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智:陶炳祥師兄談掤勁、踩浪花等拳理
1999年師兄80高齡,到香港拜訪王壯弘老師.師兄緣於六年前,看到太極拳雜誌陳鑫拳本,內載有王壯弘老師的序文,談及鼓盪、螺旋、翻騰,滔滔不絕的拳勢,輾轉拜見王師。
陶師兄曾在吳家太極拳書中的八法歌訣看到「波濤卷浪」,並在目錄中有「鼓盪」、「踩浪花」語彙;憶及吳翼翚老師及鄭曼青老師都有局部類似的動作,又在李瑞東(鼻子李)先生功架中,看到兩胯上下左右擺動以踩浪花的姿勢合太極收勢……
世上最大的威力能量是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水災和風災等。人類最常接觸到的是水與風。水與風威力所以強大,是兩者都有螺旋態勢;包含內旋和外轉的離心力、向心力。一個能量由中心定點以螺旋狀向外擴大,每轉72度,能量就增加1.618倍;以幾何級數累進轉一圈,能量就會增加到原來的11倍。所以太極拳行拳時,要立身中正,中心不能移動半分,才能「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據王壯弘先生稱,「浪採花」原名「踩浪花」,兩胯上下左右,高低螺旋的轉動,帶動身體、兩臂產生浪涌的效果;猶如人站在波濤洶湧的小舟上,上下左右漂蕩。
所有浪勢、旋風勢及空氣膨脹,都是立體的動,由中心點開始以點、線、面、體三維空間的擴大或縮小;與人推手時,沾黏連隨、舍己隨人,也是利用點、線、面、體的擴大縮小,使受者在狂濤之中,不知所措。所以我們練拳追求八門勁、就是在追求立體的放大或縮小的道理。
空氣膨脹由點開始,練習時由丹田做起。借地心吸力,身體全部放鬆;身體的重量壓到地面(跟部含有無限的氣勢),地面反彈,經腳循經絡引到丹田;鬆開,讓這能量如輕煙似的飄至身體各部,把身體逐點螺旋擴大,這就是「腹內松凈氣騰然」;當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是「開」,身體各部以螺旋流回丹田,這是「合」。久之,並不以丹田為單一定點,隨機應變。
練浪勢時,要模仿水性全身關節鬆開,彼觸我何處,就以該處為中心,如漣漪般的擴大;波浪高低,就看石頭能量大小。身體隨外力而動,走多一分是「丟」,走少一分就是「頂」。一個浪中,浪頂是「進」,浪底是「退」。退是把外力完全吸收,並把浪頂推得更高去還彼身,是為「借力打人」。把外力吸得一乾二凈,一轉換以得機得勢;不得勢,便不能令對手跌得乾淨利落。要模仿空氣、水的點線面體,三維空間的慣性流動的特質,要將身體形成一個立體圓;四肢走弧線以保持園滿的八門勁。
浪,是含上、下和中三為一的。上,是往前卷,是陽;下,是往後收,是陰;陰陽均等,所以中心自成。人體九大關節,上肢肩、肘、腕;下肢髖、膝、踝;身體大椎、命門、尾閭,每組間都能形成浪勢,三組相合,又形成全身都是大浪勢。
空氣膨脹、龍捲風、海嘯卷浪都是勢。打坐調氣養氣,氣不是能量,須由勢來帶動。架子練得松凈,身體一開一合,一沉一升、一起一伏,轉折轉換,放大縮小,與地心吸力下沉,反彈力上升,掌握地的脈動,勢自然產生。
勢是氣勢而不是樣勢,所以有包圍的含意;「氣勢贏人」。亂環訣強調「意」,要在(包圍)對方的背部;武禹襄先輩的敷蓋對吞,「彼方挨我皮毛,己意已入其骨髓」,以勢包圍。
