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立孔子像」與「讓子彈飛」-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儘管與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斜對相望有些滑稽,但孔子的青銅雕像還是立在了國家博物館北門前——因為這是國家的「尊孔」行為。
兩人都是對中國有重大影響並且都是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但絕對的「道不同」——政治理想、治國理念、道德觀念尖銳衝突;尤其「尊孔」與「批孔」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現象,更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因此,對立像七嘴八舌的褒貶,將像《讓子彈飛》那樣地繼續「飛」下去。
看到有關為孔子立像的報道,我便想到了魯迅的《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先生對孔子以及尊孔的剖析,可謂眼光獨到,入木三分——人們耳熟能詳的「孔夫子之在中國,是權勢者們捧起來的」這句名言,還有「敲門磚」這一經典辭彙,就出自這篇文章。
他還說了許多,大家不妨洗耳再聽以下幾段:
不錯,孔夫子曾經計划過出色的治國的方法,但那都是為了治民眾者,即權勢者設想的方法,為民眾本身的,卻一點也沒有。
即使是孔夫子,缺點總也有的,在平時誰也不理會,因為聖人也是人,本是可以原諒的。然而如果聖人之徒出來胡說一通,以為聖人是這樣,是那樣,所以你也非這樣不可的話,人們可就禁不住要笑起來了。
中國的一般的民眾,尤其是所謂愚民,雖稱孔子為聖人,卻不覺得他是聖人;對於他,是恭謹的,卻不親密。
他還指出了一個「奇特」現象,就是「尊孔」往往害了孔子——他列舉了袁世凱及其以後幾個北洋軍閥,都拿孔子當「敲門磚」,竭力鼓吹尊孔讀經,結果「帶累孔子也更加陷入了悲境」。因為,「既已厭惡和尚,恨及袈裟,而孔夫子之被利用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從新看得格外清楚起來,於是要打倒他的慾望,也就越加旺盛」,「所以把孔子裝飾得十分尊嚴時,就一定有找他缺點的論文和作品出現」。
——眼下為孔子立像及其引發的非議,正是如此。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有關教化的主張,以及整理古籍做學問,不乏積極意義。但他的政治觀點實在乏善可陳,的確是為「權勢者設想」的「治民眾」,這也正是「儒術」被「獨尊」的原因——但我們要釐清「和尚」與「袈裟」的區別,不可各打五十大板。
「獨尊」的結果,使得尊卑有序的等級制度,「大一統」國民的思想,維繫了兩千多年,從而禁錮了國民的思維,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造成了中國「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面,而絕不是什麼「我們的落後,正是由於清朝嚴重偏離儒家,更是由於五四以來完全違背、極端反對儒家所致」云云。
更可哀的是,看到一張膜拜雕像的照片,由於是拍照得太「正面」了,所以只見幾人撅起的屁股了——當然不可能像湯師爺那樣屁股崛起到了樹上,但還是埋住了低下去的腦袋,與張麻子痛罵的下跪沒多大區別。這或許正是「權勢者或想做權勢者們的聖人」的目的,立像所要的效果:頂禮膜拜,克己復禮。
我猜想,這些人,一定是去天安門遊玩時,順便去看雕像的。因為對「愚民」們來說,他或它,絕不如土匪張麻子有魅力,得人緣,被「親近」,這從《讓子彈飛》的巨額票房,及其好評的「子彈」還在繼續飛著,並繼續「發酵」著,便可以看出。
影片的許多情節,鏡頭,語言,乃至人名和地名,都特「現實」,並且似有所指,諸如小六子剖腹證明「只吃了一碗粉」,立刻使人聯想到「開胸驗肺」和「斷指證白」等等。
我沒看過電影所本的馬識途原著,也不想找來看了。但可以肯定,小說絕不是電影所演的這樣——因為,那時的創作,政治標準第一,土匪們最後只有落草井岡山投奔革命才是人間正道,倘若真去了上海闖世界,也沒浦東的事兒,這些一定是改編的結果。
至於改編的真實動機,當事者不會說破;而影片通過審查大關的個中詳情,恐怕也不會披露。
歲末年初,立孔子雕像,與《讓子彈飛》,兩件文化事件鬼使神差不期而遇共同賀歲,大概是眾人開心,有司鬧心堵心甚至窩心吧。
突尼西亞小販自焚,引發群體事件,警察開槍施放催淚彈,結果卻是總統飛到沙特避難去了——難免使人聯想到《讓子彈飛》居然還有這種效果,出人意料,又是開心一刻。
推薦閱讀:
※俏江南張蘭改國籍 盤點外國籍中國名人
※中國最命苦的無價之寶,重達7千斤,被寺廟和尚用來腌制300年鹹菜
※日本打響對中國的金融戰爭
※中國畫的美(范曾)
※如何看待斯帥有望留在中國或加盟恆大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