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字碑注釋

百字碑注釋

民國·魏堯注釋

思隱子按:本文根據西蜀後覺道人魏堯《一貫天機直講》錄入。

注釋者考略:師承西派汪東亭,曾數度在北京傳教,講學,著有《一貫天機直講》,《大道真傳》等等。

養炁忘言守,

注釋:養氣為一事,而須忘言,忘守。忘言者,塞兌也;忘守者,不守之守也:是應知而不守。若「守」字看重,真去守竅、守氣,即不合矣,故曰「忘守」。言,守俱忘,方能養氣也。忘言不動,忘守清凈,亦即「勿忘勿助」之意。氣與神相因而至,所以不說須以神守,蓋歸竅即守也,不必別有所守。神居之地有三:天谷,應谷,靈谷是也。天谷即泥丸;應谷即絳宮,有感即應是為應谷;靈谷即穀道也,亦即陰蹺一竅是也。歸於天谷,寂然不動;歸於應谷,可以外馳;歸於靈谷,即事潛藏矣。元神返天谷,識神歸靈谷,即潛藏而歸於無矣。應谷者,內外相應,與氣相合之地也,是為絳宮。修道者應在絳宮下手也。

降心為不為。

注釋:「降心」者,「降服其心」之謂也。泯去識神,是為降服其心。「為而不為者」,以無為為有為,於有意無意間為而不為,以降服其心。蓋若為即著有,不為即落空。為而不為,即是一意不散,一念不起,亦即「綿綿若存」,「勿忘勿住」之意也,降心到此,因而生動靜工夫矣。

動靜知宗祖,

注釋:「祖」者,乾元祖炁,在人為性;「宗」者,坤元元氣,在人為命。祖為元神,宗即元氣,兩者同出異名,分而為鉛汞,但汞實在氣中也。祖為先天太極之理氣也,宗則父母精神凝合而生出之一氣也。後天身上之宗祖,祖是元神,宗為有情識之命根,亦即外來之氣也。宗祖全在動靜上分,動知宗而靜知祖,知即「活子」,「活午」時也。身心兩靜,元神出現,即性也,祖也;靜極生動,空中真陽收歸身上即命也,宗也。動極而靜,靜極又生動,循環轉輾,周而復始。靜為神,動為氣,神氣相合,方知動靜。靜極而動,一陽來複,元氣到身,即須進陽火;動極而靜,一陰來媾,涼液下降,即須退陰符。而知動知靜,即是知宗知祖;有此二者,方成人道,而可進修仙道。其進修途程,即在「知」字之中。蓋此中有息息歸根,心息相依之理在內也。

無事更尋誰。

注釋:僅僅以上三句而修道之要,已發揮無餘蘊矣。照此行功,即可轉凡為聖,無事它求也。若以為不足,而更尋它道,即是「外道」矣。以不守之守養氣,以不為之為養心。動者氣也。靜者神也,養氣養心,方知動靜有宗有祖。備言火候,大道簡易,本無它事也。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注釋:此道為「真常」之道,能養心養氣,即得「真常」,而保其元神,元氣矣。然一面仍須應物,能擴然大公,物來順應,事事物物,順其理而應之,即是「應物不迷」也。物中有六根,六塵。內而六根,外而六塵。根塵相接之時,應即物付物,而不為所炫惑。譬如見財物,女色等等,能處之有道,而不為所誘惑。是即能保住元神。元氣而不失,即是真常之道也。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注釋:不迷於物,性能自住。性住天谷,原為天谷元神,自能「明心見性」矣。元神既住而真息即回。「回」字兩口,即「口對口」,「竅對竅」之意也。性命二者,本不可分。學者能煉性堅固,元神為其主宰而得自然神覺,則命功亦隨性功而進步。凡息為真息,而玄關成象矣。蓋元神與真息相依,神定氣住,即息息歸根。《莊子》曰:「真人之息以蹱,其息深深,若存若亡。」此即性住氣回之情狀也。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注釋:性住氣回,則一神一氣,自結丹而成丹。蓋元神,元氣,真性,真息,相依相抱。神馳外,氣亦馳外:性歸根,氣自歸根。故曰「盡性以至於命」。佛書專說性理而不至於命,及以性功既到,命功自隨,為自然之結果,而可必得者也。上兩句及本句之三「自」字,即透此中消息之語,學者可以知所用力矣。「壺中」即狀若蓬壺之一竅,亦即丹鼎之意。水火既濟,坎離相配,此結丹之現象也,既已性住氣回,自然于丹鼎中結丹矣。坎,月也;離,日也,日月相配而成「丹」字也。