打坐調氣養氣,氣不是能量,須由勢來帶動。吾人體內的氣,就如天地間的大氣一般,沒有特別的壓縮、鼓盪,感覺不到氣的存在;人出生,屁股一打,「哇」的一聲,外界空氣、壓力與體內壓力形成一致脈動,人們也就不再有特別的感覺,習慣已成自然。只有在壓縮兩容器、或抽掉密閉容器中的空氣形成真空、或搧搖扇子就會覺得風、氣的存在。所以空氣,是由勢才能感覺的。人體內的氣,如空氣般的充塞於皮囊中,只有在運動-勢的改變、動作,才會有感受;感覺到有東西在體內走動,但卻觸摸不到。所以,習拳者,常以氣由尾閭透三關的靜坐練法,鄭曼青先生曾對打坐的陶炳祥(明)師兄,呵責「拳練不好,那會有氣透入骨中?」要在功架運動中,產生動沖之勢,產生動沖能量,找出「如神」的動沖能量。要練到內部只要微微一動,就能依不同的運動變化、功架、功勢,就會有很大影響的不同的動衝量;這也就是太極拳、「易筋經」探討的意旨。
「氣斂入骨」不是把氣引入骨內,而是以意領氣,否則「在氣則滯」;是用意、勢將「氣」、皮膚與肌肉收攏聚集的意思。就如同打拳要立身中正,才能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中正為能找到,舉手投足就無定向,立體旋轉八門勁就不會完整了。
身體要澈底鬆開,全身體重松至足底的勁勢。用意澈底的松,「手快不如意先」,意一動,身體重量便與地心吸力相通;地心吸力把身體重量往地面拉,腳底一轉動身體一大動,動作自然快速。
*太極拳的主要特色是1.用意不用力,2.力從人借,3.所有動作都是從中心發動,放大縮小,4.走螺旋弧。練拳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以意領氣,氣就會跟著走。關節鬆開,氣就會充滿關節,有內動的感覺。高手是「拳無拳意無意」,意氣充滿全身,一接觸,對方便無著落,隨沾隨跌,「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武禹襄先輩的松、空、圓、活,與意、氣有關。用意透開關節,是松;關節之間的空間擴大,是空;有空間,氣會自行充滿,無使有凸出處,是圓;既能圓滿,圓活之趣自然產生,這就是太極拳能「無距離下發勁」的原理。是以內部微量的距離,非外在的距離。
輕靈,「一舉手周身要輕靈,尤需貫串」;不用拙力……。不用力,能量從那裡來?「力從人借」,最簡捷的就是借用地心引力;因為地心引力,使人體產生「重量」,當人體將這重量放到腳底踩在地面,就會產生反彈;這是舉手投足的原動力,所以「根於腳,發於腿,轉於腰,形於手」。松不開,沉不下;或把重量壓死而無法反彈;或聽不準反彈力而反應太快或太慢,輕靈就不容易練好。所以善用地心引力與反彈力,才算進入太極之門。能應用反彈力,身體、手足便能飄起來,輕靈就能產生。練浪勢,要模仿水勢全身關節鬆開,彼觸我何處,我便在該處成為中心,身體隨外力而動,走多一分便是丟,走少一分便是頂;浪頂是進,浪底是退。退時,把外力吸收為己用,進時將浪頂推得越高去還彼之身。
反彈力循「根於腳,發於腿,轉於腰,形於手」,中間一有不松就會有阻礙。所以要松得凈,能量才能暢通無阻;沉得下,才能飄得起,所以輕靈是由松沉產生,而引導反彈力才是練輕靈的不二法門。「湧泉無根腰無主」,要拿地上的反彈力,使之輕飄升起,由腿而腰而手。身體關節不能有僵硬處,否則反彈的能量就會減少。一說:用力往地上蹬,用手將人發出,與用意不用力的原則背道而馳,是無法體會反彈力所致。
*李亦畬先生有氣斂入骨為合,腹內松凈氣騰然為開。氣與力學中的動量或衝量momentum有關:動衝量是指,某物體的質量×運動時的速度×時間×距離。
