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素質教育再解讀》讀後感

《新時期素質教育再解讀》讀後感(2011-04-25 21:48:16)

轉載

標籤: 雜談

新學期開始後,為打造學習型學校,鍛造知識型教師,我們學校重安排閱覽室,新的閱覽室空間更大了,圖書種類更全了,所有圖書分類上架陳列,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最佳的閱讀學習空間。

現將學習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鍾祖榮寫的《新時期素質教育再解讀》感想整理如下:

素質教育走過這麼多年,在新時期,我們教育工作者該如何理解素質教育?

首先要擺脫對素質教育的理想化理解,目前,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脫離時代與社會的特點,單純從個體素質的角度,或「個體本位」的角度理解素質教育。一些人習慣從字面上去理解和解釋素質教育,認為素質教育就是提高素質的教育,然後把素質加以邏輯上的分解注入思想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身體素質等,這樣素質教育就成了一個很虛的概念,是一個超時代與社會的泛概念。第二種傾向是突出了全面性,忽略了重點和核心。很多教師在被問到培養的學生應是什麼樣時,大都會有一個相同的答案:全面發展。」作為一個教師,在教學時都知道重點、難點的選擇與重要性,可是對於整個教育的重點應該是什麼卻恰恰忽略了,這個能不能影響到育人的最終效果。其結果,就是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重點素質上沒有得到重點培養,沒有突出的表現。

從社會與時代的視角,把我素質教育的內涵,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要解決「培養什麼人」和「怎樣培養人」兩個問題。只有準確的把握社會和時代的特點,才能正確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才能清晰未來人才所需要的須知。

(一)以長時間跨度為參照,培養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素質。要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特別需要三種素質:第一種素質,是具有類意識、群意識,公正心、有愛心、有責任感。第二種素質是節制的品質。第三種素質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素質教育的另一個要求,就是培養個體可持續發展的素質。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曾經把素質教育比喻為馬拉松賽跑,他說:我們的學生能做出別人做不出的難題,能取得比別人高得多的分數,這表明他們在1000米、2000米、甚至5000米得位置上遙遙領先,但是舉目遠望,在2萬米、3萬米和接近終點的那些題隊中,有多少是我們培養的運動員呢?各位同行,請讓我們反思一下吧,在過去和今天,我們為這些運動員提供足夠的營養、過人的勇氣和持久的力量嗎?我們認為,作為教育者,當我們把眼光投到2萬米、3萬米以外的地方,我們就會做成大教育。」這段話,值得我們教師思考。

美國學者喬治泛論從上世紀40年代起,跟蹤美國400多名男孩,並從他們25歲、31歲、47歲時進行採訪、評分。他發現:兒時幹活多、經歷過磨練的人,比一般人與人相處的融洽程度高2倍,工資高5倍,被解僱的可能性低16倍;反之,幹活少、沒經過磨練的人,成年後患精神疾病的比另一組多10倍。

(二)以大空間尺度為參照,培養融合中西文化的人才。理解素質教育,培養全球化時代所需要的人才素質,就要發揚中國優秀文化的傳統,讓勤奮努力、注重人倫、綜合思考這些趨向融入學生的血脈,又能夠把西方優秀恩華的精髓,諸如個性獨立、民主合作、講究規則、尊重科學等變成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鮮明的民族性於突出的世界性的統一。這種中西文化特點兼具的人,是最具創造性的,最為均衡的。

(三)以時代需要為坐標,重點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國度,素質教育的內涵是有所不同的。今天的中國,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有社會責任感、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


推薦閱讀:

醒醒吧,就算學校上課到晚上十二點,你們家那個孩子該考不上,還是考不上。
聽說知乎文章是用來掛人的?
有時候,最好的教育其實是一家人在一起,看場電影
這些年我一直夢寐以求的學校(原創)
中國的素質教育失敗了嗎

TAG:教育 | 素質 | 讀後感 | 素質教育 | 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