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手抄摘要 4

02、方便下手

文鈔原文: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凈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增廣·卷一·復吳希真居士書一·P216)

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凈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增廣·卷一·復明性大師書·P42)

白話譯文:

念佛的方法,大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象。這四種方法中,惟獨持名,攝受的根基最為普遍,下手最容易,不會導致魔事的發生。如果要作觀想,必須熟讀《觀無量壽經》。深深地知道,這個心可以作佛,這個心就是佛,以及心凈佛就會現前,境界不是外來的,只是心所變現的,不生取著的心。既然不取著,就會境界越深妙,心越精一。能這樣,那麼觀想的好處,實在是不小。如果觀的境界不熟,理路不清,以燥妄心,急著想要境界現前。這樣全體都是虛妄的,與佛與心,都不相應,就會伏下魔胎。因為妄想見到境界,心就會更加燥妄,必然會惹起多生以來的冤家,現作境界。既然因地不真,怎麼能知道那是魔業所變現的!於是生起大歡喜,情不自安。魔就會附體,喪心病狂。即使是活佛現身,親自救度,也沒什麼辦法了。必須自己度量自己的根性。別只圖高勝,以致於求益處反而招來損害呀!善導和尚說,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所以觀想難以成就。因此大聖慈悲,可憐眾生,勸眾生專持名號。因為稱名容易,所以就可以做到連續。惟恐有人不善於用心,而入了魔境。自己一定要用心體會其中的道理啊!而且,至誠懇切也是消除躁妄魔境的一個妙法。應該竭盡心力地去做,能這樣就最好了。——增廣·卷一·復吳希真居士書一·P216

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都須要字字句句聽的清楚,這是念佛的秘訣。信願行是凈土的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道這兩點,就不需要再問別人了。——增廣·卷一·復明性大師書·P42

03、修心要務

文鈔原文:

至於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故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增廣·卷二·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P348)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六道中無業不造。若無心修行,反不覺得有此種希奇古怪之惡念。若發心修行,則此種念頭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顯,非從前無有,但不顯耳。)此時當想阿彌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雜念妄想,至誠懇切念佛聖號。(或小聲念,或默念。)必須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則一切雜念,自然消滅矣。當雜念起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裡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則意地自然清凈。當雜念初起時,如一人與萬人敵,不可稍有寬縱之心。否則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拌命抵抗,彼當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三編·卷二·複葉福備居士書一·P603)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三編·卷二·複葉福備居士書一)

白話譯文:

至於念佛這件事,最重要的在於了脫生死,既然是為了脫生死,那麼對於生死之苦,自然要生厭離心。西方之樂,自然要生欣樂心。這樣,信願這兩個法,馬上就圓滿具足了。再加上至誠懇切,如母憶子地念佛,這樣,佛力,法力,自心信願的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昊日當空,縱使有濃霜層冰,不久就會化掉。初發心念佛,沒有親自證到念佛三昧的時候,誰能沒有妄念。貴在心常覺照,不隨著妄念轉。好比兩軍對壘,必須守自己的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等賊一發作,就上去打。一定要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令敵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敵人自然害怕被滅,就互相簇擁著來投降了。其中,最重要的一著是主帥不昏沉不懈惰,常常保持清醒。如果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而被賊所滅。所以,念佛的人,不知道攝心,越念就越生妄想。如果能攝心,妄念就會漸漸輕微,以至於沒有。所以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晝妨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增廣·卷二·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P348

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在六道中,沒有不造的業。如果不修行,反而覺察不到有這些希奇古怪的惡念。如果發心修行,這些念頭就會更加多些(這是真心和妄念相對比而顯現出來的,不是從前沒有,只是不顯現而已。)這時候,應該想,阿彌陀佛就在我面前,不敢有一點雜念妄想,至誠懇切地念佛的聖號。(或者小聲念,或者默念)必須字字句句,心裡念的清清楚楚。口裡念的清清楚楚。耳朵聽的清清楚楚。能這樣常念,那麼一切雜念,自然消滅。當雜念起來的時候,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裡作怪。如果能這樣經常念,意地自然清凈。當雜念剛起來的時候,如同一個人與上萬人對敵,不能稍微有寬縱的心。否則,他就做我的主,我就要被他害了。如果拚命抵抗,他就會隨著我轉,這就是所謂的轉煩惱為菩提了。——三編·卷二·複葉福備居士書一·P603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行坐住卧,穿衣吃飯,從朝至幕,從幕致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了念佛之外,不起別的念頭。如果妄念一起來,當下就要叫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得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真能依照我所說的修行,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編·卷二·複葉福備居士書一

04、入道根本

文鈔原文:

佛法法門無量,無一不以戒為基址,凈土為歸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寶,當須認真持佛凈戒。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五戒前之殺盜淫妄四條,乃性戒,無論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則按事論罪過。受戒者犯之,則於事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層罪過。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許人喝。未受戒者喝,無罪過。若喝而妄為,則在所為之事上論罪。故雖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則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發心皈依三寶,固當五戒全持。佛大慈悲,雖有一二三四隨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勢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寬。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兒不能持殺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三編·卷三·復王(雨,雪)夕居士書·P844]

白話譯文:

佛法法門無量,沒有一個不是以戒為基址,凈土為歸宿的。你們兩位既然要皈依三寶,必須認真持佛的凈戒。在家人以五戒為根本。五戒之中,殺盜淫妄這前四條是性戒,無論受戒不受戒,都不能犯。但沒受戒的人犯了,按事論罪過。受戒的人犯了,在事上論罪之外,又有犯戒這一層罪過。酒戒叫做「遮戒」,以佛遮止,不許人喝。沒受戒的人喝,沒有罪過。如果喝醉了酒胡亂做事,是在所做的事情上論罪。所以,雖然沒受戒,也不應該喝。如果受戒的人喝,是只得犯戒的罪。然而既然發心皈依三寶,固然應當五戒全持。佛大慈大悲,雖然有一,二,三,四隨個人的意願而受的說法,然而,這是因為有特殊原因持不了,不能因此而放鬆自己。所說的特殊原因不能持,比如,屠夫不能持殺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三編·卷三·復王(雨,雪)夕居士書·P844

05、修道助緣

文鈔原文:

須令念佛者,各各盡己之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此自行,復以此化他。則無知之人,不敢妄生譏毀。倘不能盡己之分,縱有修持,亦難與佛相應。而且招彼無知者,妄謂佛法無益於倫常世道也。歷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者,多皆由學佛得力而來。是以觀經三種凈業正因,第一即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師長即有德之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孝能弟能慈,能令身三,(身三業殺盜淫)口四,(口四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意三業貪瞋痴)通皆是善。如是之人,乃為國家社會之寶。令彼見者聞者相觀而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間事事,皆須以身為本。況且現在邪說異見,無奇不有。吾人學佛,若不認真從倫常居心動念處講究。則自己工夫亦難得益。他人見聞,或生閑議。是以須要從倫常上講究。從起心動念處體察。則本立而道生。世人見聞,不知不覺相隨而學。譬如風行草偃,水到渠成矣。(三編·卷三·復朱石僧居士書一·P824)

白話譯文:

須要讓念佛的人,各盡自己的本分。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己這樣做,還勸別人也這樣做。那麼,無知的人就不敢輕易譏毀。倘若不能盡自己的本分,縱使有修持,也難與佛相應。而且會招無知的人說,佛法對世道倫常沒什麼幫助。縱觀古來大忠大孝,深仁厚德的人,多半都是因為學佛得力而來的。所以,《觀無量壽經》三種凈業正因,第一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師長就是有德之人),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能孝能悌能慈,就能令身三業(指殺,盜,淫),口四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業(貪,嗔,痴)都是善的。這樣的人,就是國家社會的寶貝。能令見到,聽到他的人都受到影響而變善。所謂「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世間的種種事情,都要以身為本。況且現在,歪理邪說,無奇不有。我們學佛,如果不認真地從倫常,從居心動念處講究,不但自己的功夫難以得益,別人見了,也容易非議。所以,須要從倫常上講究,從起心動念處體察。則本立而道生,世人見到聽到,不知不覺就隨著學習了。譬如風行草偃,水到渠成。——三編·卷三·復朱石僧居士書一·P824

06、回歸凈土

文鈔原文:

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當處即是,無往無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領會契證。然法身大士亦不廢事修。所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彼則唯論理體,此則理事雙融。故為上聖下凡,同修之道。平生專精一志,則臨終蒙佛接引,彈指即生。智者大師謂臨終在定之心,即凈土受生之際者,此也。(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三·P528)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此未達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彰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仍不廢事,方為真修。(增廣·卷二·復馬契西居士書九·P333)

