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2型糖尿病9大轉變! - 資訊 - 中國糖友網
七、由一般重視對患者餐後高血糖的控制到高度重視對患者餐後高血糖的控制
研究證實,餐後高血糖在大血管病變(主要指心血管病變)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它可引起氧化應激、早時相胰島素分泌缺陷、胰島素抵抗增強及血管內皮功能紊亂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性改變,最終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及血管受損。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2小時血糖能夠更好地預測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研究顯示,早期干預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能夠顯著地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並使其獲得較好的臨床轉歸。因此糖尿病患者應高度重視對餐後高血糖的控制。
八、由著重控制血糖水平向同時控制血糖波動轉變
研究表明,糖化血紅蛋白(HbAlc)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血糖平均水平的金指標。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越高,其發生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風險就越大。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相同的患者,其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並不相同。這是因為,儘管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相似,但其血糖波動的幅度相差甚遠。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不僅與患者血糖的整體水平升高有關,而且還與其血糖的波動幅度密切相關。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動幅度越大,其發生慢性併發症的危險就越大。忽高忽低的血糖比穩定的高血糖危害更大。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目標不僅要力爭使糖化血紅蛋白達標(量的控制),還要儘可能地減輕患者血糖波動的幅度。也就是說,控制血糖的目標是「既要降糖,還要穩糖」。
九、由「重治輕防」向「防治並重」轉變
研究證實,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以後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一般都很高。糖尿病前期是指某人的血糖水平介於正常與異常之間的這段時期。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大多都存在胰島素抵抗,並伴有高血壓、脂肪代謝紊亂等情況,比血糖正常的人更容易發生大血管病變。通過對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進行早期干預(生活方式干預或藥物干預),不但可以降低其糖尿病的發生率,還可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國際糖尿病聯盟的最新糖尿病指南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監測」也作為對患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一部分,因為安全、有效的干預需要有血糖監測來配合。循證醫學試驗證實,對有些糖尿病患者進行生活方式的干預比用藥干預更有效,也更經濟,值得大力提倡。
推薦閱讀:
※破解友誼區, 把(女性)朋友轉變成女(性)朋友!
※第三節 正一派的轉變
※二十八宿五行轉變4《轉》
※《佛教基本原理》3丨轉變一個觀念,你也能創造人間凈土
※凈空法師答問:母親精進念佛,請問能否把兒子不良習慣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