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大話中藥發展史(1)

毋庸置疑,人類社會中,戰爭是最殘酷的,因為戰爭就是要置人於死地。可與戰爭截然相反、希望救人於水火中的醫學卻好像喜歡和戰爭惡魔一起成長。戰亂時期常常是醫學知識極大豐富的年代。然後等到安定年代,人們再把這些血與火換來的知識記錄、流傳下去。

《神農本草經》於東漢誕生後,經過了三國紛爭和西晉短暫的統一,中國很快又進入了南北朝的亂世。相較於北方的反覆爭奪,南方的廝殺似乎少了那麼一點點。殘存的士大夫略微多了那麼一點點。安定了兩天人們好像順理成章似得,開始想為自己的健康做點什麼了。畢竟那本「承上啟下」的書誕生也快三百年了。與一般人的想像不同,南朝時期雖時有混亂,卻是本草學的發展迅速的時期。據記載本草學的著作居然有25種之多。其中甚至還有華佗弟子寫的本草呢!如此眾多的本草,老熊猜測可能與當時本土宗教——道教的發展不無關係。道家對醫藥研究的興趣是眾所周知的,而南北朝時期恰恰也是道教的上升期。

在諸多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本草專家的簇擁下,我們的主人公陶弘景出場了!

陶弘景的年輕時仕途並不很順,也就是在一些王爺那裡做個書記官什麼的。多高也就是從六品的樣子,和老熊在西西河的地位差不多。眼見自己年齡也不小了,卻升遷無望,陶書記想還是健康最重要,於是辭官隱居到今天的江蘇茅山,專心於宗教和健康事業去了。可是他越隱居越有名氣,

名氣大到什麼程度呢?據說梁武帝曾親自前去請他出來做宰相。

很顯然,我們的陶老師是拒絕了。看來這個隱居是真的,和那個走終南捷徑的盧藏用顯然不是一路貨。估計梁武帝當時蠻鬱悶的,不就是個搞老莊的么,俺堂堂一個皇帝,居然你都不給面子,老子吃齋念佛、多修佛寺氣氣你,天底下又不是你道教一家!呵呵!以上純屬瞎猜。

陶弘景在茅山一共隱居了40年。除了煉丹,收徒弟,開補習班(據說有弟子3000),剩下就是寫書了。他是道教的一代宗師,寫了不少道教的培訓講義,對中藥而言,他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寫了《神農本草經集注》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了。

《神農本草經集注》原書其實也沒能流傳下來,只有在敦煌曾經看到過它的殘卷,即使這殘卷,現在也下落不明。一本殘缺不全的書,為什麼

會被後人有如此高的評價呢?(口氣咋這麼象CCTV10)

如果讓老熊說裡面的內容,估計大家不會有太多興趣。還是繼續侃點不要那麼費力的。

集注里一共載葯730種=365*2,剛剛好是神農本草經的兩倍。以此來表明自己繼承《神農本草經》「天人合一」的決心。這倒也不稀奇,後來的總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滴。這回是雙料本科的水平了。

陶弘景在這本書里體現了自己很高的學術道德水平。注意到上面圖片里有紅紅黑黑、大大小小的不同字體了嗎?紅色字體是告訴讀者,我這一段是引用別人的了。黑色則表示完全的原創。那時候沒有學術道德委員會,沒有人肉搜索,更沒有網路。陶老先生即便是抄書不說,也不會有人指責,甚至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惹官司上身。可他老人家還是嚴格要求了自己。再想想現在……,一地雞毛。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世襲貴族政治開始崩潰的時期。相比於北朝的外族當權,南朝的遺老遺少們還在極力維護著世襲的貴族體制。

對知識的壟斷與封閉,通常是貴族維繫自己地位的手段之一。陶弘景作為南方士族的成員,他卻並沒有秉承遺老遺少們的壞習慣。相反卻有那麼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TG作風。堅信醫藥知識來源於群眾,並虛心向群眾請教。再想想現在的茅於軾之流吧,都是中國人,咋這麼不一樣妮(⊙o⊙)?

他的書比神農本草經多了一個總論,就是把藥物的一些基本原則先告訴大家,然後在各論里再描述各種具體的藥物。這和現代藥學專著已經別

無二致了。

華麗的分割線

如果說他老人家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生活在一個南北割據的年代了。因此在他的書里,關於北方的藥物記述,相對簡單粗糙了點,錯誤嘛也有點多。其實我翻了翻他的書,說北方的藥材記錄的少了點倒的確是,但如果說錯誤就比南方藥材多,卻也未必——他記載南方藥材中的錯誤也不少。

算了,念在他是俺老鄉的份上,就不再說他壞話了。史載陶弘景,丹陽秣陵人,很自然的聯繫到今天江蘇南京的江寧縣秣陵鎮。當然古秣陵是不是今天的秣陵就不知道了,反正據說那裡發現了陶弘景的後代和家譜。不幸的是,江蘇鎮江有個地方叫丹陽,而且離陶弘景隱居的茅山也不遠,更麻煩的是南京的江寧縣居然也還有個地方叫小丹陽,那裡據說陶姓也很多……。哎!為了爭陶弘景這個名人,口水官司可沒少打。不知道旅遊開發計劃做出來沒有,反正都是錢鬧的。

還是喝水去吧!

關鍵詞(Tags): 陶弘景,中藥,中醫,
推薦閱讀:

世界人權發展趨勢與中國人權保障的新特點
中醫在國外的發展
【音樂百科】爵士鼓大事記:爵士鼓是如何發展成型的
中國古詩詞發展史
如何看待「意識流」文學的發展沿革?

TAG:原創 | 中藥 | 發展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