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髮展模式的比較及其趨勢探討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日益升高,「中國模式」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30年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正是「中國模式」創造了「中國奇蹟」。2004年以來,「中國模式」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形成高潮,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任伯格斯坦(C. Fred Bergsten)在出版的新書《中國的崛起:挑戰與機遇》(Chna』s rise)中提出中國和美國應該是「平起平坐的夥伴關係」。而今,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美國模式」的受挫把「中國模式」推向了一個更高的位置。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中美模式的特點及差異就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一、模式及其內涵

「模式」概念在百度上搜索大約有2340萬條網頁,可見人們對模式的關注。模式是指各種要素的規範組合以及與外界的關係規範,它標誌了事物之間隱藏的規律關係。模式的形成來源於對長期積累經驗的抽象與升華,它是對客觀事物內外部機制的直觀而簡潔的描述、是理論的簡化形式,具有指導人類實踐的意義。

模式具有不同的層次,個人模式、企業模式、非政府組織(NGO)模式、國家模式等多種多樣。從國家模式而言,可從兩個角度來探討:

從綜合而言看國家模式,有中國模式、美國模式、非洲模式、拉美模式、東南亞模式等,包括政治、自然、經濟、文化、法律、技術、人力資本等各要素於一體的規範組合。它們形成於國家的發展實踐,同時也為國家不斷地走向繁榮與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而言看國家模式,主要有英美自由市場經濟(「盎格魯—撒克遜」模式)、法國計劃市場經濟、德國社會市場經濟(萊茵模式)、瑞士社會保障和福利市場經濟(瑞典模式)、日本政府主導市場經濟、東亞市場經濟(東亞模式)、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市場經濟、東歐等國橙色市場經濟、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

二、中美模式的發展歷程

(一)美國模式

美國模式,即「以美國為首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它的形成和影響力都源於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其意識形態——國際戰略領域推行單邊主義;政治制度領域推行美國式民主、自由和人權;經濟領域倡導華盛頓共識;宗教領域迷信基督教一神論或科學論;娛樂領域推崇好萊塢和百老匯,乃至語言領域盛行英語崇拜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華盛頓共識」[2]——美國模式,歸納起來:

(1)主張不論條件的徹底私有化,包括毫無保留和毫無限制地讓外資掌控本國所有產業和企業;[3]

  (2)主張不論條件地資本賬戶自由化和完全放任資金跨境自由流動,包括對一切國際投機資金和各種對沖基金完全不加監管;

  (3)主張絕對靜態的、簡單化和絕對化的所謂比較優勢原理,反對發展中國家發展自身的戰略產業和民族產業;

  (4)主張完全自由放任的浮動匯率體系;

  (5)強壓發展中國家儘快全面對外開放資本市場和整個金融體系;

  (6)肆無忌憚地、不受監管地發展衍生金融交易和推廣所謂金融創新。

從里根宣稱美國是地球這座聖山上閃閃發光的聖城、發誓要在全世界推廣美國模式,到柏林牆和共產主義世界的崩潰,從美國1990年牽頭拯救拉美債務危機到最近幾年的股市繁榮——低迷,美國一直在率領全世界奔向自由市場經濟、提倡自由貿易和儘可能少的政府管制。美國模式在全球範圍內被「頂禮膜拜」。1997年、2007年兩次金融危機,使美國模式在全球的地位開始動搖,其模式受到置疑:

(1)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並迅速蔓延到到全球範圍,形成從發展中國家蔓延至全球的一次金融危機,在這次金融危機過程中,美國有經濟專家指出東南亞經濟模式「撞南牆」,許多美國人藉此採取援助等方式推行「美國模式」,但遭到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反感。

(2)一晃10年過去了,2007年以來美國出現的從支付危機到次貸危機,再從次貸危機到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過程,危機愈演愈烈,伴隨著美國金融市場的崩潰,美國模式的光輝形象被大大削弱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有美國專家認為,金融危機不可怕,更為可怕的是「美國模式的崩潰和中國模式的崛起!中國迎來改革開放第30個年頭,中國模式帶領著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創造了「中國奇蹟」。

