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政治哲學研究的新進展

郁建興】國內政治哲學研究的新進展自1988年羅爾斯《正義論》漢譯本出版以來,政治哲學日益成為中國學術研究的一門顯學,吸引了來自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的學者。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當性論證,對一些發展理念、道路、模式、後果的批判,對一種良好制度秩序的籲求等等,都促進了作為一種規範理論的政治哲學的發展。2006年國內哲學界的政治哲學研究的總體特徵,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治哲學研究在中國興起之初,學者們主要關注當代西方政治哲學主流,而在最近幾年已開始轉向全面研究西方政治哲學的各種思潮,對古典政治哲學的研究興趣不斷增加。第二,不斷加速的全球化進程凸現了「全球正義」、「全球民主」、「全球公民社會」等新議題,一種「全球政治哲學」漸成思潮。對此,學者們給予了積極回應。第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正日益受到重視,馬克思學說中的政治哲學遺產,西方馬克思主義、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思想,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解讀。本報告擬從譯介、論壇、論著等三個部分對2006年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新進展進行報道,同時兼顧此前的一些重要文獻和活動。一 譯介翻譯、介紹西學名著一直是推動當代中國學術發展的重要手段,其意義不僅在於向中國引入西方的學術思想和理論成果,也在於從譯介工作中可以體現出中國學者關注的層次和視域。譯介工作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治哲學領域,最近兩年譯介工作的動向是:從關注思想大家和學術主流轉向包括古典與當代、主流與支流的全面譯介,政治哲學與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經濟學等的交叉研究成果受到重視。伴隨著列奧·施特勞斯著作的出版,中國學者對古典政治哲學的興趣與日俱增。商務印書館作為國內譯介西學的重鎮,近年來不斷再版西學經典,如霍布斯的《利維坦》;也重譯了一些經典名著,如亞里士多德的《尼科馬可倫理學》。「經典與解釋」一直是劉小楓、陳少明等的理論目標,上海人民出版社近年來出版了他們主持編譯的卡爾·施米特多種政治哲學著作,如《政治的概念》、《憲法學說》等;華夏出版社連續出版了「經典與解釋」的多輯論文集,如《柏拉圖的真偽》。此外,羅傑·斯克拉頓的《保守主義的含義》一書2005年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莎蒂亞·B.德魯里的《列奧·斯特勞斯與美國政治左派》一書,則對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提出了激烈批評。中國學者對古典政治哲學的興趣還體現在劍橋學派的政治思想史研究開始受到關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底推出李宏圖主編的「劍橋學派思想史譯叢」,其中包括昆廷·斯金納的《霍布斯哲學思想中的理性與修辭》,斯金納與博·斯特拉思主編的《國家與公民:歷史·理論·展望》,斯金納與尼古拉斯·菲利普森主編的《近代英國政治話語》,詹姆斯·塔利的《語境中的洛克》,凱瑞·帕羅內的《昆廷·斯金納思想研究:歷史·政治·修辭》等。在當代政治哲學方面,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萬俊人編的《羅爾斯讀本》,其中節譯了羅爾斯《正義論》、《政治自由主義》、《萬民法》、《公共理性再探》以及與哈貝馬斯論戰的重要章節和論文,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羅爾斯政治哲學的重要讀本。譯林出版社多年來致力於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系統譯介,目前已經出版了6輯「人文與社會譯叢」,最近兩年的兩輯譯叢基本囊括了多元自由主義者以賽亞·伯林關於政治哲學的主要著作,如《現實感》、《啟蒙的時代》、《自由及其背叛》、《啟蒙的三個批評者》。雷蒙·阿隆著作的翻譯出版儘管姍姍來遲,但在近年有加快的勢頭,繼《階級鬥爭》之後,《知識分子的鴉片》於2005年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由何懷宏主編的「人文譯叢」,近兩年多譯介經典民主理論著作,推出了多元主義民主理論家羅伯特·達爾的《多元主義民主的困境——自治與控制》、《民主及其批評者》等。江蘇人民出版社的「現代政治譯叢」已出版3輯。在最近兩輯中,自由主義的著作仍是重點,如理查德·貝拉米的《重新思考自由主義》、威廉·A.蓋爾斯敦的《自由多元主義》、邁克爾·萊斯諾夫等的《社會契約論》、亞當·斯威夫特的《政治哲學導論》。與此同時,譯叢也包括了一些非主流的政治哲學思想,如菲利普·佩迪特的《共和主義》、羅伯特·沃爾夫的《為無政府主義申辯》等。