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觀音修持儀軌講授節錄

【大悲觀音修持儀軌講授節錄】


翻譯:楚村桑伯

由於觀世音菩薩是藏人修習的主要本尊,因此也有許多不同的法本,有的很長很繁複,有的就像這本這樣簡明厄要,但是在這眾多法本中,被公認為最有效也最具加持力就是目前我們用的這本「利益遍虛空有情」,因為它是由觀世音菩薩所化現的大成就者 湯東嘉波 尊者所作的。

以上是對這個法的介紹,指出這個本尊的特質及重要性。實際的修習方法將分為六項來解釋。第一是前行,包括皈依及發菩提心。第二、三是正行。第二是觀想本尊,第三是誦咒,第四、五是結行,即以顯相為道及迴向功德。第六是指出此法的利益。

這六項的第一項是皈依和發菩提心,是正行前的準備,為了要皈依,首先要觀想皈依的對象,想像你面前比你稍高的虛空中,在一片彩虹及光華中現出觀世音菩薩,形相上為觀世音菩薩,但是本質上是你的根本上師,你最有信心的上師。

這觀世音菩薩,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的總集,也是一切上師、本尊、護法的總集,簡言之,就是以單一的形相代表一切能為眾生帶來現前及永久利益的對象。你想著在這與上師無別的觀世音菩薩前,你帶領六道一切眾生來皈依,你是主要的求皈依者,但是同時其餘三類眾生—敵、友、非敵非友—也都來求皈依,也就是你喜歡的、討厭的,或沒有特別感覺的眾生,換言之,就是六道一切眾生都來求皈依。

簡言之,觀想六道眾生無一遺漏的全部聚集在你面前而被觀世音菩薩所護佑,以至誠的身、語、意來求皈依。就身而言,雙掌合什在心前保持恭敬的姿態。就語而言,不斷的念誦皈依文,而心則全神貫注於對觀世音菩薩的虔敬以及渴望得到救護。

你以三種態度來求皈依。第一種是信心,基於相信觀世音菩薩確實有能力救度你及所有眾生而將你自己完全託付給觀世音菩薩。第二是動機,不光是知道觀世音菩薩有能力救度,而且希望得到救護而想「我真正的希望您的救護」。第三是肯定心,就是肯定你真的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救護,以這三種態度—信心、動機、肯定—念誦法本前面的皈依文,來向觀世音菩薩作皈依。

以這種觀想及態度,你念誦法本里第一個偈的前二句皈依文,這第一個偈子包含皈依及發菩提心兩項。在這個法里通常是當作一個四句偈來念誦,但是它們是分開作兩項來解釋。

前二句是: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它的意義是你與六道眾生皈依諸佛、佛法以及殊勝的僧團一登地以上的菩薩及聲聞羅漢,也就是說你及所有眾生一直到成佛為止都皈依三寶,可以隨意念若干遍,通常在共修時與發菩提心文一起念3遍,你也可以念7遍、21遍。

傳統上,這種文句都是念誦奇數遍,原因是奇數帶有一種沒有終止的意味,就好你開始做某件事而沒有結束它,這被認為是吉祥的,因為這也象徵著這不是你最後一次念它,若你念偶數遍,就好似你決定不再念它了,已經結束了。

當你念誦皈依文時,應當想想從此刻起,我與所有眾生都得到觀世音菩薩的護佑。在念誦時,將心安住在你已經得到救護的信念上。同時,你也要如後面二句所說的生起菩提心,在發菩提心時你的注意力主要在於所觀想你在面前的六道眾生而不在皈依的對象上。也就是說在你念發菩提心文時,六道眾生是你主要的關心的對象。

發菩提心時最先想到的是有為了利益所有的眾生而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意願。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曾歷經無數次的轉生,所以你與每一個有情間也就有許多不同的關係,因此之故,我們可以確定每一有情皆曾經對你有極大的恩惠,沒有例外,首先當如此思維。

其次要想到那些曾經對你有極大恩惠的有情都希望獲得同樣的東西,他們都希望快樂,希望沒有痛苦,但是雖然這是我們通常的願望,但是由於無明,我們卻不知道什是快樂的因,什麼是痛苦的因。當我們致力於獲得快樂免於痛苦時,我們不去做會導致快樂的事—善業,也不知道避免會導致痛苦的事—不善業,反而傾向於許多不當的行為,誤以為那些會帶來快樂,迴避許多善行,誤以它們將令我們痛苦。

