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水稻安全性引發爭論 學者擔憂污染原稻種(2)

回復稱,按照這個實驗結果推理,如果按照每天吃500克稻米計算,一個成年人即使吃「華恢1號」轉基因稻米657年也應該是安全的。

關於這樣的安全論證方式,回復表示:「這個推理可供大家討論。」並向本刊記者介紹:「近年來,我們的科研人員長時間試吃了兩個品系的大米,口感良好,而且健康狀況良好。我們也願意重申,一旦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生產後,我們科研人員的米缸里全是轉基因水稻,到時候歡迎媒體監督!」

改良實驗室的回復否認了轉基因稻米含有多項外國專利的質疑。

早些時候,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稱,「中國研發的轉基因Bt水稻涉及至少11~12項國外專利。專利持有人包括孟山都、RhonePoulencAgrochimie/拜耳和諾華/先正達公司等。如果轉基因Bt水稻的產業化,中國將捲入專利侵權訴訟的困境。」

改良實驗室的回復表示,這些說法反映出該報告作者既未對這些專利內容認真推敲,也未對我國《專利法》和專利侵權司法實踐進行必要的了解。

回復介紹道,一項發明能否在中國受到專利保護,前提條件是必須在中國申請並獲得授權。「通過專利授權檢索我們發現,該報告指稱的12項國外專利,有4項在中國提出了專利申請,1項未獲授權……在授權的3項中,1項公告號為CN1263946的『合成殺蟲晶體蛋白基因』發明,將於2009年在中國過期失效。……另2項專利的權利內容,和我國自主研發的Bt轉基因抗蟲水稻採用的技術、方法、材料完全不同」。

改良實驗室的回復強調,以「華恢1號」為例,該品系所用受體品種為我國已推廣多年,目前已處在公共領域的優良恢復系「明恢63」,抗蟲基因Cry1Ab/Ac為中國農科院科學家自己修飾並取得專利的融合基因,轉基因方法已在我國申請了專利保護。可見,該轉基因水稻品系的核心知識產權均屬於國內研發單位。目前「華恢1號」已向有關部門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如獲批准將完全歸屬於我國研發單位。「Bt汕優63」也是同樣。因此,對兩個品系的商業化開發不存在中國失去專利「控制權」的問題。

回復說,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專利侵權主要有全面覆蓋原則和實質等同原則,即在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時,必須得到專利權人的授權許可,或者符合法律的例外規定。但是否是專利產品,專利權人必須舉證證明被控侵權人的產品或者依該方法獲得的產品,要麼全面覆蓋了其申請的專利權利要求,要麼與其申請的專利實質等同。換句話說,如果專利權人的權利要求是A,被控侵權人生產的產品完全覆蓋了A,當然構成侵權,如果被控侵權人生產的產品是B,但專利權人能夠證明A等於B,也會構成侵權。因此,根據相關法律制度,綠色和平組織報告中所列舉的專利不會對我國轉基因水稻未來的產業化產生知識產權障礙。

回復說,我國專利法中還有規定的交叉許可,專利強制許可制度,我國實施的植物品種保護制度,農民留種豁免制度,以及種子法規定的品種審定推廣制度,為我國作物品種的推廣和產業化劃定了安全線和保護區。因此,即使我國在某些品種的培育中涉及國外的專利技術,也不至於落入外國的「專利陷阱」。

「外國專利陷阱」是否存在

方立鋒是長期關注和考察國內外轉基因生產的學者、農學碩士,現任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組主任。他對本刊記者說,即使有關的專利沒有在中國獲得授權,專利的持有人同樣可以通過其他的手段實現控制。例如在阿根廷,孟山都公司並沒有為其轉基因大豆申請專利,不過自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開始種植轉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已經完全控制該國的大豆生產,阿根廷99%的大豆都是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的主要控制途徑是與阿根廷的種子公司簽訂專利使用權轉讓協議,並要求支付使用費。這種對轉基因種子收取額外的技術費,造成了現在轉基因種子一般比常規種子貴2~4倍的局面,更為嚴重的是現在阿根廷幾乎無法獲取非轉基因的種子。

方立鋒說,中國的專利保護範圍目前雖然不包括植物、種子及後代,但是仍然包括了轉基因植物的方法、技術、基因序列和細胞。而世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專利調查報告指出的正是Bt轉基因水稻所應用的方法、技術和目的基因,它們都在中國專利保護的範圍之內,因此,專利持有人完全可以行使其權利。

