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早教班都沒法上了,太太太恐怖的歧視鏈與名利場……

01

最近有篇報道《中產教育鄙視鏈: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的孩子同讀沒外教的幼兒園》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女兒在國貿玩耍,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湊到女兒面前說:「我叫Lucy,你叫什麼?」女兒回答:「我叫Eva。」於是兩個人開始玩耍。這時,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對方沒有英文名字後,Lucy拉著Eva跑開了。

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年輕媽媽略感尷尬,夾雜著一絲竊喜和滿足。她給女兒報的英語補習班,每學期的學費約2.5萬元,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價。

看到「竊喜」與「滿足」這樣的字眼,小編只想說,是這媽病了還是這媽病了!

中國人沒有英文名字就該被鄙視,什麼鬼!?

明明就是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非要起個爛大街的外國名,什麼露絲、伊娃、大衛這種和國內的翠花、阿芳、二狗子又有什麼區別?

這麼低俗的崇洋媚外,真不知道這些人是從哪裡來的優越感!

對此,小編真想送丫一句「裝逼遭雷劈!」

02

都說現在的小孩早熟乖張,這其中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畢竟只有熊家長才能教出熊孩子。

家庭教育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如果沒有起到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那孩子能學好嗎?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熊孩子的存在直接打臉熊父母。

想起之前在大武漢的公交車上遭遇的「熊孩子」,直接震撼了小編的三觀。

(圖文無關)

一次,小編手拿著從樹下撿來的銀杏葉上了回家的公交車,被人群擠到了後門,後門第一排的位置坐著一小姑娘和她奶奶(或外婆)。

小姑娘起先和外婆說著什麼小編並不知道,只知道小編站到她倆前面後,就聽到小丫頭問小編:「手裡拿著什麼?」小編答「銀杏葉。」

然後,小丫頭的說話聲音提高了一個分貝,大聲質問:「哪裡來的?」

因為不想理會這種沒禮貌的小孩,小編就隨口說了句「撿的...」沒想到,小丫頭竟對著小編嚷嚷道,「扔掉,我叫你扔掉,聽到沒有!」

那語氣,那氣勢,那眼神,好像小編手裡拿著不是銀杏葉而是一個炸藥包,分分鐘會要了她的性命一般。小編尷尬的站在人群中被這樣一個熊孩子質問,真想快點下車......

小孩的外婆也許是看出了小編的尷尬,連忙讓她小點聲,轉而對小編說「她估計是嫌地上撿來的東西臟。」

「那這麼沒禮貌的對著陌生人嚷嚷又是誰教她的?」小編還沒來得及懟回去,車到了前一站,小編果斷下了車,任憑那丫頭在那裡大呼小叫,再跟這麼沒教養的小東西爭辯倒顯得小編小氣了。

不過,這件事倒是讓小編對小孩子的三觀有了全新的認識。

如果一對父母平時在孩子面前說話頤指氣使,那孩子學到的是什麼?絕對不會是心平氣和的講道理而是囂張跋扈的指責與嚷嚷;如果一對父母總是給孩子灌輸名利場的奉承與攀比,那孩子的世界能夠清凈清明嗎?

顯然不能! 說到底還不是家裡的熊父母給慣的!

依然是公交車上遇到的「神奇」小孩。

小孩A:「我爸爸是總經理...」

小孩B不甘示弱:「我爸爸是局長...」

人群依然很安靜,只有兩個護送的老人家相互「呵呵」了一聲。

03

在貧富差距懸殊的當代,金錢、權貴成為人們衡量成功的標準,滋長了盲目攀比的風氣。貧富拉大了階層的劃分,就連幼兒園群體之間都出現了階層之間的鄙視鏈,具體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動畫片鄙視鏈

第一層:探險活寶、開心漢堡店、咱們裸熊、倒霉熊等最新、最流行、還沒有中文配音版的各種英文原版的動畫片;

第二層:迪士尼、海綿寶寶、托馬斯小火車等歐美日韓引進的動畫片;

第三層:喜洋洋、熊出沒、豬豬俠等國產動畫片;

《熊出沒》

2、旅遊地鄙視鏈

第一層:歐美

第二層:日韓東南亞

第三層:港澳台

第四層:國內各地

第五層:本市景點

3、興趣班鄙視鏈

第一層:馬術、高爾夫、橄欖球、冰球、三角鋼琴、烘焙、茶道等貴族愛好;

第二層:電子琴、畫畫、舞蹈、圍棋、游泳、跆拳道等傳統的

4、幼兒園鄙視鏈

第一層:15-20萬每年成熟的國際幼兒園;

第二層:1萬每月,純歐美外教,全天教學,外教有幼教專業背景,相關資格證;

第三層:7500—8000每月,外教未必有專業背景,或菲律賓外教;

第四層:4500—5000每月,外教每周兩節課,每節課25分鐘;

第五層,800每月,很可能連門衛都沒有,老師命令式教學比較多

5、早教機構鄙視鏈

第一層:1.6萬或2萬(60節課),美國一線品牌,大部分課程由美國或菲律賓專業外教教授,音樂教材或由百老匯專業兒童交響樂團定製;中方教員大多英語專業畢業;

第二層:1.2萬左右(60節課),國外非一線品牌,外教比重相應減少;

第三層:部分國產早教品牌,1萬或1萬以下(60節課),基本沒有外教,中方教員會說幾句英語,但僅限日常用語

(註:以上鄙視鏈均呈金字塔形,少數人站在頂端,多數人處於底端。)

04

此外,和鄙視鏈共存的便是名利場,就像最近的另一篇熱文《爸媽默淚,幼兒園的名利場》中講述的那樣——

孩子過生日,希望班上同學都來家中做客,他告訴媽媽,如果不邀請同學,就會被嘲笑「過不起生日」。

小小年紀,就把面子看得如此重要,真不知道是天生的還是誰教的!

