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乃大丈夫事
06-20
古人有言,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為也。此語自有一股衝天之豪氣,並非說帝王將相不可以學佛,而是說貪圖權勢、美色、功名、富貴之人是不可能真正明白佛教的大智慧,最後只成就一些小私小利、小恩小惠。學佛學什麼?佛者,覺也,佛即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人,所以我們學佛之人要學習的是佛之無上正等正覺,學習佛平等無私、普度眾生的偉大精神,決非只是為個人之解脫與享受,所以說學佛乃大丈夫事。又,此所謂大丈夫,並不特指男子,而是指一些那些心量廣大、能發大心之人,須知女子中自有英雄豪傑,巾幗不讓鬚眉。宗旨既立,又須當知要依何而可成功,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此誠不可不知也。有志者須於此處謹慎思索,莫讓自己花萬般功夫而終枉費力氣。筆者不揣鄙陋,略陳管見,以期拋磚引玉。以世間之人,執著於功名利祿,雖有心於佛,而醉心於福報,這正是投機、功利,是以先斥其非;又有學佛修道之人,於福報之外,又執著於神通變化,以之為道,殊不知這是大妄想,故後述其非理;福報、神通二者,庶幾可括盡人之貪求,妄見已破,故最後申之以正見。一、福報非解脫世人學佛,有為消除災禍,有為求財求利……種種所求,皆出於私心,無非是想求得現世和來生的福報。但是這些想法問題很嚴重,完全與佛教的真精神背道而馳,當然這並不是說佛教不講福報,善惡皆有因果,如何能視而不見?但福報卻並非佛教的本懷,或者說只是一種附屬品。佛者,覺也,佛教至始至終都是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自覺覺他,使一切眾生都從沉淪苦海中解脫出來,同證無上大菩提,得大安隱。學佛之人對這點應該是比較清楚的,既然宗旨已明,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說——福報非解脫。為什麼如此講?福報乃是因果律所成,它是有生有滅的,是生滅法,不存在永恆無盡的福報。福報之好,莫過於上升天界,相好莊嚴,壽命長遠,財寶眾多,但是「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一旦福報享盡,終還是要再次進入生死輪迴。而且如果沒有修習佛法,內心仍有煩惱執著,遇緣發作,還有可能再入地獄、畜生、惡鬼三惡道。達摩祖師東來,與梁武帝的一番問答,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據《景德傳燈錄》載: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梁武帝信佛不可謂不虔誠,大造佛寺,派人寫經,自己專門寫了許多文章弘揚佛教,還允許大量人出家為僧,如此種種後世當可得大福報。正因為如此,達摩祖師才知道梁武帝是位虔誠的佛教徒,故而專程去見梁武帝,藉機宣揚佛教真義。也正因為如此種種善行,梁武帝為此沾沾自喜,特此向達摩祖師炫耀自己的種種勝舉,這實在是一種深厚而又微細的執著,佛弟子應當警惕,做了善事的人總免不了自我得意一番,殊不知這正是無明煩惱。梁武帝以皇帝的身份行善積德,其所應得福報比我們一般人要多的多,但仍被達摩祖師給判定為「實無功德」,這是為何呢?只因這些善行福報再大,也不過是人天小果,意味著頂多也就是能保人身不失或享天福而已。「有漏之因」即是說這種福報乃是生滅法,猶如人身後的影子,並不究竟。進一步講,功德解脫不在因果內,若是屬於因果,則必有生滅,那和所成佛果最終仍歸於虛無,如此一來佛也會再次流轉生死苦海,豈能如是?所以達摩祖師才告誡梁武帝「如是功德,不以世求」,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性解脫不是世間福報所能追求的,世間法都是生滅法,不得真解脫。所以奉勸諸位佛弟子,且莫貪心追求福報,不然仍不能免除世間諸苦,不得解脫。那麼如何是真解脫?所謂「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即唯有以大智慧證得諸法實相,才是真解脫。在《壇經》中,六祖慧能對此有一段開示: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若不明佛法真義,雖有種種善行,只成就世間福德,卻不能成就法身功德。法身功德,只在自身佛性中,所以要開般若大智慧,明心見性,依自佛性而起種種妙用,無染無執,此方是法身真功德。