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注釋:配合坎離,即是取坎填離;取坎中之一陽,返之於離,而復其乾健之體;降離中之一陰,還之於坎,以復其純坤之象,此即陰陽反覆之事也。修道作用,全在反覆陰陽。人生自破體以後,陰日盛陽日衰,陽盡則死,此即順行行之,有生有死也。修道者反之,自還虛,築基,煉己已至小周天,大周天,其作用全在採取空中之真陽,返還於吾身,以煉化吾身之濁陰,所謂「逆而修之,成仙成佛」是也。故「反覆陰陽」一語,已將作丹之全體大用,包括無疑矣。然欲行此道,其下手應候「地雷復」之時。《易-復卦》之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當天心發現,活子時到,應聚火載金,駕動河車,以行周天,由小周天至大周天,其道同也,必候「一陽來複」,子時到來,方可下手,做返還煉化之功。呂祖曰:「地雷震動山頭雨,袋洗濯黃芽出土。」此時陽火陰符,周流上下,無中生有,由由返無,升降進退,而陰盡陽純,化作一氣之陽氣,此即黃芽出土時也。學者得訣修之,則雖草野愚氓,亦可超凡入聖,脫胎而仙也。《易》曰:「帝出乎《震》」,震木為東三之祖性,「先天而天弗違」,故曰:「普化一聲雷」也。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虛彌。

注釋:「白雲朝頂上」者,大葯成熟,一陽來複,陽氣緣督上升,到於乾頂。此即《悟真篇》所謂「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也;「甘露灑虛彌」者,陽氣到頂,一陰來媾,化為涼液,由頂下降,如一滴甘露,經重樓而歸黃庭。此為服食而得丹,大周天之事也。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注釋:甘露入口,香味異常,服食得丹,而能長生久視,故曰「長生酒」也。《悟真篇》曰「長男咋飲西方酒」,《無根樹》曰「醍醐酒,返魂漿,起死回生是藥王」,即此是也。此為自釀自飲之長生酒,非能與與他人共之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甘露服下,遍體清涼,心中快樂,無可比擬,儒家魏「真樂」,顏子之「不改」者是也。此樂只我自知,亦唯我本性虛明與太虛同體,逍遙自在,實有非語言可以形容者也。

靜聽無弦曲,潛通造化機。

注釋:此二句總結言之,最初下手,自還虛始吹無孔之笛,聽無弦之曲,而「性自住」,「氣自回」,「丹自結」。三「自」字,便是「潛通」,末後還虛之一著,又以我之虛空,通天地之虛空,久久行持,自然粉碎虛空,人但見我無為,而不知我已參贊天地之化育,故曰,「潛通造化機」也。

都來二十句,端得上天梯。

注釋:此章僅僅二十句而已,依次說盡修道之功夫矣。照此下功,則上天有梯,可循序而至矣。

呂洞賓《百字碑》

汪洋

蘇州虎丘山上,過去有一專講炁功的石刻碑文——唐·呂洞賓《百字碑》。文字簡煉,說理明了,深為炁功愛好者歡迎,常爭相背誦、按碑練習。現介紹如下:

養炁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炁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練習炁功養生的方法,在於意守丹田,排除雜念,忘記一切。入靜時,要眼觀鼻、臍,心息相依,這樣便可降伏思想上的一切雜念。待真炁發動之後,就會知道全身炁脈會聚之處(祖宗);養炁達到神歸炁穴,日久功深,自然就有體會。應事接物,要光明正大,空寂虛無,不要有所迷戀,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清靜。要保持性情經常平靜,切忌過度喜怒哀樂,否則感情激動,就難以入靜;只有入靜才能神歸炁穴,元炁自回。元炁回到炁穴丹田以後,隨之有一團熱炁自背脊上升,此時水火相交,則炁脈循環不已。當上升到泥丸時,如雷之震,似甘露從天空白雲中灑下,無休無息。當練功到這一功夫時,上下暢通,周流不息,在此之時,津液源源而來,周身舒適輕鬆,性情舒暢,似聽仙樂鐘鼓之音;心田開朗,練功的奧妙也就豁然明白了。這二十句是練功要訣,若能認真按此鍛煉,就能達到健康長壽。

《百字碑》直解

韓秋生

《百字碑》相傳為唐代道人呂洞賓所著。全文為五言詩的體裁,計二十句。共一百字。把修鍊盡性至命工夫的炁功,從築基、煉己到金液大還丹,自始至終的全部火候過程,盡述無遺。但全篇文辭簡略,義理深奧,難窺門徑。《炁功》雜誌三卷二期曾作介紹,但未作詳細注釋。今試以現代語言直解之,以助練功有志深求者。

養炁忘言守,

炁功的修鍊目的,是要蓄養先天虛無真一之炁。此炁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無形、無象、無聲、無臭。因此,在練炁功時不要著意在鍛煉有形有象的後天之炁,或調息以勻炁,或閉息以藏炁,或升降搬運以聚炁,或守竅以凝炁等等,甚或想將此後天之炁煉結成丹。這不是練炁功的真諦。因而,練功養炁,必須忘言忘守。練功家曰:忘言炁不散,忘守神自安。言守兩忘,先天之炁不養而自養。

降心為不為;