此外,譯叢還包括了一些對自由主義的批評著作以及一些左派和後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前者如約翰·凱克斯的《反對自由主義》、約翰·格雷的《自由主義的兩張面孔》;後者如艾倫·伍德的《新社會主義》、尚塔爾·墨菲的《政治的回歸》。而安德魯·文森特《現代政治意識形態》一書則為我們提供了對現代各種「主義」的詳細介紹和評價,與前些年出版的威爾·金里卡的《當代政治哲學》相得益彰。在政治哲學家的傳記方面,江蘇教育出版社翻譯出版了朱莉亞·克里斯蒂瓦的《漢娜·阿倫特》一書,新星出版社推出《雷蒙·阿隆回憶錄:五十年的政治反思》、揚—維爾納·米勒的《危險的心靈:戰後歐洲思潮中的卡爾·施米特》和馬克·里拉、羅納德·德沃金等主編的《以賽亞·伯林的遺產》等,這對於開展這些政治哲學家的思想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值得指出的是,2006年西方政治哲學著作的譯介還體現出了一些新的亮點: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全球正義、全球公民社會、全球民主等新議題不斷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全球化譯叢」於2005年推出戴維·赫爾德的《全球盟約:華盛頓共識與社會民主》。而曾經產生重要影響,由鄧正來、亞歷山大主編的論文集《國家與市民社會》在2006年推出了增訂版,其中主要增加了「全球化與市民社會」專題。左翼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開始受到關注。前面提到了後馬克思主義者尚塔爾·墨菲的《政治的回歸》;此外,何懷宏主編的「人文譯叢」在2006年推出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家克勞斯·奧菲的重要著作《福利國家的矛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推出了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學者阿克塞爾·霍奈特的《為承認而鬥爭》等。中國學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興趣增加,可能將使長期以來政治哲學研究中「有西無馬」現象得到改觀。協商民主理論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的西方政治學界。它一經出現,即引起了中國學者的強烈興趣。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推出了由俞可平、陳家剛主編的「協商民主譯叢」,其中包括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編的《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詹姆斯·博曼的《公共協商:多元主義、複雜性與民主》,毛里西奧·帕瑟林·登特里維斯主編的《作為公共協商的民主:新的視角》和約翰·S.德雷澤克的《協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與批判的視角》。該譯叢的出版,既反映了中國學界對於民主議題的強烈關懷,也體現了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研究走向新的綜合的某種動向。政治哲學研究的多元來源在阿馬蒂亞·森的著作受到重視這點上更好地得到了體現。森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的《後果評價與實踐理性》被納入「當代實踐哲學譯叢」於2006年由東方出版社出版。這套由應奇主編的譯叢還包括了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湯普森的《民主與分歧》,查爾斯·拉莫爾的《現代性的教訓》,奧諾拉·奧尼爾的《邁向德性與正義:實踐理性建構性解釋》,芭芭拉·赫爾曼的《道德判斷的實踐》,希拉里·普特南的《事實與價值二分法的崩潰》,以及應奇、劉訓練編《公民共和主義》、《第三種自由》等。二 論壇最近兩年,在中國舉行了多個有關政治哲學研究的學術會議和論壇,吸引了很多學者參加。一些會議和論壇還邀請了多名外國學者、海外中國學者與會。這些會議和論壇的舉辦,表明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已具有相當規模,與國際學術界的對話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這裡選取其中三個重要論壇進行報道。2005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了以「哲學與公共政策」為主題的世界哲學日論壇。在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韓震教授認為,民主是社會成員為利益妥協而安排的妥協程序,有了這樣一種程序,民主才會獲得合法性,稀缺社會資源能在民主體制下不至於被強勢群體獨佔,由此保障社會和諧。