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在銀行圈學到的致富竅門

我在銀行圈學到的致富竅門

《1塊變10塊的投資分配法——  我在銀行圈學到的致富竅門》  作者:陳志彥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  出版時間:2011年1月

今天的世界急速變化,我們已經身處一個不是只要儲蓄、節儉就能安心生活的時代。因此,財富管理與退休規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本書作者陳志彥在銀行、證券投資及保險等相關行業工作十餘年,充分了解普通人的理財盲點和難點所在。他就是希望告訴你,如何將有限的收入,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作者簡介:

陳志彥

活躍於大陸與台灣的金融專家。有銀行、證券投資及保險等相關行業十餘年從業經驗,具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與實戰經驗。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管理學碩士,曾任台灣花旗銀行集團副總裁、台灣台新銀行財富管理副總經理、台灣法商巴黎銀行副總裁。現任祺縉國際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

風格各異的投資人,誰才是勝者

很多人手邊都會有些閑錢,這些錢可能來自每個月薪水的結餘或是額外的獎金等。當有了閑錢,自然就會想該如何善用這些錢。放在銀行定存嗎?可是現在存款利息實在太低了。投資在股票呢?看到報紙上各種複雜的消息,讓人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相信這是許多人共同的煩惱,希望能夠等到最佳的時機投資股票,如果你對此也感到苦惱的話,看一看下面的案例分析吧。

當我們手邊正好有一些閑錢想投資的時候,我們的反應不外乎: 一、等待最低的時機進場投資;二、不管現在行情如何,立即投資;三、定期定額。到底哪一種方式比較好呢?

我們現在就來假設有5個投資人,每個投資人每年年底都有一筆7萬元的閑錢可以投資。這5個投資人的投資行為各不相同,假設投資的標的是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投資期間從1979年到1998年一共20年,我們看看結果有何不同。

●投資人甲: 幸運的傢伙

我們稱他為幸運的傢伙,因為他展現了不可思議的技巧或運氣,總是能在每年最低點的時機進場投資標準普爾500指數。而在等待期間,他將錢放在銀行存款賺取一些利息。

例如1979年初,他得到第一筆7萬元,並在2月進場投資,因為當年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最低點是2月;同樣的,1979年底,他又拿到第二筆7萬元資金,他等到1980年3月才進場投資,因為當年的最低點是3月。就這樣,他總是能夠在每年最低點的月份進場投資,一直到1998年都是如此,這個傢伙真是令人羨慕啊!

● 投資人乙: 積極的投資人

我們稱他為積極的投資人,是因為投資人乙沒有時間做股票的研究,但是又希望能夠享受長期投資股票帶來的報酬,因此他採取一個非常簡單的投資方式,那就是有閑錢就立刻投資,不去猜測當時是否為低點。因此,當每年年底他有7萬元資金的時候,就立刻投資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上。

●投資人丙: 倒霉的傢伙

如同投資人甲一樣,投資人丙也是花了許多時間研究股市的動向,希望能夠找到股市的低點。但是與投資人甲不同的是,丙投資人的技巧和運氣就是很差,每年都是在股市最高點時(也就是最差的時點)進場投資。例如丙投資人在1979年初拿到第一筆的7萬元資金,結果卻等到當年的12月才進場投資,而當年的最高點就是發生在12月。唉!真是個可憐的傢伙……我們自己好像也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不是嗎?

●投資人丁: 猶豫不決的人

雖然投資人丁也是每天花許多時間研究股票,甚至到處聽投資專家的演講或說明會,但是過多的資訊反而讓他更加無所適從,每次想投資時卻又會想,一定可以等到更低的時機再進場。結果20年下來,他的資金都是放在銀行存款。

●投資人戊: 自律嚴謹的人

因為投資人戊是一個生活有規律且忙碌的人,平時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究投資方面的事情,因此他採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定期定額投資。他將7萬元資金分成12等份,每個月投資一個等份的資金,還沒有投資的資金就放在銀行存款,一直持續20年。

以上5個投資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投資風格,到底最後誰的投資報酬率比較好?誰是真正幸運的傢伙呢?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

圖8-4顯示出這5個投資人在20年後所能夠累積的資金。誰的投資績效最好呢?沒錯,就是那個幸運的傢伙。因為他總是能夠在最佳的時機進場投資,因此他一定能夠累積最多的資金,他一共累積了將近1300萬元的資金,投資績效最好,但這樣幸運的傢伙實在是太少見了。

接下來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乙投資人(積極的投資人),雖然他累積的金額並不如那個幸運的傢伙,但他也累積到1200多萬元,只相差了70多萬元而已!而這位積極的投資人不需要特別花時間去研究股票,也不需要具有任何預測股票走勢的能力,他所採用的不過是最簡單的投資方式——有閑錢立即投資!