命門不鬆開,上下身為能連接,氣不能聚于丹田。用意來鬆開兩肋及命門旁邊的兩條肌肉,並裹襠,有助於放鬆命門。
掤勁如人在水中,如水行舟,如流水推轉圓槽淺水裝飾的石球,雖有5200磅千斤重,漂浮也不難。人在水中會被推動,是因為體重被浮力漂起,腳與水池底部脫離,借地心引力,就是要抵銷身體重量。
*太極拳進境過程,須有明師學長指導:1.先育養與人無爭的心胸,2.了解拳中太極存在的多維空間理論與無為的修為,3.依範式功架練習,以產生無比濤天的輕靈貫串浪勢;4.俾能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機會;5.更要有肯合作練習的對手拳友夥伴的切磋,相互無私檢討缺失因果,發現缺點學習優點。
*到了王師、鄭師、褚桂亭老師的水平,要提高的是思想而不是動作上的改進。所以他們晚年不以打拳為增進功夫的惟一方式,行住坐卧,「功夫本在日常中」。
* 無力打有力、捨己從人的武術理論,不是有界的人所認同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 既濟乃定是有易理,太極部動斯為神功。
* 鄭曼青老師的太極拳體用歌:「太極拳,十三式(勢),妙在二氣分陰陽,生化千億歸抱一。歸抱一,太極拳兩儀四象深無邊。御風何似頂頭懸。我有一語,今為智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體用雙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掤履濟按采捩肘靠,進退顧盼定。不化自化,(不)
走自走。足要(欲)向前先挫後,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願方寸隨時守所守……」,「非胡於斯,著於斯,孜孜於斯不為功」。
陶炳祥寫給弟子胡善朗秘訣大公開
所謂松與「起落運動」關鍵甚大,所謂起即一舉手一投足都要松,僅用一羽之力把手投足抬起來,如此手與足落下時,不是很沉重嗎?所以拳經中有「輕如鴻毛、重如泰山」,如果全身上升起之時也如此,則落下之時不是泰山這樣沈動嗎?古人所以要你如此做,無非是要你費最小的體力能聚最大的勢,並且不用力的運動,能使血管放鬆、血(液)氣流暢無阻,以消耗最小的體力,得最大的運動效果,所以它能治療許多慢性中西醫無法治療的病痛。如常運動、飲食生活正常是決不會得癌症的。其實別的拳術也不差,但太極拳的松沈尤見特色。此起落運動,要平時隨時注意,即生活中的動作都可體驗,如此才能日進千里呢!願你試試。再者肉體運動操作,如無心無意,無意時那身體上的每一關節動作不會受你的意識控制,如再練,一點也沒有體會到輕如鴻毛的運動觀念,則一套拳打下來等於普通的體操而已。所謂心到,就是你整體身體那一部份要動,你就意念到該一部,隨之意也到了,該一部份的神經、肌肉、筋腱亦你的心意也動起來,漸漸動的部份也整了,有時自己會覺得,此時謂之氣(血)到,此時勢不一定能到,但是不要忘記練拳一定要有勢,所謂形到,一定要按拳經:「一動無有不動」,此由周身節節貫串而來,去練才能達到此境界。千萬不要以為氣到,光練氣(靜坐或是其它氣功)就可以了,必須同時注意,尤須貫串,每一動作都要如此。祇用一羽之力去推動姿勢,然後會知道不動則已,一動如山之重,這就是重如泰山的勢產生了。