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代十二王:怡親王胤祥(原創)

看過<雍正王朝>的人一定對他很有好感,他為人仗義,性格耿直,多次幫助雍正皇帝除去危難.清正廉潔.他出身高貴,乃是聖祖康熙皇帝的十三子,雍正皇帝的最器重最依為干城的親信和死黨.他被人稱為「俠王」「拚命十三郎」.我們先來看看他的簡歷:

姓名:愛新覺羅.胤祥

生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1686年11月16日)

卒日: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1730年6月18日)

兄弟子侄:

雍正皇帝胤禛(四哥)

廉親王允禩(八哥)

乾隆皇帝弘曆(侄子)

最得意:輔助兄長登位建功

最失意:遭囚十年,英年早逝.

住址(舊府)王府井新東安市場,後改為賢良寺

(新府)朝陽門內(孚王府)

對了,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胤祥了,他出身為皇子,和其他那些靠軍功而封的王爺不同,他是很努力的輔佐父兄兩代,盡忠職守,當得起」鞠躬盡瘁」這四個字了.清朝300年中不靠軍功而是依仗執政能力而封的王爺總共才四位,除了主人公外,還有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而那些人大都不是德行有虧,就是才能有限.只有胤祥算是德才兼備.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的事迹:

一, 幼年喪母,少年英姿勃發,奮進努力

胤祥的一生很有戲劇性,他在父親康熙皇帝時期本是個閑散的王爺,還曾一度被責罰.但在兄長雍正皇帝時期卻麻雀變鳳凰,成一躍成為親王,又為國盡忠職守,勤於執政.而在死後被雍正和其子乾隆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

胤祥出身於一個大家庭中,康熙皇帝的后妃有很多,有55位之多.所以他的母親也有很多,但是生身母親是章佳氏,章佳氏出身一般,沒什麼背景.她的父親是鑲黃旗佐領海寬.她入宮初為妃,後來於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子胤祥,後來又生了皇十三,十五女.所以我們能看出章佳氏還是很受康熙寵愛的.可惜紅顏薄命啊.章佳氏早早的就故去了.小胤祥那時才14歲,還是個初中生的年紀呢.於是他就被別的妃子結果去撫養算是養母了.接養的他的母親是德妃烏雅氏,德妃此時已有了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禎.

這也早早的把胤祥和胤禛兩個人的命運連在了一起. 兩個人彼此關照,胤禛比胤祥大八歲,兩個人朝夕相處,感情甚篤.當哥哥的雍正經常教導胤祥學數學,一起研究討論.從康熙皇帝木蘭秋狩時,兩人也是形影不離.平時一起吟詩作對,唱歌吃飯.很溫馨.這種密切的手足之情,伴隨了他們的一生,也經受了很多嚴峻的考驗,尤其是在儲位之爭達到白熱化時,胤祥也始終忠實的支持四哥胤鎮.胤祥的一生悲喜,榮損,起落都要以此來貫穿.像這種親切的皇子關係在清皇室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同時期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

胤祥在童年時期很受康熙寵愛,多次隨康熙皇帝出去,或巡幸江南,或巡狩塞外,或謁祖陵.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中有四次都有胤祥參與.這在康熙諸子中是很少見的.

那有些人就會想了,為何康熙有那麼多子女偏偏對胤祥如此垂青呢.這就要根據胤祥自己的一些性格來說了.

(一)他很溫文而雅,對父親很孝順,在父親面前很乖巧.比如<欽定八旗通志>中記載道:幼偕諸王侍聖祖於宮廷.嘗隨行,以稚弱未能前視,聖祖過,尋履跡伏地嗅之,其孺慕誠切如此」.意思是胤祥幼小時和諸兄長一起侍從於皇父於宮廷,因自己的年齡小,個子矮,他看不見在兄長簇擁下的父親,便親自趴下嗅父親的足跡.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就於胤祥一生的行止,和死後的追謚:「賢」來看.胤祥的為人,無論時對父母,對兄弟,對妻子兒女,以及對屬下的包衣奴才和臣民來說,他都符合儒家的道德規範.