誰的投資績效又是最差的呢?是那個倒霉的傢伙嗎?很多人都會抱怨說,一投資股票就虧損,我天生就是沒有投資的運!就和這個倒霉的傢伙一樣,績效最差的應該是他了吧?但結果很令人驚訝,就算有人真的倒霉到每年都在最高點進場投資,結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差。丙投資人(倒霉的傢伙)一共累積了將近1100萬元,與成績最好的人不過差了200萬元而已,而且他還不是績效最差的。

績效最差的其實是投資人丁(猶豫不決的人),而且差距之大實在誇張!猶豫不決的結果,是20年來都將資金放在存款中,得到的資金一共只有277萬元,只有那個倒霉的傢伙的1/4!而投資人戊(自律嚴謹的人)表現也很好,他的投資方式也不需要花任何時間研究股票或猜測股價的變動,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每個月自覺投資,最終的投資報酬率,僅次於投資人甲與乙,而且差距很小,累積了將近1200萬元。這樣的答案,讓你很意外吧!

正確的金錢觀從娃娃抓起

為人父母都應該要知道,不論喜不喜歡,父母對於金錢的態度,與使用金錢的方式,都是孩子們模仿的範本;這會影響孩子的青少年、成年甚至一輩子。孩子的金錢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童時期,父母是否教給他正確的金錢觀念,以及教導他正確的金錢分配術。

讓孩子越早認識金錢越好

3~4歲的孩子:當您的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開始教他們分辨不同的硬幣價值,然後可以給孩子準備存錢罐,教他們如何將平時收集到的硬幣放到存錢罐里。有個實質的存錢罐,可以讓孩子清楚感覺到金錢存放的地方,並且實際看到、感覺到金錢的累積。

5~9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觀察父母如何去購買日常用品,他們開始知道「錢」可以買到東西。因此在這個階段,可以和孩子談論,你是做什麼工作的、如何賺錢、每個月能賺多少錢、每個月家中有哪些費用需要支付等。同時,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開始幫家裡做些整理的工作,例如擦桌子、收玩具、掃地等。這些工作如果做得好,可以給孩子一些零用錢,讓他們開始學習如何付出以獲得金錢的報酬。當然,當孩子的年齡逐漸大了,就應該增加這些工作的複雜性。

9~12歲的孩子:你可以跟這個年齡的孩子談論一些比較複雜的金融產品,如房屋、信用卡與投資產品等。而且可以讓孩子一起討論並規劃家庭中較大的開支,例如新傢具的添購、旅遊等。這個年紀的孩子也可能開始要求更多的零用錢,以購買他們想要的玩具或參加學校的活動。這時,父母可以選擇在給予孩子額外零用錢的同時,要求孩子完成一些比較複雜的家庭工作,例如清洗窗戶、洗車等。讓孩子更能了解金錢的價值,並學習如何管理與運用金錢。

養成存錢的習慣

一旦你開始給予孩子固定的零用錢,你就必須要幫孩子設個規定,零用錢不可以全部花完,一定要將零用錢的某個比率(20%至40%,父母可以自己決定)存下來,這個規定越早制訂,孩子會越容易遵守。我們可以回想,小時候過年拿到期待已久的壓歲錢時,是如何用這筆錢的?如果當時父母沒有給我們任何的規定,最可能的情況就是我們將大部分的壓歲錢都拿去買想要的東西了!存錢的習慣是可以學習並養成的,一旦從小有了存錢的習慣,長大後被債務困擾的可能性就會減少許多。

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就可以將孩子存錢罐里的錢拿出來,帶孩子到住家附近的銀行開一個孩子的專屬賬戶。開設銀行賬戶的好處,除了可以讓孩子真正了解金錢存放的地方,更可以讓孩子實際感覺到錢存放到銀行可以賺取更多的錢,了解利息是什麼。