練炁功之所以能寶健祛病、延年益壽,依賴於降心。降心的方法是:「順其所欲,漸次尋之」,即按每一練功者的不同狀況,採用不同的「有為」功法,從有為逐步尋至「無為」。這就是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宗祖指主宰身心活動的先天元神,藉此以指揮和協調人體的動和靜,而這種主宰功能必須在後天之心「內無妄念,外無妄勞」的無事狀態下才能充分發揮,要達到這種無事狀態,不必去尋求另外的什麼來指揮機體。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練炁功亦有人稱作「真常之道」,人必須接觸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紛亂事端、喜怒哀樂、愛惡欲憎。但練功者必須鍛鍊出不被這些七情六慾情志活動所干擾的本領,事來則應,事去不留。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

練功者鍛鍊出應物不迷工夫之後,練功中就可以排除干擾,由先天元神自然地主宰生命,此所謂性;使先天正炁回復到正常自然的運行,此所謂命。性命相合即謂之「結丹」。

壺中配坎離。

結成上述的丹,尚未經真水真火的錘鍊,還是初步未熟之生丹,故稱「小還丹」。尚須用先天真水(坎)和先天真火(離),在人體這個壺中予以不斷地熬煉。

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

坎離烹煉,進陽火運陰符,不斷反覆陰陽摶聚,坎離交媾,恍惚變化,使丹由嫩至堅、由生臻熟。當烹煉到純陽丹成之陽,腹內就能出現如同震雷之聲,從而周天開始運行。再經周天烹煉,丹便可出鼎。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至此,練功已到達具有延年益壽作用的階段,全身靈竅開通,真炁周流暢達,沖和清炁上升,華池神水下降,天地人已溶為一體,腦竅清朗,如白雲蘭天,潔凈無染;口中津灑落於須彌山(須彌山是古印度傳說中之名山,梵文snmern,意譯為妙高,為人們所住世界的中心。這裡可解釋為中央己土)。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此兩句描繪練功已達美妙境界,如飲長生仙釀,如入逍遙仙境,無掛無礙,無識無憂,若非練功透徹者,誰也領略不到其中奧妙。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此時功夫已臻清凈無為境地,不需再進陽火退陰符。但還需嚴防七情六慾之侵襲,心靜意寧,靜坐如聆聽無弦之曲,不著於聲,不著於色,致虛極,守靜篤,直到造化之機圓明通靈,達到盡性至命之地步,即所謂金液大還丹。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以上二十句五言詩歌,包括「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練神還虛」的全過程,如依此練成,就可以達到如道佛家登仙成佛的目的。

百字碑

呂洞賓

其實因為我沒有真正練功到一定程度,我對百字碑的理解只是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我感覺把能把前兩句理解了,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

百字碑是為修道提出了指導思想。也要配合具體功法才能成功。

養炁忘言守,修行先養炁,養炁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之妙,乃為真境。清靜其心,可用內觀法去游思。

降心為不為。心中雜念,游思亦無難降伏除去。隨起隨滅,一刀截斷。靜坐時此心不可執著。若為游思之故,束縛大苦,性地安得圓通?靈光何由透發?反要瀟洒自如,曠曠蕩蕩。渾然太虛之體,不為物累。故昔人蔘喜怒哀樂未發之中。執守一中。便為非中,以此故也。游思之不能無,如浮雲之不足以累天。久久窘境,自然拔本絕源,空靈無有。前以游思喻浮雲,此確論也。

動靜知宗祖,動靜者,一陰一陽(見《常清靜經》),命宗性祖。世間萬物,無非是道!宗祖也可說是道心。動處煉神,靜處煉命。可在動處練聞見之心,與靜處練無聞無見之心也。則動處之煉,與靜處之煉,總一煉心。

無事更尋誰?只有道心,別無他物,更尋何物作何用?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煉丹之法,不必出世。古之成仙者,豈盡入林,杜人事,而後得跨鸞乘鶴,逍遙紫府哉?至於日間應酬,非山中習靜羽流,豈能免此?吾亦有法囑子。任他可喜可怒可哀可樂之事,隨時應付,過即不留。譬如風雷電霧,天所不能無,而不可謂風雷電霧之即天。喜怒哀樂,心所不能無,而不可謂喜怒哀樂之即心。天有真天體,心有真心體,由我應酬,不迷於此,而湛然空寂,常惺惺存,活潑潑地。此為要訣。

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不迷戀外界,無思無念之時,則真息綿綿,元神見而元炁生矣。(我想以後所說是修仙的不同階段,我而還沒練到那裡,對所說的現象只是綜合別人的解釋所作的一些猜測。)

炁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炁凝則精固。三元互見。三元合一結為丹,築基,藥材爐鼎鉛汞龍虎日月坎離。再配以相應火候。

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功夫到此,神不外馳,炁不外泄,坎離相交愈加猛烈精進,身靜於杳冥之境,心澄於無何有之鄉。靜極生動,即產「大葯」(真性)。「大葯」初產,卦象如震卦(天根),震卦代表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好象是周天時大葯生,從口過的時候象甘露一樣。