北京大學韓水法教授指出,政治義務是公民的政治素質,這種政治義務由三個來源構成,即回顧和自願的理由、公平遊戲的理由以及服從正義的理由,政治義務來自於多重理由的複合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段忠橋教授通過馬克思、恩格斯對道德公正與社會公正兩種主張的看法闡述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觀,認為這對我們研究當代中國的分配公平問題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尤其是要反思長期以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中國人民大學干春松教授認為,中國哲學傳統資源中的一些思維方式有助於中國語境下的哲學問題研究,在當代中國公共政策哲學研究領域中,不應否棄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要實現「中西結合」。中國人民大學張旭副教授從亞里士多德關於希臘城邦政治中的「友愛政治學」出發認為,當代人們的公共生活已經從社會人或政治人墮落到只關心自己利益的經濟人,導致公共生活被行政部門和國家機器管制,人們缺乏公共政治參與的熱情,因此必須回歸古典的政治倫理。通過這次論壇可以看到,隨著正義、平等、民主、弱勢群體保護、構建和諧社會等社會政治目標在當代中國的凸現,有效整合西方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以推動、改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學者們的理論和實踐目標。2006年8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與南開大學社會哲學研究所於天津聯合舉辦了第六屆馬克思哲學論壇,論壇的主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闡釋與創新」。在這次論壇上,南開大學陳晏清教授指出,我們應該建構起基於現實的價值性與事實性相統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以回應西方政治哲學的復興,這是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復旦大學鄒詩鵬教授指出,自由主義向新自由主義的轉變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興起有直接關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課題是如何通過馬克思主義政治傳統的中國化從而實現中國政治傳統的當代轉化。中國人民大學郭湛教授、南開大學王南湜教授都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現實社會的政治生活實踐與哲學批判同等重要,我們需要一種現實性維度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北京大學王東教授通過闡釋馬克思國家觀的三大理論創新,即國家的起源與本質、國家的異化與職能、新型民主專政國家,指明了它們對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指導意義。而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範式和方法問題,黑龍江大學衣俊卿教授認為,深化政治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需要轉換研究範式,當代政治哲學研究的未來趨勢是從宏觀政治哲學轉向微觀政治哲學。浙江大學郁建興教授以傑索普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新發展為例,指出傑索普結合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前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後學科」、結合規範分析與實體研究的研究方法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和借鑒。南京大學王浩斌教授認為,當代政治哲學研究必須重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論維度,重視政治問題的經濟學考量。蘇州大學任平教授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哲學研究必須關注時代突顯的問題,我們需要一種馬克思主義全球政治哲學,以回應「全球治理」、「全球正義」、「全球民主」等熱點討論。在關於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西方政治哲學的關係問題上,吉林大學姚大志教授認為,馬克思與羅爾斯之間的思想張力表明需要重構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和諧社會的提出體現的正是當代中國對社會正義的迫切需求。