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 雲朵中的羌族

雲朵中的羌族

失落的天堂,遺失的美麗,萬物皆有靈,世間之奇境。有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人間仙境,它以藍天雪域為景,碉樓青山為台,霓虹白云為幕,長河清流為韻,這就是羌族人世代生活的地方——羌寨。羌族,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富有特色的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常年雲霧繚繞,因而為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羌綉,羌笛,羊皮鼓舞,瓦爾俄足節等富含深厚底蘊的民族文化,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

羌綉原始古樸、構圖精巧、色彩綺麗、針法除多用架花外,尚有織字、納花、撇花、勾花等幾種,其中挑花細膩精巧;撇花、納花清秀明麗;織花蘊意奇妙;勾花則剛健淳樸。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羌族婦女目視心記,神與物游,將生物靈性的自然存在,用獨特的刺繡形式,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愛情的追求,展現在飾品和服飾上。

每件羌綉作品都是羌族女子飽含深情一針一線綉出來的,小時候綉給自己的領帕,成年後綉給心上人的云云鞋,婚後綉給寶貝的背帶……年年歲歲,繡的花樣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樣。那些承載著她們喜怒哀樂的綉品,就好比一篇篇精緻的無字日記,描畫出不可複製的人生記憶。

羌綉中最為稱道的綉有雲朵的云云鞋,用針腳下的美麗傳說,訴說著不朽的堅貞愛情,它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完美結合,是一種活著的具有靈性的美麗景觀。

羌族音樂原始古樸,樂器有羌笛、口弦、嗩吶、腳盆鼓、鑼、響盤、指鈴、肩鈴等。而這些樂器中,首推羌笛為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早已成為民間音樂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羌笛在羌語中稱為「其篥」、「士布里」或是「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豎吹樂器,由兩根長約15—20厘米、直徑1厘米左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並在一起,用絲線纏繞,管頭插著竹簧。細長的竹管猶如遠古先民吶喊之聲,是曠野里最動聽的天籟之聲。

製作羌笛一般選用桿直、筒圓、節長,且頭尾粗細較均勻的箭竹,竹肉需厚薄有度、質地堅韌、纖維細密、不易開裂。羌笛的製作步驟,包括選竹、鋸竹製作笛管、給笛管打孔定位、管尾裝飾、細加工、磨平、清理竹管內竹膜,以及刻字、上漆等30多道工序。

羌笛的演奏技巧也極難掌握,表演者需要使用鼓腮換氣法,即鼓起雙腮,讓氣流從鼻孔自由出入於肺部,口腔所鼓的腮,就是演奏羌笛時氣流的倉庫和中轉站。這實際上是一種循環換氣法,一首樂曲,無論長短,一氣吹21成,演奏中不能停頓。圖為羌族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何王權。

「瓦爾俄足節」和「羌年」是羌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瓦爾俄足節」漢語俗稱「歌仙節」,以歌舞活動為主,歌的旋律粗獷奔放,節奏自由,山歌風味濃郁,交替反覆的歌唱形式,體現出這一節日中傳歌,習歌的藝術特色。

釀咂酒是節前必不可少的一項準備工作,全家人一同把青稞和大麥煮熟後拌上酒麴放入壇中,也將喜悅和期待釀在酒中。待到五月初五清晨,再一同開啟塵封的咂酒,祝福全寨人畜兩旺,五穀豐登。

節日前一天,寨子里的羌族女子忙碌而快樂地製作用於祭祀女神的太陽饃饃、月亮饃饃和山形饃饃。

跳薩朗舞是羌族「瓦爾俄足節」活動的主要內容,薩朗由老年婦女領跳,之後,再逐一將歌舞傳授給下一代。男人們則以歌舞附之,並以臘肉、咂酒、饃饃等食品伺候。整個節日活動持續3天時間。在3天歡慶中,婦女們盡顯其能,忘情歡跳薩朗,農事和家務皆由男性羌民操持。

羊皮鼓舞是羌族「釋比」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現形式,它生動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狀況、宗教信仰和內心世界。傳說天神阿巴木納攜帶的經書被一隻山羊吃進肚裡,金絲猴於是告訴阿巴木納:「殺掉山羊,用羊皮製鼓,做法事時敲起羊皮鼓,經文就會脫口而出」從此,「釋比」們就戴起了金絲猴皮帽,跳起了羊皮鼓舞。在祭祀儀式,村民們會在「釋比」的帶領下,以「羊皮鼓舞」的形式紀念這一重大時刻。

羊皮鼓是「釋比」的法器,而並非一件樂器。擊鼓、舞蹈、演唱《壇經》是「釋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釋比口誦經文,經文分為「上壇經」、「中壇經」、「下壇經」。以鼓伴唱時,鼓點以比較單一的節奏循環往複,舞蹈少,動作小。以鼓伴舞時,鼓點節奏沉穩熱烈,豐富多變。

羊皮鼓舞原是祭神、驅鬼、求福還願以及送死者靈魂歸天時,由巫師表演的法事舞蹈。整個舞蹈由手持神杖的釋比擊鼓聲中領舞,有「商羊步跳擊鼓」、「蹉步跳擊鼓」等舞步,整個舞蹈始終貫穿祈禱虔誠之情。羊皮鼓舞之後,羌族婦女們便開始跳鍋莊舞。

2008年5月12日,一場猝不及防的地震,使這個從3000年前走來的古老民族——羌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政府決定將整個村子遷往更加便利和安全地點重建家園。2009年5月8日,直台村將和習昔格村一起遷移至百里以外的四川邛崍。面對即將離開故土的人們,佳能項目組為每戶村民以原居住地為背景照一張全家福,以銘刻個人、家庭乃至民族的恆久記憶。綿延千年的的古老民族,在這個最艱難的時刻,讓我們看到了最人性的光輝。

在大山深處,細雨之中,輾轉穿行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中,泥濘的田間小路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組」帶著光榮和夢想,參與到了羌族文化搶救性記錄和保護的行動中,積極推行「影像公益」,用鏡頭記錄和捕捉一個民族的珍貴文化和一朵朵開在青春夢戀里象徵著不朽愛情的羊角花,用影像推動、保護和搶救瀕危的羌族文化遺產。

推薦閱讀:

王明珂丨根基歷史:羌族的弟兄故事(一)
羌族碉樓營造技藝
白石牧羊—羌族篇
大型歌舞《羌魂》在京亮相 展原生態羌族風情
為何羌族人口如此之少?

TAG:轉載 | 羌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