(二)他很好學,通滿漢文,讀了很多儒家經典.胤祥六歲入學,師從八旗中很有名的學者法海。(這個法海可不是金山寺的和尚而是康熙的表弟,也就是胤祥的表叔,朝中有名的大將佟國綱的次子.其父戰死與烏蘭步通之戰。法海很有才學,在滿人中是不可多得的博學多才的儒家學者.他23歲中舉,授翰林院庶吉式,是康熙身邊的詞臣.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命他教育輔導十三子胤祥,十四子胤禎.胤祥後來精於書畫和儒家經典,對於算學也很擅長,所以康熙和雍正都多次用他掌管戶部.這也是和他平時能力有關.這個在後文也有介紹.這都虧了法海教導有方,他還很喜歡書畫,曾多次和父親,兄長們共同探討書法技巧,又因多次出門,長了很多見識,也寫了很多詩篇.他的詩清新雋永,比較有心意.

(三)他精於騎射,繼承了滿人的傳統技藝

允祥和一般八旗子弟不同,也和一般的皇子不同,精於騎射,而其他一些宗室王公的子代到了康熙,雍正時期,有很多都於騎射上生疏了.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亂時,滿洲八旗子弟已沒有了入關之初的勇猛了,打仗也開始下滑,是靠著漢軍八旗和綠營兵才平定了那次叛亂.所以康熙皇帝很是憂心,所以多次督促各旗王公子弟勤練騎射,對於自己的皇子更是嚴加督促.幾次木蘭秋彌都帶著很多皇子去.而在這其中,於騎射最擅長的要屬我們的胤祥同學了,他每發必中.基本是國家一級射擊隊的水平,很得康熙的賞識.

康熙皇帝給他的十三子起名為祥,意思是希望他一生都能祥和如意,也出自<禮記.中庸>中的話: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可謂寓意深刻啊.可惜祝福歸祝福.命運不能完全如人所願,胤祥在他的青年時期,開始出現了轉折,開始走向了下坡之路.

二, 青年遭困,捲入儲位之爭

康熙皇帝一生有55個子女,在清朝皇帝中可謂是首屈一指.這其中刨去了皇女公主和一些早早夭折的皇子外,序齒的皇子就有25個之多.而在康熙朝中晚期參與儲位之爭風波的也有十餘個之多.

而這其中要分為三個黨羽最為有名.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介紹以下從中也可以知道胤祥是如何弄得處境尷尬,開始為他的父皇所不喜的了.這三派是皇太子黨,皇八子黨,還有皇四子黨.

先說皇太子黨:黨羽的核心人物當然是皇太子胤礽了,他是康熙皇帝和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的的嫡長子.出身高貴,他剛出生不久變被康熙皇帝封為了太子.而當時康熙皇帝玄燁才22歲,正值青年.按理說完全不須考慮這麼早的繼承人問題.但是那時正是特殊之時,所以變以特殊之法對待了.如何特殊呢?

(一) 就外部條件來說,當時正是三藩之亂的緊張時期,天下大亂,三藩造反於南方很多省份,西北又有甘陝提督王輔臣窺伺中原和蒙古布爾尼侵犯中原.京師內還有以楊起隆為首的叛軍為內應.西藏和台灣兩股勢力也有抬頭之勢,想分為一杯羹.而朝廷在平叛上也不很得力.康熙為了穩定民心和文武大臣的心必須這麼做.意思是告訴大家愛新覺羅家是後繼有人的,完全有能力平定叛軍.尤其是對漢軍和漢臣來說更為有用.因為立嫡子為太子是符合漢族的宗法制的.這宗法制是從周朝就開始實行的了.到清朝時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這也說明康熙皇帝在努力的學習漢文化和接受漢人的制度和習俗.讓天下的漢人做自己的臣民而不要為吳三桂所用.這點在其父順治皇帝時就已經施行了很多了.康熙將漢化進行到底.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很有用的策略.很好的穩固了人心,果然不久三藩之亂就平定了.

