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大師只是傳說 時代已經改變

2014年05月24日 13:03來源:infzm.com作者:溫翔

7人參與4評論

《歸來》海報。(圖片來自:豆瓣)張藝謀大師的電影,從《英雄》開始,到《十面埋伏》、《三槍拍案驚奇》、《滿城盡帶黃金甲》、《山楂樹之戀》等都讓觀眾忙不迭的吐槽。而《歸來》是張藝謀自與老搭檔張偉平拜拜後的首部影片,想必張藝謀可能再一次釋放才情,但在「電影美學」的意義上,《歸來》未必讓人刮目相看:儘管平平淡淡才是真,在視覺藝術為主的電影領域,能夠獲得觀眾迷戀卻絕對不是易事。《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陸犯焉識》小說,這位盛產劇作家的近期作品也掀起不少非議。其實電影版和小說差距甚遠,二者比較沒有實際意義。就像《放風箏的人》小說爆銷幾百萬冊,但改編的電影卻讓人極為的不爽。電影與小說唯有思想內涵的可比,至於電影能否兌現小說引發的想像意境,那得看導演的功力。所以說,擅長於改編小說的張藝謀,不是每一次都能夠勝利歸來。張藝謀說《歸來》就是去掉複雜,但簡單後的《歸來》就能夠輕易重生嗎?看得出來張藝謀想打造經典的中年純愛范,《山楂樹之戀》好比是其前傳,若想通過簡單直白的劇情濃墨重彩的情感宣洩唬住觀眾,不是那麼輕而易舉。《歸來》的煽情點未必就賽過很多煽情極致的影片。例如,陸焉識從農場逃跑和馮婉瑜相約在火車站相見的情感爆發較為濃重,但這沒來由的情感並沒有抓住觀眾的淚腺,再後來陸焉識為了喚醒馮婉瑜的記憶通過彈鋼琴企圖再次煽情,但唯有陸焉識的感動流涕,卻依然無法讓馮婉瑜配合。電影企圖通過某一方主角的患病或生死橋段來達到煽情制高點,這種依靠「失憶」和「死亡」的橋段讓觀眾共鳴,卻未必是明智之舉。很多文藝片都是通過角色命運在時間和空間的運轉得以獲得觀眾的青睞。李安導演的《斷背山》不以同性戀為噱頭,更關注角色命運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掙扎和無奈感,讓人噓唏二個人之間厚重的情感剖析。而斯皮爾伯格的《紫色》更是直擊黑人女性多舛命運下的重生。為什麼提到這兩個人,因為有消息稱這兩個人看過《歸來》很感動。《歸來》其實應該很好的利用時代背景做文章,但卻在「死亡」和「失憶」上斷送了其應有的現實教育意義,沒能深省時代留給人們的創傷。陸焉識的歸來似乎只是一次毫無意義的遠行,似乎之前的傷害對他已經麻木不仁,他歸於平靜和庸常,只有女兒和老婆才是他的一切。或許這很符合被磨難過人的那種無求精神世界,但作為電影,這個角色似乎並沒有達到一定的戲劇化和複雜性,顯得太過習以為常。全片沒有一次實質性的高潮到來。本來以為陸焉識的歸來應該是一場痛哭流涕的聚首場景,但導演給掐滅了,因為馮婉瑜患了「心因性失憶症」。這樣的打擊讓陸焉識心如死灰,按道理他應該對「文化大革命」動亂深惡痛覺,但他竟然平淡了,沉默了。雖然他知道方師傅一定對馮婉瑜做過什麼,他去尋找方師傅,卻意外得知其被抓了,又一個企圖為影片帶來高潮的橋段再次被導演掐滅。難道這就是影片企圖迴避殘酷歷史造成傷害的藉口嗎?因為有它,就不會讓人知道馮婉瑜受過多少苦,因為有它,影片一切高潮都被平面化。角色內心的彷徨、無奈、糾結、木訥等情感統統宣洩出來。看似非常生活化的表演,卻更能夠彰顯角色的精神世界。而陳道明算是和張藝謀二度合作,之前的《英雄》表現場面不夠豐富,而《歸來》中陳道明演繹的落魄知識分子同樣給人深刻的印象。之前急切的盼歸,到後來的為馮婉瑜的療傷,都表現出一個不怨聲載道敢於擔當敢於珍惜現在的「老實」的知識分子。二人之間的情感演繹令人很是揪心,同時也是撐起影片讓觀眾看下去的理由。無論如何,從影片整體來看,《歸來》不算是較為成功的作品,細節上有突兀,節奏冗長,影片整體內涵單一。其實這些都是張藝謀一貫的風格,《千里走單騎》、《山楂樹之戀》等影片無一不是敘事架構粗線條,劇情極簡主義風範。其實張藝謀不應該抱怨觀眾不懂他的電影語言,首先觀眾看電影是抱著娛樂的態度,看的就是新奇和感受,如果所有的電影都如此猶如白開水或需要一定的包容心,那中國的電影還能有什麼發展?觀眾在看《英雄》的時候是對大師的致敬,而多年以後看《歸來》也未必就是仰慕了,經歷這麼多年,觀眾在變,大師也在變,唯大師獨領風騷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推薦閱讀:

相思難表,夢魂無據,惟有歸來是
《歸來》觀後感
金剛禪法講義各論。大師歸來篇。石頭希遷大師《參同契》淺講(2.0)
朴樹:願你歷盡千帆,歸來賊特么有錢
歸來詩人

TAG:改變 | 傳說 | 大師 | 時代 | 歸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