這意謂著我們的願望和我們所得到的結果常常相左,因此,由於他們的行為所致,一般而言,輪迴海里的眾生皆沉沒於極端的痛苦中,特別是在下三道里的眾生更是如此,而且他們也不會自動的跳出輪迴,輪迴不會自己停止,思維這些曾經對我們有極大恩惠的眾生由於不知道什麼是善行而處於極端的痛苦中,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而且他們也不會自己發現,所以他們不知道善行是導致快樂的因。如此思維而發出「我將置一切眾生於佛果」的心愿。

為置眾生於佛果,你自己要先證得佛果。因此你了解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將證得佛陀的果位」,在這裡則指觀世音菩薩的果位,一旦獲觀世音菩薩果位,「我將如觀世音菩薩一般的利益眾生」。此時你思維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救渡一切眾生,但由於往昔的善業及願力,我這一生得以修習將來能救渡眾生的法門。我將把握這個機會精進修習圓滿觀世音菩薩之果位,而且如他一般的渡眾生。由於思維眾生現在的情形而產生這種要獲得觀世音菩薩果位並且在輪迴未空前一直如他一般的救渡眾生。簡言之,由於這種強烈的動機,你在觀世音菩薩面前毫無造作至誠深心的受菩提心戒。如此思維同時念誦第一偈的後二句,這二句是:

「由觀修及持咒的功德,為利眾生我願成佛」

法本里的文字是「我以布施等……」,這裡指的是六波羅密。它們兩個是一樣。在這論里講得比較明確,因為你的目標是成就觀世音菩薩的果位,成就這果位的途徑(基本)是修習這個法來救渡一切眾生,觀想這個本尊,誦他的咒,以及最後安住於無念的靜坐。

利用這些字句,你決心要獲得佛果然後帶領所有眾生登於佛果,如此來發菩提心,菩提心跟一切其它的發心或慈悲心的差別在於兩項特徵,第一是在方便上的寬廣,第二是在智慧上的深邃。

菩提心的寬廣是指希望所有眾生皆得安樂且願意為眾生帶來安樂,而且這個願望的對象是無分別的,不分敵友親疏,不分貧富貴賤,也就是說這個願力不是只對某部份的眾生而已。

菩提心的第二個特色是它深邃的智慧,事實上你要帶給眾生的不是會改變的或會消失的暫時的安樂,而是不會改變的,永久的究意的安樂,是佛果,這種要帶領眾生到這種永久的、完美的、不變的安樂,就叫作菩提心,或覺悟心。這是我們平常不會想到的,這也就是為什它是經由傳授或學習而來的。

在念誦皈依發心文若干遍後,你觀想面前虛空中的觀世音菩薩—本質是你的上師—身上放光,這光照射到所有你關心的眾生身上,也就是你自己及所有眾生,立即消除他們所有的惡業,所有煩惱,所有的痛苦,它不光是消除他們現在的痛苦,也消除那些會導致未來痛苦、過錯的因,使得眾生都得到安樂。然後你觀想這皈依的對象—觀世音菩薩,化光融入你自己,使得你的身、語、意與觀世音菩薩的身、語、意完全相融,無法區別。使你實際上能幫助眾生的能力大大的增加。

六項里的第二項是觀想本尊,這也是正行里的第一部份,首先你觀想自己仍是平常的形相為六道眾生所圍繞,就好似在皈依的部份觀想的一樣,若你不歡喜觀想各道的眾生如地獄道、鬼道及不同的動物等等,你可以觀想他們為人類的形相,在這裡是可以如此做的。

在每一眾生頭頂上皆有一朵盛開的白色八瓣蓮花,這是一朵完整的蓮花,包括花莖、花瓣、蓮蓬,在蓮蓬上有一片圓形的白光代表月輪,這月輪並沒有堅實的表面或實質,只是一個白色的光碟,好象無瑕的滿月。