若人不能明自本性,我執不斷,心中輕視大眾,雖然能行於布施、供養等善事,也只是為自己種些善根福田,卻不得真實功德。二、神通非正果常人心目中的神通,無非是指超出常人許多的能力,如騰雲駕霧、水火不侵等。但這與道德、正義、公平等有什麼關係?對我們的生活有多少幫助之處?從根本上講,即使有那些所謂的神通,對社會、對生活而言也只是輔助性的。但卻有人愚迷,痴迷於所謂的神通,捨本逐末,捨近求遠,殊不知人本身有大神通在。若說水中閉氣、辟穀不食,機器人比人厲害的多,怎麼沒人追捧?人的身體非常脆弱,把人的身體改造成機械身體以求無病無恙、壽命長久,又有幾人會願意?所謂千里眼,不過是看的遠些而已,而人通過衛星信號和望遠鏡所能看到的何止千萬里之遙?利用電話和網路,我們何止是千里傳音?有了飛機,不是照樣能騰雲駕霧、興雲降雨?有宇宙飛船,我們不僅實現了登月的神話,更可以暢遊宇宙,這豈是古人所能想像的?與神通的功能相比較,現代社會的種種科技,哪一種不是驚天動地的大神通?以古人的眼光來看,我們每一個人豈不都是活神仙?我們過的豈非是神仙般的日子?追求所謂的神通,還不如追求我們的科學技術來得實在。但是,有如此多神通的我們,都已經證道了嗎?都解脫了嗎?可憐的是我們沒有,由此可知,追求所謂的神通實在是一種莫大的妄想執著。又,神通從何而來?《宗鏡錄·卷十五》,舉出五種通:狐狸老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妖怪之神通)鬼神逆知(宿命),諸天變化(天神變化為人等等),中陰了生(了解未來出生之地之時),神龍隱變,此謂報通。(果報之神通)約法而知(如算命、看相),緣身而用(俗謂靈魂出竅),乘符往來(符咒),藥餌靈變,此謂依通。(外道之神通)靜心照物(天眼通),宿命記持(他心通),種種分別,皆隨定力,此謂神通。(小乘之神通)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華、影像無主,此謂道通。(大乘之佛力道通)在世人眼裡,上面所列五種神通往往是混而不分,都稱之為神通,所以碰到有神通變化之人,往往以為有道,這豈不是無知、迷惑?而且除佛之外,其餘四種所謂的神通都是有條件的,只是暫時性,只有佛的神通是因為成道而有,不可破壞。所以,不可以神通變化來判定是否有道、是否修成正果。不過話說回來,人本身自有神通,只是人過於妄想執著,棄而不顧。所謂本具之神通是什麼?且看龐居士之禪詩: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北山絕點塵。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有許多人應該會非常奇怪,挑水、搬柴等日常生活之事怎會是神通呢?那什麼事不都是神通?其實此中的關鍵在於,人平時所用的是攀緣之妄心,所以不覺知,以為平常,但若無真心,妄心何從而立?古代大德曾有言曰:「片刻不在,便同死人」,就是說若佛性真心有片刻不在的話,人實際上同死人沒什麼分別。這首禪詩所表明的是我們皆有佛性真心,與佛無殊,只要不妄想執著,與佛智無別,真心之用就是大神通,無分於大事小事。若無佛性真心,我們豈能聽、能看、能聞?人身體本與天地自然相通,人心本與世界無礙,每人心中皆有一個大千世界,何有不通?但眾人卻迷戀種種外物而不知返,貪名貪利,劃地為牢,若能捨棄這種種執著與遮蔽,靈而明,又有何不通之處?所以說人真正的大神通是本身所具有的智慧靈明,非有別物能稱神奇。三、學佛務要知見正所謂「知見正」,就是要具備正知正見,猶如指南針,依之方可以成就,不然終是白白忙活,枉受苦楚,甚至因此而誹謗正法。所以具備正知正見,就可以少走彎路,直探根源,迅速成就佛果。佛乃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意,我們學佛之人,也應當學習佛這種偉大無私、不畏艱辛的崇高精神。所以我們學佛之人發心,就應當發深心、廣大心,誓要成就無邊眾生方為究竟,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能如此發心者,便是大丈夫,佛稱之為大心凡夫,必定速能成就。若不如此,只求個人解脫或個人福報者,必定不能圓滿成就,只因發心已落入自私自利中,最後成就也能落得個自私自利,怎能與佛心廣大、圓滿、無礙相應?既已發心,又當明了如何修行成佛,否則絕難成就,佛在《楞嚴經》中比喻為用沙煮飯,即使經過幾千萬劫也不能成功。「因地不真,果遭紆曲」,廣大佛子於此務需慎重、警惕,不可輕忽。那麼如何是成佛之本因?當如何成佛?