(二) 第二就是就感情來說,康熙皇帝和赫舍里氏是少年夫妻,兩人的感情很深,皇后赫舍里氏家世顯赫,其祖父是康熙朝初年的輔政大臣索尼.大清三朝元老,其叔父是索額圖,康熙的嫡系親信,在清除鰲拜時力有大功.而她又很愛皇帝,很關切康熙皇帝.在康熙除掉鰲拜到三藩之亂時一直默默的支持著青年康熙皇帝.可惜天妒紅顏,赫舍里因為懷孕時期正好是三藩之亂時,所以整日憂心重重的.對孕婦和胎兒的身體和心理特別的不好.以至於難產.生下了孩子後就撒手人寰了.康熙痛不欲生,為了紀念自己和愛妻的感情,便立了這個早早就沒了母親的可憐孩子為太子.這大概算是中國歷代中最小的太子了.所以康熙皇帝對太子很是關愛,他將自己和愛妻的全部心血都花在胤礽身上了.

可惜胤礽實在是不給力啊,少年時很努力,很聰明得到師傅和父親的賞識和褒獎但卻有些驕橫跋扈的意思.康熙皇帝溺愛他對此睜一眼閉一眼不加以約束.導致後來的太子越發過分了.這也算是康熙家教的失敗之處了.一開始還有索額圖加以誘導和輔佐但是索額圖也有私心,大肆培養太子黨於康熙開始對立.康熙早早下手收拾掉了索額圖對太子還是未加懲處.卻沒想到越來越糟糕最後達到了兩立兩廢.這也算是康熙自吞苦果吧.太子黨里大多是一些大臣和宗室皇親.卻很少有皇子參與大約是因為太子對於其他兄弟未加尊重.而那些皇子也對他開始有敵視了.皇子中一定要算的話勉強就算是胤祥吧.畢竟他們還算對太子關照.但這份關照也僅僅是出於對父親的忠心和對兄長的親情吧.

第二個就要算最有名的皇八子黨了,這個黨羽的核心任務就是皇八子允祀了,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八個兒子,比較喜歡結交好友,善於拉攏人心,執政辦事能力也很厲害,這連雍正皇帝都不得不服,廣為人賞識,朝中大臣,宗室王公連康熙的兄弟裕親王福全和恭親王常寧也對其讚賞有加.被人稱為:八賢王.但是筆者怯以為刨去雍正皇帝和歷代史書對他的記載的觀點,覺得他用心不良,所謂的賢也只是在政治上比較能幹,比較喜歡拉幫結派.給人的感覺是虛名較多.真正的人品實在不怎麼樣.為人臣尚可,為君主君臨天下實在不能勝任.因為他心軟,康熙留下的爛攤子,所謂的盛世需要有一個辦事果斷剛毅的人來加以休整.若是讓八阿哥來管理恐怕就沒有後來的乾隆盛世了.以後的歷史又不知要想何處發展了。皇八子黨的人員很多,皇子黨中就有皇長子直郡王允褆,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貝子允誐。皇十四子允禎.宗室中也有如前所說的裕親王福全等等,朝臣中更是特別多了,比如上書房大臣馬齊,佟國維,明珠次子大學士揆敘,阿靈阿等.這些人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后,活動的很是頻繁,在康熙問他們何人可以立為太子時竟都選擇了皇八子,拋棄了儒家講究的君子不黨.對於國對於君都是一種不大負責任的.當然他們也不一定有錯,因為他們心裡皇八子是很好的,他們覺得選他為太子為日後的皇帝對老百姓對自己都有益處.卻沒考慮到其中的危險所在.

皇四子黨算是最為薄弱的,主要是人脈上.因為胤真做事認真,嚴格,甚至可以說是嚴酷.對臣子要求苛刻,所以被人稱為冷麵王.與八賢王成了鮮明的對比.皇四子黨中最得力的就算是皇十三子胤祥了.朝臣中要屬後來才出名的潛力股四川巡撫年羹堯和步軍統領隆科多以及雍王府的長史戴鐸了.