在月輪上有一直立的「啥」字(藏文),這「啥」字的顏色是明亮的白色。也就是說一個「啥」字形狀的明亮白光。

這個由白光構成比珍珠還明亮的「啥」字,是十方一切諸佛的力量、特質及功德的總集。如此你首先觀想在你及一切眾生的頭頂上各有一蓮花、月輪及啥字,然後觀想從你及一切眾生頂上的「啥」字放出無量白光就像月光,只是更明亮,這些光射向十方佛土,對一切諸佛及菩薩作悅意的身、語、意供養。

然後這些光觸及所有眾生,立即消除所有疾病、困擾、迷惑及惡業。實際上這些光充滿宇宙,包圍六道一切眾生,而且卻除各道的痛苦而置他們於安樂境。

這些光作兩種事情,一是對諸佛菩薩作供養,另外是消除眾生的苦及致苦之因。當對佛菩薩作供養時,它收集了佛菩薩的加持—以光的形式表現—加入了原來的光線。當收集了佛菩薩的加持及清凈了所有眾生之後,光線同時收攝回到你頭上及所有眾生頭上的「啥」字。

當所有光線攝入「啥」字後,每個「啥」字在一瞬間同時轉變成觀世音菩薩,現在,在你及每一眾生頭頂蓮花月輪上都坐著一尊觀世音菩薩,不再是「啥」字了。

觀世音菩薩的像仁波切頭上唐卡里所畫的一般。首先,他是由光所形成,雖然極端的清晰生動,但沒有實質。

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就像唐卡里的畫相,但他是由光所構成,雖然栩栩如生極為清晰,卻沒有實質。他的顏色如太陽照射的雪山般潔白燦爛,他明亮的白色的身體射出白黃紅藍綠五色光芒。這些光充滿宇宙,尤其是充滿了諸凈土,敦促諸佛菩薩利益眾生。

這些五色的光芒也遍及六道眾生,消除他們個別的痛苦而置他們於安樂的境界。觀世音菩薩露出一種笑容顯現他對你及一切眾生的慈愛及歡喜,這種慈愛就如同一個母親對她的獨生子的關愛一般。但是在這裡,他是對一切眾生都如此,而且這種關愛,不光是表現在他的笑容,更表現在他的眼神,他的眼睛恆常的看著一切眾生,從來沒有閉上過,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他有四隻手,上兩手合掌於胸前,下面兩手的右手持白色透明水晶念珠,左手持一朵八瓣白蓮花,他穿著漂亮的絲綢的衣服,他的上衣是有金線刺繡的白綢衫。

他的上裝還包括一條絲巾,這絲巾的顏色不很明確,通常描寫為藍色或綠色,或介於兩者之間,它也有金線刺繡的裝飾。他的下身穿著金線刺繡的紅絲裙,他也有很多的珍寶,是用一般認為全世界品質最好的瞻布河裡的黃金做的。這些金飾大部份都嵌有珠寶,這些是天界的珠寶,比世間的珠寶更華貴亮麗。

首先是寶冠,戴在前額髮際,為含五個水滴形嵌有珠寶的金飾。第二件珠寶是耳環,也是鑲珠子的金飾。接下來是三條項鏈,第一條沿著脖子的下沿,第二條長達胸際心輪部位,第三條幾乎長達他的腰際。

在他的上臂、手腕、腳踝都有環飾,在他絲裙上端有一條金色的腰帶,腰帶上有金飾所成的鏈子懸掛,這些金煉如網狀的交織。金煉尾端有金色的鈴,當他移動時會有鈴聲。所有這些衣飾珠寶非常美麗,合宜,也就是說完全的適合他。雖然是非常的美麗珍貴,但不會給人一種做作或過分的感覺,一切看起來十分完美。

另外他還有一件由一種像羚羊的動物的皮所做的衣飾,但不是以一般的方式來穿,只是搭在左肩上,遮住他的左胸,這是塊金黃色的獸皮,這動物的梵文名字叫克里斯那沙哈,牠的外形似羚羊,現在已經不存在。

關於這種動物的特色,可以在佛陀過去生的歷史裡看到,在很久以前佛陀轉生為這種動物,由於他的菩提願,任何其它的動物或人類看到它都會息去瞋念,完全的平和,所以這代表觀世音菩薩具有消除眾生瞋心的能力。為什麼要覆蓋他的左胸?因為乳房是代表哺育的能力,是產生乳汁來餵養嬰兒的地方,所以在此是代表他有撫養眾生的能力。