事理二法,兩不相離。由有凈心,方有凈境。若無凈境,何顯凈心。心凈則佛土凈,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則因不感果矣。(三編·卷二·復馬宗道居士書一·P658)

念佛之人,必須生真信,發切願,決定現生求佛加被,到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平時念佛,如喪考妣,如救頭燃。(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P346)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之心稍萌,則可謂德凈。即維摩所謂,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心有污穢,何能生凈土乎。(續編·卷上·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P185)

白話譯文:

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當處即是,無往無生。這個道理很深,不是法身大士是不能領會契證的。然而法身大士也不荒廢事上的修行。所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前者是只論道理,後者是理事雙融。所以說是上聖下凡共同修行之道。平生專精一志,臨終就會蒙佛接引,彈指間即得往生。智者大師說的,臨終在定之心,即凈土受生之際。說的就是這個。——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三·P528

事持,就是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沒有達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只以堅定的志願求生,如同孩子憶年念母親,沒有片刻會忘記。這是沒有達到理性,而只是在事上修持。理持就是,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是心中本來就具有這個理性。心造,是依照心所具有的理性而起修行,這個理性才能彰顯出來,所以叫做造。心具就是理體,心造就是事修。心具就是是心是佛,心造就是是心作佛。是心做佛,就是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就是全修在性。修德有成就了,性德才能顯露出來。雖然悟理而仍然不廢棄事,這才是真修。——增廣·卷二·復馬契西居士書九·P333

事理兩個法,兩不相離。因為有凈心,才會有凈境。如果沒有凈境,怎麼顯現凈心呢!心凈則佛土凈,這就叫做「心具」。如果不是心具,因就不會感果了。——三編·卷二·復馬宗道居士書一·P658

念佛的人,必須生真信,發切願,決定現在求佛加被,到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平時念佛,如喪考妣,如救頭燃。——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P346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報的心稍有萌芽,這就可以說是得凈了。就是維摩竭所說的:「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心有污穢,何能得去凈土乎!」——續編·卷上·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P185

07、功夫境界

文鈔原文:

所言常有境界,當是未曾真實攝心,但只做場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實攝心,則內無妄念,專註於一句佛號中,必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得聖境界現,及得種種神通。只期心佛相應而已。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能如是,譬如杲日當空,霜雪俱化。又何得有不如法之境界,為苦惱於身心乎。若不如是用心,平常專欲得見聖境,不知聖境之得,須到業盡情空地位。否則勿道所得者皆屬魔境,即是聖境亦無所益,或有大損。以不知精進力修,反從此生大歡喜,未得謂得,則必至著魔發狂。楞嚴經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者,此之謂也。(三編·卷一·復諦醒法師書·P54)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見人,稍有一點好境界,便自滿自足,以為我得了三昩了,此種人,十有九人皆著魔發狂。以心念與佛相隔,與魔相合,故致然也。(三編·卷一·復朱仲華居士書二·P172)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方可不負此番三寶加被之深恩耳。鍾英宿根固深,智識不開。夜半念佛,見一金甲神,恐是魔試,便不敢念,何無知一至於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凈故,現此景象。如水清凈,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凈。魔現則心以清凈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凈,道業自進。今則偶有所見,便生畏懼,不敢念佛,其心已失正念。幸非魔現。倘是魔現,由不敢念佛之故,便可令魔入彼心竅,令彼著魔發狂,喪失正念。何不知好歹,一至於此。恐是魔現,正宜認真懇切念佛,彼魔自無容身之地。如明來暗自無存,正來邪自消滅。何得怕魔現而不敢念佛。幸非是魔。若果是魔,則是授彼全權,自己對治之法,全體不用,則任魔相擾矣。哀哉哀哉。念佛偶生悲感,亦是好處。然不可專欲興此感想。若心常欲興此感想,則必至著魔,而不可救。宜持心如空,了無一物在心中。以此清凈心念佛,自無一切境界。即有魔境,我以如空之心,不生驚懼念佛,魔必自消。今恐是魔,不敢念佛,譬如恐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護兵,移之遠方,令勿在家。則是替強盜作保護,令其了無所畏,肆行劫奪凈盡耳。何愚痴一至於此。(三編·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六·P467)

凡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好境界,不生歡喜,見不好境界,不生畏懼。能如是,則所見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緣。否則皆作障道之緣。(三編·卷二·復楊典臣居士書三·P598)

當攝心靜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歡喜,惡勿怖畏,自可消滅。須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若到心佛相應之時,有境界無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應之時,妄欲即見勝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三編·卷四·凈業社開示法語·P984)

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增廣·卷一·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P180)

白話譯文:

所說的常有境界,應該是沒有真實地攝心,只是做場面上的行持所導致的。如果能真實攝心,內無妄念,專註在一句佛號之中,必定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怎麼會常有境界這樣的苦惱呢!修行千萬不能以燥妄心,求能見到聖境界,以及得到種種神通。只求能心與佛相應就好了。所謂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果能這樣,譬如昊日當空,霜雪俱化。又怎麼會有不如法的境界,來惱亂我們的身心呢!如果不這樣用心,平常專門求見到聖境,不知道要得到聖境,必須到業盡情空的地位。否則,別說所得到的都是魔境,即使是聖境,對我們也沒有什麼益處,也許還會有大的損害呢。因為不知道精進地努力修持,反而從這裡生起大歡喜,未得謂得,那麼必定會導致著魔發狂。楞嚴經中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三編·卷一·復諦醒法師書·P54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都是妄念所導致的。現在在念佛的時候,就做我已經死了,還沒往生這樣的觀想。在念念中,所有世間的一切情念都置之度外。除了一句佛號外,沒有一念可得。為什麼能作到這樣呢,因為我已經死了。所有的一切妄念,都不去執著。能這樣想,一定會大有好處。現在小知見的人,稍微有點好境界就自滿自足,以為我得三昧了。這種人,十個有九個都是著魔發狂。因為心念與佛相隔,與魔相合,所以會這樣。——三編·卷一·復朱仲華居士書二·P172

所說的深信,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應當在往生西方上認定。這樣才能不辜負這番三寶加被的深恩。鍾英宿根固然很深,但智識不開。夜半念佛時,見到一位金甲神,因為怕是魔,就不敢再念了。怎麼會無知到這種地步!凡是念佛的人,只要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這些事情。因為心如果歸一,見佛見境界都不至於妄生歡喜。於是得到很少的利益就覺得滿足,而成退墮。見不到佛,見不到境界,也不會欠缺什麼。心沒有歸一,就急著見佛見境界,別說所見到的是魔境,即使真是佛境,因為心生歡喜,就會受到損害(就是生歡喜而退墮)而不會得到利益。應當以至誠念佛為正事,別存見佛見境界的心。倘若正在念佛的時候,忽然出現了佛像及菩薩諸天人等的像,只要心存正念,別生取著的心,知道所現的像,是心所變現的。雖然歷歷分明地顯現在眼前,但決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體,是因為心清凈而現的這個景象。好比水清凈,月亮的影子就會出現在水中,絲毫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完全不生誇張歡喜的心,反而更加專一自己的心,認真念佛。能這樣,別說是佛境現前有利益,即使是魔出現了也有利益。為什麼呢!因為不取著,心能歸一。佛出現,心就更加清凈了。魔出現,心因為清凈而不取著,魔也沒有什麼干擾。心就更加清凈了,道業自然增進。現在,偶然見到些境界就生畏懼,不敢念佛,這樣心已經失去了正念。幸好不是魔,倘若是魔,由於不敢念佛的緣故,魔就可以進入心竅,令人著魔發狂,喪失正念。怎麼不知好歹到這個程度呢!怕是魔出現,正應該認真懇切地念佛,那個魔自然就沒有容身之地了。就象光明出現,黑暗自然消失。正來邪自然消滅。怎麼能怕魔出現而不敢念佛呢!幸好不是魔,如果真是魔,那就是把自己完全交給魔了。自己對治的方法全都不用,任憑魔來擾亂。可悲啊!念佛偶爾會生起悲感,也是好事。然而不能專門地要興起這樣的感想。如果心常想興起這樣的感想,那必定會著魔而不可救要。應該使自己的心象虛空一樣,完全沒有任何東西。用這樣的清凈心來念佛,自然不會有任何境界。即使有魔境,我用這象虛空一樣的心,不生任何驚懼地念佛,魔必然自己就消失了。現在恐怕是魔而不敢念佛,譬如怕強盜來,自己先將家中的護衛調到遠處去,不讓他們在家呆著。這樣是替強盜作保護,讓他們無所顧忌地大肆劫奪。怎麼能愚痴到這個地步呢!——三編·卷二·復陳士牧居士書六·P467

