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共讀 | 篡唐稱尊,梁朝建立
文 |M的立方 ·主播| 阿成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一起共讀曹書傑的《後梁太祖朱溫大傳》的第232—296頁。本節共讀我們將會了解到朱溫是如何由「朱全忠」變成「朱晃」的。
通過上一節的共讀我們看到了朱溫的「司馬昭」之心,挾天子以令諸侯顯然也不能使朱溫感到滿足。
朱溫欲廢唐稱帝,並且已經急不可耐。
但是他的心腹和幕僚認為此時還不是時機,主張按古制先封大國,家九錫之禮,然後再行禪讓之禮。
這時有人密報朱溫,說蔣玄暉和柳璨等人是欲延續唐室,所以對禪讓之事故意拖延,以待時變。
朱溫大為憤怒,竟殺了蔣玄暉、柳璨二人,以發泄他的不滿。
但是,事實證明,蔣玄暉和柳璨二人的做法是對的。
而且他的夫人張氏在去世前也曾勸告朱溫:
「唐室雖然微弱,可有200多年基業,人心尚未盡棄,夫君尚要三思,當再持續數年,萬不可驟然奪廢。」
果然,當朱溫的作為傳開後,凡與他為敵的諸鎮皆傳檄討逆,反應激烈,朱溫一時有些畏懼,只好把禪讓之事暫且放下。
朱溫是非常有智謀的。他之所以命令蔣玄暉等人為他積極謀劃禪讓之事,也是為了試探各方的反應,
如果各方過為強烈,他就暫緩禪讓,並殺蔣玄暉等人,以證明自己並無禪代之意。
可見古代的官員真的是伴君如伴虎,他們就是帝王手中的一枚棋子,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變為棄子。
同時,為了證明自己無廢唐之志,朱溫遠離洛陽,以待時機。
在公元906年,朱溫準備再次進攻河北劉仁恭。恰在此時,魏博節度使羅紹威遣使來見朱溫,請求幫助平息內亂。這對朱溫來講真是天賜良機啊!
公元907年正月二十七日,朝廷御史大夫薛貽矩到汴州慰問朱溫,並試探禪代之意。
薛貽矩到汴州之後以君臣之禮拜見朱溫,進言道:
「殿下功德盡在人心,天、地、人俱已歸向殿下。皇帝正要像舜、禹一樣行禪讓之事,豈敢違命!」
於是行朝見天子之禮。朱溫歲側身避讓,但心中卻十分高興,厚加封賞。
公元907年三月,唐昭宣帝正式頒布讓位梁王朱溫的《遜位詔》,朱溫終於如願以償。
在公元618年,大唐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就是如此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公元907年,李淵的後裔被朱溫用相同的方式奪走了皇帝的寶座。
朱溫歷經30年的南征北戰、東討西伐,由黃巢部下一名普通的軍卒,逐漸成為一名大將、唐朝的藩帥、中原最大的軍閥、朝廷的兵馬元帥,最終他把李唐王朝踩在了自己的腳下。
公元907年四月十六日,朱溫改名為朱晃,「晃」字有「日」「光」二字合成,改此名乃取日光普照之意,成為大梁的開國皇帝。
然而,此時的時局不容樂觀。朱溫雖然建立了梁朝,但是他沒有消滅自己的敵人達到統一。
其反對勢力北有太原晉王李克用,西有鳳翔岐王李茂貞,西南有成都蜀王王建,南有揚州弘農王楊行密的長子楊渥。
可以說大梁的政權處於四大反對勢力的三面包圍之中,此外,還有五個不受朱溫統轄的藩鎮。
朱溫此舉顯然就沒有曹操高明。在襄樊會戰後孫權遣使向曹操入貢,並對曹操稱臣,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
同時,他的手下群臣也都乘機向曹操勸進,廢獻帝自立。但是此時孫劉兩家對他依然虎視眈眈,曹操沒有慕虛名而是選擇取實權。
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雖然在朱溫廢唐稱帝後,四大敵對勢力彼此以「興復唐室」為名,相互傳檄聯合,但是他們一方面聲言共討朱溫,一方面也開始謀劃自立稱尊,所以一時也沒有太大的作為。
但是,朱溫在建梁稱帝後,卻也在迅速的衰老,他開始步入人生的暮年。
雖然他輕徭薄賦,獎勵農耕,可在軍事上卻有頗多失算,幾乎看不到什麼較大的軍事勝利,且集團內部矛盾不斷加劇,一個本來就不穩固的新王朝,很快就露出敗象。
與之相反,朱溫一生最大的敵對勢力晉王政權卻從衰敗走向了強大,給剛剛誕生的大梁王朝予以最大的軍事打擊。
潞州的失敗、大將劉知俊的判梁使梁朝的衰敗之勢迅速地顯露出來,而朱溫此時的健康狀況也在迅速的惡化。
在公元911年秋末冬初和公元912年春天曾兩次抱病親征,這是他一生中最後的征戰,但卻都以失敗告終。
朱溫本就性情殘暴、喜好美色。從前愛妻張氏還在世之時,能對朱溫婉言勸諫,且朱溫又對張氏愛重,所以有所收斂。
但張氏謝世和篡唐稱帝,使朱溫雄猜疑忌、暴虐荒淫遠比早年更甚。
朝堂之上,信重莫過敬翔、張全義,而朱溫卻淫其妻室,奸其子女。宮廷之內,至親莫過親子,而朱溫卻與兒媳亂倫。
就連太子的人選的冊立都要看哪個兒媳婦更得他的心意。
公元912年的六月初二,後梁太祖朱溫被自己的兒子朱友珪所殺,享年60歲。
朱溫戎馬一生,征戰30年,在金鑾寶座上僅僅坐了5年零2個月。
郢王朱友珪殺死他的父親朱溫後,矯詔自立為皇帝。
但是弒君殺父的惡行也不脛而走,朝廷內外人心惶惶,朱溫養子翼王朱友謙據河中反,諸藩鎮也乘機起事,剛剛建立僅五年的大梁王朝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公元923年梁朝被後唐所滅。
到這裡《後梁太祖朱溫大傳》便完結了,朱溫一生的是非功過則交由你們來評判!
推薦閱讀:
※易筋洗髓經中提到的神奇《素書》
※181道國學常識題?每個孩子都應該掌握(建議為孩子收藏)
※方久銘國學空間
※莊子與陶淵明:一樣的悠閑自由,不一樣的心靈境界
※《中庸》之天地至誠
TAG: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