協助小孩設定自己的目標

孩子存錢多半會想要花掉。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存錢罐或是賬戶之後,就可以開始跟孩子討論如何運用金錢,首先教導孩子認識需要的東西跟想要的東西有何不同,然後讓孩子寫下想要的東西,以及何時想要得到。比如說,暑假結束前想要一個望遠鏡,或是明年結束前想要一輛腳踏車等。這樣的練習,能夠讓孩子有個明確存錢的目標。

以明智的方式給孩子零用錢

許多父母會認為孩子跟錢的事情無關,他們沒有能力,也不需要管理金錢。孩子需要錢就跟父母開口,父母願意給就給,不願意給就不給,金錢的事情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這樣的觀念其實並不正確。給孩子零用錢,可以讓孩子提早認識金錢,也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存錢的習慣,是幫助孩子提早體會責任心的好工具。當然,給孩子零用錢的金額必須適當,過於大方或寵愛反而可能害了孩子。

●不要太相信孩子的自主能力

●不要經常把零用錢,當成處罰或威脅孩子的工具

●謹慎處理孩子增加零用錢的要求

●不要太寵愛孩子,給孩子過多的零用錢,反而會養成孩子浪費金錢的習慣。

幫助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

讓孩子養成習慣,每周固定將當周的花費記錄下來: 買了什麼東西,每樣多少錢,然後寫下下周想要買的東西,下周會有多少零用錢收入……如果零用錢少於想要買的東西,則讓孩子將想買的東西列出優先次序,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取捨,了解很多時候不是想要的東西全部都可以得到。

平時帶孩子去商店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在眾多商品當中,只能選一樣真正想要的東西。當孩子面對到很多玩具或糖果時,往往很難取捨,或想要多拿幾樣,這時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只能夠選一種,漸漸的,孩子就會學習到如何決定。

前言 學會分配,一輩子安心

 提升你分配錢的能力

  我擔任很多年的投資顧問,看過無數投資人和我前面提到的這位朋友一樣,在投資上重複同樣的錯誤——在股市行情好的時候,一股腦地把錢拿去買股票、股票型基金;股市行情差的時候,就急著把股票賣掉,去買債券型、保守型的金融商品。結果,不是在股市高位套牢,就是在保守型商品上被二度傷害。

  這就是缺乏正確「分配錢」的觀念與方法所造成的後果。在把存款提領出來之前,每個人要先學會的不是哪種股票好,哪種基金要避開,而是你該怎樣分配有限的存款,該分配多少錢給股票,又該分配多少錢給基金。

  本書所講的,正是我多年來在銀行圈從有錢的客戶們身上所學到的觀念和方法。我發現,這些成功的有錢人都懂得一種「錢的分配術」。這種分配術可以讓他們在市場熱的時候賺到錢,也可以幫助他們在行情差的時候減少損失。

  相反的,我深深覺得,大多數投資人不懂得這樣的分配術,對於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的運作很不了解,投資理財的觀念不是不夠,就是從根本上就錯了。

  我身邊大多數人的投資知識都是來自報紙、雜誌或電視等媒體。但在這些資訊中,到底有多少是正確的,這很值得懷疑。而其中最容易誤導人的,莫過於每天都在電視上不斷上演的各種股票分析節目了。有些口沫橫飛的「投資專家」們,總愛說自己的操盤功力有多好、使用的預測工具有多準確,使得不知情的投資人一再受騙上當。

  也有一些投資人是通過與金融機構來往而獲得投資上的知識與建議,他們積極地參加金融機構所舉辦的投資說明會,希望能獲得更多投資的資訊。但很可惜的是,這些投資說明會的內容與目的,大多也是為了銷售特定的商品,不是真的要教你理財,更不會教你正確的分配術。能真正教你正確投資觀念的說明會少之又少。更糟的是,那些協助客戶投資的理財專員們的投資觀念往往也是錯的。

