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華夏民族千年的崖山之戰


崖山海戰(古文作「厓」,中國大陸多作「崖」),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等,是1279年3月19日(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中國宋朝軍隊與元朝軍隊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崖門鎮)進行的大規模海戰。這場戰役直接關係到南宋的興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相傳宋元雙方投入軍隊30餘萬,戰爭的最後結果是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此次戰役之後,宋朝也隨之覆滅。

崖山位於今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

攻破臨安

元朝軍隊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楊淑妃由國舅楊亮節陪同,在江萬載父子所帶殿前禁軍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婺州(現浙江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到溫州後再與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接著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於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

不久,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楊淑妃為楊太后,仍由老臣江萬載秘密攝行軍中事,統籌全局;公開則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滅宋步伐

趙昰做皇帝以後,元朝加緊滅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壽庚投降元朝。張世傑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颱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被江萬載救回,但宋軍民的實際統帥江萬載卻因此被颱風海浪捲走殉國,端宗也因此得驚悸之病。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並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最後死在那裡(陳根本沒去越南,而是到海陵島躲了起來,宋亡後變成某支田姓的祖宗)。

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死去,由弟弟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以後,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師)張世傑護衛著趙昺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交界處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覆滅。南宋流亡朝廷逃到海上,一場事關南宋流亡朝廷生死存亡的海戰已是一觸即發。

戰爭經過

進攻趙昺朝廷

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後來在不久以前攻佔廣州的西夏後裔李恆也帶領援軍也加入張弘范軍。此時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范和李恆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

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並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泄。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弘范擒張世傑甥韓某,以其向張世傑三次招降不果。

崖山決戰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范預備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

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張弘范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范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里余,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范的水師於是正面進攻,接著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

千古絕唱

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何其壯哉!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因而有了"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一般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是日本學者的積極主張,從當今日本學界的態度也能清楚的發現這一點,在日本平民階層的歷史認知中更是如此。起源上,一說為日本學者內藤湖南提出的,但又有人考據稱內藤湖南並未說過這種話,據說找不到內藤湖南著作原文。

崖山後事

崖門海戰之後1天,即二月七日早晨,海上浮屍10萬。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起來;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為元軍尋得,只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范,張弘范確認這小兒是趙昺,派人尋回,然而趙昺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據說被百姓埋葬在了廣東深圳赤灣村裡,至今仍存。

崖山海戰後,宋室覆亡。元將張弘范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然而張弘范並未得意多久,便在次年病死。百姓途徑石刻皆掩面垂淚。

1486年(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御史徐瑁對奇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欲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而陳白沙認為宋亡時死者十數萬,不獨陸秀夫,宜書「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因爭辯不下,終未刻成。有傳說,陳白沙到崖門憑弔時,在碑首加上一個「宋」字,成為「宋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此傳不實,白沙先生知張弘范雖屬漢人,但從未作宋將。)

解放初,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毀。1964年秋,新會縣人委請田漢同志書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終於把這饒有紀念意義的碑石樹起。

大事年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十一月,宋端宗景炎元年,公曆1276年12月:阿拉伯裔的商人蒲壽庚投靠元朝。

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丙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8年農曆3月15日:宋端宗的龍舟傾覆,端宗差點淹死。二十萬南宋軍民實際統帥江萬載卻為救端宗殉國,引發軍心民心恐慌,楊太后封鎖江萬載殉國消息,但熟知南宋小朝庭內情的陳宜中還是因恐慌產生逃跑之意,找借口前往占城。

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戊辰,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5月8日:不到10歲的宋端宗死去;南宋軍民之心更加恐慌,眾大臣議欲散夥,被陸秀夫和江鉦勸止。

十五年四月十五日庚午,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5月10日:趙昺立。

十五年五月一日癸未朔,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5月23日:趙昺改元祥興。6月南宋小朝庭到達崖山。7——9月,張世傑、江璆聯合收復雷州半島失敗,江璆復聯合熊飛、曾逢龍、馬南寶等部義軍一度收復廣州。

宋幼主祥興元年,1278年12月29日:李恆帶領的元軍攻入廣州。江璆退守肇慶,又聯絡舊部劉宗純收復德慶。南宋朝庭則退守崖山。就崖山的布防江鉦與張世傑發生激烈爭吵,張支走江,以蘇劉義替江鉦,把最善戰的江鉦調走,犯了第三個致命的錯誤。