用來製造他所穿戴的寶飾的黃金跟轉輪聖王身上所穿戴的一樣,這種金子的質料代表他不光只是世間的王,而且是已經完全開悟,也就是在金剛乘里說的十三地菩薩或金剛持果位。

他的長髮大部份往上紮成一個頂髻,頂髻上也有金飾,就像畫像里的一樣,其餘部份下垂披於肩上及背上,在他的頭上,坐著紅色的阿彌陀佛,現化身佛相,雙腿結金剛跏趺座,雙手結等持印。

以阿彌陀佛為頂嚴指出阿彌陀佛為觀世音菩薩所屬蓮花部的部主,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化現,觀世音的雙腿也是如阿彌陀佛般結金剛跏趺座,在他背後有一個白光所成的月輪,就像椅背般直立,但是他並不倚靠在它上面。

你觀想這種形象的觀世音菩薩在你及每一眾生的頭上,你了解觀世音菩薩並不光是觀世音菩薩,他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單一形相的化現。以上是觀想本尊的第一部份,你想到觀世音菩薩是一切皈依處的總集,就像前行的部份一樣,如此思維,你念誦接下來的幾個偈,這些偈簡略的描述我們剛剛講的這一段,你一邊念,一邊觀想,儘力把本尊觀想清晰,如此,你慢慢的唱誦這段描述本尊的偈語,同時按照它所描述的來觀想本尊形象的各個細節。以上就是六項里的第二項:觀想本尊。

接下來是第三項:咒語的念誦。這分成二部份,第一部份是以祈請來引動本尊的悲心,第二部份念誦本尊的咒同時作光的放出及收攝,讓你的身、語、意沉浸於本尊瑜珈。

第三項的第一部份是祈請,與前面一樣,你繼續觀想與你的根本上師無二無別的觀世音菩薩,在你及每一眾生頭上,並想你與一切眾生完全專註的齊聲對本尊祈請,以完全信任觀世音菩薩,完全倚賴觀世音菩薩的心情,請他救渡我們出輪迴同時置我們於圓滿佛陀的果位。以這樣的態度,你重複的念誦下列四句祈請偈:

尊者無瑕白凈身,圓滿佛陀頂上嚴慈眼恆常視眾生,觀音尊者我頂禮

你隨意念誦100遍或21遍或7遍或3遍,比念誦的次數更重要的是你要念到你的感觀改變了,在團體共修時通常念三遍。

這樣做的原因是若你以將一切福祉完全託付給本尊,相信本尊一定會照顧你的態度來祈請,經由如此的祈請,你對周遭世界的感觀會有某種程度的改變。你重複念誦祈請文,同時想著六道一切眾生也一同祈請,而且這祈請的功德是不虛的,若如此來祈請,觀世音菩薩的護佑是絕對不會落空的。(這裡註疏中只提到你可以附加任何其它有大加持力的祈請文)

最後兩偈結束了祈請的部份,第一個偈是關於你自己,並不是祈請如何來利益你而是一種發願說到你將要做什麼事,請觀世音菩薩加持令你的願望得以實現。你說:

願我生生與世世,所作皆與觀音同濁世眾生得渡脫,六字明咒揚十方

換句話說,願我生生世世能如觀世音菩薩一般的救渡娑婆眾生,如此「願我將六字咒傳播十方」,這裡六字咒指的是觀世音菩薩的咒「嗡瑪尼悲美吽」,你所說的意思是:經由六字咒的傳揚,咒語的念誦,以及你自己對這個咒的修習,願你使得六字咒響遍宇宙,也就是說:經由教授觀世音菩薩的法及咒語「嗡瑪呢悲美吽」,願你使得佛陀教法的精華傳遍宇宙。這是希望你有能力利益眾生的願。最後一個偈「願以祈請之力,尊者,願我的弟子們都深信因果,致力行善,願他們也都為利益眾生而受持佛法」。

這個偈是針對你自己的事業的祈願,願我如您一般,且所行也如您之所行。這裡,你甚至更超越這點而說:願因我如您之所行,使得其它眾生也受影響,願他們之所行亦如您。因祈請觀音之力,願所有受我影響之眾生,成為我的弟子,深信業果。換句話說,願他們能通達業果而樂於善行,願他們也受持佛法,因此也有能力利益眾生。

