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文化整合養生學之實踐: 道歌與【踵息法/陳攖寧】
道文化整合養生學之實踐: 道歌與【踵息法/陳攖寧】
一道文化整合養生學
整合學包含兩個方向:1.宇宙論的cosmology與超心理學的,2.本體論的ontology與先驗哲學的。這兩種觀點缺一不可,合而言之,乃是本體–宇宙論的整合學。筆者就此加以討論,尤其是參照威爾伯的整合學,本文機於本體詮釋學與整合治療學的觀點,就儒釋道思想的融會與整合及其在後現代文化發展的可能角色,加以探討。
宇宙論的整合性演化需要一種當下即事的本體洞見,此乃是一種啟悟的動力,一種先驗的(transcendental)、超越的動力,以作為靈性進化的突破點,這種動力就是一種本體之知。筆者主要闡明的道文化的融會與整合,乃是屬於這種本體之知。
在當代宏揚道文化,筆者此文闡明傳統的「養生學」概念應該對應當代於「治療學」而加以深化與推廣,所以筆者此文在此發展的是「道文化的治療學」(Taoist Therapy,Taoistische Therapie)或「整合養生學」,而「道文化的養生學」則對應於西方的「整合治療學」(Integrative Therapy,Integrative Therapie)。
「道家的整合養生學」、「道文化的整合治療學」包含身、心、靈、氣、道五個層次,比較起一般所說的「身心靈」的統合的西方治療學,更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具有貴生樂生的當代道家養生文化之特色。除了「身心靈」的統合,「道家的整合養生學」、「道文化的整合治療學」還包含了「氣」與「道」。包含了「氣」,以此作為整合養生學的出發點與中介,所以「道家的整合養生學」、「道文化的整合治療學」之所以能夠統整的基本原理更為具體落實。
又,包含了「道」,以此作為整合養生與整合治療的根本與終極目標,「道家的整合養生學」、「道文化的整合治療學」的統整的範圍與目的性,才能真正的完整。就此對比而觀,西方的「身心靈」的統合的西方治療學,以心理分析來解決身體的病徵並且希冀達到靈性的高度,此一做法未免缺乏物質基礎,在出發點上或許過於蹈空,缺乏「合一」的能量中介。
其次,就此對比而觀,西方的「身心靈」的統合的西方治療學,要不是陷溺於潛意識的性驅力的迷障,要不就是導引向特定的宗教(如基督宗教),有其文化背景與意識型態的限制,不如「道家的整合養生學」,以「道」來終極原理來整合。「道」是生命之道、宇宙之道,丹道則是道學的實踐,如此的「道家的整合養生學」乃是具有心性論的真實之動力因與目的因,也不落入特定的宗教意識型態之局限,乃是具有貴生樂生的當代道家養生文化之特色。
二道歌與精氣神的修鍊
在此,以「唱持」來作為道文化整合養生學、整合治療學的具體實踐之例。
「唱持」的根本精神是唱持經典,傳承人文,提倡音樂的生命教育,以歌聲來進行經典教育。以音樂提升能量,以能量契入心性道體。聲波導引,全體療愈,聲音入道,永久和平。
印度傳統的敬虔瑜珈(Bhakti Yoga),本來就強調「唱持」,例如kīrtan的明咒唱持的修練。所以,「唱持」parikīrtayati在印度是淵源流長的。而在中國的儒家「雅樂」之中,以音樂而達到人心與天地的中和境界,孔子重視樂教(音樂的生命教育),也是眾所熟知的古老傳統。在丹道之中,道歌以及吐納、嘯法等聲波導引為固有的修鍊方式。
從2008年秋天起,我在台灣台北研發與帶領「聲音之道」的課程,已經出版24000張音樂CD共十多種,共兩萬多張,此一課程是以「聲音」為道路,帶領吾人通往宇宙與人生的真善美聖愛。
每一個「聲音之道」的修練包含了三個部分:1.音樂,2.能量,3.靜功。首先在「音樂」的部分,主要是作曲家郭淑玲和我已經完成了優美莊嚴、感人至深的四百多首的人文心曲,這些之中包含了道歌、佛曲與儒樂。
其次是「能量」的部分,也就是唱歌的時候,運用法訣,逆反泄漏的能量走向,從而能量由下而上,由內而外,提振聲波,逆反宇宙生化的過程,歸根復命焉,此所謂逆則成仙者也;反聞自性而成佛,繼善復性而成為君子。最後是「靜功」的部分,老子所謂「滌除玄覽」,莊子所謂「心齋」、「泰定」,佛家的定慧法門,儒家的定靜安慮得,在唱持歌唱的微妙震波之中,迴風混合,聲身合一,一心融入穀神玄竅,從而三丹合一,出玄入牝,觀有觀無乃至於重玄道觀,觀無觀者,吾喪我,守一忘言,靈台通於大道。唱持音聲陀羅尼,心齋坐忘,玄智圓明。人文雅樂,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
首先,道歌唱持是「中華文化經典傳唱」的重要組成部份,我們已經譜曲以及傳唱的包含:道德經、莊子、呂洞賓、王重陽、丘處機、易經……的經典文本,譜為道歌。
道歌唱持是「中華文化經典傳唱」的重要組成部份,也可以用來修鍊精氣神。
於此,道歌唱持的三種鍛煉:一吐納呼吸,二聲波導引,三觀想(從存想到玄觀):訊息場。就吐納呼吸與聲波導引,列其綱目如下。
一吐納呼吸
(一)呼吸法初階
1.肺部完整呼吸
2.順呼吸
3.逆呼吸
(二)丹田聚寶:吐盡凈,納實式
1.吐氣,繼續吐
2.吐氣之後,突出肚子
3.丹田有寶
(吐納訣:
吐盡靜,納實拭。
九淺一深,運顛倒乾坤。
憶三田,念心數,
六進三存,做五龍捧聖。)
(三)胎息初步:天地同根,渾淪一氣,神遊太虛。
(四)九節玄功:左右平衡,中軸線凈化
(五)龜鶴二型功:蓄氣與引氣
二聲波導引
(一)舉例:道德經、普庵咒第一首練唱:
1.咬字練習:慢拼法,內氣吸呼入出
2.氣韻生動:8形的氣行(8形是太極雙魚圖),圓韻腔
3.全身上下前後之8形的氣行
(二)先天竅玄音的練習
(三)泛音練習表
三聽息法
至於道歌唱持的三種鍛煉之三,觀想(從存想到玄觀):訊息場。就吐納呼吸與聲波導引,解釋陳攖寧的聽息法,如下。
圓頓子陳攖寧有一篇文章闡明莊子心齋心息相依[《仙家文獻─莊子心齋》心息相依?涵養虛靈之氣。出處/台灣仙道學術網/圓頓子/陳攖寧。],甚佳。茲依據靜心養生之原理,闡明並發揮如後。