修行人要心有主宰。見到好境界,都當作是幻化。好的也別歡喜,惡的也別怖畏,境界自然就消滅了。要知道,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如果到了心佛相應的時候,有境界沒有境界都可以。沒到心佛相應的時候,就想要見到勝妙的境界,這就是招魔的禍根。——三編·卷四·凈業社開示法語·P984

08、往生證驗

文鈔原文:

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

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徵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P592)

白話譯文:

人快要死的時候,熱氣自下至上的,就是超升了,自上至下的,就是墮落了。所以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樣的說法。……

頂聖眼天生等,是說人斷氣後,通身都冷透了,只有頭頂是熱的,那麼就必定是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了。眼天生,就是說,如果只有眼睛和額頭顱骨處熱,就是生到天道去了。只有心口處熱,就是生在人道。只有肚子腹部熱,就是生到餓鬼道。只有膝蓋熱,就是生到畜生道了。只有腳板熱,就是墮入地獄了。這是人在生的時候所造的善惡兩種業,到這個時候所感現的。不是可以用什麼方法來做假的。這個時候,如果病人能念佛,再加上眷屬善友助念的力量,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不須要專門去探試,以免耽誤事。切記切記!——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P592

二、凈土須知

01、念佛三昧

文鈔原文: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P346)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心動念念,則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增廣·卷二·復馬契西居士書五·P329)

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註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凈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掛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裡人,方知家裡事。語於門外漢,遭謗定無疑。(增廣·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記·P951)

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凈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凈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P382)

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P42)

白話譯文:

要想攝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好象是在佛前一樣,不敢起別的妄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的清清楚楚,口裡念的清清楚楚。這樣,妄想自然漸漸消滅了。即使是默念,也要聽。因為心一起念頭,就有聲相。自己的耳朵聽自己心裡的聲相,仍然能明明了了。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聽就是耳根。心念、口念、耳朵聽,這三根一攝住,眼睛也不會東張西望,鼻子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體也不會放逸懈怠,所以叫做都攝六根。都攝六根念佛,自然沒有污雜的妄念,所以叫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所以叫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就會得到念佛三昧。這個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以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是三昧的別名。這樣念下去,一定會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的一天。——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P346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念到相應的時候,雖然常念佛,卻完全沒有起心動念(沒相應之前,不起心動念就不念了)。雖然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地稱念或者憶念。所以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不要當成是「不念」。無念而念是沒有起心動念的念相,但照樣念念沒有間斷。這種境界,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不要領會錯了。——增廣·卷二·復馬契西居士書五·P329

要說方法,必須在念佛的時候,既念反觀,專註一境,不能外弛。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反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必要使全部的念就是觀,念外無觀;全部的觀就是念,觀外無念。觀和念雖然水乳交融,但還沒契入到根源。必須要向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地體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到了力極功純的時候,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的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只要離妄念,便是如如佛。說的就是這個境界。功夫到了這個地步,念佛就得法了。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好比浮雲從長空中散去,青天徹底顯露出來。親自見到本來面目,本來也無所見。無所見即是真見,有所見就是隨塵。到這裡,則山色溪聲,都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說其用,好比旭日東升,圓明朗照。說其體,猶如皓月西落,清凈寂滅。即照即寂,即寂既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就好象是雪吞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掛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現在雖然沒離開娑婆世界,卻常預蓮池海會。臨終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只有家裡人才知道家裡的事。告訴門外漢,毫無疑問,肯定會造毀謗。——增廣·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記·P951

現在修念佛法門,應當依照大勢至菩薩講的,用如子憶母的誠心,修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的實行。果真能死盡偷心,就會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許馬上就可以證得。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萬別以為很容易。縱使不能馬上證得,應該也會相差不遠了。都攝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個辦法。念的時候,無論是出聲還是不出聲,常常都要攝耳諦聽。這樣才是契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這兩種義理兼修。反聞只屬於自己的力量,返念兼有佛力,這樣好處就大了。心念屬於意,口念屬於舌,耳聽屬於耳,眼皮下垂,就看到了鼻尖,這樣眼根和鼻根也攝受了。五根既然同歸於一句佛號,身根哪裡還有不恭敬嚴肅的道理呢!所以知道,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就會心識凝靜而不浮散,這就叫做「凈念」。六根既然被攝住,雜念妄念潛消,凈念又能常常相繼,沒有間斷。這樣,念佛三昧可以馬上得到。所以下面說:「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是大勢至菩薩,用來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實在是三根普被,有利無弊啊。果真能依照著去修行,必定會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以得到。——三編·卷二·復張曙蕉居士書八·P382

有個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三編·卷一·復明性大師書·P42

02、專修雜修

文鈔原文: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三編·卷四·開示五則·P976)

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迴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P111)

當雲凈土法門,修有專圓。由眾生根器不一,致諸祖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莫修雜業者。恐中下人以業雜致心難歸一,故示其專修也。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凈土者。恐上根人行墮一偏,致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故示其圓修也。(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二·P169)

方知凈土一法,一代時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則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則所謂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結,又復理路不清,戒力不堅,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熾,則著魔發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須先得道,得道則神通自具。若不致力於道,而唯求乎通。且無論通不能得,即得則或反障道。故諸佛諸祖,皆嚴禁之而不許人修學焉。以世每有此種見解人,故因覙縷及之。(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P111)

念佛之人,各隨己分。專念佛號亦好。兼誦經咒,並廣修萬行,亦好。但不可了無統緒,必須以念佛為主,為正行。余皆為賓,為助行。則善矣。否則如一屋散錢,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無指南針,無所適從矣。(三編·卷二·復沈授人居士書·P548)

白話譯文:

修行用功,固然應該專精。然而凡夫妄想紛飛,如果不加經咒作為助行,就容易悠忽懈怠。倘若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那麼痛切,這樣對於一行三昧,實在是最好的。如果只是悠忽的去做,時間久了容易懈墮放廢,當然就不如兼持經咒來的把握。你讓我幫你決定,我告訴你所以然,你可以自己做決定。總之,生死心切,誠敬真摯,這樣專修兼修都可以。否則專修落得個忽悠,兼修落得個紛繁。因為根本不真切,所以一切都難以得益。——三編·卷四·開示五則·P976

專修就是身業專禮(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都是),口業專稱(誦經咒能志心迴向,也可以叫做專稱。)意業專念。能這樣做,那麼往生西方,一萬個人中也不會漏掉一個。雜修是指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因為心不純一,所以難以得益。這樣一百個人中,難以有一個兩個,一千個人中,難以有三個四個往生的。這是金口誠言,千古不易的鐵案那!——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P111

應該說,凈土法門的修行有專修和圓修。由於眾生根器不同,致使諸位祖師立法不同。善導令人一心持名,不要修雜業,是怕中下根器的人因為業雜而導致心難歸一,所以告訴他要專修。永明令人萬善齊修,迴向凈土,是怕上根器的人行為有偏頗,致使福慧不能稱性圓滿,所以告訴他要圓修。——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二·P169

才知道凈土一法,一代時教,其他的都不能跟她的力用相比。持咒誦經,用來植福慧,消罪業,這可以。要想妄求神通,就是舍本而逐末了,這是不善於用心。如果這個心思固結於心,道理又不太明了,戒力又不堅固,菩提心生不起來,而且人我心熾勝,那麼就容易著魔發狂了。要想得到神通,先要得道,得道了神通自然具足。如果不致力於得道而只求神通,先不說神通能不能得到,即使得到了反而會成為成道的障礙。所以諸佛和諸位祖師,都嚴格禁止,不許人修學。因為世間常有這種人,所以做了這樣的規定。——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P111

念佛的人,各自隨自己的緣分。專念佛號也好,兼誦經咒並且廣修萬行也好。但不能沒個統籌,必須要以念佛為主,為正行。其餘的都是賓,是助行。這樣就好了。否則,好比一屋子的散錢,都穿不上串,得不到受用。又好象進了大海而沒有指南針,無所適從了。——三編·卷二·復沈授人居士書·P548

03、凈宗功課

文鈔原文:

言念佛正行者,各隨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執一法。如其身無事累,固當從朝至暮,從暮至朝,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此一句洪名聖號,不離心口。若盥漱清凈,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則或聲或默,皆無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時,及至穢污不潔之處,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勿謂此等時處,念不得佛。須知此等時處,出不得聲耳。又睡若出聲,非唯不恭,且致傷氣,不可不知。雖則長時念佛,無有間斷。須於晨朝向佛禮拜畢,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畢,即念贊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念偈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將畢,歸位跪念觀音,勢至,清凈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凈土文,發願迴向往生。念凈土文者,令依文義而發心也。若心不依文而發,則成徒設虛文,不得實益矣。凈土文畢,念三歸依,禮拜而退。此為朝時功課,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禮拜者,或在念佛歸位之時,則禮若干拜佛外,九稱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迴向。或在功課念畢禮拜。隨己之便,皆無不可。但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若或事務多端,略無閑暇。當於晨朝盥漱畢,有佛則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凈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間而為修持法則也。(增廣·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P82)