第三項的第二部份:在實際覆誦咒語時以觀想光的收放來圓滿本尊身語意三門的瑜珈。在此,念完前面的祈請文,在實際念誦咒語以前,你需要念以下這句開始的一些句子:因我專誠祈求力,從聖者身放光明凈諸惡業及煩惱,娑婆頓成妙凈土

以下是念這些句子及接下來誦咒時所應做的觀想。首先,您想到由於你虔誠而且專註的祈請喚起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因此,你頭頂上的觀世音菩薩及一切眾生頂上的觀世音菩薩的身上皆放出以白色為主的五色光芒,這些光充滿宇宙。

這些光觸及並包圍你及所有眾生。就像燈光照射在黑暗中一樣,僅僅因這些光充滿空間及照觸所有眾生,在一瞬間事物的形相都改變了。當光照到你及所有眾生時,它消除你其眾生無始以來所有的過錯,也就是說五無間罪及殺、盜、淫,說謊而傷害他人,特別是傷害師長等值得尊敬的人,挑撥引起他人不合,譏諷的語言傷害他人的自尊(感覺)或是說無意義的話使人分心,同時也清凈意的惡業,譬如貪圖他人的財富,時時抱著伺機去傷害他人的態度,以及邪見。

同時也清凈十不善行及五無間罪。這五無間罪及十不善行是永遠都是負面的(錯的),不管你是否受過不做這些行為的戒律。另外也清凈了毀壞誓言的惡業,這種行為也許不一定對他人有負面的影響,但是對你而言卻是負面的,因為你立下不去做它的誓言,損毀任何誓言,例如共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及各種金剛乘的誓言,或者任何負面的行為。任何以貪、瞋、痴、慢、妒為動機的行為,不管是本來就是負面的行為,或因誓言而變成負面的行為或任什障礙你投生善道或解脫的行為。

這些行為,不管是由於不敬,或不小心,或無知,或是由於粗重的煩惱,不管是什麼理由,都是罪墮,會令你投生三惡道或與你的修行及誓言相衝突。有些甚至是很輕微不會使你投生惡道但是會延誤你的開悟,簡言之,所有你及一切眾生的惡業皆在瞬間得到清凈。

如此,這光凈除所有罪障,加持整個宇宙成為觀音身語意的本質。一般而言,器物變成觀音身的本質,也就是顯空雙運,如彩虹~~顯相清晰卻無任何實質。因為從觀世音菩薩的身所放的光充滿全宇宙,它瞬間轉變了整個宇宙,轉器世間或者說環境成為阿隬陀佛的極樂凈土。也就是說從這一刻之後,再也沒有一般的顯相如泥土和石頭等,甚至連它們的名字也沒有。一切器物皆由明亮貴重而且閃閃發光的珠寶所成,但卻沒有實質。整個環境都充滿了虹光或水滴狀的虹光。

有情世間,也就是六道眾生,包括你自己在內,在瞬間從各自的痛苦解脫,而且他們的身體也在瞬間變成觀音的形相。

在修法時,從此刻以後,你觀想所有眾生皆現觀音相,所有的聲音包括眾生所發的聲音和言語,以及器世間所發的聲音,都轉變成念誦「嗡瑪尼悲美吽」的咒音。你心裡所生起的一切都得到了清凈,所以任何你想起的,以及心裡生起的念頭都被了知為顯空雙運,為觀音的智慧。

你如此安住你的心,任何顯相皆是觀音的身和凈土,純粹是顯相,一切聲為觀音的咒,一切念頭為明覺的幻現,與空性無別。如此你體驗到你及眾生身、語、意顯相的無二性,安住於這種觀想而沒有執著,在一種超越概念的執取,遍及一切的境界,你念誦「嗡瑪尼悲美吽」。以這個作為正行的主要部份。

這六字咒被稱為咒中之王,也就是說它優於所有的咒語,就好國王較一般人民優越。觀世音菩薩是一切諸佛智慧及力量之總集,他所有的智慧,力量,悲心及事業的精華就是這六字咒「嗡瑪尼悲美吽」。每一字有其特別的功能及重要性。

這個咒「嗡瑪尼悲美吽」在註疏里被稱為「密咒之王」,這並不是說這個咒應該特別保密。不是如此,並不是說當你誦這咒時要非常安靜不讓別人聽到。事實上,一般認為聽到這個咒音對眾生極有利益,包含對動物及昆蟲等在內。

