以念佛念法念僧有力也;不念此,即念彼,不念西方,即念地獄;猶反手也,手不有二,心豈有別,當下即是,毋庸猶豫;似此專一誠修,一日至七日,心不顛倒,並不顛倒心亦不可得,自然一心不亂,一心即是無心,心不可得,為正修行。

又修行者,破見濁也,若有凈見,對面即立穢見,不得為行。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為眾生方便說一切法,皆屬凈土,文殊以有佛見,尚貶向鐵圍。故見不凈,心不凈,即土不凈。是以信堅願大,合之方為正行,非僅口持即謂行也。

一句彌陀頓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前際後際皆斷,心行處滅,本是無生法,更是無上密乘。玄奘法師所譯經,本諸正念思維,而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經,重執持名號,其實不二,以思維時,不離口念,口念時不離心行,古人觀念並重,非若今之偏執不化也。密宗釋彌陀有四,曰淺略、深秘、秘中秘、秘中深秘,亦無非念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同體不二之意,故一句彌陀,即是密宗,非可割裂分家者也。

第四證者,實證也,以心與境界體會通達之謂證。經云:唯佛與佛,乃能證知,是言以心印心,只自己知,非他人可測。又證者,隨信願行三者而轉,信願行之修得如何,則所證得亦如何,若徹了諸法空相,約理言,自是無修無得無證,但理事圓融,又何嘗廢修,修則證在其中矣。

以上釋四項竟,再申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系藉佛力,但若感力弱,應力亦弱。余念佛十年,始終不敢自信有把鼻,民國十八年秋,修心中心後,回頭再行念佛,方知念佛法門之微妙,並悟得阿鞞跋致之意境,蓋一心不亂,定要平時做到,斷無臨時措辦。故於念佛法門之外,可參究密法以為正助,其境界實不可思議。余自承前此種種罪過,硬把凈密分家,罪同謗佛,佛在世時,本無禪密之分,後人為方便計,暫分以求專一,非故立門戶也。所謂歸元不二,方便多門,若固執己見,嚴別門戶,仍為執著,從何解脫。試問證至無生法忍時,心且不有,誰為別者?誰為證者?蓮池大師發願文云:願於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云云,是豈摒絕禪宗者?近人執定非凈不修,反對密宗,自己卻又持往生咒,故知執持名號,為修凈方便法門之一,一切法皆是佛法,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豈有修持他法而彌陀不許往生之理?今借一句彌陀,念至萬法歸一,再念至一不可得,方為成就。即持他法,亦可同樣成就,惟向西願力,不得有二,念到一念無念,斯名實念,一相無相,斯名實相,至見實相時,自然心無繫念,無繫念即是解脫。經云:解脫即是如來,即是涅盤,行者斷不可自安劣小,以為此生絕難辦到,尤不可視他人亦是劣小,作此見者,是增上慢,即是不明凈土,決定不得往生。

念佛之法,初念宜隨眾合念,音調應與眾合,不必字字出聲,應用息氣法以調伏之,時時換氣,休息時,心念仍屬不斷。第一要與大眾和合同聲,次則與眾念,不如與少數人念,少數人念,不如獨念,念六字不如念四字,念四字不如念一字,本來南無阿彌陀佛之本音,乃「南無阿彌達布達亞」,論理亦應傳後再念,與持密不二。

所謂念一字者,即四字中重一字,如重一陀字,而得抽空以作觀想,最為得力。又念佛時間,切不可太長,以念念不斷為上,最好念一刻鐘,禪定一刻鐘,輪流觀念。今人以多數為勝,以聲宏為高,終不辨功德為何物,妄將念佛功德,當作錫箔寄庫存放,其愚誠不可及。今姑妄立一功德格,曰念佛至一分純熟,即一分功德,十分受用,即十分功德,改去一分習氣,即一分功德,十分習氣,即十分功德。熟在自心,自心即是寶庫,若雲念至明心見性以為功德者,彼必驚怖不信,異日再可說也。