中國人民大學段忠橋教授通過解讀柯亨的政治哲學轉向,指出經典馬克思主義對當今時代平等、公平、正義問題關注不夠,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重大任務之一就是對這些社會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2006年9月17~19日,由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北京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系協辦的「2006·北京政治哲學國際論壇」在北京舉行。在論壇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哲學聯合會主席、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車仁錫(Cha In -suk)教授指出,以自由主義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已使貧困國家處於日益不利的地位,發達國家的貧富分化問題也日趨嚴重。消除自由主義主導市場經濟模式的局限,讓越來越多的人共享經濟增長的成果是當今政治哲學的中心問題。印度尼赫魯大學校長阿羅拉(Arora Balveer)教授闡述了印度政治哲學的歷史淵源和哲學基礎,並討論了聯邦制民主面臨的諸如黨派同盟化、平等協作的挑戰、經濟自由主義與國際化浪潮帶來的衝擊等問題,指出形成調和各種利益的複合型政府應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美國聖母大學多爾邁(Dallmary Fred)教授認為,民族國家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正經歷著變形和重新規劃,即由傳統的絕對的國家主權向更多的相互依賴和職能共享而轉變,相應地,公民特徵也發生轉變,人們要求一種更加多樣化的或者「多樣的公民權」。為了提供可靠的法律效力的保護,我們需要進行全球機制的更新和加強「全球管轄」,但這同時提出了另一個嚴峻問題——全球化對戰爭與和平的影響,這也是政治哲學面臨的最急迫的挑戰。在這次論壇上,中山大學劉小楓教授以歷史分析的方式,對政治哲學中從對古典的自我理解出發以現代眼光衡量古典問題進行了質疑,同時也質疑了結構主義人類學在現代政治哲學中的顯學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趙汀陽教授則對羅爾斯「無知之幕」這一原初狀態的起點進行了批駁,進而提出原初狀態應該以真實世界為基礎,這樣才能使原初遊戲的試驗完成從邏輯推理到現實的轉換。中山大學翟振明教授認為,哲學中的實踐理性不要保持價值中立,而要在意識形態中立前提下為符合理性的價值辯護。他還提出了進行價值判斷的實踐理性11條初始原則,以此為基礎,對諸如醫療衛生與經濟建設、技術與生產力、「真相」與社會責任、教育目的與「社會需要」等一系列社會政治領域中實踐理性倒錯現象進行了分析。北京大學陳來教授具體考察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三個主題。在他看來,中國早期社會以宗族組織與政治權利同構為特徵,治家與治國融為一體,這就衍生出關於天和民、天和禮、天和德的關係的論述。清華大學秦暉教授展開了關於人性與主義的六個問題:一是關於經濟人的預測;二是關於大小共同體與「愛有差等」;三是認為最典型的進化論是法家思想;四是所謂「三個和尚不自由」;五是認為人性局限,這是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種共同之處;六是關於民族性差異與所謂人性的底線問題。三 論著與出版譯著和舉行論壇的同時,一年多來,中國學者發表了多部(篇)政治哲學研究著作和論文。第一,在研究著作方面,比較重要的有徐向東的《自由主義、社會契約與政治辯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歐陽英的《走進西方政治哲學——歷史、模式與解構》(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張鳳陽等的《政治哲學關鍵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龔群的《羅爾斯政治哲學》(商務印書館,2006)和俞可平的《中國公民社會的制度環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等。其中徐向東的著作旨在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進行梳理和反思。該書考察了霍布斯、洛克、盧梭和康德的社會契約觀念,闡釋了阿馬蒂亞·森、科恩對正義、平等、功利主義、道德要求的反思以及查爾斯·泰勒、黑格爾對自由主義的批評,評述了麥金太爾關於相對主義、傳統美德、普遍倫理的思想,最後重點考察了羅爾斯「政治中立性」、「正義即公平」的自由主義理念。該書還討論了世界主義及其 「正義困境」問題,強調正義的世界主義即是要尊重每個人的平等價值,平等地對待他人。歐陽英的著作對西方政治哲學史進行了譜系學闡釋,時間跨度長達兩千多年,涉及眾多思想人物和理論。該書的突出特點在於分析了西方政治哲學的思維模式,指出早期政治哲學可歸結為共同體、城邦政治、正義、平等四種模式,近代政治哲學的思維模式在於事實與價值、主體與客體、個體與整體、理論與實踐的理性分離,而現代政治哲學的復興則實現了四個突破:政治與道德、權力與權利、個體與整體、理論與操作的剝離。