十六年正月十四日壬戌,趙昺祥興元年,1279年2月26日:張弘范大舉進攻趙昺流亡朝廷。

正月二十二日庚午,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3月6日:李恆援軍從廣州抵達,加入戰事。

二月一日戊寅朔,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3月14日:陳寶降元軍。

二月二日己卯,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3月15日:宋軍都統張達夜襲元軍失敗。

二月六日癸未或七日甲辛,趙昺祥興二年,3月19日或20日:元軍以奏樂為號南北進攻,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降元軍。張世傑和蘇劉義帶領余部斬斷大索突圍。陸秀夫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殉國。

十九年,1282年初至1283年初:元軍進攻佔城,陳宜中逃亡暹羅,後來死於暹羅。

戰役評價

崖山之戰,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規模較大的海戰,在中國海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崖山之戰是滅亡南宋的最後一戰,從戰術層面看來,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對戰役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不能不讓人嘆服。這兩個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中流砥柱。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拚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崖山精神」,即中華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義,鼓舞后人。

厓門海戰之後,宋朝走向覆亡。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曾說:「崖山這個地方的歷史古迹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繼續堅持抗元鬥爭,保持了民族氣節。」

歷史影響

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反對民族壓迫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當然張弘范在炫耀武功的同時,也曾做出一些有益的事。如他在進軍中盡量減少破壞和屠殺,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漢化改革措施,拋棄蒙古舊制等。

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九年),流亡至崖山的宋朝終被滅亡。

這對元之軍力而言,可謂達到了鼎盛之頂點。從此以後,除了一部分例外,元對外戰爭幾乎都不再成功。

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第二次遠征日本失敗。

至元十九年(公元一二八一年)、第二次遠征安南失敗。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一二八四年)、遠徵佔城失敗。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一二八七年)、緬甸浦甘王朝滅亡。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一二八八年)、第三次遠征安南失敗。元五十萬大軍於白藤江潰敗。

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遠征瓜哇失敗。

……彷彿無窮無盡一再重覆之對外軍事行動多不可數。或許忽必烈汗之心早有「歸根究底,自己除了軍力之外別無可供誇耀之事」的體認呢?從這些軍事行動所造成的人力和財力之龐大損失來看,只能說,元的確是因元而滅亡。單單憑藉著軍事優勢而欲支配諸國人民之元,在喪失其優越條件之後,立刻就被逐出了佔領地。就連在忽必烈汗的領導之下所建造的大都亦無法守住,被逼回原本故鄉所在之北方草原。從此以後,大蒙古帝國再也不曾復活。諸國之人民亦不願此事發生。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國,雖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統一,但這個王朝對中國歷史的破壞同樣驚人。蒙元雖在一些政策上促進了國內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的開發,但許多狹隘的民族主義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進一步使中國脫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事實也證明,落後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勝利只是曇花一現。十萬軍民投海不屈的悲壯故事,將永遠鐫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樑。

崖山之戰後,海上浮屍10萬。當時的漢人的社會精英要麼隱居海外,要麼投海自盡。

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軍民投海殉難,陸秀夫背負幼帝與崖山跳海,寧死不降、何其壯哉!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

崖山之戰也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曾經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開始受限的皇權、先進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斷了,不少的史學家將宋朝滅亡視為古典意義中國的結束,所謂「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宋以後那個自信、開放、寬容的民族不見了:在元朝北方漢人是三等臣民而南方漢人更是四等臣民。漢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屬於最低等的賤民。

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那個時代,中國佔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

對於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華夏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宋是華夏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

崖山之後,再無中華,這是後人從明末詩人錢謙益的一句詩「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里提取,藉以表達對宋亡後華夏文化遭受摧殘的悲憤之情,也就是認為宋朝以後的朝代不再是華夏文明之正朔。