前雲讀經亦是念佛,故經書不可不參究,茲守定一彌陀而參之,當將心地與文字合參,方得利益。姑舉經中主要字眼,一一點出如下,與諸君一談,或能悟及西方意境之微妙耳。

從 從者,指此世界而言,極樂國土,實在此土之西,以娑婆為本位。若娑婆更在極樂之西,則知極樂為東方矣,故不可執著極樂國土定在西方。

極樂 極樂言無有眾苦。此苦字,包括世間樂在內。以世間樂,終非究竟,仍歸於苦。必苦樂皆盡,方名極樂。

成就 成就言圓滿也。此指西方成就門。故成就功德莊嚴有四。

變化 變化所作,非定指法音宣流,乃指彼土眾生,心境亦各各隨時變化,雙方感應之不同耳。

五根五力等 三十七助道品,本當一一具足。乃此經只從五根起。可見前數種,修凈土者,已無所用之矣。

自然 言熏習之成就。其極樂意境,油然而生。

光明無量一段 表阿彌陀佛與十方法界眾生,同此法體,故同一光明,同無障礙。彌陀不來而來,眾生不去而去。如帝珠網,光光圓融。只是有迷覺明暗之別,故不得單指彌陀一面言也。

壽命無量一段 與上同一意義,以不生不滅之如來藏性,無聖凡,無東西,無來去也。

皆是阿鞞跋致 皆字,言必皆俱阿鞞跋致資格,方可往生,應上眾生生者四字。

應當發願 應當二字,何等鄭重,今特勸告者三。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善根福德因緣,必具足而多,少則不成就也。

若一日至七日 有三義。

灱一日不成,至七日必成。

牞一日至七日中,不定於何日悟得無生法忍。

犴一日至七日,日日皆如是。均指一心不亂而言。

一心 一心者,無心也。證至無生,已無可亂之物,自然一心不亂。若定執一心,以為心,此一心,仍可執以顛倒,故曰一念無念,斯名實念。

即 即與接不同。接著,兩物相應之謂。即字,乃指當下即是,本體不二,故知不得已而言往耳。

所護念經 應注意此經,是否指《彌陀經》。若專指此文字《彌陀經》,則佛未說此經以前,十方諸佛所護念者為何經乎?

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此言發願時,即與往生不異,因此心量,絕無障礙,於發念時,即已與往生不二。

見濁 五濁中以此濁為最難除。因眾生一切顛倒,皆從我見起,是諸病之根,百魔之首。但眾生偏不信此見為濁見也。

難信之法 難信者:

灱疑西方有如是功德莊嚴而驚怖,故難信。

牞疑臨終時彌陀化身接引之無望,故難信。

犴疑自己小根劣慧不能成佛,故難信。

犵剛強眾生,難調難伏,故難信。

玎不知自己同是毗盧佛性,雖痛切告之而不信,故難信。

作禮而去 他經末句,多言信受奉行,此則言作禮而去。此「去」字,乃指心嚮往之之意。此表當時聽者,皆已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也。

以上釋經文中之應參究者竟,再言經文次第如下:

一、《彌陀經》文體裁,只佛獨說,無有問答,足證當時聞者皆已深信不疑,凡在法會,都入成就境界。

二、此經獨發執持名號一法門,為末世眾生修凈土者得方便依據。

三、此經單表西方為成就門,故大日即是彌陀,一門即是普門。

四、此經最重「信願」二字,特表難信之法,而說當發願者三。

五、此經由娑婆初發心者,至往生極樂止,層層引導,秩序井然,約之如後。

灱點明西方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牞說明彼土有相功德莊嚴,以為引導。

犴由有相莊嚴,引入無相功德,使其自然發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犵點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要點。