作者認為,現代政治哲學在實現思維模式突破的同時也體現了其當代「困頓」,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成就並沒有真正超越19世紀。最後,她將西方政治哲學解構為國家、權力、價值三大基本內容,正義與政治、民主與政治、意識形態與政治三大主題。與歐陽英思想史式的闡釋不同,張鳳陽與其合作者選取「自由」、「憲政」、「政治動員」、「社會記憶」等22個關鍵詞,通過概述每個關鍵詞的最初意蘊、理論嬗變以及其中的各種爭論和發展,揭示出西方政治哲學的歷史面貌和當代發展。龔群的著作是中國學者對羅爾斯政治哲學研究的新成果。作者在解讀《正義論》、《政治自由主義》、《萬民法》等文本基礎上,將羅爾斯政治哲學思想進行有機的整體性研究,全面檢討和闡發了羅爾斯政治哲學的主題、方法、理路等,並討論了羅爾斯的批評者的貢獻。俞可平的著作通過考察中國公民社會的制度環境,推進了中國的公民社會研究。書中指出,中國公民社會的制度環境具有宏觀鼓勵與微觀約束、分級登記與雙重管理、多頭管理、政府規制、制度匱乏、現實空間狹窄等主要特徵。作者認為,國家和政府首先應當尊重公民社會,通過制訂完善的法律規章制度,對民間組織進行正確定位和合理分類,正確引導、合理規範,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公民社會健康成長的制度環境。第二,在期刊論文方面,也有較為可觀的成績,其論述的重點與前述譯著、論壇、研究專著大體相當。羅爾斯政治哲學是常論常新的論題,近來對其分配正義、代際正義思想的討論引人注目,如萬俊人的《從政治正義到社會和諧:以羅爾斯為中心的當代政治哲學反思》、歐陽景根的《分配正義、權利正義與權力的正當性:從司法審查的視角看羅爾斯與諾齊克的正義之爭》、陳焱光的《羅爾斯代際正義思想及其意蘊》、楊通進的《羅爾斯代際正義理論與其一般正義論的矛盾與衝突》。也有學者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認為羅爾斯正義原則中隱藏著父權主義,缺失「家庭正義」和「性別」,因此我們需要修正其原則,表達女性的正義訴求,如郭夏娟的《重新解讀羅爾斯的正義原則:一種女性主義視角》。施特勞斯也是當前中國政治哲學研究的重點。學者們較為關注施特勞斯對哲學與政治的張力、智慧與實踐的脫離的反思,如張文喜的《列奧·斯特勞斯:哲學與政治哲學》、何懷宏的《承認的歷史之維與道德之維》。學者們認為,儘管施特勞斯揭示出了「現代性問題」,但並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也有學者認為,對於施特勞斯豐富的政治哲學思想,還應重點研究其保守主義思想的形成和時代背景,如猶太情結以及海德格爾、施米特等人的影響,施特勞斯政治哲學與美國右派政府政策之間的聯繫等。漢娜?阿倫特的古典政治哲學研究也備受關注。塗文娟在《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述評》中對阿倫特的政治哲學思想做出了一個概述,並指出阿倫特政治哲學涉及廣泛但未形成體系,留給我們的是啟迪而非答案。在2006年,阿倫特對於傳統政治哲學的批判受到了較多重視,如王寅麗的《「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阿倫特對傳統政治哲學的批判》、陳高華的《哲學與政治:阿倫特的政治哲學之思》。他們認為,阿倫特批判傳統政治哲學因「蘇格拉底之死」而恐懼城邦政治生活,導致西方政治哲學傳統中理論與實踐、政治與哲學之分離,政治哲學的基礎應當是對人類事務多樣性的「驚異」。任劍濤在《政治決斷、政治行動與制憲權:施米特、阿倫特革命解釋的效度分析》中,將施米特與阿倫特合論,認為他們對於革命與制憲關係的論述受限於他們的政治認知、生活經歷、政治期盼和價值取向。他們的不同論說都是想藉助於政治革命來討論制憲問題,將政治、道德與法律的三元複雜關係,做了政治與道德的二元處理,從而落入了將法律政治化或道德化的陷阱。這無論為阿倫特研究還是為哲學與政治關係研究都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在古典政治哲學研究方面,較重要的期刊論文還包括馬雲志的《古典政治哲學的思想主題》、包利民的《蘇格拉底:刺蝟還是狐狸:對蘇格拉底悲劇一個再思考》和《伊壁鳩魯對於古典政治哲學的搖撼》、曾裕華的《哲學與政治:對柏拉圖政治哲學的闡釋》等。這些論文大多論及了古典政治哲學中哲學與政治、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張力、矛盾或困境。公共哲學的興起是近年來政治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何懷宏在《公共哲學的探索》中認為,西方思想大家關於公共問題的探討淵源已久,從近代的盧梭、康德到當代的李普曼、羅爾斯、哈貝馬斯等之間有著一種「公共哲學」的理論傳統。周菲在《當代歐美公共哲學研究述評》中指出,公共哲學在當代歐美形成了後現代主義、新實用主義、共同體主義三種主要傾向。楊仁忠的《公共領域的分析性意蘊及其政治哲學意義》則認為,只有用政治哲學的視角和分析才能剝開「公共領域」的不同意蘊,把握它們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萬俊人在《公共哲學與現代媒體》中指出,現代社會是公共哲學與公共媒體聯姻的社會,公共媒體要以寬容的姿態積极參与干預,以便培養個性化的公共哲學。