  這樣的現象,造成投資管道與工具好像越來越多,但真正能從中積累到財富的人只有少數。

  落實與執行良好的財富管理

  本書所談的「錢的分配術」,與歐美的財富管理(Wealth Management)概念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在歐美,只要是較有規模的金融機構,都會提供給客戶一項專業服務,就叫做「財富管理」。這項服務在最近15年發展得相當快速,也得到許多客戶滿意的回應。

  根據我多年在銀行從事財富管理的相關經驗,財富管理的觀念與流程,其實並不困難,也不難理解。困難的是,如何幫助投資人真正的落實與執行。

  很難落實的原因有許多,有外在的因素: 如產品的選擇性不夠、銀行的政策導向等;也有投資人內在的因素: 如投資行為與心理因素等,這些因素造成了執行上的很多困難。

  接下來,我會在書中詳細介紹這些因素,也會告訴讀者如何克服這些障礙,以達到正確分配資產的目的。我也會詳細介紹財富管理的相關觀念與做法,讓你也能親手分配自己的財富。

  幫助你走上無憂的人生旅程

  本書並不是要告訴你如何一夜致富,也不會告訴你如何在股市中挑選「明牌」,或是預測未來的走勢。這類書籍你可以輕鬆地在書店找到幾十本,雖然不保證有效。但如果你想要學習正確的投資觀念,學習如何終身管理你的財富、追求長期穩定的投資報酬,並且不需要承擔太多的投資風險,進而達成你人生的投資目標,那麼,本書應該能給你滿意的答案。

  我也希望能將自己過去在金融界所學到的淺見,分享給目前從事各種商品的理財專員們參考,作為對客戶提供投資建議或財富管理服務的依據,真正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同時教育客戶正確的投資觀念,進而幫助客戶走過無憂慮的人生旅程。

買什麼,什麼就跌的宿命

  17年前,我在台灣的某家外商基金公司服務。當時,我的主要工作是與銀行銷售渠道聯繫,並提供銷售共同基金的培訓。有一次,我到某銀行的基金銷售部門拜訪,這家銀行過去曾經銷售過很多的基金產品,與我的公司關係也很好,因此是我時常拜訪的重點銀行。那一天在正式拜訪之前,我一如往常,先到樓下的大廳去看看。

  我原本以為會看到很多行員在介紹基金產品,但奇怪的是,在營業大廳沒有看到行員向客戶推薦基金產品,連相關的說明手冊也沒有。我懷著疑惑的心情,上樓去拜訪了總行部門的主管。在談話的過程中,我才了解,因為過去該銀行大量銷售了股票型基金——特別是投資日本市場的產品給客戶。結果,日本股市在經歷兩年的大幅上升之後,從1990年初開始,由近39000點的歷史高點一路往下跌,到1992年最低跌到15000點,造成許多客戶的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內縮水了一半以上。如果是買到日本認股權證基金的客戶,情況更是悲慘。

  大多數人購買日本基金,是因為相信行員的介紹,而許多行員也搞不清楚產品的特性,僅根據報紙上看到基金產品過去的績效去判斷,只要表現好的,就積極地推薦給客戶。這位主管告訴我,有位客戶當初投資了1000萬元,現在只剩下100萬元不到!該銀行想必遭受了許多客戶的抱怨,因此不敢再推薦基金產品給客戶了,寧願多做一些賺頭小的定存。這個現象很明顯是由於銀行對金融商品了解不夠所造成的。

  類似的情形在9年前又重演了,只不過市場從日本換成了美國。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在科技的帶動下快速起飛,股票市場狂飆了將近10年。但是以我的經驗,真正有參與且賺到錢的人非常少。前面5年,人們的注意力仍放在日本與東南亞,許多在日本套牢的客戶,總想趁著低點加碼攤平成本,期望將來可以回本,但結果是越加碼虧損越多。而東南亞股市則是在1992年、1993年時大漲,結果許多客戶是在1993年下半年股市最高點的時候投入大量的資金,之後就一路往下掉。如同日本市場一樣,在東南亞套牢的客戶,要不就完全不想再投資,要不就繼續加碼,以求攤平成本,結果仍是損失慘重。等到人們徹底對亞洲市場失望,大概已經是19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時候。人們這時才發現,原來全世界最安全的市場是在美國,加上美國是帶動近年來科技發展的龍頭,過去幾年的股市表現也非常亮麗。剛開始還有許多人擔心美國股市漲幅已高,不敢投入太多的資金,但是,似乎除了美國,找不到其他安全的去處,於是越來越多的資金開始往美國流動,幾乎所有的銀行都開始推薦客戶應該要投資美國。當時美國的景氣讓銀行行員很容易就能說出美好的故事,說服客戶投資。於是在1999年到2000年期間,大量的投資者將資金投入美國股市,特別是高科技股市之上。之後的情況相信許多人都已經知道,人們再次損失慘重。