(二)中國模式

1994年林毅夫《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從中國發展和轉型的經驗視角探討了中國模式。2004、2005年國內外對於中國模式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潮,一系列關於中國模式研究的文章報告和著作得以發表出版。自2004年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清華大學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並從新的視角對其進行探討以來,國內外許多學術刊物陸續刊發了一系列研究探討中國模式的文章。

2004年5月,美國《時代》雜誌前任編輯、中國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雷默(亦譯為「拉莫」),對中國的經濟改革成就及其經驗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與分析,首次提出了「北京共識」——中國模式。定義為:一是堅決進行革新和試驗(如中國經濟特區);二是積極維護國家邊境和利益(如台灣問題);三是不斷精心積累具有不對稱力量的工具(如巨額外匯儲備)。其目標是:在保持國家獨立的同時實現增長[4]。

從1949年新中國的建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再到1966年-1997年「文革」,再經過了1978年-2008年改革開放30年,中國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如果從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發生學看,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部社會發展過程,就是社會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一種「中國式社會主義」 (Chinese Socialism)的形成過程。這種中國式社會主義,既包括改革開放前的傳統社會主義,也包括改革開放後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但是改革開放30年則是十分重要的時期。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來看,中國模式是指30年中國形成的同時兼有「發展中國家+轉型市場經濟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三重屬性的模式:立足中國的特殊國情,以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為目標,而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有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於是,中國模式就在中國人民的「試一試、看一看」中誕生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模式源於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規律。

中國模式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全世界全人類都有巨大貢獻。(1)論「人口多、底子薄」,發展經濟之艱難,沒有哪個國家可與中國相提並論,讓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吃飽穿暖,富裕發達,毫無疑問是對整個人類最大的貢獻。(2)中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完全依靠和平手段崛起的大國,這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3)金融危機以來,東南亞模式撞了南牆,而美國的影力下降,這次金融危機中美國模式嚴重受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肯定中國模式。

三、中美模式的比較

(一)中美模式的區別

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都擁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兩者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20個方面的特點。

1、從國體而言,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從政體而言,中國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中共黨領導下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而美國所施行的是共和黨、民主黨兩黨「輪流執政」,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總統共和制。

2、從體制而言,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一定優勢,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美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崇尚自由市場經濟模式。

3、從目前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而言,中國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美國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私有制;從分配製度而言,中國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美國是按資分配為主向按勞分配轉化

4、從經濟規模而言,中美都是「經濟大國」,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則是最大的發達國家,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的的差距。中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但人均資源佔有率低,發展壓力大;美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中國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結構矛盾突出;美國各州發展經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特色鮮明。

5、從宏觀調控而言,中國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美國主要以法律手段為主,通過各種手段把市場經濟引向國家經濟有計劃發展的軌道,但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經常採用所謂「301條款」等行政手段。

6、從經濟發展模式而言,中國長期以來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美國經濟則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費帶動,但消費的增長除了由於收入的提高外,房地產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也有重要影響。

7、從企業規模而言,中國99.8%都是中小企業,近幾年來許多銀行、石油、物流、零售企業開始躋進世界500強;美國中小企業也佔主導地位,但是擁有眾多的知名跨國大公司,如連續7年世界500強之首的美國沃爾瑪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零售商,2008年銷售收入超過4000億美元。

8、從危機而言,中國至今未出現引起世界範圍較大波動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但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橡膠風波,2005年也曾經出現過「3·27事件」,1958-1961年曾經出現過短暫的糧食經濟危機;而美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呈現周期性、常態化,較大規模的就有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2007年以來的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波動壓力等。

9、從文化而言,中國歷史悠久,擁有幾千年絢爛的古文明,也背負著近現代血淚史,中國文化的淵源來自儒學,處處滲透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內斂意味,這也是新中國和平崛起的文化基礎。美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移民國家,「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促進了國家的創新與發展,但也埋下了一定的隱患。中國主張和平崛起,較少發動戰爭;美國經常在全球範圍內挑起爭端,利用戰爭掠奪財富。

10、從意識形態而言,中國強調公有製為主體,主張人民當家做主,美國強調以自由精神為其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中國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屬於儒文化圈;美國是個人中心主義——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

11、從軍事類型而言,中國是防禦型,主張「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美國是進攻型,要做「世界警察」。

12、從科技特點而言,中國是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美國的發展依賴於國家投資,重視人才與創新,科技民間力量強大