又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迴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迴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迴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增廣·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P82)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雲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於悠忽浮泛,祈依文鈔,勿依彼說。彼系自任己見,不依凈土宗旨者。眾生之心,須用種種善法調治。譬如吃飯,須用菜蔬佐助。唯刻期打七,可以專持一句佛號。一切經咒,皆不持誦。然亦不可並禮拜發願全廢之。除打七外,照常持誦,俱無所礙。修行人最怕師心自立。常聞之資性固好,見識有偏。專念一佛尚可,廢棄禮拜發願等,則大錯大錯。(三編·卷一·復陳飛青居士書四·P82)

附:早晚課誦

(一)身無事累者

(晨朝盥漱及暮就寢前,有佛則禮佛三拜,無佛即向西問訊。禮拜畢,或跪或坐或立,正身合掌,以至誠心,依下面次序念。)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乾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栴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梨槃陀迦、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俱羅、阿[少/兔]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頗梨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馬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趣。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即往生咒)(三遍)

  

  南無阿彌多婆夜,多他伽多夜,多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多,悉耽婆毗,阿彌利多,毗迦蘭帝,阿彌利多,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訶。

贊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或一千聲,或五百聲,當圍繞念,若不便繞,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摩訶薩(三稱)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眾等),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凈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使人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豁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念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祥,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勝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花中。花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願,世界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念畢禮三拜而退。早晚課畢)

(二)事物多端

(晨朝盥漱及暮就寢前,有佛則禮佛三拜,無佛即向西問訊。禮拜畢,或跪或坐或立,正身合掌,以至誠心,依下面次序念。)

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念畢禮三拜而退。早晚課畢)

白話譯文:

說到念佛的正行,要各自隨自己的身份而定,不能所有人都固定一個方法。如果沒什麼事務的拖累,就應該從朝至幕,從幕至朝,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令這一句佛號,不離心,不離口。如果是洗漱乾淨,衣冠整齊,地方清潔,或者出聲念或者默念都沒什麼不可以的。如果是在睡覺以及裸露,洗澡或大小便的時候,以及在污穢不潔凈的地方,只能默念,不要出聲念。默念功德是一樣的。出聲念便不恭敬。不是這些時間地點不能念佛。而是這些時間地點,不能出聲。而且,在睡覺的時候出聲,不但不恭敬,而且容易傷氣,不能不知道啊!雖然長時間念佛,沒有間斷,必須在晨朝的時候向佛禮拜完畢後,先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後,就念贊佛偈,就是「阿彌陀佛身金色」那個偈。念完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就只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一千生或者五百聲,應當圍繞著念佛,如果不方便圍繞,或者跪著,或者坐著,或者站著都可以。念完佛後,回到原位,跪著念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清凈大海眾菩薩各三遍。然後念凈土文,發願迴向往生。念凈土文是要依照文字的意思而發心的。如果心不依文字而發,就成徒設虛文,不能得到實際的利益了。凈土文念完,念三歸依,禮拜而退。這是早上的功課,晚上也是這樣。若想多做些禮拜,可以在念佛歸位的時候,拜佛若干拜以後,稱菩薩名九遍,拜九拜。禮拜完就發願迴向。或者在功課念完禮拜,隨自己的便,都沒什麼不可以的。但必須至誠懇切,不能潦草粗率。蒲團不能過高,高就不恭敬了。如果事務多,沒有閑暇的時間。可以在早上洗漱完畢後,有佛像就拜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是一念,念到十口氣,然後念小凈土文。或者只念「願生西方凈土中」那四句偈。念完拜佛三拜而退。如果沒有佛像就面向西方,也照著上面說的做。這叫十念法門,是宋朝慈雲懺主為那些王公大臣,政務繁劇,沒有時間修持的人所立的。為什麼要盡一口氣來念呢?因為眾生的心散亂,沒有時間專念。這樣念,借氣攝心,心自然就不散了。然而,必須隨著氣的長短自然地念,不能勉強自己多念。勉強多念就會傷氣。因為散心念佛,難以往生,這個方法能令心歸於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佛的數量雖然少,功德卻很深。極忙的和極閑的,都各自有修行的方法。那麼半閑半忙的,就可以以此為根據,自己斟酌自己的修持方法了。——增廣·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P82

另外,念佛的人,必須事事任勞任怨,心心念念提妨過衍。知過必改,見義必為,這樣才能與佛相合。能這樣做的人,決定往生。如果不這樣做,就與佛相反,絕對難以感通。而且,凡是讀誦大乘經典,以及做一切於世於人有益的事情,都用來迴向西方。不能只把念佛的功德迴向西方,其餘的功德另外去迴向世間的福報,這樣心念不歸一,就難往生了。要知道,真能念佛而不求世間福報,自然會得到世間的福報,如果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所得到的世間福報反而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就沒有把握了。——增廣·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P82

念佛最好念六字的,或者先念六字,到快結束的時候再念四字。始終念四字的,不太合適。因為「南無」兩個字,就是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等的意思,人往往喜歡圖快,圖多,所以有很多念四字的。常聽說,有人主張專修,只叫人念四字佛號,什麼發願啊,拜佛啊,都說不用做。這完全是個門外漢。只知道自己做工夫,不知道求佛的慈悲力加持。凈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他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掉了禮拜,這個行就難以十分懇切。時間長了就容易悠忽浮泛。請依照文鈔,別依照他說的。他那是自己的見解,不是依照凈土法門的宗旨。眾生的心,需要用種種善法來調治。譬如吃飯,需要用菜來佐助。只有打佛七,可以專持一句佛號,一切經咒,都不持誦,然而也不可以把禮拜和發願全廢棄。除了打七之外,照常持誦,都沒什麼妨礙的。修行人最怕師心自立。常聽說他資性固然好,但見識有偏頗。專一念佛還可以,廢棄禮拜和發願等,就大錯特錯了。——三編·卷一·復陳飛青居士書四·P82

早晚課誦(同上 略)

附:

佛說阿彌陀經 白話譯文

我親自聽到佛這樣說。

那時,佛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他在一起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僧,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羅漢:舍利弗長老、大目犍長老、大迦葉長老、大迦旃延長老、大俱絺羅長老、離婆多長老、周利槃陀迦長老、難陀長老、阿難陀長老、羅睺羅長老、憍梵波提長老、賓頭盧頗羅墮長老、迦留陀夷長老、大劫賓那長老、薄拘羅長老、阿那婁馱長老等等眾位大弟子,並有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以及各位大菩薩,還有帝釋等無數的天神。

當時,佛對舍利弗長老說:「從這裡一直往西,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個叫極樂世界的地方,那裡有一尊神,名號叫『阿彌陀佛』。現在正在那裡演說佛法。

「舍利弗!那個世界為什麼叫做極樂世界呢?因為那個世界的眾生,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一樣,要受種種痛苦的煩惱折磨,而只享受那各種各樣佛國的快樂,所以叫做極樂世界。另外,舍利佛,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用七重金銀寶物的欄杆,七層金銀寶物的網路,七排金銀寶物的樹木,四面八方地圍繞起來,美麗無比,所以叫極樂世界。還有哩,舍利弗,西方極樂世界有用七種寶貝修砌的池子,裡面充滿了潔凈清涼、甘甜柔軟、滋滑平靜、隨意增減的神妙之水。池底完全用金沙來鋪墊,池子邊的街沿道路都是用金、銀、琉璃、水晶這些寶貝來建築的。地上和空中的樓閣也是用金、銀、琉璃、水晶、海貝、赤珠、瑪瑙來加以裝飾的。池子里的蓮花,有車輪那麼大,青色的蓮花放出青光,黃色的蓮花放出黃光,紅色的蓮花放出紅光,白色的蓮花放出白光,高潔美妙,幽香沁人。舍利弗,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好,都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公德所修成的啊。

「另外,舍利弗!那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時時刻刻都響著美妙的音樂,整個國土都是黃金所成,不分白天夜晚,如下雨似地從天上飄落下曼陀羅話。那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常常在清晨各自用衣襟兜著千千萬萬的絢麗鮮花,去供養其他世界十萬億的佛。雖然遠隔千山萬水,到了吃早飯的時候,他們已經又回到了自己的西方極樂世界,這時,飯菜就會自動地擺在他們的面前,供他們享用。舍利弗,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好,都是阿彌陀佛行成大願的功德。

「再有,舍利弗,西方極樂世界都可見到各種各樣奇妙無比五彩斑斕的鳥,有白鶴、孔雀、鶖鷺、妙音鳥及一身兩頭的共命鳥。這些鳥不分白天夜晚,每時每刻地啼唱著和平優雅的聲音。那和平優雅的聲音,是在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以及如此等等的佛法。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們聽完這些演說後,全身心地嚮往佛寶、法寶、僧寶。舍利弗,你不要以為這些鳥是前世為人時造下罪業,由六道輪迴的報應所生成的出生。為什麼這樣說呢?那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畜生、餓鬼、地獄這三種惡道的,這西方極樂世界連類似『惡道』的名目都沒有,更何況實實在在的惡道呢?這各種各樣的鳥,全都是阿彌陀佛為了廣泛傳播佛法而變化出來的。舍利弗,那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輕輕吹?著微風,微風吹動著各種寶物形成的一排排綠樹和那寶物形成的層層寶網,發出悠揚微妙的聲響,好像是成百上千種的樂器在同時演奏。聽到這種聲音的人們,便會油然而生出嚮往佛寶、法寶和僧寶之敬心來。舍利弗,西方極樂世界如此美好,這都是阿彌陀佛所修的大願功德所成就的啊!