  

近兩年,這樣的情況又再度重演了,只是這次的商品已經從股票市場進一步擴大到能源商品市場。由於過去幾年全球,尤其是新興國家,如中國、印度、俄羅斯等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能源商品的需求也不斷攀升;再加上許多金融分析師的煽風點火,造成能源商品的價格一路走高,石油的價格一度上升到每桶147美元的新高價位,市場甚至傳出,石油很快就會上漲到每桶200美元的說法!

  這樣的情況使得人心惶惶,與此同時,只要跟能源扯上關係的投資商品也變得奇貨可居。所以,能源類股基金、能源股票掛鉤的結構型產品在銀行的銷售十分火暴,只要一推出,就引來客戶的搶購。但後來,石油價格不僅沒有達到每桶200美元,反而是坐滑梯似的一路下跌,到2008年12月24日,石油的價格是每桶35美元!到2009年9月9日,石油價格反彈到了每桶60美元。

  2009年初,一位在銀行工作的理財專員告訴我,他把客戶的投資報表列出來看,結果發現,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客戶虧損超過50%!投資產品已經成為他與客戶都不想再提到的字眼了。

  如果沒有正確的投資知識,類似上述的事情在未來還是會繼續上演的,只是場景可能換成其他國家的股票市場而已。

  或許你認為自己已經學到了教訓: 投資股票有風險,所以以後不要再投資股票,而是把錢放在定存,這樣就不會再次受傷了。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態度,就如同曾經發生了車禍,從此就不願意再開車或坐車一樣。不再開車,固然車禍的幾率會降低,但也喪失了開車的便利性。其實,問題不在汽車,而應該是吸取車禍的教訓,學習正確的開車方式,從此更加小心才是。同樣的道理,股票本身並沒有害處,任何投資工具都是有風險的(包括定存在內)。投資股票造成了虧損,主要是因為人們對於股票的認知有錯誤;更正確地說,就是對於金融工具的認識不清。「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要看人們以何種方式、何種心態在使用。因此,我們的第一步,就是正確認識金融商品。

學會分配的第一步: 認識投資報酬率

 你的錢之所以要分配,就是因為不同的工具有著不同的報酬率與風險。那麼,我們該怎樣選擇呢?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當我們看到喜歡且有需要的東西時,就面臨選擇,是今天買,還是將來再買?是買衣服,還是買鞋子?通常立即購買的滿足感是最高的,如果願意將錢省下來,等到未來再購買的話,我們就會期望在未來能夠有更高的回報,以此來抵消目前無法立即消費的遺憾。比如,等兩個月後再買就可以打折。否則,如果今天買與下個月買的價格都一樣,絕大多數人都會今天就買,因為多了兩個月時間可以享受。

  投資時,人們也會面臨類似的選擇。首先要決定的就是在眾多的金融工具當中,應該將錢放在哪些金融產品上。最常見的選擇有存款、債券與股票,這三種金融工具的特性與未來可能的回報都不相同。當然也有其他的投資工具可能被考慮,例如房地產、古董、黃金、期貨、外匯等。但在這裡,我們先針對三種最普遍的金融商品進行探討,想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就必須先對這三種產品有充分的了解。

  存款

  存款是變現能力最強、價值最穩定的金融商品,這也是將錢放在存款最大的好處,幾乎你想用錢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將錢領出來,這是其他金融工具所沒有的。變現能力是很重要的,許多家庭財務出問題,並不是因為資金不夠,而是將太多的資金放在變現性不佳的工具上,在急需用錢時就可能產生問題。存款人將錢存入銀行,主要獲得的報酬是利息收入,而利息的高低與景氣的繁榮與否有很大的關聯。通常景氣好的時候,利息就會比較高;反之,利息就比較低。