好吧,媽媽就臨時通知了幾位家長,剛好碰到了假期,很多家中婉拒,最後就只來了兩個孩子和他們的媽媽。然而,生日會還沒開始,這位家長就尷尬了...

為嘛呢?因為一個小男娃抱著一個一人高會說話會發激光的變形金剛,價格至少3000元;另一個小女娃的媽媽拎來了有機水果,一小盒草莓就要60多塊,而且還是一大箱!

而她家,只準備了蛋糕以及她兒子從香港迪士尼給小夥伴們買的便宜米奇筆。

那畫風真是驚恐加尷尬到無法想像~

其實,所有孩子之間的攀比,都源於家長之間面對巨大落差時自己的不甘心,很多人追求的,不過就是在各方面「碾壓」別人的優越感。

就像為了討好幼兒園的老師,很多家長紛紛給老師送禮,有的送500多元的高級內衣,有的送大幾百的購物卡...只要有人開了先河,別的家長自然不甘示弱,畢竟不能讓自家孩子吃虧啊!萬一哪天孩子打架,老師拉偏架咋辦?

不行,咱也得送,一股不良的攀比之風興起,小孩子有樣學樣,作為家中的你,切不可低估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

處於金字塔中的三個階層,上層因為已經佔有資源,有條件把孩子培養的精緻而體面;底層大多因為他自顧不暇會放任孩子的成長;只有處於中間階層的父母們,他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他們期待孩子「一代比一代好」。

在養孩子方面,他們過度追求「質量」和「體面」,動輒旅遊住五星級酒店,童裝玩具飲食必須進口,完全是掉入了「體面」養孩子和「高質量」養孩子的陷阱,從而把自己也陷入了一個焦慮的怪圈中不可自拔。

05

曾經,香港最新電視紀錄片《沒有起跑線》紀錄的一對中產父母可謂登峰造極:為了讓孩子入讀「只收10名一月出生的學童」的好學校,夫妻二人精準計算受孕時間,信誓旦旦地表示要讓孩子「贏在射精前」、「贏在子宮裡」。

《沒有起跑線》劇照

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們就精心挑選更好的房子、更好的玩具、更好的早教班、更好的服飾、甚至更好的動畫片、更好的旅遊地……可如此用心良苦的算計與劃定的人生藍圖,說不定只是別人家孩子的起跑線。

前不久,一位暫住武漢的爸爸在論壇發帖求助:

孩子上幼兒園之前還是一副天真的樣子,是個不知不扣的天使。可是沒有多久,她就學會了和其他小朋友比玩具、比衣服;到後來的比爸爸、比家庭……這種攀比現象日益嚴重。

由於我只是一個外來武漢的「暫住者」,儘管打拚了幾年也有些積蓄,但是這也是比不了其他地道的武漢人。為了給孩子好的教育,我也是送她到一個好的藝術幼兒園進行教育,除去每個月的花銷和孩子的學費家庭的積蓄就沒剩多少了。

但是孩子越來越任性,不給買她要的東西的話就哭,在幼兒園門口就開始鬧,沒辦法就只能答應。

(圖文無關)

對此,小編只想說:嬌生不慣養,拒絕也是一種愛。很多人認為愛孩子的方式就是極大限度的滿足ta,ta要什麼給什麼,那小編問一句,ta要火箭你還得給ta造啊!

當然,家長的剋制與教育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這種不良風氣應該及早的被扼殺在搖籃里。

生活水平提升,偶爾讓孩子奢華消費,只要量力而行,也未嘗不可。但若孩子的生日變成豪華嘉年華,平日也炫耀性消費,這就突破了未成年人心理與現實的雙重界限,也是對教育的一種扭曲。

畢竟,有炫耀、攀比,就會有驕傲或者自卑,進而構成一種現實的傷害,這對仍然處在童年的孩子心理健康很不利,影響日後健全人格的塑造。

(圖文無關)

作為家長,應該淡化孩子的品牌、奢華意識,不要刻意在孩子面前展示物質的重要,對攀比傾向更要及時干預,並控制好自己「拼孩子」的衝動;作為教育者,除了進行觀念的引導,更要盡量杜絕可能引發攀比的情形。

六一兒童節在即,小編在此呼籲——讓孩子們從攀比、浮躁中走出來,去過一個更加純真、快樂的童年吧!


推薦閱讀:

聊齋新編之耳中人
假如SCP與克蘇魯神話對抗,會發生什麼後果?
你夢到過這個男人嗎?
三部愛爾蘭風格恐怖電影,懸念之上陰風陣陣!
狄仁傑為何能倖免於武周恐怖統治

TAG:歧視 | 幼兒園 | 幼兒 | 恐怖 | 早教 | 早教班 | 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