「舍利弗,你以為如何?那極樂世界的佛為什麼叫無量光佛?舍利佛,那極樂世界的佛有不可等量的光明,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沒有一點遮擋,所以叫做無量光佛。另外呢,舍利弗,那極樂世界佛的壽命無限長久,不但自己長壽,還施及在極樂世界裡生活的人民,使得他們的壽命都無窮無盡不可計算,所以又稱無量壽佛。舍利弗,那阿彌陀佛證登佛果以來,到現在才僅有十劫的時間。還有,舍利弗,那阿彌陀佛有無窮無盡的聲聞弟子,都是因證悟而登阿羅漢果位的賢者。這些弟子人數之多,不是用數字能計算得清楚的。各種菩薩的數量也是這樣,數也數不盡的。舍利弗,那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妙,都是阿彌陀佛大願功德所修成的。

「還有,舍利弗,能夠生活在極樂世界的眾生,都修行得到了只進不退的阿惟越致的不退果位。在他們當中,還有許多是只一生一世便可修成正等正覺佛智慧,因而是候補而入佛位去的。這些候補佛數量太大,也不是可用數字可以統計清楚的,只能用無窮無盡無邊無量這樣的極數來表示。舍利弗,大家知道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不可思議的美好,都應當發出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地去生活的誓願。為什麼要發到極樂世界去生活的誓願呢?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生活,就能夠同以上所說的那些將登佛位的人們相聚在一起。

「舍利弗,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生活,必須要有一定的因緣,這個因緣便是發成佛道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施戒參禪。切實身體力行的人,就能夠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舍利弗,如果有善男信女,聽說阿彌陀佛的名號後,邊執持念誦阿彌陀佛名號,或念一天,或念兩天,或念三天,或念四天,或念五天,或念六天,或念七天,一直念到心無雜念,全心全意都歸依阿彌陀佛。到了這樣一種境界,到了這個人即將逝世之日,阿彌陀佛以及西方極樂世界的許多菩薩,都會出現在他的面前。而如果他臨終的時候,心情還像平時念佛時那樣平靜和專心執著,就可以到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舍利弗,我看這念佛法門,既簡捷又有效,所以才說出上邊的這一番話。如果有眾生聽聞到這一番話,就應當發心立誓一定要爭取命終之後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舍利弗,要像我這樣地讚頌阿彌陀佛,讚頌他那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公德和難到窮盡的成就吧!

「在我們這世界的東方,復有無窮無盡的世界,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等等,像恆河中的沙粒一樣,數也數不清的眾多的佛,他們各自在自己的世界裡,伸出又寬又長的舌頭,憑大神通而將舌頭把三千大千世界遮蓋得嚴嚴實實,以此證明佛所宣說的道理,一切真實,決不虛妄。東方世界的所有諸佛,都坦誠地告訴你們這些眾生,應當信奉這《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在我們這世界的南方,復有無窮無盡的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等等,其數如像恆河的沙粒,數也數不清的眾多的佛。他們各自在自己的世界裡,伸出又寬又長的舌頭,憑大神通而將舌頭把三千大千世界遮蓋得嚴嚴實實,以證明佛所宣說的道理,一切真實,決不虛妄。南方世界的所有諸佛,也都坦誠地告訴你們這些眾生,應當信奉這《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在我們這世界的西方,又有著無窮無盡的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凈光佛等等,其數量如像恆河的沙粒數也數不清的眾多的佛。他們各自在自己的世界裡,伸出又寬又長的舌頭,憑大神通而用舌頭把三千大千世界遮蓋得嚴嚴實實,以證明佛所宣說的道理,一切真實,決不虛妄。西方世界的所有諸佛,也都坦誠地告訴你們這些眾生,應當信奉這《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在我們這世界的北方,還有著無窮無盡的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等等,如像恆河中的沙粒一樣,數也數不清的眾多的佛。他們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寬又長的舌頭,憑大神通而用舌頭把三千大千世界遮蓋得嚴嚴實實,以此證明佛所宣說的道理,一切真實,決不虛妄。北方世界的這些佛,也都坦誠地告訴你們這些眾生,應當信奉這《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在我們這世界的下方,又還有無窮無盡的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等,其數目像恆河的沙粒一樣,數也數不清的眾多的佛。他們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寬又長的舌頭,憑大神通而用舌頭把三千大千世界遮蓋得嚴嚴實實,以此證明佛說的道理,一切真實,決不虛妄。下方世界的這些佛,也都坦誠地告訴你們這些眾生,應當信奉這《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在我們這世界的上方,又還有無窮無盡的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相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等等,其數目像恆河中的沙粒一樣,數也數不清的眾多的佛。他們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寬又長的舌頭,憑大神通而用舌頭把三千大千世界遮蓋得嚴嚴實實,以此證明佛所說的道理,一切真實,決不虛妄。上方世界的這些佛,也都坦誠地告訴你們這些眾生,應當信奉這《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你以為如何呢?為什麼本經要稱作《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呢?舍利弗,如果有善男信女聽說了本經而又能領受持誦,並且在一心誦佛的專心志誠的心境里聽聞到這些佛的名號,那麼這些善男信女也就都得到了十方一切諸佛的保護和念顧,都可以在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智慧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涌無後退。因此,舍利弗,你們大家全都應當相信和領受我在上面說的這些話,要專心志誠地奉行十方諸佛所說的這些話。

「舍利弗,如果有人過去發下誓願、現在發下誓願、將來發下誓願,願意到那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去生活,這些人都可以在追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智慧的道路上永遠前進而不後退,最終而會進入那西方極樂凈土。過去發願的得以過去往生,現在發願的得以現在往生,將來發願的得以在將來往生。因此,舍利弗,任何善男信女若是有信心的,都應當立下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願心。

「舍利弗,像我現在稱讚十方諸佛那樣不可想像不可言說的功德一樣,那十方諸佛等也稱讚我不可想像不可言說的功德。那十方諸佛稱讚說:『釋迦牟尼佛能夠做那艱難的事情,這是其他的佛也難能做到的事。只有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那苦難的現實世界中,在那災難不斷、邪惡見解充斥、煩惱比比皆是、眾生不守戒命、壽命極其短促的世界中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智佛慧。釋迦牟尼佛為這苦難世間的眾生演說這眾生難以理喻、難以相信又難以持守的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神妙方法,這實在是一件希世難得的大事啊!』」

釋迦牟尼佛如此演說完畢這部阿彌陀佛經。舍利弗以及眾位比丘,還有那六道之中的天、人、阿修羅等世間所有的眾生,聽到了釋迦牟尼佛的這番話,無不歡天喜地地信奉記誦,向佛行禮而后里去。

這拔除一切業障根本,往生凈土的總持咒是: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地,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利哆,毗迦蘭帝,伽彌利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隸,娑婆訶!」

04、記數念佛

文鈔原文: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P77)

白話譯文:

所謂十念計數,就是當念佛的是時候,從第一句到第十句,必須念得分明,還要記的分明。到第十句後,再重新從第一句計到第十句,不能二十,三十那麼計。隨念隨記,不能用念珠,只用心來記。如果十句記不下來,可以分為兩氣,從一到五,從六到十。如果這樣還是費勁,可以從一到三,從四到五,從六到十,作三氣來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沒有地方插足,這樣,一心不亂的境界慢慢地自然會證得。要知道,這個十念法與晨朝十念法,攝妄想的效果相同,而功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晨朝十念,是一口氣為一念,不論念的佛號數目是多少。而十念計數念佛,是以一句佛號為一念。晨朝十念,念十口氣就可以了。念二十,三十就容易傷氣成病。而十念計數念佛,念一句佛,心裡知道一句。念十句佛,心裡知道十句。從一到十,從一到十,縱使每天念數萬句佛號,都是這樣記。——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P77