  債券

  簡單來說,債券就是發行債券的人向購買債券的人借錢,並承諾定期支付借款利息與到期支付本金。債券依據發行的機構又可分為政府公債與公司債券兩種類型。

  ● 政府公債

  政府公債是以政府的信譽作為擔保,向購買債券的個人或機構借錢。因為是由政府作擔保,所以理論上沒有違約風險。但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有的國家財政不好,有的政府政權不是很穩定,例如非洲或拉丁美洲的某些國家,其政府債券仍有違約的風險。國際上,以美國政府的公債作為風險最低的公債,而其他國家所發行的公債則依據該國的財力與政局穩定度,被認為多少都會有違約的風險,差別只在於高低不同而已。政府發行公債向投資人借錢,之後每年或半年會支付公債的持有人一筆利息,並約定數年或數十年後,由政府償還投資人本金。

  一般來說,政府公債沒有太大的違約風險,但是在公債到期之前,仍然會因為市場的利率變化而面臨利率上的風險。因為一旦投資了債券,每年所能收到的利息是固定的,未來如果市場利率上升,則債券的投資人就會喪失利息同步上升的好處。

  ● 公司債券

  公司債券顧名思義,是發行公司以公司的信譽作為擔保,發行債券向投資人借錢。但是,再大的公司都有可能會倒閉,如震驚全球的雷曼兄弟。因此,投資公司債券,必須考慮發行公司是否有違約的風險。理論上,規模越大、財務越健全的公司,其倒閉的幾率較規模小的公司來得低,因此違約的風險也比較低。如果想投資公司債券,可以參考債信評等公司對於發行公司所做的評等,債信評等越高的公司,其違約風險也就越低。當然,就像公債一樣,公司債券除了有違約風險以外,同樣也會面臨利率的風險。

  股票

  相信多數人對於股票多少都有些了解,股票代表的是對於發行公司的所有權,擁有的股票數量越多,表示擁有公司的所有權也就越多。任何企業都不可能保證會永遠存在,如果投資的公司倒閉了,該公司的股票也會變得一文不值。但與公司債券不一樣的是,只要公司持續經營,股票就沒有到期的一天。

儲蓄與投資的差別

  看完了投資工具的歷史資料後,接下來,我們要來談談儲蓄與投資的觀念及其差別。其實這兩個名詞主要在於區分不同金融商品的特性與用途,但是這兩個名詞經常被人誤用。如果你對這兩個名詞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在金融工具的選擇上就不會感到無所適從了。

  儲蓄型商品的特性

  簡單來說,儲蓄型商品就是以獲取固定的利息收入為主要的報酬來源。依據這個定義,存款與債券就是儲蓄型的金融工具。因為不論將錢放在銀行還是投資債券,基本上都是以獲取固定的利息收入為主。儲蓄型商品的特性是變現性高,投資報酬率比較確定,因此儲蓄型商品適合短期的資金。例如每個家庭都應該有一些應急準備金,這個資金是用來支付生活中的不確定因素,如失業、天災、意外等。當這些事情發生時,通常都需要錢,如果手上的現金不夠,生活就可能出現問題。而這筆資金必須足夠支付平時6個月的生活費用,所以這筆資金就應該放在儲蓄型的商品上。相對的,若是長期的資金,就不適合放在儲蓄型商品。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將錢放在存款上,長期下來,實際報酬率是相當低的。債券的報酬率雖然稍微好一些,但也不會太高。因此,將錢放在儲蓄工具的人就要有這樣的認知,這些錢會比較安全,但是長期下來增長有限。要記住: 儲蓄型產品,其安全性較高,但是並非長期資金的良好去處。

  投資型商品的特性

  投資型商品是以賺取價格差作為主要的獲利來源,因此價格變動是很正常的。很明顯的,在這三種金融工具裡面,股票就是屬於投資型商品。投資型商品的特性,就是短期價格的變動很難預測,而長期的變動有利於投資者。前面的幾個圖表都告訴我們,長期來看,投資型商品(股票)的報酬率是遠高於儲蓄型商品(存款、債券)的。希望長期累積較多的資金,並且有效地抵抗通貨膨脹,就只有靠投資型商品。要記住: 投資型商品是長期資金最好的去處。