要多在由腳而腿而腰、由下而上的節節貫串下功夫,否則就是靜坐打通三關也是無濟於推手、不用力化人發人,如此做去方能突破,此就是行功。至於接勁要待上述之節節貫串能做得將勢透到手上後再言不遲,不過,若能找個地方、有適當的對象來喂推,才可以進步的,同時有人指導改正,那更好有進步。你說知道松,但松不下去,此法可在「起落」兩字上下功夫,如果兩肩臂用力抬則落下時,你有什麼感覺?如果用一羽之力,意即越不用力越好,將來提再落下時有什感覺?有什麼不同?如果覺沈動那就對了,否則你所用的力仍然太大,再要減少才好。你為人敦厚又有愛心,為諸同學所不及,而有恆心,與獻堂一樣,將來成就非凡,願多努力,有問題可來信提出共同研究,也不要怕問,祇怕不問,但是知後必須去練則更有進步。千萬不要斷,有了方法與原則要去練,把這些方法與原則練到自己的身上即才是真功夫,我從前練的時候沒有像你們那樣好對手,也可以練到這個樣(雖然不高),你們同學大都肯吃虧而且合作,那麼將來成就一定要超過我多。太極門,拳架、推手、運用三者不可缺一,尤其前二者更有密切關係,拳打不好、推手平平,更不能談運用;推手好、運用還要另外練,要推手好,推的時候不能忘了法。先要讓松凈、一絲不掛,引進落空合而即出的放人。大家目前的問題是讓不松凈、放的勢也不夠,在一動無有不動上下功夫,讓人要在松與願意吃虧上下夫。
黃建成:大師中的大師-王壯弘一。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但能夠身體力行苦口婆心強調連一點力都不用的,是〝王氏水性太極拳〞創始人王壯弘老師。既使他在晚年中風後,推手的技藝不退反進,印證了太極拳不用力的神明境界,達到了應物自然、全身透空的高超境界。
王壯弘老師由於工作常年累月的埋頭於碑帖的考證鑒定工作,習慣極少喝水而致血液太濃而在2000年中鳳,右手無法寫字,但他卻能在推手時用右手將對手拋跌,體現了無力打有力、以柔克剛、莫測高深的技藝,令人感到太極拳的不可思議。
他的推手輕靈之極,一沾手能使人如失足掉入漩渦,六神無主,無法分辯東西南北,忽然間在驚慌失措中被拋撞牆上,想不通是什麼一回事!
在王師手中,大家看到的,都是對手與他手指一碰,一招內即見真章,總是身不由主,任由擺布;他總慈祥讓對手翻跌絕妙,而不傷人,因此在推手時,推者與被推者皆會沉浸在嘻哈享受之中。
他在太極拳上的體悟和造詣,可說是大師中的大師,文武兼擅奇才。
他對太極拳的悟道,是在深通傳統中國文化、書法、武術的基礎上,以儒、道、佛的精義,對被歷代拳家奉為經典的《王宗岳太極拳論》,反覆研究,深入實踐,終於徹悟了太極拳的內涵真諦。
他領悟到太極拳是人體先天自然之能,是人身本來就具備的能力,學太極拳不必往外求,而在開發自已本有的能力;以無根之根,不起妄念,隨人而動,從人而轉,大轉小轉,正反扭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他在反覆的深研《王宗岳太極拳論》後,認為王宗岳所說的〝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太極拳,無論從理論上或應用上,都是用先天自然之能,即〝本具的陰能轉陽、陽能轉陰的轉換功能〞,跟學而後有用力的種種有為法無關。因此,他發現明白真正太極拳的本義是本自具足,不假外求,是向內向自身求的功夫,即去妄存真,開發本具功能的功夫。
他認為,《王宗岳太極拳論》內〝四兩撥千斤〞應該是〝四兩拔千斤〞才對,這一字之差,可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二。