陳攖寧是丹道大師與道醫名家,他說:神經衰弱症目前尚乏良藥可以完全醫治,含磷質的藥品雖然號稱補腦,亦嫌名實不符。而興奮劑,或鎮靜劑,對於腦部只能收暫時的效用,藥性過了,仍舊是衰弱。或因為西藥含有毒性,使得身體受到傷害。其實這是一種神經系統的統合性功能之失調,不妨由靜坐來調神,修養精神,慢慢恢復身心靈之統合功能。
入靜,使腦袋絕對安靜,排除一切思想,這是靜心養生下手工夫之重要原則,也是神經衰弱最有效的良方。但因人們思想成為習慣,已成堅強之習性,要腦袋停止不動,靜心,很難辦到。為求達到這個靜心的目的,古人就立出許多法門,比較起來,以莊子「聽息」法最為安全有效,而且容易推廣。
「聽息」靜心法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不用概心心,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以此念代替彼念),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守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而是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保持覺知,勿讓它瞞過,感覺外呼吸推動內呼吸(內息),在虛空點堅住不移,心相鄉依,渾然一體,息入知息入,息出知息出,這就算做對了。
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氣息就自然深長。乃至於雜念全無,此時候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渺渺冥冥之鄉,腦波產生波,這就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時侯。這個時候可可以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不必勉強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而是睡醒之後,精神飽足從頭再做聽呼吸法,又能夠安然入睡。若是在白晝間睡了幾次不欲再睡時,不妨起來到外面稍為活動,或揀樹木多、空氣潔的地方,站在那裡做幾分鐘吐納工夫也好,或做柔軟體操,練太極拳,練氣功也好,但要適可而止,勿使身體感覺疲勞。回到房內,或坐或卧,仍舊做聽呼吸的工夫,還可能入於熟睡的境界。
凡患神經衰弱或是過於亢奮的人,大半兼有失眠症,安眠藥片不宜常服,只有聽呼吸一法,可以根本解決問題,而且毫無流弊。此與《黃帝內經》上所說陽入於陰的理論相合。(《靈樞?大惑論》說:「衛氣常留於陽,則陽氣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前人書中常有「心息相依」之說。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根據天台止觀,數息之後還要隨息,也就是接近這裡所說的聽息法。而《楞嚴經》「觀鼻端白」法,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人間世》的聽呼吸法,稱為心齋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實行「心息相依」。
將這三種方法列舉如下,並採取圓頓子陳攖寧之解釋,好讓學者自己去實行:
(1)蘇東坡養生說(見東坡《志林》卷一
原文:「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道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卧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白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效,則有一法,其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或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霧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漸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東坡志林》卷一。《東坡志林》五卷,宋蘇軾撰。]
淺釋(主要依據圓頓子陳攖寧之解釋):
注意養生的人,食物要有節制,必須等到腹中覺得飢餓時,才可以進食。尚未吃得十分飽滿,就應當停止,所謂的七分飽。每餐後宜到室外空曠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一些時間,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時就回到房裡去準備做靜功。
從事靜功,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論用坐姿或用卧姿,都聽各人自便,因時因地而制其宜。只要管住自己身體不讓它隨便動搖,身心自在,就算合乎法度。
身體已經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說的法門和老子所講的工夫合起來做,用兩眼觀看自己的鼻尖,數息,用意數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數。要訣貴在勿忘與勿助,「勿忘」就是「綿綿若存」,「勿助」就是方法之「用之不勤」。普通數息法,若數出息即不數入息,若數入息即不數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兩次。如蘇東坡養生說之所說,數息到幾百次以後,心中寂然如虛空。身體兀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強去禁止和制伏它,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靜而不動了。