「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崖山之後,已無中國」一位西南聯合大學的歷史教授曾說過:中國史上到南宋滅亡就停止了,人們問他為何?他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崖山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兩宋300餘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後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並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後,獨立支撐數十年。蒙古軍隊佔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後,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於瘟疫,飢餓的人口,那麼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後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裡塞滿了死屍而水不可飲。蒙古軍隊攻佔長沙時嶽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00多年後,崇禎皇帝弔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麼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此後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後,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後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苟且。中國文明垂世而獨立,可以說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創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擊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戰後,整體性亡於蒙元,我們文明的發展的積累被破壞,可以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古中華遺風,究竟會有何等的團結與彪悍?連相對柔弱的南宋,都有數十萬軍民自發跳海殉國,這樣的氣節,何時能再次擁有? 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舉,且倭主不來朝貢,造大船7000艘往攻,結果船隊被暴風雨所摧毀,日本人從此將此風稱為「神風」。二戰中「神風敢死隊」 即出自這個典故。明亡後,朝鮮和日本認為中國已亡,日本從此蔑稱中國為「支那」。明治維新後,自認為華夏正統的日本曾打著「攘夷主義」的旗號發動甲午戰爭等對清戰爭。唐、宋、明時作為對中國文明衷心傾倒的兩個附屬夷國,日本和朝鮮至今因還因宗主國文化淪喪而對中國存有偏見。

歷史上被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不是康熙,而是明朝最後一個年號——崇禎,一共被朝鮮使用了265 年。由此可見,那時候棒子還是挺重義氣的。也許日本人說的是對的:宋之前是中國,宋之後是支那。明之後,唐宋在日本,大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蒙古軍的屠城,殺掉北方百分之80的漢人,精英殆盡。明朝只算詐了下屍,可惜當年漢人的精氣神全沒了。

南宋最後一戰:崖山之戰崖山是中國一個值得回憶的地方,中國人應該認識它。  南宋的大臣陸秀夫在國家將要被蒙元滅亡的時候,背著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統後裔,應該斷然作出不辱沒您血統的決定。」——「我明白了,你沒有背棄我,並且自始至終侍奉我,太感謝了!」陸秀夫面對少帝這種勇敢地態度,不得不強忍住眼淚。——「陛下……」陸秀夫背起少帝,用帶子緊緊地捆綁在一起。——「蒙古軍啊,將來有一天,繼承我們遺志的同胞,一定會征討你們的!」就這樣,陸秀夫背著少帝,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良民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這就是南宋最後一戰的崖山之戰,趙宋終結,古典意義上的中國也隨之滅亡,中國第一次整體亡於游牧民族之手——漢族精英傷亡殆盡。崖山失敗後,30萬宋軍將士只有2萬人被俘虜,其餘全部戰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軍民,都自殺殉國。聽聞宋滅後,浙江十萬士子紛紛跳海自殺,福建有四萬!這是什麼!這就是華夏精神!日本歷史學家田中芳樹在《海嘯》中用史詩般的語句描繪了華夏英雄在這場巨大的災難面前所表現的堅強和決絕:一、「聽到這話,大驚失色的是鄧光遠,年幼的帝僅僅將聰慧之雙眼轉向了陸秀夫。『臣力有未這,讓國事淪落軍止。元之賊兵即將迫近皇上寶座,脫逃之事恐怕已經不可能。』周圍的宮女和宦官發出驚叫。帝則鎮靜地凝視著陸秀夫。『皇上雖然年幼,但畢竟身為天子。天子須重視名譽更甚性命。臣雖不忍提及!但尚請皇上覺悟。』數名宮女失神倒地。船艙之牆壁發出了奇怪聲響。那是元軍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聲音。帝景仍然凝視著陸秀夫,但是白嫩嬌小的臉頰上卻出現了微笑。『就依你所言吧!』」二、「賊兵如蟻,蜂擁而入,李沛望著百姓,『願意求生還是求死』,人們大呼『只願意與將軍共死』!汪立信將兩個孩子喚過來,『今天,我將為你們舉行成人禮,表示你們也要承擔其衛國的責任!』於是,父子三人全部戰死,獲得了死後的光榮。」這就是華夏的精神!為了自由,為了尊嚴,為了子孫,他們英勇奮戰,從未有過動搖!崖山之後,華夏全面淪喪,被嚴重胡化,漢民族地位地下,喪失了做學問的機會,自由的風氣被扼殺,無數優秀豪傑英勇戰死,商業文明嚴重倒退。