1990年10月初,中國上海王壯弘老師來新加坡(第二趟),我探知消息後,就約了身材魁梧喜愛推手的師兄們冒然上門討教,無不被老師高超奧妙的推手功夫,輕描淡寫拆服,五體投地;知道遇到了高人,大開眼界。承蒙王師不嫌魯莽,特安排每天拂曉之前,由新山驅車過星柔長堤,到新加坡老師下榻的VIP酒店客房外等候老師起身,向王師學習推手。
王師的推手已臻化境,應物自然,達到無形無象的境界。他對拳論拳理的剖析,令人拍案叫絕,對後學的我們,更是茅塞頓開。我常常向太極拳朋友比喻,上王師的太極課,就像是得到開示一樣。
自此後,我們每次路過香港,都要找老師聆聽他的教誨;2006年12月,我們還特別專程到香港探訪王師,他給我們上了二堂課,猶如醒醐灌頂。
王師在新加坡教拳時,講課重點在八門五步十三總勢,強調舉手投足都要有八門勁,所謂的八門,他當時的解釋是上下、前後、左右及裏外以螺旋方式的運動,表達的方法就是點、線、面、體。
談到螺旋,他以羊角內的紋線來比喻,即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勁路由下向上要如扶搖直上。
他當時還演示了海浪勁,並說猛烈發放時可以使人如受巨浪的衝擊,五臟皆裂;當時還強調行拳走架要松透和走弧形。
他比喻地說,蚊子是以複合弧線飛行的,因此我們的手掌雖大過蚊子幾百倍,但卻不容易拍到蚊子,如果蚊子是直來直往的話,一拍就將它拍死了。
那時候他強調的是放鬆,越松越好,用意不用力,還未強調一點力都不要用。
王師當時披露,他是在一直研讀《王宗岳太極拳論》而在60歲時方悟到王宗岳的太極拳真諦,因此他在老楊式太極拳85式的拳架基礎上,加上了已流失了拳論中的八門五步功夫,創編了「王氏太極拳」,也即是王宗岳太極拳。當時,「王氏太極拳」還未加上〝水性〞這二個字。
從1990年10月新加坡返回香港後,王師就定居香港,深居簡出,潛修太極和佛學,沒有再到新加坡來。
過後,我在1990年11月14日及1999年分別到台灣和大陸路過香港時,都曾停在香港拜訪王壯弘老師,第二次時他告訴我,勁路要順著地心吸力走,還強調了拳論中的〝偏沉則隨〞。
三。
2005年王師閉關潛修,農曆新年出關見客,我致電向他問候,並請教太極拳的心得體悟。
他說,他的太極拳有四大特色:
1。不用力,利用地心吸力和重量。
2。轉固體為流體(水性)。
3。轉一維空間為四維半空間,其中一維半是時間及空間。
4。無為法。轉有為法為無為法,而達到無所不為。
的確,較後,我再到香港拜訪他時,只是伸手與他偏癱的右手手指一碰,整個人就猶如跌入漩渦內,然後莫名其妙被彈撞向牆壁。他已達到〝摩空、駕虛、乘幽、控寂〞的境界。
王師的門徒蕭澤軍(小月) 老師被詢及時說,〝摩空、駕虛、乘幽、控寂〞,這是對境界的描述,是老師的太極拳境界,是佛的涅盤境。摩、駕、乘、控,是動詞,空、虛、幽、寂是形容詞。
老師的太極拳推手,掌控駕馭對手的能力已至空中起妙有的形而上境界,神妙的不可思議。
四。
2006年12月我到香港拜候王壯弘老師,並上了他二堂課,當時,他語重心長重覆的一句話就是不要用力,要借用地心吸力。
他說:地心吸力是無窮無盡,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就像世界銀行一樣,你有世界銀行作你的靠山,你作生意還會怕資本不夠嗎?在推手上,如果你能借用地心吸力,還怕對手用蠻力嗎?