玎表明眾生生者,皆當具阿鞞跋致之資格,且必修至諸上善人,同一意境,才能俱會一處。此俱字,最為重要。

甪指示執持名號法。

癿不獨口持,必須心念至一心不亂。

穵恐眾生偏執西方,不解十方圓融之義,故說東方亦有佛等等。

網表示十方諸佛,皆同此護念。

艹表示願力之宏大,一發願,即屬往生。

艼說此經為世間難信之法,特表五難字。

芀最後表歡喜信受者,皆得究竟往生去。

上來略述經義竟。讀經者,欲求文字上之精深解義,則閱圓瑛法師之講義最為明了暢達。但須將上述之先決條件,認識清楚。願大眾努力精進,共證無上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

附錄:省元上人往生偈言

我今發願生西,痛切如喪考妣。

生西何待商量,早把資糧辦起。

成就如是功德,一切全賴心地。

若求外緣佛引,劣慧妄計便宜。

惟有一心不亂,先明根塵緣起。

心既了無覓處,當下即證菩提。

念佛念至無念,定慧自發元機。

西方十方不二,一門普門何異。

法法皆是凈土,樂小法者不知。

願各精進勿退,當來決定生西。

余參謁省元大師於拈華寺,前後十數次,相談至契。師常以禪理相助,余頓有所發,益加奮勉,惶惶如喪考妣焉。余自十八年隨大愚阿闍梨修心中心法,蒙示禪密合修之理,益信凈土法門之微妙。蓋約持名言。六字本為密咒,約觀想言,不亂即屬禪定,是離禪密,即無凈土。而凈土又總攝禪密之妙,若凈密雙修而印以禪理,成就之大,豈可思議。此理世人信者實少,甚或疑怖,謗為魔說,不忍道也。

近代諸師,其慈心化導,亦不讓古人。惜識機者少,能察機而以禪凈雙助如省師者,不易得也。省師以一通儒而入佛門,帶角之虎,得力自大,三十年前,早已桶底脫落,於法語中,得見其平生氣力。今於去時,忽留禪凈融通之理,與大眾結緣。其不欲世人執一味葯以自誤焉明矣。壬癸之交,余應南方諸仁之請說法於滬上,及寧硤各地。余亦以融通各宗為旨,於說阿彌陀心要之次,得省師寂去之耗,遂集所談,用以追念省師,曰惟老實念佛,以報省師一言知己而已。古鹽官王驤陸志於印心精舍。

凈土修持問題

學佛最要把理路分清,不得情見用事。失去了宗旨,迷人眼目,並誤自己,至可痛惜。在三十年前,我也是個專重凈土謗密謗禪的人,及今思之無謂之爭,殊覺可笑。嗣感生死之可怖,分門立戶之非計,屢勸同人急急改悔,莫誤了自己大事。今者彼此年事日高,斷斷不可再誤。特提出此問題,願與海內明達一商榷也。

佛在時,並無宗派之可說,惟因眾生根器不同,隨機應化,乃有種種法門,所謂歸元不二,方便多門。究其實禪凈密,總是一個歸元。禪宗見性成佛,凈土華開見佛,密宗即身成佛,都是自己明心見性的凈業。自己是主人,諸法是緣助,成就是因緣。非禪宗所悟得者與密宗有二,亦非密宗見性與凈土華開有異也。三宗同一要悟無所得,同此真實,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此法是指心法。同要證到菩提,有何紛爭之可言?故分宗者,皆因地不正者也。

凈土二字,非西方所專有之名辭也。土為本性,凈為本相,言此本來清凈,徒為無明所覆而不覺,今曰修禪修密修凈,都是凈其土的功夫。經云:若人慾知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禪宗先要一番大死,死去了一切念,而不言斷滅,非凈土而何?密宗三密加持,見到本尊,本尊者,自己本具之最尊凈土也。凈宗華開見佛,以念佛法,如子憶母,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一者,自性凈土也。華開是自己華開見佛,是見本性佛。功夫全由悟到無生中來,如是與阿彌陀佛相印,同入極樂境界,理西方與事西方自然配合,當下即往生矣。是以往生極樂,須得我極樂而後可往生。言先須凈其土,而可往凈土也。諸佛菩薩無不升蓮花座,表蓮花是自心,成佛皆自心成就。西方是成就門,成就是果位,故以蓮宗稱喻,可見宗宗皆歸凈土,非專指一方矣。