關於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關係的論辯是本年度政治哲學研究的又一熱點。學者們普遍認為,必須正確對待共和主義的復興,不應誇大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自由觀之間的分歧,更不能認為當代共和主義是對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以及「兩種自由」之爭的超越。兩者既有差別亦有聯繫,無論是古典共和主義、共和修正派還是現代共和主義、當代共和主義,都與自由主義具有同一政治傳統。代表性的論文有劉訓練的《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一個思想史的考察》、葉海濤的《共和主義:從古典到現代的嬗變》、劉擎的《反思共和主義的復興:一個批判性的考察》、徐友漁的《共和主義衝擊波》。也有學者強調共和主義的自由概念和民主模式在克服個人主義的自私弊病和政治參與冷漠上的理論貢獻,佩迪特提出的「爭議民主」比商議民主更能激發理性共識的形成,如應奇的《邁向法治和商議的共和國:試析共和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而肖濱在《讓公民直面「res publica」:當代共和主義塑造積極公民的戰略性選擇》一文中,提出共和主義走出當代困境的三大戰略選擇是:「以共和權利為行動依據、以公民競爭為激勵要素、以公民的愛國情懷為情感動力」。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斷凸現了「全球正義」、「全球民主」、「全球公民社會」等新議題。一些學者認為,康德的世界公民主義與羅爾斯萬民法中所提倡的世界正義相比,更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可行性,康德是第一位對世界一體化做出理性回答的政治哲學家,世界正義作為當代政治哲學一個重要課題需要更加重視康德的思想資源,如韓水法的《權利的公共性與世界正義:世界公民主義與萬民法的比較研究》、張政文的《歐洲世界主義傳統、康德世界、公民理論與全球化》。陳紅英認為,羅爾斯所主張的萬民法站在以西方價值為標準的政治自由主義立場之上,它並不能為國際社會所接受,是一種不具備現實基礎「虛幻的烏托邦」。劉志雲對此表示異議,認為國際法的發展與全球化的進程證明,不斷成熟的國際社會已初步具備羅爾斯正義理論的世界「正義環境」。也有學者從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相結合的意義上關注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公民社會等。郭道暉的《公民權與全球公民社會的構建》、郁建興、周俊的《全球公民社會:一個概念性考察》、周俊的《全球公民社會:理論模式與研究框架》等文章凸現了全球公民社會無論作為一種現實力量還是一種研究框架的重要性。而《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在2006年第6期推出了「全球化與國家理論」專題研討,其中發表了郁建興、肖揚東的《全球化與中國的國家建構》、陳炳輝的《奧菲對現代福利國家矛盾和危機的分析》、何子英的《從凱恩斯主義福利民族國家到熊彼德主義競爭國家:傑索普論福利國家的危機及其出路》等論文。這表明多年來相對比較沉寂的國家理論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得到激活,並且開始涉及「中國問題」。最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漸成熱潮,是本年度政治哲學研究的重要事件。它不僅表現在譯著、論壇等方面,在期刊論文方面,數量也有較大增加,而且研究領域有了較大拓展。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闡釋與創新方面,《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發表了反映天津論壇的一組文章,其中包括陳晏清的《政治哲學的興起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建構》、郁建興的《馬克思的政治哲學遺產》、衣俊卿的《論微觀政治哲學的研究範式》以及孫正聿的《建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論資源分析》。此外,這方面的重要期刊論文還包括楊曉東的《返本歸真:重讀馬克思哲學的重要啟示》、衣俊卿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建構》、王南湜的《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社會正義問題:一種複合正義論論綱》、張文喜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需要理論及其反貧困的政治哲學向度》、王新生的《馬克思超越政治正義的政治哲學》等。通過這些論文,馬克思思想中的政治哲學維度得到了發掘與解讀,長期以來關於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解釋傳統得到了有效的克服與超越。