的確,與王壯弘老師一搭手,你就覺得忽然落空失控,如跌入驚濤大浪之中,緊接著是如被大浪捲住拋起,自己已無法分清東南西北,魂飛魄散,直到撞到牆壁上還要呆一陣子,才清醒過來,不相信會有這回事。
在我個人的心目中,王師是大師中的大師,學問、修為、拳藝、推手都達到極高的層次;在太極拳的造詣上,有繼承、有創建、有發展、有突破。聽他的講課,就像哲人高僧說法一樣,每句話都是棒喝,真知灼見,直指太極拳的核心,令人開悟。
難怪練了數十年太極拳的老外,千里迢迢來上課,聽完課後大哭流淚,苦練了幾十年,連門在哪裡都不知道,更遑論入門。
太極拳難,難在正確的道路,只要對拳經理論的稍為誤解,就走入了旁門,歪離了正道,怪不得王宗岳太極拳論中要說「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要如何詳辨呢?在上完二天的開竅棒喝和腦力震蕩課程後,第三天清晨我們到他府上與他告別,他惟恐我這位凡夫俗子還無法開竅分辨真偽,語重心長的給我總結四大原則去辨別太極拳的優劣和質量;一、用意不用力,二、太極拳像水像風,不是固體的,要將固體變成流體,三、松空圓通。行拳走架沒有直來直往的一維空間,要立體的圓,達到四維半空間,四、無為法。
他說:從有為到無為是一個漫長的修練過程,要勤學苦練,還要開悟,最終達到自然而然的地步,推手時人家怎樣來就怎樣去,連想都不必想,就像機器達到自動化一樣。
這次在香港聆聽他的教誨,和新加坡講課時不一樣,王師由道家老子及莊子已升華到佛學意境,用佛理來作比喻。
這二天的授課中,他常提及的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出世間上上法。
過後,我才在他寫的文章中對世間法、出世間法、出世間上上法,有一些了解。
他在文章中說:〝世間法是妄念,出世間法是正智,出世間上上法是把妄念和正智一起拋卻,最後連出世間法這個〝法〞也不要,成了〝出世同間上上〞。
〝這個出世間上上的境地就是所謂〝無開發功用行,不可思議,思之則乖〞的註腳。也就是第一義如如本具,寂然不動境界。〞
〝當本具顯用時是不用思議的,也不可思議,如果一想一思議,這本具功能該怎麼用?那麼這個本具就成了有為法了,乖了,壞了。〞
〝出世間上上是佛的境界,覺者的境界,一法不生萬法生的境界,只有進入了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然後再回過頭來看太極拳,看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就能毫無阻隔,明白瞭然。〞
王師也透露了他如何被一隻殘障跌落的手臂擊中五臟翻滾而體會不用力的經歷。
他說,有一回他如常乘搭巴士前往教拳,下車時覺得有人打他背上,頓時感到五臟震動,心想遇到內家拳高手,轉頭一看,原來跟在後頭下車者是一位殘障者,吊在他胸前紗布內的手臂不知何故滑跌,重擊在王師背上;他當時恍然大悟,不用力的威力。
王師認為太極拳應是〝四兩拔千斤〞而不是〝四兩撥千斤〞,因為撥本身就用力。太極拳要用八門五步偏沉則隨將對手來的力化於無形,沉下腳底,然後用反彈力加上自身重力還給對方。
臨別時,他反覆的交待不可用力,旁敲左側的點竅,重點強調說能夠歸為圓通的才是正法,無非是要開啟我們本具的智慧,以防我們誤入旁門。
五。
師壯弘在太極拳的研究可以說己是一代宗師,達到一家之言的地步,對《王宗岳拳論》,有獨到的體會和見解,言前人所未言。
他說太極拳是八門五步的功夫,一出手都要有八門勁在裡頭,整套拳要求是波浪式連綿不斷,並利用人體的掌、臂、身、腿、腳、各部三個以上的關節,互為一組交替進退,加上螺旋式的大小進退旋轉。
五步指的是步法中的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步法上的變化,是一個在地上的圓球在滾動。
八門指的是崩捋擠按四正和四偶采列肘靠;在行架和推手中,必須要有八門勁,配合纏絲旋轉,形成一個空間的立體圓;進退之間,加上波浪式的連綿不斷,以便達到如拳經上所說的如長江大浪,滔滔不絕。
他說在推手時,體內的關節不僅要一個一個能拆開,而且要能夠組合;對方按到哪一個關節,哪一個關節鬆開;當回擊對手時,每個關節又能組合,節節貫串,合而為一。
