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賴華榮對《易經》的理解和應用(四) (《易經》中的生、克)

我在「賴華榮對《易經》的理解和應用(三)」說過,學習《易經》一定要與現代科學相結合、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利用現代科學挖掘《易經》內更深層次的東西,同時也可以用易經思維拓寬現代科學的維度,兩者互相詮釋、相得益彰,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古為今用,用中國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中國的偉大復興。

本期講講《易經》中的生、克。生,說的就是五行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克,說的就是五行相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在一些易學類的書籍中這樣解釋五行生剋:木生火者,木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土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之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出,故水生木也。木克土者,因樹木可控制土壤;土克水者,因土壤可以控制水流;水克火者,因水可以將火熄滅;火克金者,因火可以銷熔金屬;金克木者,因金屬器械可砍伐樹木。

從上面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生克只是一種表象,不是五行生剋的本質,因為這樣不足以解釋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成、變化規律,更甚者出現很多與科學規律背道而馳的現象,比如,「算命先生」掐指算算某人命中忌金就勸其不能佩帶金項鏈、金戒指或手錶等金屬類的裝飾品,依此類推則命中忌水者豈不是一輩子都不能喝水,那不渴死才怪呢!江湖上的風水先生和算命先生的這種推理就是沒有弄清《易經》本質而進行的胡亂聯繫,所以往往被科學界否認,且被稱作迷信活動也就不足為怪了。實際上,要解釋宇宙萬事萬物的生成、變化規律,只有從本質上、源頭處切入才能成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惟有源頭活水來」。

那麼,五行生剋到底是什麼現象?可以用什麼科學理論來解釋呢?

我在「賴華榮對《佛經》的理解與應用(二)」論述過:宇宙萬物(包括人)最終都是由一種無法再分割的粒子(即量子)組合構建起來的。至今為止,物理學家們認定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單位,而且原子吸收或發射能量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在此,我注意到了原子會吸收能量,也會發射能量,更重要的是我對此的質疑,即原子為什麼會吸收能量、也會發射能量?或者說原子在什麼情況下吸收能量、又在什麼情況下發射能量?是不是有一種用現代科學都難以捕捉到的力的作用呢?

我們知道,吸收和發射從哲學層面上來說應該就是對立面,即矛盾(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從易經角度來說是一對陰陽(即陰主吸收、陽主發射);從物理學角度來說應該是相反的兩種力,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吸收就是吸引力的作用,而發射就是排斥力的作用,也就是說宇宙存在這兩種力的作用。如果真是這樣,宇宙就存在五種(也只有五種)不同性質的最基本粒子:即我主動吸引、我被動吸引(此時是吸引力的作用);我主動排斥、我被動排斥(此時是排斥力的作用);我不吸引也不排斥(即不存在力的作用)。

因為吸收了能量自身就能壯大(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方程,所有有能量的東西都含有質量),因此我們就可以把五行相生的過程看成是吸引力作用的過程,或者說能量轉化為質量的過程;而發射了能量自身就變小,能量不斷發射將不斷變小,因此我們就可以把五行相剋的過程看成是排斥力作用的過程,或者說質量轉化為能量的過程。

如此,宇宙萬物的合成就類似於易經的相生作用,而宇宙萬物的分解就類似於易經的相剋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創造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布局思維?
盧靖姍回應腿粗爭議,這是我見過的女人對美最好的理解
理解劫運的概念
我對於道法自然的理解

TAG:易經 | 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