至此得葯,二炁結刀圭(「刀圭」古人盛葯之皿,很多人也許會理解,但它還有一層寓意,知者無幾,「刀」字取「戊」、「己」兩字的第一筆,戊己屬中央土,圭又兩土,乃示人打合離己坎戊之意。仙家隱語往往如此),關竅開通,火(心)水(炁)升,一炁周流,從太極中動天根,過玄谷關,升二十四椎骨節至天谷關月窟陰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樓,名曰「甘露」。「須彌」:意指中土。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口內的津液(也許是指大葯)就是長生酒,甘美,益處無人能知。功夫到此耳如聽仙樂之音,又有鐘鼓之韻,五炁朝元(與「六根清凈」聯繫起來理解。五炁:五行炁,人五官分屬五行),三花(精炁神)聚頂,心田開朗,智慧自生。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總共是二十句,所說的確實是登天之梯。

《百字碑》淺注

匡常修

《百字碑》是我教呂祖所著,原載《呂祖全書》第三卷。呂祖名嵓,字洞賓。唐代河中永樂縣人氏。《百字碑》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論述了道家炁功修練過程、方法和景象。全文比喻較多,今人對它的解釋不一。現據我自身體會淺注如下,與同道者探究。

1、養炁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這兩句概述了道家練功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即忘言忘守,就是在練功時做到不守而守,只有用不守而守的方法練功,才能達到炁不聚而聚的要求。

在練功中要達到忘言守,往往並不容易做到,要降服練功中的心猿意馬狀態,但不能用強制的手段,而是要練心,但是要用無為自然方法去練它,這樣練起來就自然而然了,一自然就能達到養炁的目的。

2、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動」即炁之動,「靜」即心神之靜,「事」即炁也。

當練功時意念達到無為的狀態,即入靜時,炁就產生,靜極必生動,所以靜為動之宗祖。相反動極復靜,動又為靜之宗祖。故動與靜是練功中的自然之道;而且它們互為宗祖。如果沒有炁機發生又談何動和靜乎。

3、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靜極生動,動極生靜謂之常道,又謂真常。「應物」即采炁也。靜到極處,必然產生炁,有了炁就要采練。在產炁和采練時,心神不能昏迷,昏迷炁就散了。

4、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性即先天元神。練功入靜時,心不昏迷,神就不散亂。性不散亂,產出的炁自然而然就回到丹田。

5、炁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壺「即坤爐丹田是也。炁回到丹田就要操煉成丹。操煉方法是在丹田內匹配陰陽,其法如同將坎中之陽填補離中之虛(陰也),復還乾坤的要求。

6、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

在丹田中不斷進行陰陽匹配,丹田炁越來越足,炁足欲動時,用真意領之,過尾閭、夾脊、玉枕背後關,直撞乾頂(泥丸),炁化為甘露下降,過十二重樓時雷聲隆隆。

7、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白雲」即炁也。「須彌」借用須彌山之名比喻人體最高點即頭也。炁足後沿督脈上沖乾頂,炁化甘露從頭向下降,復回丹田。

8、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甘露從頭而降,如飲使人長生不老的美酒,其景極其舒服,這種自飲既可長生又其樂無窮的美酒的快活情景,如果沒有練到這一步功的人怎能知曉。

9、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練到以上功時,有時靜到極處,從腦中可以發出一種極其美妙難言的琴聲,此後靈機逐步自開。

10、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做到這二十句,可以達到一定的功夫,繼續修練就可以達到上乘功夫,即按道教所說的,修成道果登天成仙(延年益壽)的目的。

《百字碑》淺解

曲祖貽

《百字碑》是唐代呂純陽先生留下的養生口訣,只有一百字,所以叫《百字碑》。它是繼東漢魏伯陽的《參同契》後,又一重要養生專著。不要小看這二十句,百字裡面包羅萬象,內藏無限妙機。《百字碑》主要談的是古代養生核心,以及煉功經驗。今將全文錄下:

養炁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

炁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以上二十句,說的是古代炁功練功時的全部過程。其中首談煉性以養炁,降心以煉己。次談築基以結丹,得丹以防護,以及陰陽顯示造化之功。最後總結,《百字碑》是研究性命雙修的重要口訣,從修心煉性到採藥得丹,次序井然,步驟分明。文字不多,卻將養生練功之火候吐露至盡。《百字碑》文字通暢,簡而不繁,從初步功法到高級功法,都包括在全文里。對於研究養生,特別是對炁功有一定基礎者,為不可多得的一份丹書。淺解:

