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孤獨,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作者:RobinRobinRobinRobinRobinRobinRobin

來源:七心花園心理空間(ID:QX_Garden)

最遙遠的不是地理距離,而是我們無法跟他人分享我們最重要的感受。

世界上距離另外一個人最遙遠的地理距離,根據《what if》一書的考證,就數得上是宇航員獨自離開航天器到達月球背面作業的時刻。

然而,根據宇航員他們自己的描述,在那個時刻他們並不孤獨,反而覺得遠離了喧囂是一件清凈事。可見地理位置可能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詩中,就說了,世界上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在你身邊,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最遙遠的不是地理距離,而是我們無法跟他人分享我們最重要的感受。

01

孤獨是什麼?孤獨源自我們自身的存在事實。

當我們在說孤獨的時候,實際上講的是我們是切切實實地獨自成為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我們體驗著自己經歷過的每一份經歷,我們感受著這個經歷中的每一份感受。

我們會喜悅,開心快樂,也會痛苦,無助失落。然而,即便我們與他人儘可能地靠近,他人也無法完全意義上地理解,「感同身受」。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男人和女人不同,有著不同的生理結構。人和人之間不同,因為接受過的教育,成長的經歷,所從事的行業不同。即便是雙胞胎,他們的性格也會因人而異。

我們在這個環境里,是孤獨的。

孤獨,是我們每次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歷程。在我們面對之後有了更多的空間成長。

源於這種「不同」的設定,這份孤獨是來源於我們自身的。一旦我們開始變得不同,我們要獨立和分離就必須經歷孤獨的痛苦。

就拿嬰兒出生這件人最初始的事情來說。當嬰兒在媽媽體內的時候,媽媽給Ta供給營養,為Ta提供保護。嬰兒是和媽媽是一體的。

但是隨著嬰兒的長大,變得越來越大,Ta需要從母親肚子里出來,成為獨立的個體。

否則,母親可能會被撐破肚皮而死亡,或者嬰兒一直維持原有的狀態一種不長大。當然,我們知道這兩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

02

真實發生的事情是,嬰兒從母親子宮中出來了,無論是被迫還是主動成長,嬰兒就脫離了原來那個舒服的環境,一下子到了這個有聲光熱刺激的世界中來了。

這一刻是特別不舒服的。孩子會哭出聲來,雖然有生理學上的原因,在此處也是一種隱喻。意味著能夠允許自己情感和感受的表達,也是一種切實的需要。

雖然痛苦,這卻是成長的一部分,寶寶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母親那裡分離出來了。Ta的攝入和輸出不再是和母親在一起的,嬰兒的活動空間,從原來的子宮到了外面,變得特別的大。這意味著更多的自由。

這個「分娩」的過程,可以稱之為「變孤獨」,也是對於人們經歷成長和變化的一個隱喻。

當我們在生活中碰到一些新的一下難以面對的問題,其實某種程度上和「分娩」的這個類似。

比如離開家庭的懷抱,離開校園的象牙塔。離開祖國的懷抱等等。再比如,新員工進入公司,會根據情況學習和模仿身邊員工的情況,來修正自己的行為。

雖然,這些情況一下難以面對,但也意味著新的可能性和成長的空間,就像孩子與母親獨立了出來的過程。

當我們能夠面對更多的孤獨的時候,也意味著我們有更多照顧好自己的能力。

沒有人能夠面對絕對的孤獨,就像剛生下來的嬰兒,如果沒有人照顧的話,則會面臨巨大的死亡的威脅。

弱小的自己如何在這陌生的世界中存活下去是一切焦慮的來源。孩子需要母親,需要有人可以照顧和依賴。

我們可以看到人在成長的歷程中,一個個體是如何不斷利用環境地練習面對孤獨,如何成為更加獨立的個體——也意味著不斷地性成熟,能夠進而發展處繁衍下一代的能力。

03

然而作為成長的一部分,當我們遇見孤獨,卻無視忽略它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

在上文中提到,如果孩子不出生,不獨立。那麼,母親有可能被日漸長大的孩子漲破肚皮,而死去,進而孩子也會死亡。或者孩子一直呆在母親子宮裡一直不長大,最後可能也是面臨迅速的死亡。這兩種情況看似不可能,實際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我們可能想要去逃避孤獨,逃避孤獨給我們帶來的不適感。在關係通過控制或者被控制的形式,依附於另外一個對象。