另外,正如阿根廷的案例,即使阿根廷並不許可任何大豆專利,專利持有人比如孟山都公司仍然可以從不同的途徑獲取利益,包括與種子商簽署協議,收取費用。

另一風險是:如果一個產品被出口到另外一個專利範圍更廣泛的國家,則此產品涉及的專利就可能在進口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受到保護。我國是水稻消費大國,同樣也出口大量的稻米,如果轉基因水稻出口到專利保護更為嚴格的國家,同樣會受到影響。例如,孟山都公司向許多進口阿根廷大豆的歐洲進口商提起法律訴訟,要求支付賠償金,因為孟山都已在歐盟為其轉基因大豆申請了專利。同樣情況也會發生在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出口上。

方立鋒認為,我國一旦商業化種植涉及國外專利的轉基因水稻,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外專利持有人的制約。轉基因種子價格的上漲將使得農民的生產成本大增,我國主糧的控制權也會落入他人之手,糧食主權和安全將面臨巨大的威脅。

他指出,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還將導致中國豐富的水稻基因資源的流失。由於大型生物技術公司壟斷了基因技術並具有專利,在知識產權體制下,會加快中國資源流失的速度。以阿根廷為例,由於99%以上種植的大豆為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種子不能繼續留種,當地農民再也找不到原產地的非轉基因種子。轉基因大豆品種的單一化,使得基因資源嚴重減少,隨著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伴隨而來的就是病蟲害襲擊的增多。轉基因生物會導致基因資源的流失,同時由於基因漂移,更會引發基因污染。一般來說,導入轉基因作物內的外源基因可以逃逸到同一物種的非轉基因作物內,會污染當地非轉基因品種。另外,基因污染還可能影響野生資源。野生品種往往在抗病蟲害、抗逆、優質和高產上具有重要的農藝性狀,所以轉基因引發的基因污染可能會導致寶貴野生遺傳資源的丟失。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口日益增長的情況下,這對於滿足全人類對糧食的需求,應對糧食危機,將是巨大的損失。

方立鋒說:「2005年湖北省出現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之後,海外市場對中國米製品採取了控制措施,並多次發現中國的米製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實行了產品撤架、召回等措施。由於歐盟和日本等國對中國米製品行業採取的控制措施,我國從事米製品生產和貿易的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增加了額外的監控成本和長遠的經濟影響。」

轉基因種子優勢之疑

方立鋒並不認同農業部在給本刊記者回復中闡述的轉基因種子優勢。他說,即使以轉基因棉花為例,它也使棉農成本上升,收入下降。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轉基因棉花會出現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次生害蟲頻發,農藥用量加大。一方面,棉鈴蟲的抗性不斷增強;另一方面,江蘇沿海地區農研所的調研發現,次生害蟲日益嚴重,並成為棉花的主要蟲害。次生害蟲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帶來持續大量的農藥投入,並且使用的農藥將越來越多。

二是其他病害易發,無法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江蘇省種植轉基因棉花的實際案例表明,轉基因棉花更容易得黃萎病和枯萎病,造成的減產嚴重。揚州大學的科研小組研究得出,轉基因棉花不能更好地應對高溫條件。

據2006年8月4日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所發布消息:中美兩國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歷時7年的聯合研究表明,儘管Bt轉基因棉花能有效控制棉鈴蟲,但長期種植會導致其他害蟲肆虐,這使得中國種植的Bt轉基因棉花長期經濟性不如預想。

由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合作的這一項目,是世界第一個對轉基因棉花種植狀況進行長期跟蹤和評估的課題。科學家調查的Bt轉基因棉花是第一種投入商業種植的轉基因棉花。它因在棉花基因組中插入蘇雲金桿菌(Bt)基因而得名,能分泌毒素殺死棉田最主要的害蟲棉鈴蟲。早先的一些小規模研究表明,轉基因棉花能有效提高棉田單產、降低殺蟲劑用量,有較好的經濟和環保效益,因此已陸續在美國、中國和印度等多個產棉國推廣。

中美兩國科學家對中國481戶棉農的長期研究揭示了問題的另一面。研究人員經過歷時7年的跟蹤調查後發現,這些農戶在種植轉基因棉花的第三年經濟效益最大,他們的平均殺蟲劑用量比種植普通棉花者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

但情況從第四年開始發生逆轉。轉基因棉花儘管抑制了棉鈴蟲,但它無法殺死盲蝽等其他害蟲,導致盲蝽侵害棉田。當年轉基因棉花種植戶殺蟲劑用量上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種植戶高了3倍,而他們的收入卻低了8%。到第七年,轉基因棉花種植戶所使用的殺蟲劑,已明顯高於普通棉花種植戶,加上轉基因棉花種子成本也較高,使棉花種植戶的收入大幅下降。

康奈爾大學教授、這一研究的美方負責人平斯特拉普·安德遜說,早先科學家曾認為Bt轉基因棉花可能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棉鈴蟲產生抗藥性,但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轉基因棉花無法對付的「次生害蟲」會造成更大的危害。他認為,只有儘快開發出抑制其他害蟲的方法,才能讓Bt轉基因棉花產生明顯的效益。