05、臨終關懷

文鈔原文: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在監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凈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倘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民二十一年)·P607)

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姊妹,則為真弟。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凈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繫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善道,即人,天。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則亦名善道,亦名惡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惡夾雜故也。)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系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奈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係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則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許多人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於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凈念者。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於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凈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了。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復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怖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讚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經雲,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P586)

臨終一關,要緊之極。即平時功夫得力,若遇不知法門之子孫破壞。則便留住此世界,不得往生矣。若知此義,子孫能助念佛號,成就正念,雖平素功夫不甚恰當,亦能往生。(三編·卷四·與陳燮和居士書·P1082)

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願為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為真慈孝親愛也已。(三編·卷四·飭終津梁提要·P953)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凈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較。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凈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一·P66)

白話譯文:

人生在世,誰都避免不了疾病和死亡。當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應該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如果氣力跟不上,就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了這一個念頭之外,心中不能再起一絲毫別的念頭。也不可以希望病快點好。也不可以有求天神保佑的念頭。有這種念頭,就與阿彌陀佛的心隔開了。因此就不能得到佛的慈悲加被。要曉得,天地父母,都不能令我們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我們出生死輪迴。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世壽沒有盡,病就會很快痊癒。如果世壽已盡,就往生西方了。然而,不可以求病快點好,只能求快點往生。求往生,如果壽命沒盡,病就可以很快痊癒。往生西方的好處,說也說不盡,比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還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千萬不能痴心妄想地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能往生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裡,囚犯在監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到西方,就猶如出了糞坑監牢,回到清凈安樂,逍遙自在的家鄉,有什麼好怕死的呢!一有怕死的心,就要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遠沒有出苦的時候了。如果能出聲地念佛,那就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就在心裡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也這樣念。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像,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的念頭起來,應當自責地想:「我要仰仗佛的力量往生西方,怎麼還可以起這種念頭,壞了我的大事呢!」若肯依照我所說的做,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遠享受快樂,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苦事讓你見到聽到,又哪裡會有這種疾病苦惱呢!如果心中起煩惱的時候,要知道,這是宿世的惡業所導致的,是要壞我往生西方的路,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現在知道了,他是要來害我的,我偏偏不隨他轉。除了念佛以外,一點也不念其他的。這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接往生了。好好記住我的話,自然可以快速地得到莫大的利益。——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民二十一年)·P607

現在我列三條要點,作為成就臨終人往生的依據。言辭雖然鄙陋,意思卻是本著佛經的。遇到這樣的因緣,都要按著這三條來做。這三條是: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臨終人生起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幫助臨終人清凈念佛。第三。千萬不能搬動臨終人的身體和哭泣,以免耽誤事。能依照這三個方法做,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凈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但往生了,就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一步修行,必定會圓成佛果。這些利益,全障眷屬的助念之力啊!能這麼做,對於父母,就是真正的盡孝;對於兄弟姊妹,就是真正的行悌;對於兒女,就是真正的慈愛;對於朋友,對於其他的人,就是真正的盡義,真正的施恩惠。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凈因,啟發同修的信向,久而久之,不難形成風氣。現在一一的說明,這樣到時候就不至於無所適從了。

一.善巧開導安慰,令臨終人生起正信。懇切地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有應該交代的事情,馬上交代。交代完了,就置之度外。心裡只這樣想:「我現在就要跟隨佛往生佛國了,世間的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世間的事情,都是我的障礙,會給我帶來禍害。」所以,不應該生一絲毫的繫戀之心。要知道,自己的一念真性,本來沒有生死。所說的死,是捨棄這個身體,又去受別的身體而已。如果不念佛,就會隨著善惡業力,再去善道惡道中受生。在臨命終的時候,如果能一心念南無呵彌陀佛,以這分至誠念佛的心,必定感應到佛大發慈悲,親自來接引往生。千萬別懷疑:「我是業力很重的凡夫,怎麼能以這片刻的念佛,就出離生死,往生西方了呢?」要知道,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惡五逆的極重的罪人,臨終地獄相現前,如果有善知識教他念佛,或者念十聲,或者只念一聲,也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樣的人,只念這麼幾句,都可以往生。所以,何必以業力重,念佛數量少而生疑惑呢!要知道,我們本來具足的真性,與佛無二無別,只因為惑業重而得不到受用。現在,既然已經歸命於佛,就如同孩子找到了父親,這是回到自己的家鄉了,哪裡是分外的事呢!而且,佛在往昔曾經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一切眾生,臨終的時候,發起至誠心,念佛求生西方,沒有一個不能得到佛的慈悲接引的。千萬不可以懷疑,懷疑就是自己耽誤自己,這禍害可不小。何況,離開了這個苦世界,生到那個樂世界,這是很快樂的事,應該生起歡喜心。千萬不能怕死,怕死也不能不死,反而使自己沒有往生西方的分了。因為自己的心與佛相違背,佛雖然有大慈悲,對不依照佛的教誨去做的眾生,也無可奈何。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如同一個大冶洪爐。我們多生以來的罪業,如同空中的雪片那麼多。業力凡夫,由於念佛的緣故,業就消除了。好比雪片接近了洪爐,馬上就消失了。業力既然消失,所有的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有什麼好懷疑自己不能往生,佛不來接引的呢!這樣委曲婉轉的開導安慰,病人自然會生起信心,這就是對病人的開導。至於自己所應該盡的孝道,也正是在此。千萬不能隨順世俗,求神醫藥,這樣能讓病人不死嗎!既然鍾情於這些沒用的事,對於念佛,就會分心,而沒法得到感應了。許多人對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這叫買孝。想要世人說我對父母能盡孝。不知道天地鬼神,對他的用心了如指掌。所以,凡是對父母的喪事過於鋪張的人,不是有天災,必定有人禍。為人子的人,應該注重讓父母的神識得到好去處。那些世俗的稱頌,明眼人不屑一故,何況極力地邀求。所以,其實那是犯了不孝的大過啊!

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幫助病人生起凈念。前面已經開導病人,令他生起正信。然而病人現在心力孱弱,別說是平時絕不念佛的人,不容易連續的長時間念佛,即使是向來以念佛為事的人,到這時候也全靠他人的幫助才能得力。所以,家中的眷屬,也應該一同發孝順慈悲的心,為病人助念佛號。如果病人還沒有到命終,就應該分班助念。可以分三班,每班限定幾個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念。若有小事,可以在默念的時候辦。值班時,萬萬不能離開。二班念完,三班接著念,終而復始。這樣,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使經過一晝夜,也不太辛苦。要知道,能為別人助念,自己也會得到有人為你助念的果報。不用說為父母盡孝應該這樣,就是為別人助念,也是培養自己的福田,增長自己的善根,實在是自利的方法,不是白白為別人啊!成就一個人往生凈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作佛,這樣的功德,不可思議。三班連續念,佛號聲不斷。病人能念,就隨著小聲念;不能念,可以專心聽。 心中不起其他的念頭,自然可以與佛相應。念佛聲音不要太高,太高容易傷氣,難以持久。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病人跟不上,就是聽也聽不清楚。太慢氣接不上,也難以得益。要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人字字句句,入耳經心,這樣才容易得力。念佛的法器,只用引罄,其他的一概不用。引罄聲音清,聽了令人心地清凈。木魚聲音濁,所以不適合用於臨終助念。而且,最好念四字佛號,不念南無,因為字少容易念。病人或者隨著念,或者攝心聽,都省力省心。家中的眷屬這樣念,外請的善友也這樣念,人多人少都這樣念。不能一起念,念累了一起歇,然後再接著念,使病人的佛念間斷。到了吃飯的時候,應該換班吃,別斷了佛號聲。如果病人要斷氣了,這時應該三班同時念。直到斷氣以後,再分三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遺體等事情。念佛的時候,不能讓親友到病人跟前看望病人。既然關心病人前來看望,就讓他隨著念會兒佛,這才是真實的情愛,真有益病人。如果用世間的俗情,那真是推人下海。那份情雖然感人,但那事卻實在可悲。這全在主事的人要明白道理,事先就跟大家打好招呼,免得到時候有礙情面,以及遺害病人,使他分心而不能往生了。