養炁忘言守。

這是《百字碑》的第一句。文內重點指出,要學養生,必學養炁。注意:這裡說的炁,並非後天呼吸之炁,乃丹田產生的先天元炁,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吾善養吾浩然之炁」。此炁對於學習炁功十分重要,煉功從開始到終期都不能離開。此炁只可養之,卻不可死守之。保養之,顯出無限生機;死守之,則生機熄滅矣。那麼何為「養」呢?「養」,即勿忘勿助,時時不要忘記養生之機,徒然發現陽生,知而采之,采而蓄之,再采再蓄,達到蓄精累炁,作為將來炁通督任和結丹之基礎。必須指出的是,此炁乃自然而生。養之,則是自然之事;死死守之,乃是後天用意念強制之炁。丹田基礎不牢,功法次序不清,但靠後天意識死守此炁,守之聚之,日久聚在一起,豈不凝結成塊?造成醫藥難治之疾。

古代養生書十分龐雜,令人無所適從,為此,純陽先生撰此《百字碑》並提醒大家,只有首先學會養炁,以下功夫才能順序煉好,在沒有弄懂養生功法以前,萬萬不可用後天意念強制死守此炁,以免自滅生機。

降心為不為。

功夫好練,心意難馴。古人把心意比作心猿意馬,就是為了說明心意二者難以制伏。要完成養生大道,首先必須加強煉己之功,而作好煉己,重在降心,即指降伏危害身心及一切的私慾貪心。降心有成,才能進行以術延命有為之道,有為之道有成,命功基礎已牢,然後再進行以道全形無為之道。先是有為,後是不為,故曰「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丹田儲藏之炁曰祖炁,又叫先天之炁。胸中之炁曰宗炁,又叫後天之炁或水谷之炁。二炁都很重要。祖炁旺,宗炁必然旺,宗炁足,祖炁方能足,宗祖二炁足者長壽,虧者短命。作為養生家,應該知道宗炁之要,更應知道祖炁比宗炁更為重要。「靜,有益祖炁;動,有益宗炁。」一動一靜,影響宗祖二炁。只要二炁充足,陽生之機日益旺盛,則陽生關鍵已經得到,再去尋找什麼呢?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研究養生真常之道,不是叫人避世離俗,也不是叫人枯坐死修,只求自己解脫,安逸享受,而是告訴人們,炁功一有成就,應該混俗和光,或隱身於醫、工,或勞動於園林,廣行方便造福於人民,做些有益於社會之事。從養生目的來看,這些正是真常現象,只有練到真常能應物,又不為外界一切雜務所迷戀,自然達到應物而不迷。

不迷性自住。

迷,是私心用事;不迷,是道心用事。只有道心用事,則天賦之性,明明朗朗,處污泥而不染,無染無著,不動不搖,則真性自然穩定而自住矣。

性住炁自回。

性是本性,來自先天,所以古人稱性曰「天性」。果能性功煉純,不為私慾所侵,則真炁日積月累,自然回聚于丹田,為結丹作準備,故曰:「性住炁自回。」

炁回丹自結。

炁功高深功夫,在於結丹,那麼丹是實有之物,還是想像的東西?二者全非。所謂丹者,乃精炁神為基礎,由陰陽二炁相感而成,是聚則成形,散則成炁之圓明之體,所以名之曰丹。但結丹之關鍵,在於炁回;炁回之要,在於性住;性住之要,在於不迷;不迷之要,在於降心;降心之要,在於保護宗祖二炁。能知愛護宗祖二炁,不為物迷,不為私慾所蔽,則性定炁回而還丹自結。古代養生家有言:「未煉還丹先煉性,性定自然丹信至。」即此義也。

壺中配坎離。

坎屬水,離屬火,坎離代表水火。壺中,指的是陰陽二炁相感之造化壺中。至於炁回丹結,也只是初步結丹功夫。必須再經火功鍛煉,將土坯變成鋼磚,則命基才能日漸堅固。此為「壺中配坎離」之深意。

陰陽生返復,普化一聲雷。

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具有相生相成,相互轉化之功。它的妙用,在於陰陽互根,陰陽制約,陰陽化聚,而自生反覆。可見陰陽是從不斷反覆之中而生變化的。這一變化之快,猶如迅雷一聲,頃刻之間耳。正是在這頃刻之間,終於完成結丹之功。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白雲朝頂上」,形容得丹時,眼前陣陣白炁上升,同時好像醍醐由頂上而涓涓下降,滋潤臟腑,灌溉全身,直如枯木逢春,好似甘露灑遍須彌山之景象,故曰:「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得丹後,丹田長期溫暖,體健身輕,行步如飛,百體舒暢,如飲瓊漿,如沐春風,此乃陰陽造化之功,這種逍遙景象,難以言傳,更難測度,如非過來人,睡能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坐」,非空坐,更非枯坐,乃內視內聽,如雞抱卵,溫養丹田、鞏固丹基之坐。「有弦曲」,有聲有音,無弦曲則無聲無音。無聲無音,聽個什麼?聽個真空和忘我,真空方有大用,忘我則「本來無一物,焉能惹塵埃」。進一步再行苦修,則還丹有成而真我自生。到此,方顯示出造化之奇觀,可進行向上功法煉神還虛矣。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所謂上天梯,是說有志研究炁功者,依照《百字碑》二十句功法作去,再能有始有終,循序漸進,比如登梯一步一步往上登,必能獲得最高的成就。至於年老體弱,堅持用功者,到頭也定見功效。《老子》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對於真誠學習炁功者,以上《老子》講的四句話,應該永遠作為座右銘。