在康熙四十七年前,太子胤礽與康熙皇帝開始有了很多嫌隙,先是隨征噶爾丹時,太子在康熙的營帳外偷偷窺伺,讓康熙看到了,委實震驚了.康熙有些害怕了,怕為太子所害.加上索額圖曾經密謀為太子早日登基而欲行不軌.康熙邊將其先行趕回京師了.後來又一次事件直接導致了皇太子被廢.皇十八子允介病重,太子沒有一點關心.豪無友愛之心.康熙叫來訓斥他,他不但不聽還頂撞起來,回去便撻辱一些皇帝的侍衛來泄憤.令康熙很是生氣.終於爆發了,康熙於九月初四日當眾廢了太子胤仍,又召諸皇子於乾清宮中道: 諸阿哥中,如有鑽營謀為皇太子者,即為國之賊子,法斷不容」可惜這話根本沒用,太子被廢后,儲君之位乃為虛位,為諸皇子為此爭奪不休,彼此攻殲,暗害,結黨一直到康熙死前都未有罷休,明裡暗裡的作對.讓康熙頭痛不已.在著其中皇四子和皇十三字是否參與了爭鬥,因為史料不全,所以未能完全證實.故不在此闡述.這次奪位中首先失敗的就是對太子一直嫉恨他的皇長子但因為母親出身一般且是妃子所以沒能坐太子很是生氣.暗中讓巫師來下咒詛咒太子.被皇三子舉報.被囚禁而死.十三子胤祥此時尚為年輕所以並為參與.但是其餘的皇子都被加以囚禁,康熙是想約束以下他們的舉動.所以大都在後來釋放了.

但是在太子第二次被廢后,情況變有所不同了.兩次立儲的失敗讓康熙很是頭痛,真的不知道該選誰當皇太子了,所以他的想法是」能以朕心為心者」可惜諸皇子中能符合這個條件的實在不好找了。這就是康熙兩次力儲的經過了。回過頭來再來看胤祥的失寵原因,只有兩處料能找到蛛絲馬跡.但他們全是私人著述.可信度不高.一種是清代蕭爽所做的<永憲錄>其中所載「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因東宮事波及,奪爵」但是這其中有個問題,問題就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前,皇十子後的皇子大都沒有爵位,又何來奪爵之說.另一本書是皇八子的兒子弘旺在<皇清通志>中寫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圈禁.後因聖祖身體違和,將世宗皇帝,皇三子釋放.」從這裡可以看出皇十三字卻有捲入儲位之爭且遭到了懲罰.但歷史上的記載卻為說明原因和圈禁時間.筆者姑且猜想大概是因為胤祥為皇四子謀利或是為廢太子說話而遭康熙所嫌.

但是歷史上的家在又記載了康熙六十一年,胤祥任了一些官職,大都是武官的官職.所以康熙囚禁了胤祥的時間應該不會很久.應該是想保護胤祥,因為胤祥性格梗直,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若再次闖禍容易送掉前途.所以圈起來磨練其性子.這就是十三子的青年時期,被圈時,正是23歲.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才開始在政治上嶄露頭角,這十來年中,歷史上的記載關於胤祥是一片空白,雖不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圈禁了.但也確實沒有作為.是閑散的.

但歷史還是給了胤祥施展才華的機會,雖然短短的八年左右但是也是最得意的時光了.下面就來看看胤祥是怎麼樣來施展他的才華的.