這對象可以是成癮性行為,或者一個特定的關係對象,如酒精成癮,藥物依賴,或者在關係中呈現施虐或者受虐者。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想要的是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有什麼是需要實現的。

迴避孤獨即是迴避更真實,更自由,更有可能性的生活。

04

認識孤獨是我們成長必經之路,我們可以怎麼利用孤獨和應對孤獨?

一、接受孤獨

孤獨一直存在,也是相對的。在研究學者的針對母嬰溝通的研究中發現,即便是做的最好的母親和孩子之間溝通成功也只佔溝通過程的30%,而其他部分70%則是母親一直努力在嘗試和孩子建立溝通和聯繫。

而隨著孩子的長大,對於環境的適應,語言能力的提高。正如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容易,更容易彼此滿足需要,而非單一地依賴個體單方面的輸出來維繫關係的穩定。

不管是馬丁·布伯提出的「我你」關係與「我它」關係,還是馬斯洛的,成長型的愛和匱乏型的愛,或者是其他的什麼概念模型,其實上都是在描述我們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擁有的多面性。我們會有自我的需要的一面,也會有儘力去關照別人需要的那一面。

真正的問題在於個體在這A與B之間所處位置是否適應個體當下的發展情況。過於追求AB這個軸的兩端,就是在遠離最真實的自己。

二、愛:姿勢很重要——努力與愛。

人可以接納一部分孤獨,勇敢地 承受它。至於剩餘的孤獨,人會試圖放棄單一性,進入與他人的關係中。用以對抗存在孤獨的恐懼的主要力量就是關係。沒有一種關係可以消除孤獨感,但是孤獨可以被共享,愛能夠彌補孤獨感帶來的痛苦。

如果只是拿孩子出生的這一方面談面對孤獨的焦慮感,那並不能夠完全回答這個問題。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孩子出生以及出生之後,孩子及整個家庭(系統),是如何一同來面對孩子的孤獨這件事情的。

整個家庭尤其是母親為了生育胎兒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尤其是在母親在生產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備孕,十月懷胎帶來的諸多不便,不僅包括行動上,還包括人際層面互動的可能性的變化,以及在分娩過程中的努力與痛苦等等。

孩子作為個體,有生存下去的需要。因此,即便有不適,嬰兒努力成長,開始模仿別人的行為動作和語言,模仿別人照顧自己的方式照顧好自己。而整個家庭,也同樣儘力提供最好的照顧,使得嬰兒能夠儘快的成長。

Ta需要自己來練習這個過程。當寶寶度過了這段時間之後,就會有人來照顧他們,相比一開始的那種強烈的刺激感也會減弱,養育者在這種過程中慢慢地幫他們習慣環境中的變化,幫助他們成長。而孩子則通過接受照顧並且練習逐步擺脫照顧來獲得成長。在這裡個體成熟是多方面的努力而形成的結果。

個體在這個成長過程,需要發展愛的能力,接受了解自己的需要,照顧好自己,進而推己及人能夠了解他人的需要。進而為親密關係以及繁衍後代做準備。

這種多方面的努力,我認為是一種應對孤獨的態度,可以稱之為「愛」。(什麼是成熟的愛,可查看文末Tips)