百字碑注

集自呂純陽全書

中炷薰再拜謹題

東湖郭紹儀註解

養炁忘言守。

神仙以精、炁、神為三寶,而秘密處則專以養炁為主。炁聚則生,炁散則死;炁長則生,炁短則死;炁緩則生,炁促則死;此炁難聚易散,六欲七情刻刻消耗。非虛極靜篤,必不能守。守者,守之使不散也。守到內不出,外不入,還歸胎中一息,則氤氳變化,關節自透。所謂炁歸元海壽無窮,神仙謂炁是添年葯,道人無別事,養炁是工夫。坐忘銘曰:常默元炁不傷,多言損炁,故貴忘言。陳養晦曰:終日不開口,閻王難下手。忘言乃養炁之妙訣也。接炁布炁之術,皆祖於此。

降心為不為。

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也徒然。止念者,降心也。心如生龍活虎,最難降伏。萬緣放下,死心塌地,為而不為。終日睹,終日不睹。終日聞,終日不聞。行乎千軍萬馬之場,如入無人之境。孟子之不動心,曾子之守約,皆得力於此。愚聞之師曰:不如槁木死灰不可,真如槁木死灰又不可。心死則神活,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動靜知宗祖。

功夫不離動靜二境,動者炁也,炁欲其暢。靜者神也,神欲其凝。至靜之極,神凝而炁自和。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神炁渾合,俱在性根命蒂上討分曉。老子曰: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呼為玄,上接天根。吸為牝,下接地根。天根在泥丸,地根在臍內一寸三分,此元炁所由生。真息所由起,乃凝結聖胎之地,所謂生身受炁初也。譚真人曰:得灝炁之門,所以歸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韜其光。經云:性在泥丸命在臍,天魂地魄坎交離,命蒂由來在真息,多所修行人不知。

無事更尋誰。

人生那一刻無事?掃除萬緣,胸中不留一事,如明鏡無塵,止水不波,自然元炁不散,靈光自現,不必更尋長生門路矣。然無事甚難。入山欲深,入林欲密,舊緣漸斷,新緣莫結,大事化小事,小事化無事,無事不生事,有事如無事,庶幾近之矣。

真常須應物。

真對妄言,去妄則全真。常者,歷萬劫而不壞,便去應物亦何妨。須字甚妙。不試烈火,怎識真金?正陽帝君十試祖師,所謂對境不動難。悟真之士,若勤修鍊,何妨在市居朝。

應物要不迷。

世間之物總是空花泡影,若一貪戀,心必亂動。元炁耗散,皆因染著,應物不迷。居塵出塵,在欲無欲。馬真人曰:時人慾覓長生藥,對境無心是大還。種種荊棘,須以慧劍斬之。一靈燭炳,群魔自然卻走。

不迷性自住。

自古神仙跳不過澄湛二字。塵多則水濁,心多則性昏。能澄心省事,應物不迷,則清明在躬。志炁如神,如秋月寒譚,誰能點染?人有智愚,性有巧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可以伏藏。住者,亦陰符經伏藏之義也。

性住炁自回。

世人只因神明無主,一任此炁奔潰四溢,關鎖不住。先天一炁,如明窗塵、太素煙,片片浮動,最易飛去,最難結聚。性住則神凝,此炁漸回生。回者還返丹田,所謂神入炁中,炁歸元海,太陽移照月明宮也。

炁回丹自結。

神仙無別訣,只要凝神入炁穴。臍內一寸三分為炁穴,即下丹田也。真炁凝聚於此,宜常伏炁於臍中。神炁相合,先天一炁不散,即是內丹。時節若至,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息息歸根,金丹之母。昔日有一道人,以手覆丹田數十年,聲如洪鐘,九十歲,面如桃花。

壺中配坎離。

壺中,指身言。人身上圓下方,有似壺形。參同契雲,狀如蓬壺。坎屬腎,水潤下。離屬心,火炎上。人身誰無心腎?水火不相見,心腎不交,則坎離不配。配者,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古訣雲,起水中之火,以煉鼎中之葯,一呼一吸,相吞相咽,打成一片,如夫婦之匹配然。

陰陽生返復。

心汞炎上易飛,所謂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必須升腎中之鉛,以制伏其飛性,所謂金華轉而相因也。取坎中一陽,補離中之虛,是為顛倒陰陽生返復。橐蘥歌曰:天上日頭地下轉,海底嬋娟天上飛,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只片時。