三.千萬不能搬動身體和哭泣,以免耽誤事。病人將要命終的時候,正是凡,聖,人,鬼分判的時候,千鈞一髮,要緊之極。只可以念佛號,開導他的神識。千萬不能洗澡,換衣服,或者移到別處去。任憑他怎麼坐著或躺著,只能順著他的姿勢,不能有一點移動。也不能對他有悲哀的表情,更不能哭。因為這個時候,身體不能自主,移動他,他的手腳身體都有受到扭折一樣的疼痛,一疼就會生嗔恨心,念佛的念頭就沒有了。就會隨著嗔恨心去,多半會墮落到毒類,可怕極了。如果亡人見到悲痛哭泣,就會生起情愛心,念佛的念頭就熄滅了。隨著情愛心去,以至於生生世世得不到解脫。這個時候,最能讓亡者得益的,莫過於一心念佛。最貽害亡者的,莫過於搬動身體和哭泣。如果搬動或哭泣,使亡者生嗔恨心和情愛心,要想往生西方,一萬個人中也沒有一個。人在快死了的時候,熱氣如果是從下往上的,那就是超升了。從上往下的,就是墮落了。所以有:「頂聖眼升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這樣的說法。然而,如果大家至誠的助念,自然可以當下往生西方。千萬不能總去試探亡者的身體,萬一亡者神識還沒離開身體,因此受到刺激而心生煩惱,就不能往生了。這個罪過,實在是無量無邊。願諸位親友各自懇切地念佛,不用去試探熱氣最後在哪裡冷。為人子的人,在這些事情上留心,才是真孝順。如果去順應種種俗情,就是把親人推下苦海,只為了讓那些無知無識的人,都來稱讚你能盡孝。這種孝與羅剎女的愛正好相同。經上說,羅剎女吃人時說:"我愛你,所以吃你。"那些無知的人行孝,令親人離樂得苦。這不是與羅剎女愛人的方法相同嗎!我這麼說,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希望大家都做點實際的事情,必定期望亡者能往生,在世的人得福報。以成就孝子賢孫的一片至誠的孝心。不覺之中,言辭有點激烈了。真正愛親人的人,必定能原諒。——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P586

06、凈業染業

文鈔原文:

如來藏妙真如性,生佛同具,了無增減。佛以究竟證故,安住寂光,享常樂我凈之法樂。眾生以徹底迷故,起惑造業,受生死輪迴之妄苦。雖則染凈不同,苦樂各別,而其本具之妙真如性,仍自無增無減。然眾生但有性德,絕無修德,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妙性功德之力,作生死因,受輪迴果。以是因緣,感佛慈悲,示生世間,隨機說法。俾彼各各就路還家,識取衣珠,庶不致孤露無依,了無恃怙也。……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有緣遇者,幸勿忽諸。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況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續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P374)

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一一恪盡己分。如是,則便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善人。又於周旋云為,行住坐卧中,執持一句阿彌陀佛聖號。以佛之萬德洪名,熏己之無明業識,熏之久久,則即無明業識,成智慧德相。清涼國師雲,凡夫顓蒙念佛,念至其極,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者,此之謂也。況以深信切願感佛,佛以慈悲誓願攝受,故得感應道交,萬修萬去矣。(增廣·卷一·婺源翀田佛光分社發隱(民二十年)·P599)

白話譯文:

如來藏妙真如性,眾生與佛都具有,沒有任何增減。佛因為究竟地證得了,所以安住在常寂光土,享受常樂我凈這樣的法樂。眾生因為徹底迷失了,所以起迷惑而造業,受生死輪迴這樣的痛苦。雖然染凈不同,苦樂各別,而本來具有的妙真如性,仍然沒有增減。然而眾生只有性德,沒有絲毫修德,不能得到受用。反而乘這妙性功德的力量,造作生死的因,承受輪迴的果。因為這個因緣,感得佛的慈悲,示現在生死輪迴之中,隨機說法。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踏上回家的路,找到自己自性的寶珠。不至於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我們果真能夠具備真信切願,就象孩子思念自己的母親一樣,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是以大勢至菩薩的反念念自性,觀世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兩重功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就會在眾生的業中認識到本心,成就如來的秘密藏。所謂以果地的覺,作為因地的心,所以得到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有緣遇到的人,千萬要覺得慶幸,而不要輕視忽略啊!這是如微塵數的諸佛,一同歸入涅盤的門路。何況我們這些末法中的人,怎麼敢不遵守呢!——續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P374

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份。能這樣,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善人。再在行住坐卧中,執持一句阿彌陀佛聖號,以佛的萬德洪名,熏修自己的無明的業識,熏修的久了,無明業識就轉變成了智慧德相。清涼國師說:「凡夫念佛,念到極處的時候,就能潛通佛智,暗合妙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何況以深信切願來感佛,佛以慈悲的誓願攝受,所以才能感應道交,萬人修,萬人去。——增廣·卷一·婺源翀田佛光分社發隱(民二十年)·P599

07、凈心凈業

文鈔原文:

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生佛迥異。即修德也。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遠。修極而永墮惡道,墮而了無所失。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則有憑據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岩設砌,則絕頂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門滅者哉。是親得者皆無憑也。袁了凡頗會此義。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謂天。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前因也。若恣意妄為則反是。了此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與隨時善教而已。(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六·P174)

或曰,阿彌陀佛,安居極樂。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一世界中念佛眾生,亦復無量無邊。阿彌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時普遍接引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一切念佛眾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見,推測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滅。一月麗天,萬川影現,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現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無不各現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則有一月當乎其人。百千萬億人,於百千萬億處看之,則無不各有一月當乎其人。若百千萬億人,各向東西南北而行,則月亦於所行之處,常當其人。相去之處,了無遠近。若百千萬億人,安住不動,則月亦安住不動,常當其人也。唯水清而靜則現,水濁而動則隱。月固無取捨,其不現者,由水昏濁奔騰,無由受其影現耳。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凈,不至誠,與貪瞋痴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彌陀佛,煩惑凈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應。佛實未曾起心動念,有來去相。而能令緣熟眾生,見其來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懷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雲。(增廣·卷三·初機凈業指南序·P600)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佛,正覺世間也。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有情世間也。亦名十法界。此十法界,雖則聖凡各異,苦樂懸殊,而其本具之真如佛性,固自一如。但以用心各別,故致有此十種之現相焉。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謂觀想佛像,憶念佛德,及與佛號。是佛者,謂當觀想憶念之時,佛之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現於觀想憶念者之心中,如鏡照相,敵體無二。然則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則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矣。心之本體,如一張白紙。心之作用之善惡因果,如畫佛畫地獄,各隨心現。其本體雖同,其造詣迥異。故曰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吾人可不慎於所念所作乎哉。(增廣·卷三·千佛圖頌並序·P694)

白話譯文:

《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德。」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眾生與佛所共同具有的,這就是所謂的「性德」。但因為一個是有妄想執著,一個是沒有妄想執著,所以眾生與佛截然不同。這就是所謂的「修德」。修德有順有逆。順著自性修,就越修越近,修到極處就徹底證得了自性,證得自性後而了無所得。逆著自性修,就越修越遠,修到極處就永遠墮在惡道中。墮在惡道後也了無所失。了解了這點,就會明白, 原來愚人可以變成賢人,賢人也可以變成愚人。長壽的人可以變成短命的人,短命的人也可以變成長壽的人。富貴貧賤,以及子孫的繁衍和滅絕,一切都可以由自己來做主宰。這樣以來,有憑據的也可以變成沒有憑據,沒有憑據的也可以變成有憑據。猶如山高不可攀,人沒法上去,不妨鑿開岩石,堆砌道路,這樣絕頂也可以直接到達。古往今來,人們不知道隨心造業,隨心轉業的道理。多少有大聰明,大學問的人,弄得前功盡棄,而且還貽害後世。如果不修自己的德行,即使是富有天下,貴為天子,以及那些位極人臣,聲勢顯赫的宰輔大臣,有不是當世就遭到殺身滅門的嗎!這就是親身得到的事情都不可靠的例子。袁了凡深深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一切我們所享用的,都不是前因所註定的。前因,俗話說就是天,天定勝人,是說前因難轉,人定勝天,是說兢兢業業的修持,前因就不足以依憑。因為可以用現在的因為因,而消滅前因。如果恣意妄為,就正好相反。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要愚人變成聖賢,平庸的人變成出色的人,都在自己的存心修德,與隨時注意用善法來教化自己而已。