  對於需要長期投資規劃的目標,如子女教育金與退休金準備等,規劃的目的是有效抵抗通貨膨脹與長期的資本成長,而儲蓄型商品並沒有辦法達成這些目標。因此,就算想用部分的儲蓄產品來降低投資風險,在規劃這類長期目標的時候,也不能夠加入太多,唯有多加入投資型產品,才能有效達成這些長期目標。

  長、短期資金的區別

  上述儲蓄與投資商品的觀念看似簡單,卻也是多數人搞不清楚的地方,常常將短期的資金放在投資型商品上,或是把長期的資金放在儲蓄型商品上。如果一開始就選錯了金融商品,幾乎就註定了日後失敗的命運。你可能會問,到底多久稱為短期,多久稱為長期呢?我的建議是以5年為界線,5年之內不會用到的就是長期資金,反之就是短期資金。如果你想要將資金放在投資型商品以累積較多的資金,那你的投資期限最少要5年;如果你無法堅持投資超過5年,那你只好考慮儲蓄型產品,否則是沒有辦法做好投資規劃的。

資產配置是決定投資報酬率的絕對因素

  美國三位學者Gary P.Brinson, L.Randolph Hood與GilbertBeebower,曾經做了一份相當完整的研究,並發表於1986年7月的《財務分析月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中。這三位學者想知道,到底是什麼因素在影響不同基金間的投資報酬率。他們選擇了91個非常大型的退休基金作為研究樣本,規模從1億美金到30億美金不等。他們觀察這些退休基金從1974年到1983年這10年中的表現。

  他們首先假設有四個因素可以決定這些退休基金的投資績效: 投資組合資產配置的策略、選股的能力、預測市場漲跌的能力與投資成本。經過完整的資料整合與精細的統計分析之後,他們得到意外的結果。在上述的四項因素中,退休基金的績效竟然有93%與資產分配策略有關!其他三個因素只佔了7%。

  

所以,一旦你決定選擇了某個投資組合,其資產配置的方式(也就是股票、債券與現金的分配比例)就已經決定了93%的投資報酬率。即便該投資組合之經理人的選股能力、預測市場漲跌的能力比其他經理差,你所獲得的投資報酬率也不會比其他投資組合差多少。這項研究的結果與多數投資人的想法差距很大,過去我們總認為,選股的能力與預測市場漲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現在則了解這只是被媒體過度誇大了。資產配置方式事實上幾乎已經決定了投資報酬率。美國知名投資家查爾斯·埃利斯(Charles Ellis)在1985年出版的《投資方針》(Investment Policy)中就提到:「資產配置,是投資人所能做的最重要投資決策。」

資金該如何分配

  如果你相信,投資組合報酬率最重要的因素是資產配置,那麼當你想要追求較高的投資報酬時,就應該將大部分的時間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因素上。你的焦點要集中在資金的分配上,而不是研究哪家股票可以買,何時應該買等問題。

  你永遠不會事先知道,哪個市場的表現最好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金融資產在不同時期的表現都會不一樣,這主要是由景氣循環造成的。有的金融資產,如債券,會在利率下跌的時候表現好,而股票通常是在景氣復甦與繁榮階段表現最好。不同的國家也會因為景氣循環的不同,即使同樣是股票資產,也會有不同的表現。雖然有很多專家花了很多時間,每天研究景氣循環,希望能夠找出未來表現最好的金融資產,但很少有人能正確預估未來的明星資產。

  在下頁中,我們將1988年到2006年期間,全球主要指數的投資表現列成一張表。在不同的時期,各種資產會有不同的表現。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年表現好的資產類別都會變動。如果投資者追逐當時表現最好的資產,並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入該資產中,從歷史資料來看,似乎不是個聰明的投資方式。

  再次提醒讀者,沒有人有能力預期下一個階段的贏家在哪裡,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將資金分配到各個資產上,充分運用分散投資的好處。


推薦閱讀:

美女徵婚 銀行家諷:美女會貶值 買不如租
逾期了怎麼辦?你還要不要自己的徵信了
【知道】有銀行卡的注意!2017最新使用指南!不知道就虧大了~
精打細算 學會讓銀行幫你「錢生錢」
競聘銀行主任演講稿1

TAG:銀行 | 竅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