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解讀(初稿)
06-20
《資本論》介紹《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經典文獻,是卡爾?馬克思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探索、一生為之嘔心瀝血的學術研究的產物。馬克思,1818年出生於德國特利爾城的一個猶太人律師家庭。他曾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主修法律和哲學,同時攻讀歷史和新聞。1841年在耶魯大學獲博士學位。1842年起他成為《萊茵報》的編輯,直至這份報紙被查禁,馬克思被迫遷居巴黎。在巴黎他與恩格斯相識,從此開始了倆人的終身友誼。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幾經周折於1849年定居倫敦。他從此幾乎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這本書的研究與寫作,直至逝世。 《資本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輝煌巨著,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高峰。當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所固的矛盾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尖銳與複雜化。為了鬥爭的需要,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馬克思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他廣泛閱讀和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深入研讀了一千五百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錄和筆記,並在此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他的理論。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其餘各卷在他1883年逝世以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資本論》分三卷。第一卷從商品入手,著重研究了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揭示了作為階級關係的資本的本質,重點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的就是資本的流通過程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進一步揭示資本的本質及其內在的深刻的矛盾。第三卷即最後一卷探討的主要論題是剩餘價值如何在剝削階級內部分配的問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和發展,揭露了它的內在本質和矛盾,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其基礎是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科學地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鬥爭。《資本論》以深沉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普遍規律,對資本主義及其辯護士進行了嚴厲的指控,是具有鮮明的黨性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並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革命。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階級鬥爭學說。因此,《資本論》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學著作,同時,以其對英國社會經濟歷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於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係,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係在這裡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闢,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係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後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發揚光大。 《資本論》畢竟是一部科學巨著,理論深奧,知識淵博,初學者讀它是有一定困難。這就要求閱讀有關原著的書籍的輔導材料。而且我們在學習和研究《資本論》的過程中,要倡導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既要切實掌握、深刻領會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思想,又要運用馬克思《資本論》的基本原理來指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們要立足於新時代,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學說,使馬克思種下的理論之樹永葆長青。 (引自《經濟學科經典著作導讀》,馬春暉)【學習園地】《資本論》(2008) |
帖子附圖: |
|
推薦閱讀:
※人物||岳飛之死的政治解讀
※2012年3月8日播出《解讀女人身體密碼》
※王銳:歷史國情與制度設計——章太炎《代議然否論》再解讀
※32式太極拳拳譜解讀(根據李德印視頻整理)
※情感專家解讀:婚姻危機的六大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