三,中年崛起,鞠躬盡瘁一心為國為君.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一代名君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崩逝,終年69歲,死前傳出遺詔:「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即位為帝,改年號為雍正,明年為雍正元年.馬上就冊封十三弟胤祥為怡親王.命其為總理王事務大臣,總管戶部三庫.「康熙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封為怡親王.尋命總理戶部三開庫.」

胤祥的輝煌便開始了,雍正皇帝很是器重他,而胤祥也不負眾望,做事勤勤肯肯,鞠躬盡瘁.具體例子有以下幾點

雍正皇帝命胤祥總理戶部,因為康熙末年,國庫虧空甚大,鬧了「金融危機」官員貪污腐化,情節很嚴重.胤祥上台後加緊抓虧空,並上奏清除加色,加平等弊端,並三庫主事.庫大使.並追繳虧空銀兩.雍正皇帝很滿意,准其所奏.胤祥的這個大清朝財務總管當的很稱職.雍正皇帝之所以這麼相信他,除了關係特別好外,還有一個就是胤祥不貪財,不愛財.

其次,胤祥對於河工事務也很用心,胤祥既然是總理事務大臣就都得管理,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京城外發生大水災,百姓受災很嚴重.雍正下旨令其處理.胤祥仔細調查了一番,上奏:直隸河與汶河合流東下,滄,景以下,春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皆匯于于天津直沽口入海,河道多有險阻,伏秋暴漲,不免潰溢.請將滄州磚河,青縣興劑河故道疏浚,築建水壩,以瀉之漲.並於白糖口入海處開直河,使磚河,興濟河同歸入海,又疏浚東,西二淀,多開引河,使脈絡相通,溝匯四達.仍疏趙北,苑家二口以防衝決.子牙河為漳水下流,其下有清河,夾河,月同淀,宜開決分注.緩其奔放之勢.永定河故道已淹,應自柳義水所歸,應逐年疏浚,使濁水不能為患.河口引之捎北,饒王定駝東北入淀,至三角淀.為又請於京東灤,薊,天津,京南文,霸,任丘,新,雄諸州縣設營田專官,募農耕種」他建議修建水利工程,而且將工程的具體方案也做好了.算是很厲害了,水利工程是利國力民的大事.為百姓做出的大實事之一.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胤祥的多才多能.

還有就是舉賢任能,舉賢不避親.向雍正皇帝推薦自己的十七弟允禮(甄嬛傳的男主角之一),允禮本是皇八子集體的.雍正皇帝登基後命其去守護皇陵.胤祥認為不妥.向雍正進言改朝換代之時,正值用人之計.允禮是個人才.應該破格錄用.雍正皇帝允准.任其為理藩院主事(處理民族外交的部長).允禮也是個人才,辦事能力很強.做事也勤勤肯肯.雍正皇帝冊封其為果郡王.後來雍正皇帝還評價道;「朕之所以任命果郡王者,實賴於怡親王所奏也.」雍正還誇獎胤祥能夠舉賢任能之才.胤祥還舉薦過年羹堯,李衛等人.這些人都是雍正朝的能臣幹吏.胤祥還是很有眼光的.

雍正皇帝很滿意胤祥的做事和做人.為了表彰胤祥的功績,先是於雍正元年,要下諭旨獎賞給胤祥加工資為23萬兩,因為胤祥雖貴為親王,但封王前家裡實在不富裕.可惜胤祥不敢接受,屢次相辭.雍正不同意.兩人客氣了好久,最後達成了13萬的協議.後又想給其嘉獎,胤祥也不接受.雍正皇帝很讚賞他,覺得對不住他著個兄弟.這說明胤祥真的不愛財,不貪財.清正廉潔,謹小慎微.頗有先賢之風.他只想做好自己的事.儘力輔佐好自己的兄長.後來又允許給一個爵位給他的子嗣.胤祥把這個機會給了七弘姣,封為寧郡王.胤祥就像唐朝的魏徵,三國的諸葛亮等人一樣.盡心輔佐皇帝,兄長整頓政務,處理瑣事盡到了一個人臣的本分.

於是雍正皇帝於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七月,給了胤祥御筆親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字的匾額.這八個字概括其一生真實很準確.並下詔:「怡親王事朕,克嬋忠誠,職掌有九,公而望私,視國如家,朕深知王德.此八字並無一過量之詞.在朝諸臣夠忠敬誠直有之,至於就勤慎廉明責未能輕許了.」這就是說雍正希望大家都能和胤祥一樣學習,大公無私,愛國愛家.