國外馬克思主義、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研究開始得到重視。郁建興等在《歷史唯物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適用性》和《從資本、階級到策略、治理:傑索普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新發展》等文章中,以英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家傑索普的著作和《歷史唯物主義與全球化》論文集為研究對象,認為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已經在全球化時代實現了復興。一些學者聚焦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本質及其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如孔明安的《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批判:拉克勞和墨菲的多元激進民主理論研究》、陳炳輝的《馬克思主義與後馬克思主義》、周凡的《論「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觀》、付文忠的《對政治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的超越:解讀墨菲的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思想》。較多學者認為,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批判資本主義的新思潮,它堅定地捍衛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力圖以一種新的社會主義觀念來延續馬克思主義的激進批判精神,當然我們也要認清它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批判精神的根本放棄。縱觀一年多來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政治哲學研究正在不斷走向深入,在人物研究上,羅爾斯的中心地位沒有動搖,但是施特勞斯、阿倫特、伯林、施密特、阿隆、達爾等政治哲學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研究主題上,自由、民主、正義、共和、公民社會等是常論常新的議題,但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與之相關的「全球正義」、「全球公民社會」、「世界主義」、「全球化與國家」等新議題日益凸現;在理論資源方面,自由主義仍然得到最為重要的關注,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開始實現復興。在今後的發展中,這一格局可能將得到延續。如何處理好「文本解讀」與中國現實關懷之間的關係,改變重文本、輕現實,或「外國人談中國問題,中國人談外國問題」的傾向,可能是中國政治哲學下一步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而就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建構和重建而言,學者們也不能滿足於一味地從原著中辨認與尋找,而要認真借鑒和整合社會科學的新理論,積極回應全球化給人類政治組織和政治結構帶來的巨大變革,積极參与當前的重大理論爭論。【參考文獻】[1]萬俊人:《從政治正義到社會和諧:以羅爾斯為中心的當代政治哲學反思》,《哲學動態》2005年第6期;《公共哲學與現代媒體》,《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2]歐陽景根:《分配正義、權利正義與權力的正當性:從司法審查的視角看羅爾斯與諾齊克的正義之爭》,《文史哲》2006年第3期。[3]陳焱光:《羅爾斯代際正義思想及其意蘊》,《倫理學研究》2006年第5期。[4]楊通進:《羅爾斯代際正義理論與其一般正義論的矛盾與衝突》,《哲學動態》2006年第8期。[5]郭夏娟:《重新解讀羅爾斯的正義原則:一種女性主義視角》,《哲學動態》2005年第11期。[6]張文喜:《列奧·斯特勞斯:哲學與政治哲學》,《哲學研究》2005年第5期;《歷史唯物主義的需要理論及其反貧困的政治哲學向度》,《人文雜誌》2006年第5期。[7]何懷宏:《承認的歷史之維與道德之維》,《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公共哲學的探索》,《哲學動態》2005年第8期。[8]塗文娟:《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述評》,《哲學動態》2005年第9期。[9]王寅麗:《「沉思生活」與「積極生活」:阿倫特對傳統政治哲學的批判》,《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10]陳高華:《哲學與政治:阿倫特的政治哲學之思》,《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5期。