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玉文化發展
中國玉文化大約有一萬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玉文化研究起步比較晚,玉器到底是什麼狀態,在八十年代以前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系。由於資料的限制,對玉器的研究是比較朦朧的,若明若暗的。八十年代以後,通過科學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玉器,根據出土的玉器重新整合,玉器面貌才有了輪廓,才有了完整的體系。由此可見,資料的重要性,這在解放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玉文化研究也逐漸成為一門綜合學科,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雖然青銅文明,在中華文明歷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但這只是物質文化史的上升。比如商周青銅器,其雄渾厚重和花紋裝飾的神秘氣氛,使人覺得它的禮器功能、祭祀功能突出。可是,青銅禮器在宗教祭祀時不過是一種合乎制度的用具(器具)而已,它的宗教性質要比玉祀器差的遠。玉器學或玉文化,更多的是精神的內涵。因為玉器所具有的「通神」的功能,是其它物質的器物所不具備的。只有玉器是「通神」的崇拜物,是偶像。玉器在宗教、禮儀功能上比青銅器有更直接的作用,更深邃的內涵。甚至一直到現代,玉器身上所擁有的種種社會觀念,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富有魅力的文化現象。
在史前,玉到底是如何被發現的呢?應是勞動人民發現的,但是只有少數人認識到玉的特殊性,這是誰呢?是巫。巫與玉是有特殊感應的,他發現了玉石的堅硬而有韌性,玉石的功能性,玉石的美,附予了玉的神性。這就象風、雨、雷、電是自然現象,現代人認為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史前古人卻認為這種客觀的力量就是神。因此,巫為玉注入了神性,玉也就成為了巫與神之間的橋樑,從而巫找到了一個載體。巫是看不見神的,他可通過玉玦,聽見神的指示,從而幫助人們避免災禍,獲得幸福。
「巫、玉、神」這種整合模式,不僅僅使巫可以通神。同時,巫掌握了政治、軍事、物質分配、生產等權力。從而使巫轉變成現實的政權,出現了王權。王權最終戰勝了巫,從而使中國沒有自己的宗教,巫的神也沒有被形象化。可是,「人養玉,玉養人」的根卻在巫。從此玉從史前到二十四史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巫玉、王玉、民玉。體現了中華民族繼承力強的特點。巫為玉注入了神性,這是第一次注入。玉文化得以能夠繼續傳承,是儒家賦予它以「德」的內涵,使玉獲得了新生命。這是第二次注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注入。
儒家將「德」與和闐玉對應,提倡玉德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據史料記載,至遲在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公元前645年)便提出玉有「九德」。至春秋晚期,儒學宗師孔丘提出玉有「十一德」,將玉德的觀點推向高峰。孔子的玉德是利用玉的自然表徵(即玉的化學的、物理的諸種性能)形象地解釋人們的品德和操行。孔子的玉德學說是答覆子貢提出貴玉輕珉的問題時說的一番話,孔子曾先說「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接著提出了十一點玉德儒學觀:「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儒家的玉德觀漢又發生變化,這表現在許慎所撰字書《說文解字》中對「玉」字的詮釋上,他繼承了孔丘的玉有德的觀點,適應時代車輪的前進,對其十一德做了調整:「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角思 sai)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從此,「玉」的詮釋及玉德的內涵均以上述規範而固定下來。許慎保留了孔丘玉有十一德的「仁」、「義」,將「義」提到第二位,從另一角度作了比喻,以智代知,其後之八德一概刪除,新增「勇」、「絜」二德。可知許慎玉有五德較孔丘玉有十一德精練簡明,其內容僅在仁的德上與孔丘保持了一致。
玉德的注入,使玉得到了持續發展,使玉又有了觀賞價值、裝飾功能並向陳設、器用領域開拓,這也就有了民玉。巫玉是神本主義、王玉是人本主義、民玉是民本主義。現代社會進入了民玉時代,玉器熱持續升溫,而玉文化的研究卻是剛剛起步。楊伯達先生認為要使廣大人民群眾的玉器收藏熱要與學術上的探討有機的結合,使玉器熱理性的持續發展。
更多玉文化知識信息請關注我!
推薦閱讀:
※釐清邊界 均衡發展
※你認為白客按照目前的狀態發展下去,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周星馳?
※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邏輯關係
※一圖了解中國出境旅遊市場發展
※咖文丨咖啡第三輪發展紅利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