數到幾千次以後,或無力再數下去,此時另有一個方法,叫作「隨」(隨息)。「隨」(隨息)是出自於天台佛教的《六妙門》,也就是數隨止觀還滅。「隨」(隨息)是當息出時,心也隨它同出,當息入時,心也隨它同入。其重點是外呼吸推動內呼吸(內息),要觸證到此處所說的內呼吸(內息),然後才來隨息出入。有時或感覺這個息似雲霧蒸發散佈於周身無數的毛孔中,由此出入,而不由鼻孔出入。工夫做到這樣地步,久遠以來的各種病苫和障礙,都能夠逐漸滅除,心裡也就自然明白而領悟。譬如瞎子,此時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夠看見道路,用不著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2)朱子調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移(容與,閑暇舒適之義。猗音依,猗移,隨順之義)。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氤氳闔辟,其妙無窮。誰其屍之("屍"字作"主"字解),不宰之功。雲卧天行,非余敢議。守一處和,千二百歲。」[朱熹,《朱文公文集》第八十五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頁1164,此處所錄為全文。朱子受學於李延平默坐澄心、體認天理之教,主張半日讀書,半日涵養,因此朱子對於靜坐具有一定程度的體會。]
淺釋(主要依據圓頓子陳攖寧之解釋):
觀鼻端白,原是佛教《楞嚴經》之中的二十五個圓通法門中第十四個法門,蘇東坡、朱晦庵兩人都採用此處之所說,但他們所說的「守鼻端白」並不完全和《楞嚴經》相同,顯然兩人是受到了丹道靜功的影響。
朱子的意思是說:做這個工夫,不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身體總要安閑而舒暢,不要弄得周身難過;又要心平氣和、順其自然,不要勉強執著。氣機靜到極處,它自然要動,就像春天的魚類浮在水面噓氣。氣機動到極處,它自然要靜,就像蟲類在冬天要伏在土裡翕氣(「翕」是聚斂收攝之義)。
此時行者身中之氣,交互團結,有天地氤氳之象,一辟一翕,一動一靜,有乾坤闔辟之機,妙處是說不盡的。若問是誰在那裡做主?其實並無所謂主宰,道法自然,乃是自然的功能。
(3)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日: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主要依據圓頓子陳攖寧之解釋):
顏回是孔夫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號。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工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以上是孔夫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工夫的做法。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圓頓子陳攖寧將整個工夫中劃分下列個步驟,詳細加以說明[《仙家文獻─莊子心齋》心息相依?涵養虛靈之氣。出處/台灣仙道學術網/圓頓子/陳攖寧。]:
第一步:
「若一志」。「若」字作「你」(汝)字解。此是專註的功夫。「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當起首做工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攪,雜念如果不掃除乾淨,工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等於「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詞,指所聽的對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頭歸一了,就開始做工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個耳朵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決不是聽聲音。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說是聽,必有所聽的對象,不聽聲音,又聽什麼?初下手就是聽鼻中呼吸之氣。凡呼吸系統正常而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所以說「勿用耳聽」。若有外呼吸有聲音則是喘息粗息,現在是要聽外呼吸所推動的內呼吸(內息)。內呼吸(內息)雖是沒有聲音,但自己卻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一合一開,內合陰陽之機,外合宇宙之化,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內呼吸(內息)之內在的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外呼吸推動內呼吸,不是聽外呼吸的聲音,也不是用概念心去聽,而是聽內呼吸,聽到混沌渺冥就是了。