普化一聲雷。

此言陽炁震發之象,三岔口炁足,機動籟鳴,腹中訇然,聲如雷震。所謂撥開頂門關捩子,須臾海嶠起雲雷,乃陰陽升降自然反覆之象。康節邵氏云: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

白雲朝頂上。

白雲,喻身中元炁,坎中一點真陽之炁,滃聚如雲,充滿五臟,上沖泥丸,是謂水騰浮作離中汞。翠虛翁云:青龍把鏡照泥丸,五臟祥雲在上關。神仙妙訣,只要真炁熏蒸。黃庭經云:九炁映明出霄間。又云:紫煙上下三素雲。興雲致雨,山澤之炁相通,此義殊不淺。

甘露灑須彌。

天地布氤氳之炁,甘露自降。人身真炁既足,靈液自頂而下澆灌一身,猶如天地之甘露,灑自須彌,遍灑天下,無不沾濡。悟真篇云:甘露降時天地合。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經謂火從臍下發,水向頂中生。此水得天地正陽之炁,飲之可以長生。

自飲長生酒。

長生酒,即甘露也。古歌云:長生酒一壺,東君不用沽,太倉粟米瑤池做,銀河倒轉玉漿流。遍乾坤,滴滴如甘露,下重樓,飲上數甌。

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雋語: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內丹功之真訣——讀《呂祖百字碑》有感

張蘇辰

我讀了《呂祖百字碑》後,按照此文說的程序練內丹功,很有功效,未出過偏差,實為內丹功的要訣。下面結合自己的練功實踐詳細加以解說,給練內丹功的人作些參考,使他們能得到煉內丹的正途。

養氣忘言守,

練內丹功主要養先天真一之氣,不是鼻孔出入之氣,而是未生天地之先、無邊無涯的源氣。《周易》中稱為無極之氣。此氣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本源之氣,是我們人類真正的宗祖。怎樣養這個本源氣呢?具體練法:入坐後,閉口舌抵上齶,使雙目半睜半閉,雙眼珠交並著看守祖竅穴,看祖竅穴里如天空一樣,把日常生活中一切語言事物都忘掉它,專心一致地看守祖竅穴里虛空形象。看守的時間以達到靜篤為標準,就覺祖竅穴里有先天真一之氣,發脹發滿,有個圓形之物。為什麼看守祖竅穴里天空形象呢?《周易》中說:人首是乾為天。左目為日,右目為月,祖竅穴是天上日月對照的中心,從此穴養先天真一之氣,才能恢復宗祖氣的本來真面目。

降心為不為。

祖竅穴里含有宗祖氣,是天空的形象。把心意降到臍下氣穴中,煉腎臟之精,以固命中之寶。此穴是生精之處,生出來的是精,煉化成氣,與天上宗祖氣,合成太極式的上下天地陰陽氣的整體,才能出現陰陽氣的相交,產生金丹。怎樣煉才能生精呢?具體練法:入坐後,使雙目珠交並著觀祖竅穴,生出宗祖氣來,用心意指揮宗祖氣降到臍下氣穴中,永久覺照此穴不離不散,先用有為的照視,而後變成無為的照視。這樣練功,氣穴里得到陽氣溫暖,血液流到此處,就化成**,精積盈滿,外陽勃舉,就用采精化氣功練之。其練法是:入坐後,使心意達到靜篤時,忽覺陽物勃舉,就坐著煉它;如在睡眠中感覺陽舉,就卧著煉它。用右手中指刺入會陰穴里,左手捂在肚臍上,閉口舌頂上齶,閉目鼻孔吸氣,用真意將陽物往回一縮,右手中指向上一托,左手從肚臍向下一壓。再吸氣意引氣從會陰穴向左側身外邊走空間,上升到頭頂百會穴一停,眼往上看。鼻孔呼氣,用意引氣從百會穴下來,向右側身外邊走空間,降到會陰穴一停,眼向下看。身左邊升身右邊降,為1周。如此轉9周一停,用意將陽物向上提縮,連提6下,提到氣穴中,右手中指遂向上托6下,左手向下壓6下。共轉36周,陽物縮回後,再意守丹田15分鐘收功。為什麼降心向下照視氣穴生精鍊精呢?《周易》云:氣穴在小腹中心,是為坤為地,屬於純陰之區,用宗祖氣照視陰地,能化陰生陽氣,陽氣有熱力,能生精鍊精,才能產生腎中命氣,就是坤地之氣。如是練功,就形成上天下地狀態,產生太極式的陰陽相交,產生金丹,環繞著天心轉了。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練內丹功,不知養先天無極本源之氣,就沒有無極的動靜出現,就不產生陰陽氣,陰陽氣不相交,就不產生元神主宰力量。如果沒有元神主宰練功,必定出現雜念叢生,於擾入靜,那麼尋誰來制止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動一靜,必須時刻知道養宗祖氣,不能忘掉涵養宗祖氣的存在。如果不依靠宗祖氣練功,則金丹很難成功。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

