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我們該如何面對國學

文化中國-中國網 cul.china.com.cn  時間: 2011-01-06 18:26  責任編輯: 任子鵬2010年最後兩天,作為孔孟之鄉的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要求刪改《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另一則報道中,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去年11月在第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表示:如果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規》那樣培養成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到社會上混混看,馬上被人擺平,這是大問題啊!」錢文忠說。以上報道一則有關政府行為一則純屬學者觀點,實質上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在現代化思潮鋪天蓋地、洶湧而至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客觀地對待傳統,我們又該如何辯證地理解現代?我們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辨析。現代價值與傳統價值主持人:山東省教育廳的作為和復旦大學錢文忠先生的言論在網上遭到熱炒,請談一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馬一丁:「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規》那樣培養成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到社會上混混看,馬上被人擺平,這是大問題啊!」且不管這段話是否真是錢文忠先生的原意,只是報紙登了出來,被網路媒體轉載,儼然成了一個公共事件。刪改《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本身也不能作為山東省教育廳下發通知的註解,可是卻被不少媒體轉載,形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人不得不想為之一辯。按照字面意思來看,曾經主講央視《百家講壇》的錢文忠先生,認為當前國學教育不能完全照搬傳統「三、百、千」等蒙學經典,這當然無可厚非。只是,他接著認為通過上述讀物培養的「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在社會上吃不開,會吃大虧,就有點混淆視聽,也駭人聽聞了。錢先生的話所暗示的「社會」圖景有點令人悲觀:江湖險惡,狼群角逐,欺騙、說謊、忤逆、不守規矩,成了基本生存法則。又或許,錢先生認為這些讀物,並不能取代現代公民意識的培育,也不能藉此形成自由、平等、民主的新觀念。可是,這些德行本身與現代社會並非格格不入,反而是現代社會建設所必須的。毫不誇張地說,我們可以列出n個理由來說明「守規矩」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反而是目前的社會,有太多的人不守規矩,溜須拍馬、請客送禮、欺騙虛偽,何嘗不為大家所恥笑。唐開紅:無論是山東省教育廳的謹小慎微還是錢文忠先生的過慮言論,都有點小題大做的成分。像《弟子規》、《三字經》這類啟蒙讀物除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讀本和集體誦讀的內容之外,很難說會對他們的未來有什麼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問題的關鍵是現在人們談到國學似乎都帶著很濃的意識形態色彩,這本身也不利於國學自身的成長。就汲取國學營養的內容而言,少年與成人也都有個宜與不宜的問題,其實在這方面古人也有考慮。古人對國學區分為小學與大學兩個階段: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小學注重文字、訓詁,大學解決心與性的問題,八歲之前是接受自身環境的熏陶。自古至今的學者都有個為己和為人的問題。北宋的二程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是說要讓自己明心見性,提高自身的素質;「為人」,是以此來教化別人。其實單一看這兩方面都是不完備的。「四書」之一的《大學》開宗明義就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大學》的綱領,都是講的實踐環節,都是在講以用為本。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弟子規》、《三字經》即使有什麼不合時宜的禮儀規範,對於小孩來說,他們還基本上以識字為主要任務,意識形態或者是形式規範上的考慮大可不必。路振召:其實錢先生的言論還反映了其對傳統價值和現代價值不當的理解上。在基本的人性規範上古今中外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比如「仁、義、禮、智、信」的永恆價值是不分時間和地域的概念的,它們是永恆的善。如果說按照《弟子規》那樣培養的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到社會上很快被人擺平,那麼只能說明這個社會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而不是這些傳統價值有什麼不妥。我們從國學裡學習什麼主持人:國學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載體,國學的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呢?路振召: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與教育緊密相連。與世界先進文明一樣,中國傳統教育更注重信仰和追求。從「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信條,再到「仁、義、禮、智、信」,都是傳統教育的宗旨。這和我們今天提出的教育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相一致。我們今天重振國學,就是要找回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重塑師生的道德修養,恢復禮、儀、廉、恥這些基本的價值觀。現在社會上出現的很多違背常理、違犯人性的事情,都和我們長期以來對這些價值教育缺失有關。如果通過「三、百、千」等傳統蒙學讀物,確實能夠培養起孩子們「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等品德,我們應該歡迎。文化有時會根深蒂固,根植於五千年傳統文明的現代中國,不能缺少對於傳統品德的提倡和發揚。這正是當前國學熱和國學教育興起的內在動因。馬一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自不必守著幾百年前的教材不放,而是需要有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如此,我們應該尋找更好的國學教育的方式,應該探索和確立國學教育的標準。我們應該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糟粕與精華,不能將「國學」看成十全十美,更不能視其為包治任何社會疾患的「靈丹妙藥」。這也許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從晚清一直到現在,可謂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須知,我們的某些「傳統美德」,確實也具有一定的反面意義,如錢先生所言「守規矩」,如果倡導過度,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和創造性,甚至導致迷信和無知。如何使國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主持人:「國學熱」是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一個炙手可熱的辭彙。那麼在對待傳統文化上如何更好地處理傳統和現代的關係?積極有效地傳播傳統文化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路振召:我們強調傳統裡面有著積極價值的東西,這樣說並不是要我們死死抱著傳統不放,閉目塞聽,拒斥現代化於門外,而是要把消化吸收西方文明建立在深入理解和充分尊重傳統的基礎之上,這樣的重建才有根基,這樣的吸收也才有意義。經典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凝結著先輩的鮮血和智慧。對待傳統,數典忘祖,武斷粗暴的做法要不得!在中華民族復興偉業高歌猛進的歷史機遇期,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既不能誤解傳統,更不能曲解現代,粗暴武斷地對待傳統,否則其結局必然是生吞活剝地理解現代,這是文化和歷史虛無主義永遠無法逃脫的宿命。唐開紅:讓國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積極有效地傳播國學就要避免國學的庸俗化傳播和娛樂化解讀。隨著中國傳統文化逐年被人們重視,這方面的書籍和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今天光靠書本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眾的需要。在大學裡開設中國文化課,是培養青年人文化觀念的一種手段,但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接觸傳統文化最便捷的渠道是媒體。媒體用各種電視節目、影視作品、網路信息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但是,如果對傳播的內容不加規範,國學也可能會淪為一種文化快餐,文化快餐雖然有其合理性,但它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深度的理性思維,僅僅停留在了表層的視聽享受上。長期吃這樣的快餐,觀眾就會營養不良。因此,媒體開設國學的欄目,既要有講故事的能力,也要具備對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這樣,對歷史的闡釋才能經得住歷史的檢驗。結語:沒有人號召,也沒人推動,「國學熱」近些年悄然興起。一定程度上,這股熱潮可以看成是民族文化意識覺醒的體現。不過現在也有人講「國學熱」要降溫,其實不是降溫、加溫的問題,而是正確對待的問題。真正把優秀的東西吸取過來,就不需要降溫;糟粕的東西,如宣傳迷信、束縛人性、看相占卜等問題,就不是要降溫,而是要曝光、消除的問題。主持人王付永 深圳特區報記者嘉賓路振召 北京大學國學院哲學博士馬一丁 清華大學國學院文學博士唐開紅 南開大學社會學博士
推薦閱讀:

當我們同在一起
遠距離戀愛 我們怕的是什麼
多想做個愛情的傻瓜傻傻愛著,可惜,我們都太聰明了!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命理
【十點晚禱】主啊,求你挪去我們的愁苦!

TAG:社會 | 國學 | 面對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