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海戰讓日本敬畏大唐一千年
(2016-08-08 10:03:34)
大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三月,朝鮮半島上三國對峙,兵戈不息,形勢紛亂。
背後有倭國(今日本)支持的百濟和高句麗聯合起兵,多次侵入親唐的新羅國境內,燒殺搶掠,並欲占其地。
新羅勢單力薄,無力抵禦,只好向唐王朝求援。彼時,唐高宗李治剛繼位不久,他遣使赴朝說和,希望雙方能化干戈為玉帛,誰料高句麗與百濟並不買賬。見調停不成,李治考量再三,決定派名將蘇定方率十萬水陸大軍征討百濟。
蘇定方指揮唐軍大敗百濟軍,殲滅、招降其國兵將多達萬餘人。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太子扶余隆見勢不妙,只得率眾歸降。蘇定方討滅百濟後,在其地設置熊津等五處都督府,任命原百濟的舊臣、諸豪酋為都督、刺史,熊津大都督由唐將劉仁願擔任,並駐兵一萬協防百濟。百濟被唐軍征服,高句麗頓失羽翼,遂收斂鋒芒,早前岌岌可危的新羅得以稍安。蘇定方立下奇功一件,除留下小部分兵馬駐守百濟外,自率唐軍主力押解著被俘的百濟王扶余義慈浩浩蕩蕩班師回朝。
這樣的平靜局面並未維持多久。龍朔元年(661年),百濟將軍福信和僧人道琛渡海來到倭國,將避居於此的百濟王子扶余豐迎回朝鮮半島。
百濟舊臣擁立扶余豐為百濟新王,定都周留城。他上位後開始策劃反叛唐王朝,並派兵瘋狂圍攻駐守其地的萬餘唐朝守軍。唐廷聞警迅速派遣另一員虎將劉仁軌率軍進入朝鮮,他聯合新羅軍隊,一起進攻反叛的百濟扶余豐部人馬。劉仁軌有勇有謀,用不足一年的時間就將百濟叛軍擊敗,並接連攻佔真峴、扶余王城等戰略要地。扶余豐、福信等人抵擋不住唐軍犀利進攻,忙派人浮海赴倭國告急、求援。
倭國齊明天皇接到福信的告急,決定率倭軍渡海親征,救援百濟。不久,齊明天皇病歿於九州,繼位的天智天皇派遣大將阿曇比羅率軍浮海增援百濟。由於倭軍的介入,戰場形勢發生悄然轉變,唐軍猝不及防吃了大虧,勝利的天枰已經向著有利於百濟的方向傾斜了。蘇定方再次受命入朝參戰,他率唐軍圍攻平壤不成,又在倭軍與高句麗軍、百濟軍的夾擊下接連失利,陷於四面受敵的窘態。蘇定方見一時難於得手,便率所部回國休整。劉仁軌、劉仁願則與敵周旋,雙方勢呈膠著。就在唐軍與敵人對峙之時,百濟起了內訌,悍將福信被百濟新王扶余豐以謀反之名誅殺,一時間,百濟軍、來援倭軍人心大亂,實力被明顯削弱。唐朝不失時機地派出援軍增援早先赴朝的劉仁軌部,唐新聯軍信心大增,不久就擊走百倭聯軍,一舉收復了熊津諸郡。
百濟王扶余豐無奈之下,再次遣使赴倭國求援,天智天皇決心孤注一擲,派倭軍水師傾巢渡海,救援百濟。
龍朔三年(663年)夏,倭國水師將抵朝鮮,扶余豐親自率船隊赴白江口(今韓國白村江入海口)迎接。唐軍、新羅軍在劉仁願等人的率領下,進攻百濟王都周留城。唐軍蕩平周留守敵後,遂一心一意對付海上進犯之倭軍、百濟水師。
8月27日,在東亞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白江口水戰正式爆發。
《新唐書》記載:劉仁軌率唐朝水軍在白江口以絕對優勢一舉擊潰倭國、百濟聯軍,焚毀、撞沉倭國水師艦船四百餘艘,五、六萬倭軍兵將被擊斃或溺亡,海水染赤,殘餘的成為唐軍俘虜,唐軍則傷亡不詳,估計死傷比倭軍少得多。劉仁軌率唐軍以少勝多,乾淨利落的取得完勝,徹底擊敗了志在必得的援百日軍。
百濟王扶余豐投奔高句麗,最後竟不知所蹤,太子扶余忠勝率眾歸降大唐。唐軍平定百濟後,唐高宗詔命劉仁軌鎮守百濟。劉仁軌派人前往百濟各地宣慰百姓,勸課農桑,並加緊訓練士卒,為日後攻打高句麗做準備。
大唐軍隊將日本水師打得大敗虧輸,隨後攻陷王都周留城,徹底討平百濟。唐軍的先進戰船、靈活多變的戰術與兇悍的實戰能力,令倭國損失慘重,並心生敬畏。在此之後數百年,倭國再也不敢染指朝鮮半島。
之後。高句麗起了內亂,唐軍在劉仁軌的指揮下乘勢進擊,歷時兩年浴血苦戰,終於平定了高句麗全境,將四分五裂的朝鮮半島重新歸於一統。
倭國在朝鮮半島上與唐軍屢次交鋒,不論陸戰還是水戰,均遭慘敗。從此之後,倭人的勢力被徹底地逐出了朝鮮半島。一貫敬畏強者的倭人對大唐敬若神明,天智天皇和之後的天武天皇十分注重和維繫與唐朝的友好關係,他倆效仿唐律,相繼制定了近江令、飛鳥凈御源令、大寶律令等法典,將日本列島快速建設成為一個律令制的、相對成熟的國家。公元701年,倭國將國號改為日本。此後數百年間,日本不斷派遣唐使、留學生赴唐朝學習各項先進知識,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禮儀制度,不論從哪方面看,彼時的日本幾乎就是一個微型的、參照唐朝量身定製的「翻版大唐」。
中、日間的友好往來一直延續到宋,直至宋亡於元後才戛然而止。直到今天,唐、宋文化的巨大影響在島國生生不息已長達千餘年。唐風宋韻,已經深深浸入到日本人的血脈中去。
經白江口海戰慘敗後,日本潛伏爪牙,偃旗息鼓,再不敢覬覦朝鮮。日本努力和大唐發展友好關係,並殫精竭慮地向唐朝偷師學藝,這種和諧的關係維持了一千餘年。直到大明萬曆壬辰年(公元1592年),日本太政大臣豐臣秀吉領幕府兵再次悍然侵入朝鮮,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率軍民拚死抵抗,雖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卻無力將日軍御於國門之外。為保衛自己的藩屬國,明軍在李如松的帶領下再次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在人數遠遠少於日軍的情形下,用六年的時間艱苦征戰,最終用優勢火器擊敗日軍,並將之逐出朝鮮半島。戰敗後的豐臣秀吉內外交困,病發身亡。日本人撤回本土後,反思憑自己之力還不足以對抗強大的明朝,之後又消停了三百年的時間。而在此之前,日本已經已經在近千年的漫長時光里沒有挑釁過中國了。
到了清中後期,不論是作為八國聯軍主力還是之後的甲午海戰,日軍甩掉對大清的最後一絲敬畏,數次完勝清軍,取得了絕對性優勢。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用庚子賠款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後日軍在中國領土上擊敗沙俄,一躍成為世界性強國。
推薦閱讀:
※大唐蕭令臣墓誌並蓋
※大唐斷背考
※他原本可能再造一個煌煌大唐,最終還是身死國滅!
※他是大唐的一代英主,這五位驚艷后世的女子都死於他手下
※大唐珍寶金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