他強調太極拳推手主要是求自己不敗,因為只要自己不敗,對方就有敗和犯上錯誤的可能;自已不搶攻貪勝,就不會授力予人,心理就不會緊張而出現僵力。
他認為,在太極拳推手中,溫和時,被拋出者毫無痛苦,而跌翻絕妙;但猛烈時,亦可以使人如受巨浪衝擊,五藏皆裂。有了這種功夫,才算是得到太極拳真髓。
2005年,王老師在閉關前,將他授課時學生整理的筆記寄了給我,講題是《真正的太極拳》。
筆錄中有這幾句顯得非常重要,也是他平時一直強調的。
"我們打拳,首先固體要變流體,流體要變氣體。用力的要變不用力;單線直來直去的要變三維空間,再加上時間,就是四維,再加精氣神,就是超立體。"
"手往前伸,要像水一樣,漂出去;要浮在哪裡,也沉在哪裡。上升是升騰起來,下沉是浮沉,不是蹲下。收,是引回來,是後面先收;出去是催出去.............." 。
"打拳,如果只是直來直去,那是打空架子,不是真正的太極拳。"
他不時強調,學習太極拳的方法應該以悟為主,學者不管從那一派太極拳入門,都不能以學會拳架為最終目標,必須進一步領悟其內在的實質,並有所改進和提高,而對拳術有所貢獻。這就是古人常說「得意忘象」的學習方法。具體的形象是為了幫助了解道理的,道理得到了,應該根據道理去創造更完美的形象,即改造形象,事物就是這樣進步的。這亦是每個有志於拳術者應有的抱負。」
六。
2008年12月27日凌晨2時,王壯弘老師在香港逝世,享年積潤81歲,可以說是太極拳界和碑帖書畫文物鑒定界巨星的殞落,我們失去了一位大家,一位文武雙全的奇才。
幸好他平時對學生授課的精彩言行,有被錄影和錄音下來,經他的兩名愛徒楊雲中和藍晟兩位老師整理成書及時在王師逝世前出版,書名為《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分別在香港及大陸以繁體和簡體版出版。
在這較旱前11月,中國上海書局出版社山再版了王師早年六本有關碑帖書法的重要著作,即《崇善樓筆記》、《增補校碑隨筆》、《碑帖鑒別常識》、《六朝墓誌檢要》、《帖學舉要》、《藝林雜談》等;他也是《中國書法大辭典》、《中國美術辭典》主要撰稿人,《書法月刊》責任編輯。
據知,王師是在醫院內接到其愛徒藍晟將剛出爐的大陸簡體版《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交他審看翻閱許久後,待眾人在探病時間過後,凌晨安詳瀟洒的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他的「王氏水性太極拳」絕學,他的學生揭春雨教授所擬的對聯可以作為寫照:
【點線面體八門五步十三總勢無非本具;
苦集滅道四相六根不二法門究竟是空。】
王師弟子湯金石簡化對聯為:
【八門五步十三總勢無非本具
菩提般若緣起性空不外如是】《上善若水》出版始末王壯弘太極拳大家遊藝於人道、儒、釋諸了家,深受孔子述而不作的影響,原本不打算出版他的授課筆記;他認為一落入語言文字,就已失真,因此他常舉例說釋迦牟尼說法49年,最後卻說什麼都沒有講幸好,他在朋友慫恿和學生再三懇求下,《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才得以出版。在這之前,他的三名學生,為發揚他的絕學,曾分別出版有關王師對太極拳論述和體悟的拳書;那就是傅勒金的《太極顯微》和陳少華、小月夫婦編著的《太極拳研究室筆記》和《太極拳研究室筆記續集》《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得以出版,還多虧他其中的一位得意門生兼該書整理者之一楊雲中老師有心,每次上課都錄影錄音,才得於整理出版,為中華文化和太極拳留下寶貴的資產,作了更廣大的弘揚。王師本身對太極拳的著述,也僅僅的留下幾篇的心得之作,篇篇讓人振聾發聵,膾炙人口。,他留下的文章有:(一)上海書局重印陳鑫著的《太極拳圖說》中邀寫的序文、(二)刊在武林朵志上的《是四兩拔千斤不是四兩撥千金》、(三)刊於武魂雜誌上《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本具」涵義緣由、(四)再論本具--兼釋四篇《王譜》。