集團念佛,按引磬木魚而念,此法始自遠公,為初學者而設。後來用功人均從獨自默念,用以攝六根歸一心,先從萬法歸一做起,與禪宗銜接,再做一歸何處功夫,口持心行,不偏廢也。其法與密宗又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系「南無阿彌達布達亞」八字之縮音,即是小往生咒第一句。世人訛音為「南無阿米多婆夜」,其實因各處方言不同而轉誤。大勢至念佛章,專重憶佛念佛,是重心行,以憶念之,切不覺出之於口。故執持名號,系二事同行,執為心執,持屬口持,如是心口一如方可專一,手再結彌陀印,此名三密相印,斯得其全。

今僅口持,耳聞鐘磬或觀勝境,口密而意不密矣。再用念珠記數,或學禪門走香或繞佛,身不密矣。三密既不全,欲六根互攝,得三摩地,豈不甚難?故雖修數十年,仍無消息。或有專心之至,有時亦得三昧境界,苦無人為之印證,功夫又無從再進,遂覺枯寂無味。而今年所請開示,與往年不異。使學人一無門路可入,只好求見光見佛,不知幻心緣起,依幻立幻,忽見幻相,可以驚喜成顛,且其人之習氣見解如故也。於貪瞋只是壓制而非化除,一經波動,毫無定力,顛倒又如故也。於是棄而就密,或改入禪堂,愈弄愈不得法,再求諸教理經論,以為多聞多知,能講能說,即可多一把握。不知說食不飽,更經他人讚歎禮拜,不覺陷入名聞利養坑中,雪上加霜,生死益固,此皆念佛不得法之誤。雖其人夙世法障深厚,要亦誤之者,咎應有所歸也。

又修行人自不得法,不得不急於他求,乃至無師不拜,無法不求,日日求法,法之真意所在,是否當我之機不知也。處處求師,而且考師,以耳為目,而疑謗隨起,自亦不知也。惶惶歧路,不知所可,或索性棄而勿修,或禪凈兼修,或凈密並行,腳踏兩船,不知所屆,不得已考證於死後,曰頂暖矣,決定生西矣。又曰我一生多聞多念,縱不生西,此小功德,亦可勿入惡道,得此已足矣。渠知功夫全要在生前打腳跟,生前倘一無把鼻,死後庸有濟乎?此我切身最大問題,何可坐視之乎!

近有人忽以西方究竟有無為問者,某大德謂西方是沒有的。於是大興疑謗,而來問於余。余不覺大笑曰,你何以不懂大德之慈悲而上其當耶?倘伊世故深,以人情討好為務者,則亦曰佛說有的,誰敢雲無。聞者必欣喜而去,不知伊不是這種人。既為大德,豈佛說《彌陀經》而亦未知。明明是對來問人下藥,下文尚未深述,而問者先起情見,不肯虛心下氣,一究其所以然,雖是名醫,亦不屑再下第二帖葯也。須知佛法在了生死,了生死在破其見濁,你來意一心執為有,有則依賴心起,乃以無破有見,欲其深深一參究也。倘來人不信為有者,是偏執於無見,乃以有破之,而西方之有無暫勿論也。某大德尚未畢其辭,而來人不明其意,先不受教,白費了伊一片婆心,深負其慈悲矣。