第三步: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一個「聽」字;氣是沒有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它來聽?心所聽的對象是氣,氣所聽的對象又是什麼?若說用氣來聽氣,這句話在埋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答曰:聽息的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心氣合一。這裡的氣是一種內在的能量,氣不能作為認識心的對象了。所以不能再說用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凝結在一起,但是尚未達到太初混沌的境界,還稍為有點知覺。行者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段暫時的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氣,使心和氣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泯去裂痕,完全是一種能量(氣)的虛明感應的作用,所以說「聽之以氣」。此處雖仍舊「聽」是,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不是用耳朵或是認識心的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他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乃入於「大音希聲」之靜功定境。
第四步: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重「聽」字訣;假使長久的抱住一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止於無止。也就是從「一」字訣,到「聽」字訣,再到「止」字訣。
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功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是符應之義,符應於太初混沌,符應於天心大道。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所謂的「醉中悟真訣,難與醒者道」。陳攖寧此處之解釋莊子心齋法的「止」字訣也符合佛家所說的止觀法門之中的「止」。
第五步: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也就是煉虛合道的階段。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工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是「虛」,無自無,虛自虛故能涵攝萬物,隨遇而安不分別。這個「虛」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範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陳攖寧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一個總結: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它。又,朱晦庵是先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又,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所以,朱晦庵、蘇東坡、莊子三人下手的工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合而用之。[《仙家文獻─莊子心齋》心息相依?涵養虛靈之氣。出處/台灣仙道學術網/圓頓子/陳攖寧。]
陳攖寧的臨床經驗說:青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聽息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七八。中年神經衰弱者,用此法三個月,可以愈十分之五六。但病有輕重之別,此指病重者而言,病輕者差不多都可以痊癒。出療養院以後,回到工作崗位時,每日早晚仍宜抽空做兩次,勿使間斷,如此才能繼續維持已得之效果,逐漸完成未竟之功。[《仙家文獻─莊子心齋》心息相依?涵養虛靈之氣。出處/台灣仙道學術網/圓頓子/陳攖寧。]
四踵息法
《莊子。大宗師篇》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踵」字是腳跟意思,可以解讀踵息為真氣深長,內息接踵而至的綿綿不絕之意。以下為台北的黃龍丹院來靜師之傳授。
踵息一式是龍虎三招。這些乃是練習兩眼與根蒂之法。第一二招可為眼球保健之法,第三招是內部相傳鍺。內丹修鍊對於呼吸的要求,初級階段稱作「調息」,就是「聽息法」所說的「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心息相依」;就是「聽息法」所「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進而「心息兩忘」,神炁合一,就是「聽息法」所說的「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氣也者道也,唯道急虛。
踵息二式動功。配合雙手合谷相對而開合,踏步前進,內氣在腳跟與湧泉一吸一吐,統合全身而運動。
踵息口訣:
「踵震五形求玄通,
合谷九六左右漨。
天降甘露崑崙地,
來時路上黃庭宮」。
「踵震」是指腳跟震動的動功。「求玄通」有煉根蒂之意。另有三式內部討論。又,練習踵息二式,要修「無孔笛功法」。「無孔笛功法」如下。
無孔笛功法(黃龍丹院)口訣:
用笛先飲光
混沌必鑿窗
運氣上仙骨
泥丸九六忙
飲光法:老子所謂的「貴食於母」,朝夕紅陽貴似金。
面東:紅陽吸入眼睛由眼皮吸入到頭皮,入泥丸宮。到玉枕關(反者道之動),落兩邊,到達肚臍眼,會刺脹,屬於正常。
功法一.
