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行拳走架說呼吸之——丹田呼吸

本文作者邵義會

呼吸是人與生倶來的能力,可打拳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本事,因此行拳走架如何呼吸,就成了大有講究的一門學問。本文僅就拳術呼吸之一種——丹田呼吸,略作介紹。

丹田呼吸,又叫腹式呼吸。

內家拳是練內功(內氣)的拳,練內家拳要練氣,而且是練丹田氣。

丹田俗名小腹,即道家所謂安爐立鼎之處,道家以人體小腹作為煉丹之所,道家的練法是,每日選一個清新之處,或靜立或靜坐,配以適當姿勢,用呼吸之法,以意念將氣送到丹田,待腹中氣滿,然後呼出。練氣百日,丹田氣足,膨脹如鼓,再以意念注意尾椎,氣自小腹過度到尾椎,由前身轉到了後身。氣沿脊椎上行,經過夾脊,經過玉枕,到達玄關(兩眼中間的鼻骨),氣入玄關,回到了前身,再下降於小腹,形成循環。此法叫「轉河車」或「大周天」,可煉精化氣。

前面講得是道家的練法,練內家拳不必練「大周天」,內氣變化的經驗,道經上記載多,拳譜上不講這個,道家有道家練法,拳家有拳家練法,道家的功法可供參考,參考者不必執迷於此,前輩拳家不練大周天,只練拳,同樣得到道家煉丹之功。

我們打拳在初步階段採用肺呼吸法,當呼吸順暢之後應當逐步轉入丹田呼吸。這時打拳時要將氣沉到丹田,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練丹田之內氣。通過內家拳之特殊練法,氣沉丹田、丹田內轉使周身氣血鼓盪。丹田乃氣機發起之源,生命之根,只有充分啟動丹田內氣,才能實現身如氣囊,力貫周身。行拳時,在意念引導下,使丹田呼吸帶動拳式動作的開合、蓄髮、升降,呼則合,吸則開。不論外形動作大小,其運行方向、速度快慢,都與丹田呼吸的節奏相呼應。

而善於呼吸,乃指後天練就丹田呼吸。孫祿堂《論拳術內家與外家之別》中語:「予練拳術亦蒙世俗之見,每日積氣于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僕人於尋丈外,行止坐卧,無時不然。自謂積氣下沉,庶幾得拳中之內勁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一陰一陽謂之拳。打拳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有升有降。氣沉丹田,其氣不是總在丹田僵死不動。內氣飽滿,必然要氣運全身,走奇經八脈,涵養五臟六腑。《神運經》有言:「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可見丹田要有呼吸。

我們說,為什麼歷代拳家對丹田呼吸(腹式呼吸)那麼重視,並視為練拳者之根本呢?首先從養生角度看,中醫認為人自初生,而少壯,而衰老的發展過程,也就是腎氣的生長、發育、充實到衰退的過程,如果延續了腎氣的衰退,也就能推遲人體的衰老到來。中醫所說的腎,包括範圍甚廣,不僅是兩個腎臟,還包括了生殖、泌尿和部分重要的內分泌系統。丹田是道家的用語,道家用人體代替爐鼎聚氣煉丹,丹田即道家結氣煉丹之所。丹田位於何處?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丹田不是一點,應當是臍下到恥骨這一範圍,籠統稱之為丹田。現代醫學認為,此處正是產生性激素的位置,內有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等腎臟亦在其附近。打拳時採用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練習,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使其延遲衰退,人的生命亦可延緩衰老。氣沉丹田時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環,減少體內瘀血,也改善了心臟的工作。丹田呼吸利用膈膜上下運動,鍛煉了腹部,使腹內小腸、大腸都蠕動起來,這部分的氣血活開也連動鍛煉了大腦。

從技擊角度看,採用腹式呼吸,虛其胸而實其腹,氣向下沉,膈肌大幅度向下運動,肺體向下膨脹,腸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下沉,胸肌、背肌的放鬆等可使腹部充實而沉重,而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上體現了穩定的作用,在運動中可達到立身中正安舒,樁步穩健。而通過長期的走架打拳,習練者練得上體胸背虛空,兩肩臂靈活有彈力,丹田內氣充實,這樣一旦與人交手,便可以腰為主宰,隨時發出丹田命門之力。這便是前輩形意拳家常說的「活潑於腰,含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打人。」之功夫也。

在練拳時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和步驟,才能做到氣沉丹田呢?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所有練拳者都清楚明白的。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在打拳時用腹式呼吸沉氣至丹田,不是把氣沉到丹田後堅守不動,而是要根據拳式的變化,使氣在丹田(小腹)與中脘(胃部)之間有升有降,上下起伏鼓盪。練拳走架初始要慢練,做到拳式動轉和順,起落有致,呼吸自然,隨著拳式動作的逐漸熟練,逐步有意識地採用腹式呼吸將人身中散亂之氣,收納於丹田之內。

要練氣先練形,形正氣則順,內家拳練習初起對規矩極為重視,以形意拳為例「九要」之規就是習拳者至始至終的準則。經曰:「練拳術者,應循規蹈矩,不可固執己見,致有偏枯之弊。······總之氣血並重,性命雙修,循序漸進,自強不息,久之則神意歸於丹田,靈氣貫於腦海,其身體能輕、能重。」