胤祥的忠:是公而望私,能夠視國如家,忠心為主.又能做中流砥柱,在雍正剛做上皇位時,很不穩當,內有外患很多,皇八子黨嫉恨雍正.胤祥幫助雍正除去為難.

胤祥的誠:是精白一心,無欺無偽.做人做事很認真.

胤祥的直;是表裡如一,直言無隱,這點體現在直言進見雍正舉賢任能上

胤祥的勤;是力免奉公,夙夜匪懈,這點體現在他認真執政上.

胤祥的慎:是從不做事放肆,也不亂說話,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非禮勿言,非禮勿視.

胤祥的廉:是清潔之操,一塵不染.這點體現在他能力辭一些不合規格的賞賜.

胤祥的明:是他見理透徹,利弊周知,賢愚利辮.

可惜啊,天妒英才,胤祥因為辦事過勞,對身體上不加註意.很早就有病了.終於在雍正八年五月胤祥病逝.雍正皇帝悲痛不已,高度稱讚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賜謚號:賢.又加上之前那八個字在謚號之前.所以他的謚號是比較長的;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在京西,天津,揚州,杭州等地給他蓋了很多紀念館(怡親王祠).雍正皇帝還提高了胤祥的園寢規置.親王的墓葬是有規格的不能超越規格.生一樣死也一樣.胤祥本來告訴家人不得逾制修建.可是架不住雍正加恩.到了雍正朝二人更是親密無間了.所以胤祥的死也給了雍正很大的心理創傷.已至於幾年後雍正也一命歸天了.二者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為了大清朝花費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怡親王的王爵在乾隆初年被封為世襲罔替.是在清初鐵帽子王后又一個鐵帽子王.可謂意義深遠.怡親王的爵位承襲了九次.之後的那些子孫後裔於胤祥比都是望塵莫及了.比如怡親王的長子弘嘵就是個書獃子親王,曾因於編寫四庫全書時不主動將自己的藏書拿出來.讓乾隆很不滿意,只是礙於雍正和胤祥的關係忍下來了.但是再傑出的家庭也難免出一兩個倒霉蛋.怡親王一家也一樣不能倖免.

後世逸聞:被賜自盡的倒霉蛋載垣和被洋人凌辱而死的溥靜

時機不對的顧命大臣:

第六代怡親王載垣(公元1816年-1681年)胤祥的玄孫,他也高祖胤祥一樣深受皇帝寵信,他是咸豐皇帝的重臣,在道光朝就受命輔佐咸豐皇帝,擔任要職.咸豐十年(1860年)大學士桂良的代表團並未將前來挑戰的英法聯軍攔住,竟將他們引到了京城周邊.載垣和端華兩人奉命去通州與巴夏禮商談,巴夏禮傲慢不已,不同意妥協也不向咸豐皇帝扣頭.載垣很生氣,做了個很愚蠢的決定,決定逮捕洋鬼子巴夏禮.這就給了英法聯軍借口.英法聯軍以下打到北京城下.載垣這才知道惹了禍,於是帶著咸豐皇帝一起跑到熱河,這一點上載垣可真是給他祖上摸黑了.後來竟然還受到重用再次被封為顧命八大臣,可惜的是他這個位置還沒做穩位置.便與慈禧了大矛盾.載垣後來奉命和慈禧進京.剛到京城就被恭親王等人拿下了,那時還在喊呢,我是顧命大臣,我還沒下令哪來的皇命.可惜他的政治智商實在不高最後被慈禧賜死,所承襲的爵位也被奪了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算是徹底斷送了祖宗的基業和臉面.一個親王混到這個份上也算是破例了.因為從清朝初年到晚清,三百年間,對與鐵帽子親王做的最嚴厲的懲罰也只是幽禁.而慈禧老太太在懲戒親王上一點也不輸於先祖,直接將其賜死.同樣有厄運的是前面說過的同是鐵帽子親王的鄭親王端華.載垣死後,他的後代搬出了王府,王府讓給了咸豐皇帝的弟弟皇九子奕譓.之到後來才推恩賞還爵位.命寧郡王弘膠的後裔來承襲爵位.一直又傳到了另一個倒霉蛋溥靜手裡.