後復問余:到底西方有沒有?余雲我直說了,你必不信。我先問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信不信。雲佛說如是,如何不信。余雲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是說虛妄,不曾說沒有,是有而虛妄耳,此意你信不信?曰信。余雲,西方本來沒有,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從四十八方便願力中,變化成就。正如今日小小一座談會,一切正有不可言無,但彼此一切皆是緣會,既因緣生,即不可得,故不可言有,以畢竟性空非實,只假有耳。倘你真能悟到性空道理,即是華開見佛,自在往生,管他有與沒有。你如取相而說,西方實實有,但是幻有,你如就性分說,彼此盡屬性空,連你自己這個幻身亦沒有,但世人一聞沒有,便狐疑不信,甚至狂亂矣。黃蘗禪師云:「法本不有,莫作無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於無,儘是情見。」所以念佛第一義,在息機忘見,是修凈土的正路。所以理路要分清。

又有人問:據公所說,全要靠自己念佛開悟力量,然則不關佛之接引矣。余曰否,此乃雙方合力成就法也。要你念到不持而念,由化境而入清凈,方可與佛相接,先以法引,次以事接。譬如一人落井,迫切求出,井上有人懸繩救之,井中人尤須先自捆紮牢固,與井上人相接,斯可接引出險。今一味靠井上人而自不著力,豈不可笑。須知井上時時有人,懸繩亦是現成,乃起種種妄想,不自努力,徒問井上人之有無,不其惑矣。

諸法本是空相,難易原無定論,凡法之易者,易入而難信,凈土是也。十念即可往生,豈非易之又易,惟其太易而輕之,遂不痛切,有佛接引,依賴心起,遂生待心,臨終請人助念,平時更不必著急,是極易而轉為極難,又誰之過歟?

西方為成就門,不是兒戲事,不努力,萬不可成,尤須有般若力,精進如香象渡河,截斷眾流,方得成就。凡經首以舍利弗領眾,菩薩以文殊法王子為首,正表此經由小乘般若,引入大乘般若,而阿逸多為彌勒,言須破一切相以歸性,下二菩薩表此法須精進如香象渡河也。於十二部中,此經為自說部,以諸二乘偏執於空而不自知,佛遂說有以救之,曰從是過西方有世界,有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我見是利,並以有相莊嚴,如七寶莊嚴,八功德水,黃金為地,蓮華諸勝,漸漸脫卸到音聲微妙上,全是性分中流出。於是點到壽命無量之體,與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之用,而人物之勝,不可稱量,再三勸人發願,且指示以方法,倘執持名號心中念念不忘彌陀,既肯專心於念佛念法念僧,自不暇於念貪念瞋念痴。平時心不顛倒,臨命終時,自有把握。一心者,無心也,惟此一真心也。真心者,無心心也,非另有一心也。以一句彌陀,打去妄念,寂然無念而不斷滅,此是一心境界。

上得此路,一門深入,勤修勿怠,力量日見充足,但問耕耘,莫問收成,有因必有果,不待死後,即生前已不顛倒矣。凡一念起落,即一生死,妄念一起,假名為命始,妄念一去,假名為命終。今刻刻以慧照力,洞見其妄,即刻刻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非如此精進不可。然佛又慮大眾心量之窄小,不足以付如是大事,若偏執一方為勝,心不廣大,亦難成就,乃引十方佛,恆沙無量,同此護念,點到本經。經者,非專指此文字經也,正指眾生自性中之金剛藏也。再言此願一發,當下成就,如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如是廣大圓融之念佛法,直是一超直入,開般若華,見實相佛,三根普被者矣。

故上根人可生前見性成就,不往而往。中根人入於品位,有往生之資,到彼已,再聞法勤修以見性。下根人以心念之專,緣熟亦可往生,至少亦種善根於來世,總是同一證到菩提。然而世人為五濁所蒙,無力信入,亦不敢信入,是為甚難,連說五個難字。嗚呼,非此法之難也,自難之也。雖以佛菩薩之慈悲,無可如何也。又古德先賢,勸人勤修凈業,恐人怕難而不肯修,遂言其易,而不知又誤於一易字,真是扶得西來東又倒矣。至此,願諸仁且把難易二見收起,一心致力於念佛可也。