[11]任劍濤:《政治決斷、政治行動與制憲權:施米特、阿倫特革命解釋的效度分析》,《思想戰線》2006年第5期。[12]馬雲志:《古典政治哲學的思想主題》,《理論學刊》2005年第5期。[13]包利民:《蘇格拉底:刺蝟還是狐狸:對蘇格拉底悲劇一個再思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伊壁鳩魯對於古典政治哲學的搖撼》,《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1期。[14]曾裕華:《哲學與政治:對柏拉圖政治哲學的闡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15]周菲:《當代歐美公共哲學研究述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16]楊仁忠:《公共領域的分析性意蘊及其政治哲學意義》,《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5期。[17]劉訓練:《共和主義與自由主義:一個思想史的考察》,《學海》2006年第5期。[18]葉海濤:《共和主義:從古典到現代的嬗變》,《江海學刊》2006年第4期。[19]劉擎:《反思共和主義的復興:一個批判性的考察》,《學術界》2006年第4期)。[20]徐友漁:《共和主義衝擊波》,《讀書時空》2006年第6期。[21]應奇:《邁向法治和商議的共和國:試析共和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社會科學戰線》2006年第3期。[22]肖濱:《讓公民直面「res publica」:當代共和主義塑造積極公民的戰略性選擇》,《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23]韓水法:《權利的公共性與世界正義:世界公民主義與萬民法的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24]張政文:《歐洲世界主義傳統、康德世界、公民理論與全球化》,《世界哲學》2005年第1期。[25]陳紅英:《試論萬民法與全球正義的局限性》,《思想戰線》2006年第4期。[26]劉志云:《全球化背景下羅爾斯正義理論在國際社會的適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1期。[27]郭道暉:《公民權與全球公民社會的構建》,《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28]郁建興、周俊:《全球公民社會:一個概念性考察》,《文史哲》2005年第5期。[29]周俊:《全球公民社會:理論模式與研究框架》,《現代哲學》2006年第2期。[30]楊曉東:《返本歸真:重讀馬克思哲學的重要啟示》,《江漢論壇》2005年第11期。[31]衣俊卿:《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建構》,《求是學刊》2006年第3期。[32]王南湜:《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社會正義問題:一種複合正義論論綱》,《求是學刊》2006年第3期。[33]王新生:《馬克思超越政治正義的政治哲學》,《學術研究》2005年第3期。[34]郁建興、肖揚東:《歷史唯物主義在全球化時代的適用性》,《哲學動態》2005年第9期。[35]郁建興、何子英:《從資本、階級到策略、治理:傑索普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新發展》,《哲學研究》2006年第9期。[36]孔明安:《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批判:拉克勞和墨菲的多元激進民主理論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37]陳炳輝:《馬克思主義與後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3期。[38]周凡:《論「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觀》,《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第4期。[39]付文忠:《對政治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的超越:解讀墨菲的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思想》,《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3期。(原載《中國哲學年鑒2007》,錄入編輯:乾乾)
推薦閱讀:

對話雷思溫 | 哲學老師眼裡的日常生活和問題
愛吃|義大利面的哲理
活出本色,亦或是追尋潮流?
André Weil(安德列.韋依)的一生(上)

TAG:政治 | 哲學 | 政治哲學 | 國內 | 內政 | 研究 | 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