借團民滅洋兵的倒霉王爺 溥靜

第八代怡親王溥靜,也是個悲摧的王爺,本來好不容易到手的王爵不好好的把握住.丟了命不說還丟祖宗和國家的臉實在不能說是賢王.溥靜之所以能承襲到這個王爵還得感謝慈僖.慈僖太后雖然有很多的缺點,但是對於拉攏人心很擅長的,否則她也不可能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以一個婦道人家掌控大清朝長達半個世紀.話說當年賜死了載垣後,宗室王公還有載垣的後裔等對對其憤恨不已.而這時又到了光緒朝,天下更亂了.慈禧得若是再不表示以下惟恐人心喪亂,到時可就難辦了.又仔細想了以下當年雍正皇帝下達的旨意不得損害怡親王后裔的指示.連乾隆皇帝都不敢違反。.所以便加恩賞還了王爵來繼承。若是讓載垣的後代來繼承,就會讓人想到當年賜死載垣是不是錯的.會帶來很多問題.於是變換了方法,讓怡親王胤祥的另一支子嗣寧郡王弘膠的後裔載敦來繼承這樣就兩全其美了,既不會帶來話題,又籠羅了寧郡王一脈也不違抗當年的旨意.一石三鳥之計.載敦沒福繼承了不久就去世了.這才輪到他兒子溥靜手裡.然而這個溥靜比載垣還不靠譜.都四十多了,不惑之年了.還到處跟風,一開始還能把持住自己,潔身自好.可到了庚子年前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義和團運動開始後,端郡王載漪等人主張借團民來打洋人.因為當時義和團燒教堂殺洋人,毀鐵路.著實打的熱火朝天.慈禧也討厭洋人多管閑事欺負自己.於是便默認了.溥靜覺得時不我待打算要選擇戰到主招撫議和團的隊伍中.他弟弟溥耀很冷靜,勸他三思,小心重蹈當年載垣的覆轍.可惜呀,溥靜不聽.直到其兄弟死前還大喊:望王兄三思,王兄三思.溥靜還是一條道走到黑,也捐出王府來做義和團的基地,而且還親自抄筆寫了好多順口溜,做了戰地拉拉隊,寫了好些個戰地鼓噪文學.激勵義和團.比如:吃面不擱醋,專打西什庫,還有吃面不過水,不殺鬼子不夠本兒,吃面不擱醬,專打交民巷等.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兒,這王爺的順口溜老跟麵條過不去,難不成他繼承王爵前家裡開過面庄不成.這位不靠譜的跟風王爺在歡騰了一陣後迎來災難,1900年農曆庚子年,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慈禧在逃跑前收拾掉了端王載漪,載勛,剛毅等人,給聯軍一個交代.當然拉不下這位倒霉蛋跟風王爺溥靜了.溥靜也被奪了爵位才傳到手的王爵因為自己的折騰下又給折騰沒了。自己貴為親王也被德國兵抓住了,為了屈辱他讓他喂馬,閘草等粗活.最後溥靜羞愧的不行,找地兒自殺了.向他的弟弟謝罪去了.死後還被著一系列的罪名.可憐啊.

他的王爵還好最後由他的侄子毓其繼承,他的侄子繼承王位時才兩歲,而那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也都要賓天了。堂堂一個大清朝由一個三歲的皇帝,兩歲的王爺來掌托,清朝何以不亡啊.

這就是怡親王和他的後代的事迹了。


推薦閱讀:

梅竹原創 七絕二首//待裝扮
《原創》愛,心靈的良醫
(原創)朋友啊,當我的文字遇到你
[原創]從天罡地煞的星名看水滸英雄排名
原創:女人聽我說,房子遠比男人靠得住,告訴你自己買房的N條理由

TAG: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