13、從消費類型而言,中國是「儲蓄型——攢錢消費」,儲蓄率較高,現有儲蓄21萬億元,美國是借貸型——超前消費,追求「不求佔有、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擁有」的生活方式。

14、從生產模式而言,中國許多企業崇尚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技術在外,資本在外,市場在外,只有生產在內;美國許多企業崇尚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強調技術和創新,尊重知識產權。

15、從流通體系而言,中國流通體系不斷完善、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99%的企業是中小企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商品交易市場體系——期貨市場、批發市場、大量零售業態及農村集貿市場和城市菜市場為體系,其中各類批發交易市場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支配流通體系框架,近幾年電子交易市場有較大發展。美國現代化流通體系(零批企業規模大、期貨市場發達),跨國外貿企業和跨國零售商具有重要地位。

16、從採購模式而言,中國採取傳統採購為主,質量、交貨期事後把關,美國採取訂單採購、外部資源管理、戰略採購

17、從銀行體系而言,中國採取銀行及貨幣分業經營,人民幣不是世界貨幣,2009年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美國主要採取混業經營,美元是世界貨幣

18、從薪酬模式而言,中國以崗位為基礎的薪酬制度,美國以能力為基礎的薪酬制度

19、從教育體制而言,中國主要以公立為主,近年來私立即民辦教育發展迅速,但未形成與公立教育二分天下的格局,美國教育機構以公立與私立相結合的方式存在,二者均比較發達

20、從外交模式而言,中國堅持和平共處(軟外交、巧外交為主,硬外交為輔) ,美國採用霸權主義(硬外交為主,軟外交為輔,有巧外交趨象)。

(二)中美模式的互補性、相融性

中美模式具有互補性,表現為資源的互補性,如人力資源互補性,進出口貿易的互補性,以及未來的趨同性。具體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1.中國與美國都是在全球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一個國家作為世界經濟超級大國必須滿足三個標準:(1)它必須足夠強大以顯著地影響世界經濟;(2)它必須有足夠動力以對世界經濟的增長作出重要貢獻;(3)它必須通過充分地開放貿易和資本流動以使以上這些因素轉化成為對其他國家的重要影響。這3個方面而言,中美都具有這些特點。

2. 中國與美國都是資源豐富的大國,如地域遼闊、資源相對豐富。美國是大豆、玉米出口國,中國是紡織服裝出口國,相互為進出口貿易大國。

3. 中國與美都是多民族融合的特徵,中國56個民族、美國多民族融合,被稱為melting pot大熔爐,這些在中美模式中都有所體現。

4. 中國與美國都非常重視科技的發展,美國是科技大國,中國近幾年來,在空間技術、水稻雜交等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5. 中國與美國都是互聯網大國,2009年3月底中國網民達到3.16億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民國家,美國也有2億多網民,現代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使兩國居民相互緊密地聯在一起。

6. 中國和美國都是實行開放型市場經濟的國家,並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中美模式間的博弈與發展趨勢

(一)中美模式的博弈史

縱觀中美模式的博弈與發展歷史,呈現四個階段,這就是:中國—→美國—→中美博弈—→中國。如圖:

中美模式的歷史發展趨勢圖

(以下圖格式不對,刪除了)

1、古代中國模式占強勢地位

第一個時期,是以中國模式居主導地位的時期,如春秋戰國時期、宋朝時期、元朝時期中國曾經居世界前列,中國模式曾居世界主導地位,甚至在世界範圍內出現過一些「懦家文化圈」,從嚴格意義來看,這一時期中美模式之間還不存在直接的博弈關係。

2、美國模式占強勢地位

第二個時期,是以美國模式居統治地位時期。近一個世紀以來,美國模式居於主導地位。冷戰結束之後,布熱津斯基在他那本《大棋局》里興奮地宣稱:美國對手的垮台使美國處於一種獨一無二的地位。它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大國。美國帝國力量的發揮很大程度上來自佔優勢的組織程度,來自為軍事目的而迅速動員巨大資源的能力,來自美國文化生活方式的文化上的吸引力,來自美國社會和政治精英十足的活力和競爭力。在布熱津斯基看來,美國模式的優越性不言而喻。