念佛法,實有改善之必要,最忌打七時,出聲連念,口不停歇,接連四十九天,往往傷氣,胸口脹痛,為終身之病,極不易治,因而怨恨疑謗者有之,故凈七至多四七,七中每日念佛,由七八小時,加至十二小時,不得再多,不得出聲,必結彌陀印,手印勿放散。例如早一點半起身,先盥洗,大小便。二點上座,連四小時,六時下座,用早膳,八時上座,十二時下座,午餐,二時上座,六時下座,夜餐,八時睡。此是整日修,不可再多,如每日念七八小時者,時間再定,不必太拘。七中,主七者常須開示,並考問各人座上情況,時加糾正。在座上,不許觀光觀相,只守定三要:一要手印勿散;二要念佛勿停,唇微動而無聲;三要心毋妄動。念來勿理,亦勿壓制妄念,亦勿幻起諸相,見光見佛,引起魔見。此系大概,其細則甚繁,當另訂之。

最好集十數人,約期四七,定時為暮春或秋末冬初,邀請一主七人,關內立諸禁條,約護關者二人,四七日中,要剋期求證,一期不成,則隔一二月,再行二期,至多三期。行者果肯痛切,無有不證三昧者。如證得三昧,方可參考禪宗用功法,密宗加持法以為緣助,如是生西決有把握矣。至此境界,庶可以入大勢至菩薩圓通念佛法矣。因菩薩念佛,都攝六根,無一時無一處不是念佛,禮佛供養,亦是念佛。在在見到性空,正是念佛。所謂凈念相繼,打成一片。彼菩薩者,決不必手持念珠,口誦六字,早課夜課以為用功,余時又茫茫蕩蕩去也。凡至心凈業者,其亦以斯言為可教乎?

或又問曰,如今之念佛者,早課夜課,果有效否?而老太太念佛,其心專在身後福報,更不知凈土之所以然,果亦有效否?曰一樣有效,只式微耳。蓋念佛人,不問其功行之深淺,其腦海中,已印下種子,無論如何,總比不念是好。不必作時間相,久之還由此一印中成就,我人不可輕慢後學也。惟念佛法,初為持名,尚不得謂為真念佛。若到能念之時,其先已具幾種條件:

一、深信西方極樂世界,香光莊嚴,因緣殊勝,願力堅強者,決可往生,不因凡夫而可限之也。蓋即心即佛,心空即佛,正一心時,已非凡夫境界。雖暫而非久,以願力堅強故,久久仍可打成一片,具有阿鞞跋致之資格。

二、深信往生者,全是化境,此心圓遍十方,即得十方諸佛之所護念,魄力亦不覺雄厚,於化境中,無一處不是佛境,不是西方,此時無邊身自然顯發,不必定在佛堂中念佛,亦不必定分東西南北也。

三、真能念佛者,即不持名,或應付尋常事,終不失此虛空寂照。如自己之姓名相似,雖顛倒中,亦不忘失,此是凈念相繼時也。

四、以專一之至,其餘果皆非所願,金台銀台,為方便下愚者而設。雲接引者,是方便初學者使其放心,如扶醉漢回家,有賴引接。我自己既不迷醉,回家熟路,何勞接引乎。具此膽力,全由定力中來,無有不往生者矣。

今因念佛不得其法,又少緣助,久而無功,遂生怠心。或感覺自己一無把握,又見他人習氣未除,遂生恐怖。此切切不可,當繼續虔修,一心念佛,惟方法須有所變通耳。又念佛久無成就者,原因還在平時不著力,雖有早晚課,終不免一曝十寒,故不問修何法門,都重在下座用功。而下座不用功者,原因在不會用功,茫然無所措手,此急須商榷者也。