——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六·P174

有人問:「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每一個世界中,念佛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阿彌陀佛怎麼能以一個身體,同時接引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一切念佛的眾生呢?」答:「你怎麼能以一個凡夫的知見,去推測佛的境界呢!姑且用月亮來做比喻,使你的疑惑消除。一輪明月高高地照耀在夜空中,千萬個江河湖泊都會有月亮的影子。月亮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天上只有一個月亮,而大海大江,小河小溪中都有月亮的影子。即使是小到一勺,一滴的水,也沒有不是現出全部月影的。而且,江湖中的月亮,一個人看見了,就有一個月亮在這個人面前;千萬人看到了,就有千萬個月亮在他們面前。如果百千萬億個人,各自向東西南北走,而月亮也在這些人所行走的地方,常在他們面前。相差的距離,也沒有遠近的差別。如果這百千萬億個人,安住不動,月亮也安住不動,常在這些人的面前。只是,水清澈而平靜,月亮就會出現;水渾濁而動蕩,月亮就不見了。月亮本身固然沒有取捨,不見的原因,是因為水渾濁而奔騰,沒法顯現出月亮的影子。眾生的心就象是水,阿彌陀佛就象是月亮。眾生信願具足,至誠地去感佛,佛就會有應。如同水清月現。如果心不清凈,不至誠,與貪嗔痴想應,與佛相違背,就如同水渾濁而且動蕩。月亮雖然依然照臨,水卻不能影現。月亮不過是世間的一個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有這樣的妙處。何況阿彌陀佛,煩惱迷惑斷盡,福報智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呢!所以華嚴經上說:「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所以可以知道,遍法界感,遍法界應。佛其實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有來有去過,卻能讓緣分成熟的眾生,見到佛來到面前,接引往生西方。懷有這樣的疑問的人,當然不是一個兩個,所以解釋一下大意,令大家生起正信。——增廣·卷三·初機凈業指南序·P600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佛,是正覺世間。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是有情世間。合起來也叫十法界。這十法界,雖然聖凡各異,苦樂懸殊。而他們本來具足的真如佛性,卻是一樣的。只因為用心各自不同,所以導致有這十種現象。《觀無量壽佛經》上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是觀想佛像,憶念佛德和佛號。「是佛」,是說當觀想憶念佛的時候,佛的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展現在觀想憶念之人的心中。就象鏡子照像,鏡子中的像與本人一模一樣。然而,心如果不「作佛」,心就不會「是佛」。心作三乘,那麼心就是三誠,心作六道,那麼心就是六道了。心的本體,就象一張白紙。心所作用的善惡因果,好比畫佛,畫地獄,各隨心現。本體雖然相同,造作卻迥然不同。所以說:「唯聖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所以,我們怎麼能不注意自己的念頭和行為呢!——增廣·卷三·千佛圖頌並序·P694

08、宗教一門

文鈔原文:

如來說經,諸祖造論,宗教二門,原是一法。從無可分,亦無可合。隨機得益,隨益立名。上根一聞,頓了自心,圓修道品,即名為宗。(此約後世說,當初但只圓頓教耳。)中下聞之,進修道品,漸悟真理,即名為教。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聰利,多得聞持。率以記誦講說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實悟親證者少,說食數寶者多。以故達磨大師特地而來,闡直指人心之法,令人親見本來面目。後世名之曰宗。既見本來面目,然後看經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裡話。六度萬行,皆是自己家裡事。是以宗之悟解為目,教之修持為足。非目則無由見道,非足則不能到家。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相合而不相離也。

至於南嶽天台,其究竟指歸,大略皆同。故傳燈指月二錄,皆列二師於應化聖賢科中。而高僧傳不列於義解,而列於習禪。是古之具眼知識,以宗教為一貫矣。及至曹溪以後,禪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廣播寰區。解路日開,悟門將塞。故南嶽青原諸祖,皆用機語接人。使佛祖現成語言,無從酬其所問。非真了當,莫測其說。以此勘驗,則金鍮立辨,玉石永分。無從假充,用閑法道。此機鋒轉語之所由來也。自後此法日盛,知識舉揚,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誤學者,壞亂宗風。故其機用愈峻,轉變無方,令人無從摸索。故有呵佛罵祖,斥經教,撥凈土者。(如此作用,南嶽思大師兩句道盡,曰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認做實法,則罪同五逆矣。)以此語言,剿人情見,塞人解路。根熟者直下知歸,徹悟向上。機生者真參力究,必至大徹大悟而後已。良以知識眾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縱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認為實法故也。

今人多是少讀儒書,不明世理。未窮教乘,不解佛法。才一發心,便入宗門。在知識只為支持門庭,亦學古人舉揚,不論法道利害。在學者不下真實疑情,個個認為實法。或有於今人舉處,古人錄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總不出按文釋義之外,便自謂徹悟向上,參學事畢。即處知識位,開導後學。守一門庭,恐人謂非通家。因茲禪講並宏,欲稱宗說兼通。談宗則古德指歸向上之語,竟作釋義訓文之言。講教則如來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義之說。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眾,相牽入火。致使後輩不聞古人芳規,徒效其輕佛陵祖排因撥果而已。古人語言絕未曉了。衲僧本分,何曾夢見。今將宗教語言意致,略為分別。(增廣·卷二·宗教不宜混濫論 ·P435)

白話譯文:

如來說經,諸位祖師造論。宗,教兩個門派,其實是一個法。從來就沒什麼可以分開的,也沒什麼可以合併的,只是隨著眾生的根基而獲得利益,隨著各自獲得的利益而建立名相。上等根基的人聽了,馬上明了自己的心,圓滿道品,就命名為「宗」。中下等根基的人聽了,進修道品,逐漸地了悟真性,就命名為「教」。佛法到了像法的時期,法在我們中土流傳。那時,人的根性聰利,多數都聽受經典。主要以讀誦講說為日常功課。僧人的本分,就是研究經典。真正去參悟和親身實證的少,泛泛空談的多。所以達摩大師特地前來闡釋直指人心的法門。令人親身見到本來面目,後世就把這叫做「宗」。見到本來面目,然後再看經典,修行,才知道一個大藏教,都是自己家裡的話。六度萬行,都是自己家裡的事。因此,宗門的悟解好比是眼睛,教下的修行好比是雙腳。沒有眼睛就看不見道路,沒有雙腳就不能走到家。所以,宗門與教下是互相需要,而不是互相駁逆的;是互相結合,而不是互相背離的。

至於南嶽和天台,他們的究竟指歸大略相同。所以傳燈錄和指月錄把兩位大師列到應化的聖賢科當中。而高僧傳不把他們列在義解中,而是列在習禪中。這是古代的大德具有慧眼,把宗與教視為是一貫的。到了六祖在曹溪弘法後,禪道興盛起來。不立文字這樣的說法廣泛傳播。解路逐漸開啟,悟門逐日閉塞。所以南嶽,青原諸位祖師,都用打機鋒的方式來接引弟子。使佛祖現成的語言,沒法回答他們的問題了。不是真明了,就沒法明白他們話。以此來檢驗是金子還是粗鐵,一下就辨別出來了。美玉和石頭,永遠分開,沒法造假冒充。這是機鋒轉語的由來。從此以後,這種方法日漸興盛,有見識的人紛紛宏揚,惟恐自己用的與別人一樣,變成俗套,貽誤了參學的人,敗壞了宗門的風氣。因此,機鋒越來越峻,變化莫測,令人無法琢磨。所以有呵佛罵祖,斥責經教,拔除凈土的(對這些事情,南嶽慧思大師兩句話,就說盡了:超群出眾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認做是實法,罪如同五逆。)因為這樣的話,會攪亂人的情緒知見,閉塞人解脫的道路。根基成熟的人聽了,馬上就能找到歸途,徹底開悟,向上提升境界。根基還沒成熟的人,根據這些機鋒,努力去參究,直到大徹大悟為止。因為當時善知識眾多,人的根基還很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縱使沒能馬上了悟,也必定不會生下劣心,認為那是真實法。

而現在的人,大多數是儒家的書讀的少,不明白世理。沒有學習教乘,不了解佛法。才剛剛發心,就進入了宗門。那些知識,只為了支持門廳,也學古人的樣子,不去管他什麼利害。那些弟子,也不去真正用疑心去參那些話頭,個個都認為是真實法。或者在當世人的一些言談舉止,或者是古人的事迹言論中,用自己的知見理解出一翻道理來,總離不開文字的字面意思,就以為是徹底開悟,參學的事情就結束了呢。而那些所謂的知識呢,既然處在知識的位置上,開導後學,守一個諾大的門庭,恐怕人家說自己不是通家,就因此又講經又說禪,想要以宗門教理都通達而自居。談論宗門的時候,那些古代大德們要人去參究的機鋒,竟然被說成了解釋和開導的話;講教呢,那些如來修因克果的真實道理,反被說成是比喻的言辭。結果是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人引領著更多的盲人,互相拉扯著走入了火坑。致使後人不能了解古人的芳規,只效仿了些輕視佛法,凌辱祖師,排斥因果的言行而已。古人的語言,絕沒有真正的明了。而僧人的本分,連夢都沒夢到過,何況做到。現在,我講宗教的語言和意思,來略為分別一下。——增廣·卷二·宗教不宜混濫論 ·P435


推薦閱讀:

因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得到救度後,一封兒女寫給父親阿彌陀佛的信
弘一大師《授三皈依大意》
微吾手相大師教你看掌判命!你有多長壽全部一眼看穿!
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
體態大師:#氣場大法# 之矯正駝背猥瑣頸

TAG:大師 | 印光大師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