美國模式曾經三次居世界之巔:(1)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完全主宰了巴黎和會,因為歐洲盟友是如此依賴美國,以至於他們完全喪失了自身的話語權。(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羅斯福和杜魯門同樣高居世界之巔,有能力以美國模式來重新創造整個世界。(3)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蘇冷戰」謝幕給美國以更偉大的機會和更難以遏制的衝動,要完全依照美國的構想來重建國際秩序。美國三次登上世界舞台之巔,也讓美國模式在全球範圍內被「頂禮膜拜」。

從柯林頓政府高呼「我們壓倒一切的目標,就是必須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和強化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民主制度。」到小布希政府借民主之名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模式一直以強勢姿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

3、美中模式博弈時期

第三個時期,「冷戰」結束後的中美模式的博弈時期,兩國相互依賴、相互博弈,不相上下,但美國略佔上風。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美中模式將處於一個相互博弈的時期。美國模式的全球推廣,讓大多數國家相信,要想發達致富,就必須向盎格魯-撒克遜式資本主義頂禮膜拜,即「全盤引入類似的資本主義」。但中國的崛起證明人們不需要西方式的民主也可以繁榮富強,改革開放30年,中國依照自己的模式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就,對美國主張的自由放任模式提出了最強大的挑戰。中美模式形成相互對峙、相互牽制的格局。

由美國支付危機引起的次貸危機,由次貸危機演變而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給以「華盛頓共識」為主要內容的新自由主義一記耳光,2008年-2009年3月美國已有39家銀行倒閉,3-5年內還將有1000家銀行倒閉,2009年4月克萊斯特也宣布倒閉,美國模式的競爭力開始下降。而在這次危機中,中國式的政府集中控制的模式較好地避免了金融危機的衝擊,也使得中國模式的競爭力得以提高。

中美模式之間的博弈、協調都需要時間。模式博弈中由於相互協調、融合,將產生各種成本,這會導致一定時期內,全球經濟呈緩慢發展態勢。

4、中國模式將得到推廣

第四個時期,預計中國模式將會崛起,2009年毫無疑問中國將超過德國成為最大的出口國[5],預計中國可能在2009年或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個經濟大國,預計2020年中國模式將居世界主導地位,這也許是一個歷史的發展規律[6],當前在金融危機的環境條件下,中國的「巧實力」(Smart Power)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逐漸提高,當前「中國確實存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這也正是美國政治家所耽心的問題。

(二)全球模式的變化趨勢

1、微笑曲線的規律。1992年施振榮在《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後來演變為產業發展趨勢理論,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而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左段為技術、專利,中段為組裝、製造,右段為品牌、服務。

2、生產、流通、消費聯動發展規律。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假定分配關係不變,生產、流通、消費是處於一個再生產過程三個環節,隨著社會進入商業社會,流通的先導地位和基礎性地位凸現,在社會生活中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企業群體與眾多群體的競爭——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由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市場競爭由單個競爭進入企業群體競爭,變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

4、Web2.0和Wiki技術將普及和造福於人類。隨著Web2.0和Wiki技術的出現,一個「開放、協同、共享、全球化」的現代社會出現,Wikinomics——維基經濟學出現,使人類可以在一個開放的空間從事相互協作的工作,共同分享勞動成果,利用全球共同的資源。

5、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協調發展。當前的世界已經進入到服務經濟的世界,實體經濟成為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成為社會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相互聯繫、相互融合、不可分離,否則就可能出現危機和經濟動亂。美元——歐元——人民幣相互博弈,隨著數字貨幣的出現,將會協調不同貨幣區域之間的競爭與矛盾。2009年中國在上海和廣東四個城市廣州、深圳、東莞、珠海實行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這個試點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國外首先是東盟國家。

6、政治、經濟、文化大融合是一個發展趨勢。人類的理想是和諧世界的形成,但是經濟利益矛盾必然會引起經濟、政治、軍事的衝突和危機,因此,從歷史上發生多次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戰爭等重大事件來看,我認為,金融危機具有常態化的趨勢,防範金融危機需要常抓不懈,形成自有的特色模式。

7、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的發展趨勢。具體表現為9大趨勢:(1)數學方法的趨勢;(2)數量方法的趨勢;(3)博弈論應用的趨勢;(4)跨學科交叉學科分析方法發展趨勢;(5)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趨勢;(6)規範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趨勢;(7)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和動態分析法趨勢;(8)總量研究方法和個量研究方法趨勢;(9)邊際分析、超邊際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產權研究、超產權研究等趨勢[7]。