在日常生活中,須要應付一切事物,不要迷戀性慾生活,必須認識過度縱慾的害處,把性慾止住,不消耗**,進行煉精化氣,精氣自然回到宗祖氣上來,真一之氣得到補足,自然結成丹苗,再進行溫養,養到丹光第一次現於目前,是丹苗養到旺盛的標準。然後,從丹田裡上沖於心,又降入會陰,當用真意引過尾閭,由夾脊透玉枕入泥丸。如有物觸腦,自上齶顆顆降入口中,狀如雀卵,又化成玉液,瀝瀝如淋水之狀,味是甘露,徐徐咽下重樓,以目送之。于丹爐之內,美快之極,一連九日咽納不絕,如此一回,即行卯酉周天一遍,收之。收取凈盡,速以凝神入定,靜養寂滅,此是玉液小還丹之景。

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

壺中指心腎之間,坎卦指腎中之氣,離卦指心中之氣。這兩種氣在心腎之間,配合成心腎氣的相交,自然產生陽氣,沿督脈後升於腦,遇腦中陰氣,又化出玉液,沿任脈降到心中。這是陽升陰降,抽坎填離,反覆運轉丹輪,煉元精結成金丹。

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煉玉液小還丹,達到入小定,有時停止轉丹輪,煉到丹光第二次現於目前,就止住轉丹輪之火,進行溫養大丹,達到杳冥混之極,忽覺丹田裡有熱氣團,震動很大,在腹中上下衝動,腎臟火熾,身涌鼻搐,熱氣團飛上泥丸,祖竅穴里湧出圓光,又化為金液,降入口中,如冰片之香,似薄荷之涼,隨覺隨咽,淋瀝不斷,降下重樓,急用真意送入中宮。如此七日咽納不完,如此每次下坐,必須運轉卯酉周天一遍,收存爐中。再凝神入定。感覺中丹田裡有一圓形之物,要守中抱一15分鐘,再下坐活動。此是金液大還丹之景,千萬不可錯過封爐收功。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練到口中金液咽納不完,如同自己飲香甜的長生酒。這種美妙快樂,只有自己知道,外人是覺不到的。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從此靜坐入靜中,只聽沒有彈弦的聲音,感覺慧光通明,照耀全身,能現萬事萬物造化之機了。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熱愛練內丹功之人,都來學習研究這二十句的真口訣,按照此文程序,誠心練功,便能得到上天的梯子。

《呂祖百字碑》新解

海咸河淡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序言:先生只寫一百個字,仁、義、道、德、情、真、意、切天天談,其實做人一生也做不一個字。還因為大道至簡至易,簡則易知,易則易行,雖愚夫愚婦皆能行之,但真的實踐起來,即使聖人也有所不及。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百個字足以囊括金丹妙旨,因指見月,受用終身。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修行只煉精、氣、神,精伏藏於地,神來源於天,只有氣介乎二者之間的氣,推動著精神和肉體變化。修行以養氣入手,降心繼之。氣定虎伏,神閑龍降。佛戒口亂說,道戒亂談是非,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此中要害,學人如果只知道「為」則落於後天血心,一念才起,多念繼之,胡思亂想,用盡心機,偷雞不著,反失一把米。如果只知道「不為」,則心若死灰,身若枯骨,毫無生氣,淪為枯空外道。

只有仔細琢磨,得到觀音大士點化,心猿才能戴上緊箍,意馬才能套上韁轡,不然如何能保護你唐三藏取得真經。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天地之初,混沌歸一,無動無靜,順帝之則,穆穆默默,如此景象便是萬物宗祖。

靜極思動,冬至一陽生而梅花開;動極思靜,夏至一陰降而旱蓮旺。梅子性動,能蝕腐肉而生津液,旱蓮性靜,能降心火而解血熱。

太陽只照亮半個地球,人的大腦永遠只醒一半。醒來的一半做自己的事,沉睡的一半做自己的夢,其實,人根本不知道那一半是醒,那一半是睡,難怪所謂科學要說是「黑箱」。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與靜,同出而異名,二者歸宗,何必再去兔子頭上找角?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道不遠人,人自為道而遠人者,非道也。真常之道,如鹽在菜中,光在空中,空氣出入於鼻孔中,日常生活之外,沒有一個「道」等人去修,不然,修道就成了上山采蘑菇。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生焉,人賴之得以生,又因為處理不當而早夭。飲食得當則面色潤,男女之事,順則生人,逆則成仙。

打起精神,一靈不昧,靜以養之,動以煉之,靜處安心,動處煉心,久久自見功效。否則,昏睡到天荒地老也養不足精神,忙得個頭痛腦裂也理不出做事的頭緒。


推薦閱讀:

《金光明最勝王經》注釋
《創世記》注釋正文 第十五章
楚辭·九章·橘頌 原文 注釋 評析
07《第七 行奉請下堂法事》注釋淺譯(30)

TAG: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