對於初習者,下面的具體練功步驟,可供其參考。

初步功夫:先練站樁功,練習時可根據個人習慣選擇諸如,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青龍出水」式,太極拳的「渾元樁」等都可以。站樁時先選擇一個清靜無干擾的地方,然後將姿勢站好,平心靜氣,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集中,神不外馳,氣勢騰挪。此時完全採用自然腹式呼吸(順腹式呼吸),不要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小時即可。練上三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做到身心較好放鬆為佳。

第二步,繼續以前面選定的樁功姿勢,松靜站立。如站定形意拳的三體式樁,此時呼吸採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肋微向外開,膈肌上升,丹田內氣上行聚於胃部(中脘),胃部自然隆起,胸廓自然擴張,加大肺活量,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呼氣時,小腹外凸,兩肋微微向內向下合,膈肌下降,聚於胃部之內氣,下沉至丹田,胃部與胸廓自然平復,同時兩手向外推。隨著熟練程度增加,呼氣時,兩手向回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和以意領氣,以氣催力向外放。此時從外形上基本看不出手的動作,此謂之「樁中有拳」是也。這個階段可練半年左右。多練更好,練得時間越長,功夫越深。這是最簡單有效鍛煉丹田內氣的方法。

第三步,待前兩步功夫取得成效後,可選幾個動作簡單且開合、收放、蓄髮,節奏較分明的拳式,將其拳式動作與呼吸配合做單操訓練。如太極拳的起式,形意拳的起勢動作都很好。此處以形意拳定步劈拳為例,簡要做一介紹。如以三體式起勢,兩手回收至腹前變拳,然後左腳向前邁半步,隨上步,左拳上提至頦下,不停,再向前鑽出,同時隨兩手回收變拳,左拳上鑽,吸氣(初習拳者,此過程中,可以加一次小呼吸);上式略停,重心前移,提右腳向前邁一步成右三體式,隨上步右拳上提至左肘前,兩拳變掌內翻,右掌從左掌上向前推出,左掌收至左腹側,同時隨上右步推右掌,呼氣;氣入丹田,降至足底(湧泉穴)。稍停再上右步鑽右拳,上左步劈左掌。如此左右循環。注意:以手領腳,以意領氣,以氣催勁,內外相合,五行合一,循序漸進,慢練求功。

上步功法可視為活步樁功練法,俗謂:「拳中有樁」是也。行拳時要慢,一步一拳,一步一樁,動作清晰,呼吸有法。蓄吸、發呼,吸收、放呼,吸為提、呼為降。基本原則如此,但也不是死規矩。走架時,每個人的功夫深淺不同,或有出入變化,可靈活掌握,但基本原則不變。要注意的是練習時千萬不要快,功夫不是一天練得的,要循序漸進,日久見真功,如真能按以上三步功夫認認真真地去練,少則一年,多則三年,行拳時呼吸自然而然地就可沉入丹田了。

練到能氣沉丹田後,還要繼續練習氣沉丹田,降至湧泉。前面說到氣入丹田不能存著不動,丹田是個樞紐,丹田內氣充實後,要把這個氣調動起來,把它用活了。《十三勢歌》言:「勢勢存心揆用意」,「氣遍身軀不稍滯」。我們打拳通過腹式呼吸鍛煉,使得丹田內氣飽滿,要把這寶貴的精氣輸送到全身各處,人體是血肉之軀,奇經八脈,五臟六腑,筋骨皮肉,都要靠氣血涵養。氣沉丹田,降至湧泉,使氣血達於肢體末端,促進血液微循環,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湧泉穴位於足底,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穴,中醫認為,湧泉是人身第二長壽穴,人體出現高血壓、心絞痛、過敏性鼻炎、糖尿病、口腔潰瘍等病狀,採用湧泉穴治療法,有一定療效。

我們行拳走架時,有意識地將氣沉丹田,再降至湧泉,此時會明顯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小腿肚子發沉,雙腳有入地之感。內氣降到湧泉,足底之氣會有反彈之感,其氣會沿踝而上,腰胯與大腿鬆快自如,兩膝有力,下盤穩固,而腰以上則輕鬆靈活,身手動轉敏捷有力,這樣我們不論練什麼拳,不論行拳快慢,都可以保持氣沉不浮,步法輕靈穩重,發勁有力、渾厚,整而不散。

氣沉丹田再降至湧泉,然後其氣沿踝骨經腿上行至腰(命門),至脊背,敷於肩臂,發於拳手;然後收回至前心(膻中),經中脘降至小腹(丹田)。這一循環與道家大周天的練法有相似之處。其實拳家打拳時,根本不能像道家練導引術那樣循經導氣。拳家練拳採用丹田呼吸,是聚氣于丹田練內勁,鍛煉腰腎,強壯腎精腎氣。提高身體素質,走架時不要想著內氣沿著什麼任督二脈前後循環,只想著丹田一處即可,這一意念也不要執著,意念重了也是僵,要保持有意無意,若有若無的狀態為佳。

《易》曰:「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無窮謂之通(即明心見性)。」呼息下貫丹田,吸息上至心腦(謂之水火既濟),以心意而存於心腎,使氣上下而往返,精氣透泥丸。偈曰:「三田(泥丸、黃庭、土釜)往返調生息,混元二氣造化機。」

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呼吸往返通乎二源,久行此功,則丹田氣充而精凝,精凝則性靈,性靈則神氣合一,呼吸之息如無呼吸狀態。功夫至此,然後可進論體呼吸法矣。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一旦在意了呼吸後就會暫時無法自動呼吸了?
練拳呼吸與氣沉丹田
樁法 呼吸 推手
想你,在飄雪的呼吸間
《真氣運行法》有關呼吸

TAG: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