念佛要義

念佛之前,先當信佛。必具四信,乃名信佛。一信果佛,如本師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西方彌陀,及十方諸佛等。二信自己的佛,即是佛性。今在因地,能開慧見性者,即名成佛。三信人無善惡冤親、賢愚貴賤,個個是佛。在未明覺前,如金礦之未啟,不可作金用,亦不可謂為無金,惟迷覺之別耳。四信一切四生六道,皆同具毗盧佛性。此四者無先後高下,一體平等。此佛法廣大,特異於他教者在此。

次明佛義。佛者,覺也。覺者,心也。心為性之用,性為心之體,必明心見性,方名成佛。不是肉體可以變成個佛。再次為念佛。念為心念,心中憶念,勿失名念佛。此有四:

一、初念。心中專憶對方果佛,如阿彌陀,觀想其光明慈悲,清凈莊嚴而皈依之,堅我往生之願,如子之依母。口念心行,即今之普通念佛法也。

二、密念。念佛佛光明不二,方方有佛皆同,不可有分別心,而我之禮敬、自修、坐禪、修密、行住坐卧,無一不是念佛。

三、密中密。念凈業,當先凈自己之土。土者,心也。去十惡,即是十善。念念戒行,再進而善亦勿執,惡根自斷,心空意凈,是名功德莊嚴。以自己覺知,不求人見,故曰密。

四、密中深密。此並念亦不有,只是一心不亂。一心者,見聞覺知,了了分明,無染無住之現量心也,乃無心之心也。此在定慧合力,明體達用之後,念念不離佛,亦不著佛,如魚之在水,何曾念念於水,何曾須臾離水。又如自己之姓名,原本如是,不必記憶而自勿失,亦無是不是也。

於上四門,更不必分深淺行相,與道理何如,隨各人因緣根器而自覺知,亦無有禪凈密諸法相之分。此才是真念佛。若只一門,即具依賴性,而求一心不亂,如何能乎?至於習氣之消凈,尤非一世之功。惟此生見性成佛,尚須多世以般若打掃,方起大用。故學佛而先求神通,或求有所見,不從心上著力,皆不名念佛,且易入魔。況習氣是心上幻影,一轉即空,勿迎勿拒,只要念佛,頓覺凈空。再做到綿綿勿斷,即大勢至菩薩凈念相繼,得三摩地之第一法門也。

念佛法門

初步念佛法:圖此生自了,但求生於西方以為安,平日企慕西方極樂,厭惡娑婆,我見堅固未明生死大事者,此念佛者不重自心,又重對境,結果僅種諸善根而已,此生是否生西未有把握,此不知極樂在自心,賴西方之樂以為樂,此為持名,而不是真念佛者。

進一步念佛:先厭娑婆不貪世榮,但求生西,以為歸宿,於一切經意與凈土道理全然不知,只知多念佛,意在求佛接引,深信勿疑,以平日決定心切,臨終並無二念,是可往生,此品位之有高下者也。

念佛:

一、念西方有相之佛種善根(淺略)

二、念十方佛與西方佛不二之佛(深進)

三、念我與一切眾生與十方佛其性無二(實相)

四、念性空為佛、念念歸空之念佛(究竟)

最究竟圓滿之念佛法:

明佛義:佛本無相無名,乃至無義可說,所言相者、名者、義者,為未明佛義之人不得已而說名說相,欲其明白此理歸於性空,不被境惑而已。是以念念歸空,是真念佛的本意。歸空者,不著有相而亦不廢有相,知其性空而亦不著於空,我人才起一念,不是著有即又偏空,偏空即等於著有,即非佛之本相,不名念佛。嚴格而論,心中著一彌陀莊嚴之相,西方勝境之相,即反立娑婆穢惡之相,眾生顛倒之相,即已離佛十萬八千里矣。

念念歸空,即是念念歸凈。念念是相繼不斷之意,要凈念相繼必如是念。都攝六根者,乃六根互攝之意,合六根為一。


推薦閱讀:

中國佛教凈土思潮的演變與歸趣
凈土法門:普賢行願品大意(第四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四三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三五五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十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