佛在《楞嚴經》中明確宣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此段經文表明,眾生生死輪迴皆因用妄心,攀緣不已,是故生死輪迴,不能成道;但眾生本有佛之智慧光明,所謂「無始菩提菩提涅槃元清凈體」,能生起世間萬相,但眾生雖有而不自知,故終日沉淪。又,佛在《華嚴經》中也同樣明確宣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此經明確宣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但恰恰因為自己整日妄想、貪求、執著而不能覺知本有之佛性,若能消除自心妄想,則佛之智慧自然現在。而佛性智慧何在?此心即是,所謂即心即佛,此是佛語,毋庸懷疑。但是本有之佛性卻被我們用來妄想執著,終日攀緣,是以不顯,若能消除自心之妄執,離卻妄想,當下佛智現前。此事乃根本之事,這正是成佛之本,必須信得及,《華嚴經》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為入道之首,就是因為能信得及,信心即是佛,自己與眾生一樣定能成佛,這樣於自心如實用功才會真正成就。像諸行無常,世界遷流不息,故學佛不可向外求;而人身易朽,又不可賴,是故並非成道之本因,學佛者於此定要分的清楚。如若不能立定腳根,必須求證於實際理地,於參禪、念佛等法門,一心深入,必定可以成就,親證實相。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致」,佛法之精髓,全繫於此。 養生貴在養「心」 楊 峰養生的方法,可謂多如牛毛。其實,真正的養生是養「心」。常聽到人們說的一句口頭禪:「活得好累!」是啊,當今社會是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激烈的信息時代,人人的腳步像上了發條似的,不停地向前飛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長期處於過度的精神緊張狀態,日積月累,難免有朝一日心理防線不被壓垮,常會使人陷入尷尬的困境之中,產生過度緊張、焦慮、煩躁、惱怒、抑鬱等不良情緒,導致心理障礙,極易引發高血壓、心臟病、消化性潰瘍、糖尿病、神經症、婦科病、甚至癌症,影響健康和生命。要想活得自由自在,卻病延年,注重養「心」為第一要務。一是靜心。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要心靜就要時時觀照自己,學會放下,去自我,除雜念,息妄想。做普通人,持平常心,恬淡度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兩忘、靜如止水。這樣,就會正確面對生活,面對人生,遠離顛倒夢想,獲大自在。二是清心。面對萬丈紅塵的擾攘,人有時候難免會有妄想,有煩惱,有是非,有差別。如何去除妄念雜染的心呢?佛家主張「萬念歸一,清心滌慮。」所以我們要有菩提正覺,用正念去清心,用禪定來養心,用念佛來凈心。做到心清如水,視榮辱升降為過眼煙雲,可將外界一切干擾拒之門外,自得其樂,樂而心身康泰。三是善心。善,是修心養性的根本。佛經上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享樂而是為了感恩。因此,要「去惡從善」,首先要凈化自己的心靈。不起小小的惡念,不做損人利已的惡事;要有讓眾生離苦得樂的思想言行,要做一切維護眾生利益,造福眾生的善事。從行善中體驗什麼是幸福,什麼是真正的人生,不枉到人世間走一回。四是忍心。憨山大師《醒世歌》:「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百事忍為上,能忍亦豪傑。有了容忍的大度,心胸像虛空宇宙,就能容納世界萬有。既可排除自己種種敗壞的心境,又有良好的家庭和人際關係,人也就自然樂在其中。五是用心。人生在世,如果自己不會用心,就會被心所用,成為心的俘虜,所謂心為形役。心常被財、色、名、食、睡和色、聲、香、味、觸、法等五欲六塵所左右,致使愚痴無明、貪愛染著。所以我們要懂得用心,時時返觀自省,明白心物既俱虛幻而不可得,打破妄知妄見,狂心息處,身心消殞時,才能夠明心見性。這樣,心身了無牽掛,活得瀟洒過得自由。有了這五心,何來「心」累的羈絆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學佛的幾個要求(完整版)
※學佛三疑三答--學佛網
※四大凈土比較研究(二)--學佛網無明頻道
※達真堪布:什麼叫無常的修法?--學佛網
※《金剛經》法句探索11--學佛網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