五、中國模式及其核心

1.美國模式的競爭力下降,中國模式競爭力在上升,兩種模式模式相互博弈,不認輸贏、互相牽制;中國模式代表東方模式文化——和諧文化,具有發展潛力。中國模式的文化基礎是「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諧發展是中國模式的精髓。長期來看,中國模式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2.中國特色的模式及其精髓。歸納起來: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打破教條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打破教條主義,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不斷地試驗、總結和汲取自己和別人的經驗教訓,不斷進行大膽而又謹慎的制度創新,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打破教條主義是指打破老教條(本本主義),洋教條(美國的什麼都是好的),新教條(領導、董事長絕對正確的),而目前來看,這三種教條都廣泛存在。

(2)循序漸進、可持續發展。中國30年改革推行漸進式改革,拒絕「休克療法」。 確立了先易後難的優先順序:先農村改革,後城市改革;先沿海後內地;先經濟改革為主,後政治改革。經濟改革上,採取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整為輔—— 計劃和市場相結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漸進改革策略,保證了改革、發展、穩定的良性循環。

(3)韜光養晦、和平崛起。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增進公民福祉是中國發展的核心。中國的發展以13億人的價值和潛力的發揮為中心,旨在滿足13億人的基本需要,並促進每位成員的全面發展。這種積聚力量專註於民族自身發展,永不稱霸的和諧發展觀,引領著中國走向一個又一個輝煌。

3.中國模式的完善與升級

遵循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發展規律與趨勢,必須完善與升級中國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使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發展;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升級,變「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由單一物質文明向全面文明發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精神、生態、政治文明。

結語:

我們應該公正客觀地承認和尊重每一個國家有自身獨特的發展道路和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任何一個國家成功的發展模式都得益於它符合了本國的國情需要。借鑒其它國家發展模式的同時,應該拒絕偶像化、絕對化、形而上學化。事實上,中國模式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並且,它的完善與升級也還需要這樣的基礎。

未來社會的理想模式是「一個沒有商品、沒有貨幣、沒有交換、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大同社會」仍然是人們所嚮往的理想社會,這個社會的到來需要人類長期的努力。

參考文獻:

C.Fred Bergsten,魏亮.中國的崛起:挑戰和機遇[J]. 世界知識,2008(18)

鍾生.中國模式「威脅論」[J].環球財經,2009(2).

解析中國模式:經濟危機致其重新引發世界關注[J].人民論壇,2008(24).

俞可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歷史意義[J].人民論壇雜誌,2008(12).

庄俊舉.中國模式研究的回顧[J].人民論壇雜誌,2008,(12).

洪濤.中國流通產業改革30年——實踐與理論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272-274.


[1]洪濤(1957-),湖北天門市人,教授,博士,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貿易經濟系主任,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校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物流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市場指導委員會副會長,商務部市場運行調控專家,北京市優秀教師。

[2]美國和IMF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一套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

[3]美國對外國資本兼并重組其美國企業時政府也並非完全不干預。

[4]英國外交政策研究中心2004年5月11日發表約翰·桑頓辦公室合伙人、高盛公司高級顧問及清華大學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北京共識》,其文將中國模式定義為:努力、創新和實驗,捍衛國家利益以及循序漸進等。作者在文章中寫道:「中國目前正在發生的情況,不只是中國的模式,而且已經開始在經濟、社會以及政治方面改變整個國際發展格局。……我把這種新的動力和發展物理學稱為『北京共識』。它取代了廣受懷疑的華盛頓共識。

[5] 2008年中國出口額理應該超過德國而沒有實現。

[6] 日本預測中國經濟規模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

[7] 洪濤.中國流通產業改革30年——實踐與理論創新[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272-274.


推薦閱讀:

太極拳之「氣」與「勁」的探討(魏坤梁) 2
人生苦樂的探討
科學探討 | 為什麼改「跑姿」這麼難?
探討納音五行取數法(逆旋配數法)
對受賄案件當事人翻供問題的探討

TAG:趨勢 | 比較 | 美髮 | 模式 | 探討 | 中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