另一個角度來說,當你在一座法里念誦「嗡瑪尼悲美吽」的時間很長的話,你也不必特別大聲去念,否則你會太疲倦。在要結束咒語的念誦時,再次觀想自己頭頂上與上師無別的觀世音菩薩的身體放光,這光把觀音的凈土的整個宇宙和觀音身相的所有眾生化成光,這些再攝入你頂上的上師,上師再化光融入現觀音身的你,然後你化光融入虛空。

此刻,安住於明空無念,譬如,自他分別的念頭,想到本尊,咒及觀修者,所修及修行,自然的安住。不企圖去控制你所體驗的,例如說企圖去經驗事物的真實存在或不存在,應該如此或不應如此;應該是空或該是不空。簡言之,自然的安住,無造作,不改變心的本然狀態。儘可能的如此安住,直接體驗遍周的法性,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心,超越觀者及所觀,或分別經驗的主體或經驗的對象,而是體驗到任何你看到、聽到、想到都是空性的顯現。法本的第三項祈請和念誦咒語到此結束。

接下來是第四項,也就是結行的第一部份,以顯相為道,這是關於下座後—座禪修結束之後—所要注意的。

要想到一切顯相,如器世間的泥土,石頭、或你自己及其它眾生的身體,簡言之,一切四大合成之物是本尊觀世音菩薩的顯現,是觀世音菩薩的身體。

所有的聲音,不管是有情眾生所發的或是器物世間所發的,如風聲、雨聲、…等,都是咒音「嗡瑪尼悲美吽」,所有念頭,任何在你心中生起的念頭,都是法界自性,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是覺空不二,超越造作。

如此,下座後安住在你看、聽、或想的就是本尊的身、語、意,在行、住、坐、卧、說話、工作時都如此安住,不執著於一般的概念或顯相。將這三種關照:看到、聽到、想到的為本尊的身語意帶入你一切活動里。在法本里,咒語後的三句就是描述這個。所有在我及一切眾生身上顯現的就是尊者的身,所有聲音是六字咒音,所有念頭和記憶是大智慧。

第五項是結行的第二部份:將修法的功德迴向菩提及發願。在一座法結束時,你將所有累積的功德,以這座觀修念誦咒語的功德來代表,都迴向能很快證得無上菩提,儘速證得觀世音菩薩的果位,如此你才有能力置一切眾生於觀世音菩薩,所代表的圓滿證悟的果位。你念誦法本相關文字,如此迴向功德及發願。你也可以隨意加入其它的迴向文。

以上是最完整的觀世音菩薩的修法。對於那些無法每天如此修的人,你可簡單的先念誦皈依發心文,然後,如法本描述的形相來觀想觀世音菩薩在你頭頂上。接著念誦簡單的四句祈請文數遍,以前面解說的態度來祈請,然後以「上師觀世音,您知道該做什麼」的信念來誦「嗡瑪尼悲美吽」,以念這咒來祈請。

另一個方式是從它的意義上來看六字咒,來看看組成它的四個字,而不是將它分成六個音節。第一個字是「嗡」,這個音節總攝五智,第二個字「瑪尼」的意思是寶珠,第三個字「悲美」的意思是蓮花,它的意思不是「蓮花中的寶珠」,它的意思是「向寶珠,蓮花」,「悲美」的意思是「你向那稱為「悲美」的呼喚」,這前三字是在說「擁有寶珠、蓮花者」,因為他持寶珠和蓮花,這好象以另一個名號來稱呼觀世音菩薩,最後一個字「吽」代表救渡六道眾生的行為,根據它字面上的意思,把它看成是祈請文,它的意義是:持寶珠蓮花者,您是五身和五智的總攝,請將六道眾生從他們的痛苦中解救出來。如此你可以把六字咒當作祈請文來念誦。當座法結束時,想到:在大樂中,觀世音菩薩化光從你頭頂融入你自己,他所有的智慧也進入你,接著你以迴向發願來結束這座法。若你如此修,那麼下面第六項所說的功德利益一定不虛。所以,努力精進修這個法吧!