05

心理治療是從孤獨到關係的循環過程。這就是剛才所討論的在AB兩個方向軸上的探索,當我們探索得更多的時候就會變得更自由。

原初愛的努力——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治療轉變的核心。

母親發現孩子哭了,然而母親也並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哭,會一邊檢查孩子哭泣的原因,一邊和孩子確認說「寶寶哭了,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呀,是寶寶肚子餓了嗎?還是小屁屁濕了嗎」。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情感在不斷地被確認,能夠被感覺到母親是存在的,是努力在照顧好自己的需要的。儘管很多時候,這種溝通在結果上看起來也會讓人受挫。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不斷的溝通中孩子在母親身上確認到了自身的存在。

我們可以在諮詢案例中看到這種類似的情景,來訪者因為生活中出現了困擾來到諮詢室。可以理解為像是孩子離開母體的那一時刻。孩子有沒有哭,某種程度上就等同於孩子有沒有能力去表達和接納自己的感受與感情。

諮詢師在此處作為一個照料者,也首先關心的是來訪者是否能夠有足夠的能力讓自己的情感部分的功能發揮作用。同時,通過這種確認的溝通的方式,使得來訪者發展確認自身情感的能力。

治療師本身做一個人發展出的這種努力,類似於早年母嬰的互動,而其中具體溝通的方式和技巧,所用流派可能本身沒有那麼重要了。甚至即便在諮詢過程中有很強烈的挫敗感,但這種努力能夠得以在咨訪關係中被看見也是治療的因素。

正如在對很多來訪者的回訪中發現,促進他們發生改變的,往往是諮詢師這個人本身,而非其具體說的某句話或者使用了什麼樣的技術。而這與諮詢師自以為的也往往不同。

06

然而,最終不去面對分離的治療,就是耍流氓。

我們終究需要意識到,來訪者需要在我們這裡體驗成長,並且真正回歸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合適的時候,治療師應該準備好和來訪者討論分離與孤獨,幫助其練習面對生活中的挫折進而促進改變。設定治療邊界也變得特別重要,每次諮詢的時長,諮詢總共的次數,都成為觸發這一改變的關鍵因素。

歐文·亞隆如此提到:「在諮詢過程中,治療師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幫助病人以『合適的劑量』,在有支持的情況面對孤獨」。首先從中會產生重要的臨床資料。其實,病人會發現隱藏的資源和勇氣。

回到養育者與孩子的關係里,也是如此通過示範,輔助,引導的方式,促進孩子逐步面對困難和挑戰,也是對未來更複雜生活本身的預演。最後,孩子將獨立成為一個有能力面對各種困難,擔負起自身責任的個體。同時,養育者與孩子的這種關係本身就一種真實的關係,為孩子提供更穩定的支持。

Tips:成熟的愛

  1. 關愛另一個人的意思是以無私的方式與其建立關係:放下自我意識和自我覺察。

  2. 關愛另一個人意味著要儘可能了解對方,體驗對方的世界。一個人把自己拓展到別人的世界,認識到對方是另一個感情的存有。

  3. 關心對方的存有和成長。通過真實的傾聽得以全面地了解另一個人,努力幫助對方在和自己建立聯繫時充滿生機。

  4. 愛是主動的。成熟的愛是愛人,而不是被愛。

  5. 愛是人在世界上的存有方式,並不是以某個特定的人建立排他性的、逃避現實的奇妙連接。

  6. 成熟的愛來自個體的豐富而非貧瘠,來自成長而非匱乏。

    一種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母親對於嬰兒的愛,在一個人的早年注入到他的生命中,這種過去的愛,是力量的源泉。而現在的去愛是擁有力量的結果。

  7. 關愛的是相互的。一個人若能真正地「轉向他人」,他自己也會相應地產生變化。

  8. 成熟的愛並不是沒有回報。人會改變,變得豐富,感到自我被實現。

【本文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授權】

推薦閱讀:

成長的足跡-九九文章網
給孩子最好的愛-家庭和睦,陪孩子一起成長
怎樣駕馭甩不掉的焦慮?
張小嫻:愛,必須和時日一起成長 - Qzone日誌
與女孩成長有關的問題大集合,推薦收藏

TAG:孤獨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