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前言(佛說無量壽經前言)

前言(佛說無量壽經前言)

選自蘇樹華著《佛說無量壽經釋義》(該書準備出版,歡迎同仁贊助。)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遵母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佛經中的許多概念,既能提升人們的文化熱情,也能引起人們的神秘遐想,若是智慧不夠的人,還會產生錯誤認識。這不是佛經的錯誤,而是學人的錯解。因此,我們在該書的《前言》中首先要說明,佛經中所說的一切事,皆是人們心中的事,而不是心外的事。譬如,佛、菩薩、天人、眾生、極樂世界,等等,皆不是心外別有的事,而是心中的事。「佛經中所說的一切事,皆是人們心中的事」,這一觀念符合佛教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自性彌陀,唯心凈土」的基本觀念。若把佛經所說的事當作心外的事,那就成了心外求法的外道,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為了避免產生錯誤的認識,我們首先從心學的角度,說明《佛說無量壽經》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希望大家能夠從心學的角度,認識自我,認識佛教,獲得佛教文化的真實利益。今說明《佛說無量壽經》中的重要概念如下:

佛:佛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對象化的宗教偶像,而是人人本具的妙明真心。這個妙明真心,亦名無相真心,亦名「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亦名佛、如來。佛教一再告誡:「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若以音聲求我,以色相見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是自心,莫向外求。若向外求,則成外道。

成佛:佛是自心,不屬修成。若言修成,修成還壞。所謂成佛,不是把自己修成一個什麼樣子,而是回歸自性,返本還源,回歸大我」。

十方諸佛:十方諸佛,不是指物理虛空中的生命個體,或偶像個體,而是指自心中的無量萬相。妙明真心,即是十方。心中萬相,即是諸佛。本尊是心體,諸佛是心相。

菩薩:離此心外,尚且無佛,離此心外,豈有菩薩?佛是自心體,菩薩是心用。體之與用,儘是自心。

天人:天人,不是物理空間中的另一類生命個體,而是貪慾少,著相輕的自心德行。離心之外,尚且無佛,離心之外,豈有天人?天人只是諸人心中的德性,而不是物理空間中的另一類生命。

眾生:不是指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生命個體,而是指自性中的妄想執著,所謂自性眾生是也。

九界眾生:菩薩眾生,執著佛法,執著成佛。緣覺眾生,執著因緣,妄取空無。聲聞眾生,執著有相,妄取界外。天、人、阿修羅,執著習氣比較較輕。畜生、餓鬼、地獄,執著習氣比較重。總之,一切眾生,皆是自性中的執著習氣,而不是物理空間的九類生命個體。

彼佛國土:彼佛,顧名思義,即是彼岸的佛。彼岸在哪裡?佛教有雲,回頭是岸。回過頭來,這個能見能聞、清凈本然的妙明真心,即是彼佛,亦名自己。彼佛國土,即是清凈莊嚴的自性凈土。

凈土世界,或極樂世界:不是物理空間中的某個國度,而是絕待無對、廣大無邊的自心凈土,或名凈土世界,或名極樂世界,亦即「天人合一」,「萬物與我一體」的自心境界。

彌勒菩薩:不是特指某個生命個體,也不特指某個菩薩個體。彌勒菩薩是個表法,表未來佛。已發願,今發願,誓願證得自心實相。這個求覺悟的願心,即是彌勒菩薩。

文殊菩薩:不是特指某個個體,而是指見色的人。見色的人,即諸人當下的妙明真心。迷人不識,故當作他。

觀音菩薩:不是特指某個生命個體,也不是特指某個菩薩個體。觀音菩薩是個表法,表觀音的人。觀音的人,即是諸人當下的這個妙明真心。

普賢菩薩:不是特指某個個體,而是指無住的人。無住的人,即諸人當下的妙明真心。迷人不識,故當作他。

地藏菩薩:不是特指某個個體,而是指發願的人。發願的人,即諸人當下的妙明真心。迷人不識,故當作他。

護法神:不是指某個生命個體,也不是指某類生命個體,而是指諸人心中的道德良知。迷人不識,妄計為他,故成心外立他的外道。

佛光普照: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光即心光,即是心光普照。

佛是自心體,菩薩是妙用,天人是人德,極樂是超越,總之,經中所說事,盡在人心中。《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三四三頁上。)延壽大師云:「心者,萬法眾生之本,三世諸佛祖、十二部經之宗。」(《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九四三頁中。)蓮池大師云:「自性彌陀,惟心凈土,為一經大旨也。」(《佛說阿彌陀經疏鈔》卷二。《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二四頁上。)蕅益大師云:「千經萬論,若顯若密,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除此心外,更無所詮」(《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三。《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三一八頁下。)。可見,一切經典,皆說這個廣大無邊、包羅萬象的妙明真心。

我們闡釋《佛說無量壽經》,遵從佛教的表述規範,同時,也遵從學界的學術規範,所以,我們依然運用佛教的概念命題來表達佛教的心學內涵。但是,為了防止讀者的依文解義,為了防止讀者的心外求佛,我們將會對《佛說無量壽經》的經典章句作出「心學」釋義,揭示出經典章句的心學內涵。譬如,關於「念佛」,我們將會作出直接地解釋:佛者,心也。念者,回歸也。念佛即是回歸自心。不歸自心,無所歸處。離心歸他,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來者,即是自心實相。譬如,「臨命終時,彼佛現前」,我們將會直接地闡釋其義:臨命終時,即是根塵脫落時,即輪迴終止時。彼佛現前,即是自性現前。識得自性,即得往生。不識自性,是名顛倒。

總之,讀這部書,需要帶著佛教文化的情懷,及「即心即佛」「唯心凈土」的信念,向自心上體會,方能獲得佛教文化的真實利益。


推薦閱讀:

0前言
第○章 前言
《超然心境濃暖意》系列散文之前言
《顯密慈悲咒語與偈頌》前言:(五)咒語成就的要訣
《中國歷代大儒》前言

TAG: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