為了了解《上善若水----王氏水性太極拳講記》出版成書的辛艱過程,記者特訪問該書的整理功臣藍晟老師,談該書能出版的因緣。
他說:三個主要的因緣際會,造成這本書的涎生。
第一:楊雲中師兄有一個特點,每次上課,均錄像。以前,他和馮志強、魏樹人、鐵恩方等名家上課,都錄像。光影碟機就用了3個。
這是由於楊雲中和王師壯弘晚年開悟之後學佛學和王氏水性太極拳,楊師兄感覺這是寶貝,因此,發願要把這個給整理出來。
當時,他和王師上課,每周上1次,然後是2次,然後是每周三次。持續了一段時間,為了便於理解,又改為每周一次。
被詢問時,他說,每周三次學費是9000元港幣一個月。每周一次,是學費 3000元港幣。這樣持續了4年。記錄下來的光碟就有數百盤。
〝有了這個願望,經過王老師授權,開始整理,所以,他邊教拳,邊在身上體會;我負責組織幾個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研究生和我北京公司的員工把光碟錄音變成文字,然後,我用一段時間,逐漸的文字上的梳理、添加小標題等等。然後,請楊師兄把關看看,因為都是給他現場講的,所以,以楊雲中師兄最後看兩遍之後,我再加工。然後請湯金石師兄幫助校對。最後成書之前,繁體版,王壯弘老師親自看了2遍,修改了一些不準確的地方;〞
〝同時,還王師還著急楊雲中、湯金石和我開會,對本書進行了最後的梳理,這大約進行了2次。出書前,我還到恩師家中,集中選了3-4次照片,包括恩師早年和晚年的照片,以及收藏的字畫,配在書中。〞
〝我還看到了好幾封南懷瑾先生致王師的信。總之,當時王師精力不夠了,依然通讀了一遍到兩遍書稿。並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此外,香港現任立法會議員譚偉豪還對本書前期出版工作給予了資助。也就是說,本書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高度來出版的。是很多人努力的結果。〞
〝後期,楊雲中的學員和湯金石師兄,還借我們一些資金,以便本書能儘快出版。為了出版本書,我們還專門成立了一家專門出版太極方面書籍的出版社——太極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他說,第二,這其中,楊雲中無私地把珍藏的內容拿出來最為重要。而且,在所有一般人的習慣中,都把這個當成秘密、秘傳,而楊雲中師兄認為,善知識必須公開,讓更多的人受益才行,這才是行大道。此外,王師開悟之後,對於太極拳的認識,也和以前完全不一樣,聖人述而不作,這就需要做學生的做這方面整理工作了。
第三,當時上海著名作家、學者沈善增先生也勸王師,一定要留下一些東西,否則就太可惜了。王師本人在應楊師兄請求,這個出版的事情就圓滿了。
他透露:〝王師晚年開悟之後的功夫,用了4年多時間,傳給了楊雲中。《上善若水》一書,就是專門講給楊雲中的聽課記錄。此外,我們還在整理之後的《圓覺太極》,這也是王師給楊師兄聽的。而且,我們整理王師著作,王師還親自在授權書上簽字的。〞
〝另外,王師臨去世前,已經把自己從楮師桂亭處傳下來的書籍及物品,全部傳給了楊雲中師兄。〞
當談到繁體版與簡體版的分別時,藍晟老師說,大陸版又增加了王師親自寫的問答、札記、和文章,大約2萬多字。因此,內容是不一樣的。
他說,大陸版《上善若水》中的問答,是王師親自寫的。
這本書以繁體字及簡體字分別在香港與大陸出版後,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相信有心人與有緣人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發和開悟。
推薦閱讀:
※為何居士互稱師兄,而不稱師姐?
※李連杰的七位同門,大師兄去世多年,小師妹已打入好萊塢
※上善若水師兄文字分享及其轉發法義彙集(七)
※玄覺小僧與磨磚成鏡師兄對詩錄
※說說我施乳粥(施食)的感應——希望各位師兄力所能及每天施食
TAG: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