第六項也是最後一項,是講修這個法的功德利益。這利益是無法計算的,因為有不可勝數的方式來修這個法,不能說修這個法的利益只有這些,沒有別的了,然而,若硬是試著去述說,可以從這個法的兩個主要部份—觀想觀世音菩薩及念咒—來說明最主要的利益。

首先觀想觀世音菩薩和時時憶念他的利益是引述自蓮花根本密續。它說:有一個身壇城,經由觀修這個壇城等於同時觀修一切諸佛,這個身就是護主觀世音的身。經由觀想他和憶念他,就是五無間罪也可以凈除。

其次,念誦這「咒中之王」—六字大明咒的利益。在釋迦牟尼佛的開示,及在伏藏法里偉大的蓮花生大師對他藏地弟子的開示里說到:這六個音節「嗡瑪尼悲美吽」,是總攝一切諸佛智慧於一個咒語,這一個咒總攝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他是五部諸佛及諸大菩薩如金剛手菩薩等的精華。

這六字咒的每一個音節都包含了一些秘密的開示,這些開示是一切諸佛功德的泉源,這些音節是一切成就,一切功德利益,一切快樂的泉源,他們是通向善趣及解脫的大道。他們是一切法—殊勝語—的精華。就是僅僅聽聞六字咒一次也可以到達不退轉的境界。這些音節也像引導眾生橫越輪迴海的船長們。若一隻昆蟲,例如說螞蟻,或任何動物在臨終時聽到六字咒,雖然僅僅一次,在從肉體中解脫之後,將往生極樂凈土。僅僅是憶念六字咒,你的改變猶如旭日照射在雪山一般,你無始以來所累積的惡業將得以清凈,將來會投生極樂凈土。若你接觸到書寫的六字咒,等於你受到無數佛菩薩的灌頂。觀修這個咒語一次,等於你同時掌握聞思修的精要,一切現象皆為法界,你將開啟利益眾生的事業的寶藏。

縱使有人能度量世界最大的山,也沒有人能度量念誦六字咒一字的功德。若以一塊極輕柔的棉布,每一百年拂過一座最硬的石頭,終究也可以將這石頭磨掉,這是可能的,但是念誦六字咒一遍的功德卻是無法窮盡的。若有人企圖一滴一滴的把海水汲干,他終究可以做到這件事,但卻無法窮盡念誦六字咒一遍的功德。雖然可以數出全世界微塵的數量或全世界所有樹葉的數量,卻無法估量念誦六字咒一遍的功德。

若以500里長的庫房貯滿芝麻,日取一粒芝麻,亦有窮盡之日,但卻無法用盡念「嗡瑪尼悲美吽」的功德。儘管可能一滴一滴的算出某地全年的降雨量,但卻無法算出念「嗡瑪尼悲美吽」的功德。

就算你不是日夜不停的念誦,僅僅念誦一遍六字咒,也帶來不可計量的功德,超過供養一切諸佛的功德。這個咒切斷投生六道的門,這個咒是通向六波羅密的道路,這個咒清凈業障,所知障及習氣。這個咒為證得三身作準備,這個咒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是一切利樂的泉源。它是證悟的根本;它是通往善趣及解脫的階梯;它是一扇堅固的門,阻擋通往惡趣的路;它是一艘能渡眾生輪迴海的船;它是一把照亮黑暗的火炬;它是征服五毒的勇士;它是燒凈一切業障和煩惱障的火焰;它是粉碎一切痛苦的槌子;它是五濁惡世的良藥;它是佛法的精要;它是一切聞思修的經典密續論典的精要;它是一個珍貴圓滿的法,是一切法之王。因此,念誦六字咒吧。以上引文結束。

因為在佛經里及蓮師的伏藏法里對六字咒的功德利益有類似的解釋,可以確定以凈信心念誦一次六字咒就有極大的功德。因此,不要任你的身、語、意處於平常迷惑的狀態,修習這個如此容易作,而且如此有益的法,盡量每天都誦這個咒,若你每天能誦100到1000遍,看你個人的狀況而定,那你的人生就有意義了。

推薦閱讀:

苗煒| 悲觀主義的花朵(03.10.21)
今天【農曆九月十九】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出家紀念日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前世今生
讚歎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禪樂 |《大慈大悲觀咒》好美的笛聲,安詳寧靜,伴我入眠

TAG:悲觀 | 觀音 | 節錄 | 儀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