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養生之道 提要:「四氣調神大論」是《黃帝內經》中《素問》第二篇的篇名,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意是:應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調攝精神活動,以適合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從而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一是春季調神。「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實寒變,奉長者少。」就是說,在春天的三個月里,是自然界萬物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人們也一定要使自己的情志生機盎然。在春天只能讓情志生髮,切不可扼殺:只能助其暢達,而不能剝奪:只能賞心怡情,絕不可抑制摧殘,這樣做才能使情志與「春生」之氣相適應。

  二是夏季調神。「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就是說,夏季的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萬物成熟結果。此時,人們在精神上易厭倦,但夏主長氣,人氣不宜惰,應保持情志愉快不怒,應該像植物一樣,向外開發,以使體內陽氣宣洩,這樣才能使情志與「夏長」之氣相適應。

三是秋季調神。「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意思是:立秋後陰氣開始佔上風,陽氣開始衰落,氣候由熱轉涼,出現天氣清涼勁急、萬物肅殺的自然狀態。此時,萬物都已經成熟,人體陽氣也開始收斂,此時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氣內斂,志意安寧,不使志意外露,陽氣外泄,避免秋天肅殺之氣的傷害,即「以緩秋刑」。這就能使情志與「秋收」之氣相適應。

  四是冬季調神。「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本句意為:冬天的三個月,陽氣都藏匿起來,陰氣最盛,大地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一派陰盛寒冷之景象。此時,在精神方面,要使志意內藏不宜外露,這樣才能使情志與「冬藏」之氣相應,符合冬季保養「藏」之機的道理。

  四氣調神是建立在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上的養生觀。人必須適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適時調整自己的思想狀態和衣食起居,否則就會受到疾病的侵襲。但是,我們現在的很多做法已經嚴重違背了這種最基本的養生法則,我們冬天有暖氣,在房間里就可以吃冷飲,夏天有空調,不用出一點汗,但是這也滋生了很多的「富貴病」,這是現代生活的尷尬。

推薦閱讀:

史上最牛內經課:陰陽五行學說和藏象學說
(2)黃帝內經 三十一
12-黃帝內經素問補註釋文卷之十
黃帝內經 素問1
《黃帝內經》,一百五十八個字總結了男人的一生!

TAG:養生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