1.平躺雙腳腳底相抵
2.十指撐開拇指(肝經)插入腋窩
3.中指搭乳頭(男女相同)混沌(眼睛打開眼球分開意守外勞宮(躺下之型乃為一個八卦)
4.吸氣至大椎入泥丸左9右6。
5.吐氣在天突內走。一息在膻中出,放鬆。二息6次(9.6之數),在肚臍出。如此呼3息(6次調息法共18次),3息6回,呼吸平靜再換手。
功法二.黃龍印:靜聽黃庭雷鳴聲,(來時路上濁茫茫陰陽分判在此中)又,小指互搭,中指通心包經。亦可站在松柏間練,亦可換五雷指看看。
功法三.拇指搭來時路
食.中指搭在關元穴,吸氣用胸(鼓起)。
吐氣腹部鼓起,氣從天根進入,從地根出去。此舉會造成下腹很硬。此法可開仙骨八孔。
收功:只有此法是動中收功。腳跟跳動。拇指插在腋窩(治氣喘)。
拇指插在關元穴(治膀胱不好)。北宗則將泥丸左9右6。
五道歌曲譜的唱持
底下,以道歌曲譜的唱持來約略詮釋此中的修練。
伏羲畫八卦(易經組曲)歌詞與解說
郭淑玲作曲
賴賢宗填詞(根據易經繫辭上傳第一章)
(1)志:變易不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成象成形,變化見矣。
(2)情:八卦相盪
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以雷霆,潤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3)理:易知簡能
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有親,易從有功。
(4)願:成位其中
有親可久,有功可大。可久賢德,可大賢業。易簡理得;天下理得,天下理得,成位其中。
(5)心:心之動,六爻之動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剛柔,進退之象。六爻之動,三極之道。
(6)心:心之樂,君子樂易
故君子所居,居之而能安,易道之之序也。君子居易道。故君子所樂,所樂而玩者,爻辭之義也。君子樂易道。
演唱、歌唱的順序:
(1)志:變易不易→(2)情:八卦相盪→(1)志:變易不易→(3)理:易知簡能→(1)志:變易不易→(4)願:成位其中→(1)志:變易不易→(5)心:心之動,六爻之動→(1)志:變易不易→(6)心:心之樂,君子樂易→提高八度彈奏(6)心:心之樂,君子樂易→(1)志:變易不易→(6)心:心之樂,君子樂易。
說明:
1.每次都回到(1)志:變易不易,兩次(6)心:心之樂,君子樂易的第二次必須提高八度彈奏,而演唱的時候仍按照原來的音高。
2.易卦有六爻,故此曲也有六首。描寫伏羲氏畫先天八卦的情景,也就是伏羲氏體驗到宇宙的創造與演化,而將此中的先天境界演而出之。當我們彈奏或演唱此曲,就可以回到宇宙的創造與演化的先天境界,從而凈化與升華。「易經繫辭上傳第一章」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3.以「志、情、理、願、心」來創作「音樂曼陀羅」。樂曲的展開具備「志、情、理、願、心」的五個部分,藉此可以游觀樂曲體驗境界的迴旋轉化,體驗樂曲的相攝相入的多重境界。
4.漢代鄭玄(127-200)闡明易之三義,即變易、不易、簡易。成中英在〈論易之五義與易的本體世界〉一文之中指出:易之五義分別為:1.生生源發義(或說是彰顯不易性),2.變異多元義(或說是彰顯變易性),3.秩序自然義(或說是彰顯簡易性),4.交易互補義(或說是彰顯交易性),以及5.和諧相成義(或說是彰顯和易性)。
5.當我們彈奏或演唱此曲(伏羲畫八卦,易經組曲),就可以回到宇宙的創造與演化的先天境界,從而讓我們的身心靈得以凈化與升華。類似唐密五輪塔的修
持之效果,可以凈化身體與宇宙的五輪。五輪塔乃是逐輪收攝到空性之中,又從空性之中創造新的五大五輪。此曲(伏羲畫八卦,易經組曲)則是進入先天八卦,迴旋不已,反覆煉化,而得以凈化與升華。
道文化整合養生學之實踐:道歌與踵息法
道文化整合養生學之實踐:道歌與踵息法
道文化整合養生學之實踐:道歌與踵息法
(賴賢宗台灣台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人文學院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台灣)百丈山佛教力行學院副院長、(台灣)社團法人中華經典唱持與人文詮釋學會理事長)
道文化整合養生學之實踐: 道歌與踵息法 - 中國民族宗教網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501229848-1.htm
==============================================================
推薦閱讀:
※整合天干生克的特殊化解法:干支通關解救法(轉)
※整合《大豐盛的秘密》資料
※有效整合CRM與ERP
※離婚的相關知識整合
※法制日報:檢察機關自偵職能整合至監察委後,人民監督員制度仍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