三方面的不確定性

對於轉基因糧食的安全性,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蔣高明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在全球科學界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存在激烈分歧、各國政府對其嚴格限制的大背景下,轉基因水稻真的像農業部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專家所聲稱的那樣,「不存在任何風險,可放心食用」,「轉基因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唯一可選途徑」嗎?這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兩個「硬傷」。

蔣高明說,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問題並沒有解決。大米是中國人的主食,每年我國要消費1.7億噸大米,對其安全性問題絕對不能輕描淡寫。就連積極推廣轉基因的美國也沒有將主食批准轉基因安全證書,中國科學家憑什麼能拍著胸脯說「轉基因不存在任何風險」呢?其實,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是該技術難以逾越的障礙,也是根本不可能逾越的障礙。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轉基因進入食物鏈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他指出,基因交流在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但大都發生在相同的種或同屬的物種之間。植物和微生物之間進行基因交流,在理論上講是零概率事件,否則,生物進化史上早就有了這種基因交流的事件發生。人類通過生物技術可以實現不同物種,甚至不同生物界(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基因交流,但對於這樣的基因轉移,人類不可能不付出安全代價。以轉基因水稻為例,科學家希望通過Bt基因合成的毒蛋白餓死害蟲,但生存是物種最基本的權利,它不吃水稻的葉子,就得吃別的植物葉子,或者莊稼或者雜草。但是,其他作物也都轉了基因,雜草也通過基因逃逸帶了Bt基因,那麼害蟲只有加速進化而與人類抗衡。其結果是,人類需加大農藥用量而抗蟲,這與轉基因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昆蟲都無法下口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對人體就沒有害處嗎?」蔣高明說,關於抗蟲轉基因作物對人體的影響,即使老鼠吃了沒事,也不能說明人吃了也沒事。即使對實驗動物,也不是沒有問題的。1998年,匈牙利籍英國科學家阿派特普斯陶伊教授在電視節目上宣稱,用轉基因馬鈴薯餵養大鼠,導致大鼠體重及器官重量嚴重減輕,免疫系統被損壞。這個實驗結果公布後,普斯陶伊教授受到排擠離開了英國羅威特研究所。但他被除名後,很多科學家出面為其辯護,極力維護其科學家的人品,他的文章也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重新發表。英國皇家學會最後組織專家調研,也沒有完全推翻他的實驗結論。

2007年,法國科學家證實:孟山都公司出產的一種轉基因玉米對人體肝臟和腎臟具有毒性。2008年,美國科學家也證實了長時間餵食轉基因玉米,小白鼠的免疫系統會受到損害,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同年《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上。2009年12月22日,法國生物技術委員會最終宣布,轉基因玉米「弊大於利」,這意味著轉基因作物種植在法國被永久廢除。

蔣高明認為,轉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後的連鎖反應不確定;二是轉基因導致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三是轉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帶頭將Bt基因轉入13億人的主食,害莫大焉!轉基因生物一旦出了問題,根本無法控制,所轉移的基因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可以忽略不計」的增產幅度

「轉基因作物能不能增產,看美國的例子就知道了。」蔣高明說,美國是掌握轉基因技術最早、最多的國家,其技術遠比中國先進,但該國糧食總產量僅3.63億噸,遠低於中國的5.01億噸;中國糧食單產為278公斤/畝,美國只有125公斤/畝。美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耕地還比中國多11億畝,為什麼其糧食無論單產還是總產,反而不如中國呢?答案就在於「人」身上而不在「武器」身上。

蔣高明說,國內轉基因的專家聲稱,他們的轉基因水稻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產量8%,我們不知道他們與什麼品種比較,是袁隆平的超級稻嗎?如果是普通水稻,這個增產幅度相對於其巨大的生態風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從土壤改良上,增產的潛力很大。據報道,雲南省農科院進行的一項新肥料試驗取得了非常明顯的增產效果:9畝水稻增產幅度達21.55%。每畝增加的水稻產量所使用肥料的成分構成中,氮磷鉀含量不足10%,但有機質含量豐富,能起到很好的改良土壤效果,而通過土壤改良提高糧食產量並不帶來環境危害。

他具體指出,根據農作物種植的科學法則,影響糧食產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種、密、保、管、工」八個方面,轉基因僅在「種」上做文章,其他要素則以生態和人為因素為主。可見,轉基因僅占糧食構成要素的1/8,而非「唯一可行技術」。過去30年來,我國耕地退化程度已遠超過去幾百年,恢復地力需要大量有機肥還田,精耕細作。而轉基因是在大農藥、大化肥、專用除草劑的基礎上做「種」的文章,會讓人越來越懶,地越種越瘦,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農作物種植惡性循環。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過去的300多公斤/畝,提高到700多公斤/畝,現在逼近900公斤/畝,那才是真增產。轉基因水稻只是對蟲害有所控制而已,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相比並不增產,且連續種植幾代後畝產量就會越來越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已覆蓋了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7%,即6000萬公頃;雜交水稻平均產量為7.2噸/公頃,比常規水稻單產高出1.4噸/公頃。我們放棄推廣非常成熟的雜交水稻的優勢,而轉向風險重重的轉基因水稻,實非明智之舉。」