宋:中國文化的巔峰內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那學」創始人之一):宋代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日本學「唐和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謝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陳寅恪: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 ,或「新宋學」 之建立的道路。 李約瑟: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那個時代,中國佔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 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對於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國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宋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一段說宋的評價是:「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劣幣淘汰良幣」的法則宋以後,民族最優秀成分基本喪失,存活下來的都是「劣幣淘汰良幣」法則衍生出來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後社會總是充滿太多圓滑世故的保命哲學。再經歷宋明理學特別是明代以來的文化自我閹割後,剩下的古老中華文明基本屬於一種散發著腐朽氣息的文明,雖然古老,卻是戧害著最優秀成份的一種老人黃昏式智慧。雖不無可取之處,卻於歷史大格局深有妨礙。到了明朝時期,雖然光復,但是漢文化已經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專制,喪失華夏文明中開明和自由的氣息,但是明時期不斷喚醒的華夏意識,使得明末覺醒了華夏意識,學術風範大盛,內閣組黨之風流行,併產生不少不畏死的良臣,但是整體狀況已經不行,這種凜然正氣已經不能影響民間——明末袁崇煥之死即是最好的例子,他拚死保衛北京城,但是北京城的老百姓卻相信他是姦細,一塊一塊吃掉他的肉!再看宋朝,皇帝權力極其小,詔書必須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輔臣聯名才會有效,而人民經常集會議論朝政,北宋末年罷蔡京殺六賊,不是太學生陳東和十幾萬百姓聯名上書施壓的結果嗎?兩宋學風自由活潑,技術人員備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國家所遠遠不及的。然而華夏文明在他最輝煌的時候,缺遭遇了史上最殘暴最野蠻的侵略,蒙古人用他們幾乎全部力量,打擊華夏文明最軟弱的政權——南宋,蒙古人可以幾個月內,就踏平花臘子摸,剷平俄羅斯,夷滅東歐列國,但是在江南的華夏文明面前,他停頓了幾乎50年。元軍攻打襄陽,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軍攻打四川,川民殺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殺光,才放棄抵抗;揚州李庭之軍隊抗元,直到揚州人皆死,方才屈服……

詐屍還魂的明朝,本有希望一點點恢復元氣(及至明末,歷史書上所說的所謂的資本主義已經萌芽,說白了,和宋差不多了,君權大大受限,民間的權力則越來越大,越來越自由)。然而此時不幸又發生了,在天災與人禍之下,中原爆發了嚴重的內戰,當漢民族傷痕纍纍的時候,滿蒙組成聯軍進入了中華腹地。完成了對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殘酷扼殺了華夏文明復甦的一次大好機會。 多爾袞在漢民族最虛弱的時候,建立了清,表明了女真的強大,但是它還表明了其他嗎?如果一個民族只會用刀,即使他再凶暴,那麼他充其量只是個蠻族,永遠也創造不出偉大的文明,康熙也許喜歡算術、化學和天文,但他永遠預料不到這些東西能夠給他帶來什麼變化,因為只喜歡支配奴隸的他對文明的創造和發展沒有興趣,這就是他為什麼要查禁《天工開物》,為什麼禁止前明時期大發展的火藥技術;為什麼要限制民間冶鍊鋼鐵,為什麼消滅造船的技術。因為他的支配奴隸性統治慾望是永遠不會關心文明的,他只對如何支配他的奴隸感興趣。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們用他們的政策告訴了我們這一點,那就是他們的所有統治技巧和殘忍暴力只能證明他們對文化的野蠻無知,對殺戮的渴求和與文明世界的隔絕,這就是他們的韃靼文化,一種依託掠奪的寄生文化。他們只對培育奴隸和愚民感興趣,對社會的進步和自由毫無興趣,而華夏文明追求的是真正經世致用的「國士」! 孟子說:「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報之!君以草芥待我,我當以仇寇報之!」強調君臣人格之平等的他,被清室憤恨,於是拆其牌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清庭要燒毀王陽明,王夫之,李贄等人的書籍。因為此皆華夏文明之象徵,而在明末的時候,我們華夏觀念幾乎覺醒的先人已經向怒吼道:「君權,千年之大惡也!」而我們也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孫中山為什麼一定要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口號。

推薦閱讀:

麟劍:《華夏源流史》〖長篇連載〗(5)
華夏病理學網
華夏之星|李玉明
華夏地理攝影大賽作品[20P]
華夏雨文化

TAG:民族 | 華夏 | 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