蔣高明指出,剛剛獲得安全證書的兩種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十幾項國外專利。而我國正在研發的另外5個轉基因水稻品系中,每個品系涉及的國外專利至少有10項。這些國外專利的持有人中不乏一些大型跨國農用化學品公司。此外,一些轉基因水稻由於其原始材料來自國外機構,因此還受到其他國外所有權、法律合同的制約。這些涉嫌國外專利的轉基因技術用於科研沒問題,一旦商業化,就會被索要高昂專利費,這就給我國的糧食主權埋下了「定時炸彈」。

他認為,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農民種地積極性下降,二是地力下降,三是播種面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這是轉基因技術所不能解決的。對待轉基因這項高科技技術,一定要高度警惕其負面影響,科學決策,增加透明度。

西方未生產作為國民主糧的轉基因小麥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首席專家薛達元對本刊記者說,轉基因生物對環境和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已有多次報道。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加拿大轉基因油菜多年種植後,因發生基因漂移,產生了能夠耐受多種除草劑的超級雜草;墨西哥農民種植的美國轉基因玉米,其花粉對當地野生玉米發生了基因污染,產生基因重組,破壞了當地野生玉米的遺傳結構;此外,轉基因玉米花粉能夠讓北美的珍稀瀕危物種——君主蝶大量致死,也是不爭的事實。

有專家認為,目前轉基因水稻和轉基因玉米普遍使用的目的基因是Bt殺蟲基因,由於使用多年,這個基因已證明是比較安全的。對此,薛達元認為,目前安全並不等於若干年後仍然安全,這種基因產生的毒素在人體和動物體內能否累積,尚不清楚。即使Bt基因已證明將來也是安全的,但是並不能表明轉基因研究使用的其他目的基因也是安全的,需要逐案進行風險評估,並在研究、田間試驗和商業化生產的各個階段逐步進行風險評估。「事實上,在軍事、醫學等多個領域都在進行轉基因研究,這些領域的許多轉基因研究實際上風險很大,研究者常常不敢公開他們的研究成果,甚至不敢公開他們使用的基因,否則公眾一定會恐慌。」

薛達元強調,至今國外對主糧的轉基因品種一直不敢商業化生產,美國雖然批准了玉米、大豆的轉基因商業化生產,這些主要用於飼料和榨油,而用於主糧的轉基因小麥研究雖然早已成功,但是從來沒有批准為商業化生產,因為小麥是西方的主糧,相當於中國的水稻。因此,對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生產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則,潛在風險太大,出了問題誰也擔不了責任。□

《瞭望》文章:美國農業科學家:生物技術公司正阻撓對轉基因進行深入研究

一群科學家在發給美國環境保護署的一份聲明中說:「在(有關轉基因的)很多關鍵問題上我們都無法進行真正獨立的研究。」環境署正在為下周召開的有關轉基因農作物的科研會議徵求公開意見。

這份聲明很可能會聲援轉基因作物的反對者,包括一些環保組織,他們一直在指責缺乏對轉基因作物的深入研究,而這些作物可能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有始料不及的負面影響。

上書環境署的26位農作物專家選擇了匿名的方式,因為害怕被公司切斷研究經費。但還是有少數幾位同意公開接受本報採訪。

科學家們指出,農民和其他轉基因種子的買家必須簽署協議來擔保自己會尊重公司的專利權和相關環境條例。但是,問題在於,協議也禁止為了研究目的來種植轉基因作物。所以,為了科研,科學家們可以自由購買殺蟲劑或者一般的種子,卻沒有途徑買到轉基因種子,除非有公司的許可。但科學家們說,或者有時候根本得不到許可,或者有時候公司堅持要先審查科研結果,再來決定能否公諸於世。

這樣的運作已經是個老問題,但科學家們現在決定公開申訴,因為他們已經忍無可忍。


推薦閱讀:

黃之鋒等三人被收監服刑 戴耀廷擔憂遭嚴懲
告別濕、痰、虛,減肥不擔憂
兒行千里,母擔憂;千里之外,兒亦憂。
外媒:日本擔憂英脫歐將引歐盟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
人為什麼會煩惱、擔憂和害怕?該怎麼解決?(三合一) -從佛學的角度來看:

TAG:安全 | 基因 | 轉基因水稻 | 轉基因 | 安全性 | 學者 | 爭論 | 水稻 | 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