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的人為何產生消極反應?
(文/Robert W. Firestone, Ph.D.,譯/搬那度)
愛——恩慈、熱情、敏感調和、尊敬、陪伴——不只難尋,而且要接受與忍耐它,對許多人來說,甚至更具挑戰性。在我為個人與伴侶進行治療當中,曾觀察到無數次這樣的例子,就是當別人對他們表現愛心的時候,反而憤怒地回應。
一個男人在妻子說擔心他在治安不良的鄰里騎摩托車的時候,對她感到一閃而來的憤怒。雖然他知道她並不是控制狂或者批判性,也知道她的擔憂出自她對他的愛和珍惜,但是他還是感到憤怒。
一個女人在男朋友對她說他那麼愛她,還要和她生孩子的時候,就變得非常無禮。她從來沒有對他表現惡意過,而男方並不是向她施壓,甚至提議任何做法。他說,這只是一種美好的感覺。
在一次治療中,一個平時冷靜、沉默的人說,當別人稱讚他的時候,他就會感到憤怒。
很多人和這幾個個案不同的是,他們沒有察覺到,被愛或被特別珍惜,會使他們感到生氣、抑制。的確,這種矛盾的反應,大致上是個潛意識的過程。就連一個簡單的稱讚,雖然當時被接受也被享受,但是之後可能引發對於稱讚者的懷疑或憤怒的感受,或者會引發對於自己的消極態度和批判性的感受。
那麼,愛、正面肯定和稱讚,為什麼會引發這樣的敵意?這篇博文將會討論這個現象的幾個主因。
1. 被愛會引發焦慮,因為他威脅了涉及情緒傷痛和拋棄的兒時建立的長期心理防禦,因而使人感到更脆弱。
雖然被選擇、被特別珍惜的經歷可以帶來快樂與滿足,但是它同時也可以很可怕,而這方面的恐懼往往演變成憤怒與敵意。這種情況之下,被愛的人會感到有必要做出傷害愛他的人的舉動:行為具懲罰性、疏遠、將愛推開。基本上,人們會維持他們從兒時就建立的防禦姿態。他們對於積極的事物做出的消極反應,是在潛意識的情況發生的,所以人在反應的時候,並不理解什麼會造成他們這樣的反應。他們怪罪於別人,尤其是和他們最親近的人,以此將情況合理化。
2. 被愛引發了過去的悲傷和傷痛的情緒。
以愛心和柔情對待,會引發一種令人感動的悲傷,使人們為了阻擋而掙扎。和伴侶的親密時刻,很諷刺地會觸發兒時的傷痛經歷的回憶,以及過去的孤單情緒。人們會害怕自己會以兒時被傷害的同樣方法而被傷害。
3. 被愛會引發一種痛苦的身份危機。
當人們被傷害的時候,他們會覺得,如果讓愛進入他們的生命,他們所認識的世界將會瓦解,他們不再會知道自己是誰。被珍惜,或被正面看待,令他們感到迷惑,因為這和他們家裡許多人產生的負面自我概念有所抵觸。
在發展過程中,兒童會貶低自己地將父母理想化,作為一種心理生存機制。這種理想化的過程,和保持一種表現自己不好或缺乏的需要,是難分難解地連在一起的。無論這樣或有多痛苦,人們還是願意接受失敗或排斥,因為這和他們的負面自我意識是和諧的,而被愛或者針對他們的正面反應,會被他們視為侵擾,使他們的心理平衡造成破壞。
4. 接受實際上被愛,拉斷了人們跟他們父母的幻想聯繫。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會產生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連在一起的幻想,以補償環境中缺少的情感。這個想像中的聯繫,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部分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以及緩和了情緒剝奪和排斥的傷痛感受。這樣的幻想持續到大人時的生活,即使這大致上是潛意識的。因此,被傷害的人維持一種假獨立感,就是他們可以照顧自己,不需要依靠別人。他們因為在想像中和父母合而為一,所以繼續以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培育與懲罰自己。另外,隨著戀愛關係越來越有意義、越來越深、越來越具威脅性,人們會傾向於回到利用和父母同樣的防禦機制來避免傷痛。利用和父母同樣的方式作出反應,即使有任何負面影響,也會提供一種安全感。當這個幻想聯繫建立了,人們很不願意再給真愛一次機會,也不願意從戀愛伴侶得到滿足。
5. 正面的肯定,引發了有關超越父母的罪惡感。
一個人在情感上或事業上取得成功,會使他意識到他們父母的缺點、限制、以及在他們生命中找不到的滿足,尤其是和孩子一樣性別的父母。被一個自己愛的人所選擇、或者自己因為成功而受到肯定,但是其他的同事還在努力當中,往往會觸發罪惡感及自責。當超越父母或同行的罪惡感產生的時候,人們會恐懼報復,就會傾向限制或違反自己的發展而行事。
此外,人們時常因為受到肯定而感到生氣,這種感受又會因為似乎非理性,而被抑制。這些感受扭曲了那些讓他們感到被愛的人,或者曾支持或肯定他們的成功的人,使得他們對這些人作出被動攻擊的行為。許多人錯誤地感覺到,正面的稱讚,是一種使他們繼續那些為他們賺得稱讚的行為的期望或要求。當人們抑制自己的正面或可愛的特點、將自己的表現貶低、潛意識地減輕或破壞他們的成功的時候,這些痛苦的感受在某個程度上會得到緩和。要從那樣的抑制模式逃出來,非常地艱難。
6. 接受被愛,激起了痛苦的有關存在的難題。
我在之前的一個作品《親密的恐懼》中寫道:「一個人在愛情關係中和另一個人親密,會讓一個人意識到生命寶貴,但最終還是要放下它。如果我們擁抱生命和愛,我們也必須面對死亡的必然性。」特別的是,被愛的經驗,使一個人更珍惜自己的生命,而預期它的結束變得很曲折。因此,人們不願經歷這痛苦的感受,反而選擇改變這些愛的交流。一個關係之中的親密時刻之後,通常接著而來的是一方或雙方都試圖減弱那次經歷,或者退到一個更安全的距離。許多人曾形容過自己在情感上或性慾上特別親密過後,感受到更加劇的死亡焦慮,也形容過在其之後以憤怒及抑制的行為應對,因而造成關係惡化。
一般上,人們創造了他們所生活的情感世界。實際上,他們試圖重建他們兒時生活過的世界,以保持心理平衡。正面的事件與處境,尤其是被愛的經歷,嚴重地打斷了這個過程。為了保持一個虛假的安全感,人們會在關係中使用選擇、歪曲及挑逗的防禦機制。第一,他們傾向選擇像他們兒時的人,因為他們對於那些符合他們的防禦的人感到更自然。第二,他們歪曲了他們的伴侶,將他們視為更像自己過去生活中的人。第三,他們試圖挑逗他們的伴侶,以引發像自己過去一樣的互動。這樣的結果,和維持快樂、滿足的關係背道而馳。
最後,大多數的人不曉得他們被愛的時候有這樣的負面反應,不理解以上所形容的動態,也不意識到自己的抑制行為,以及其對自己和親人的影響。有一個希望,就是能夠知道這些核心防禦,並且面對它們,能幫助人們從這些不利的影響解放出來。
作者註:
我無法完全涵蓋在這篇博文中的主題。這篇博文非常簡練,因此缺乏能支持的數據及更詳細的個案病史。這些問題將會在近期內有關這個主題的一本書中得到解決。
推薦閱讀:
※何謂「蘇木傑反應」?
※日本「拜鬼」中韓反應不一
※眼睛可讀心思?揭秘眼睛九大變化反應心理
※當你穿著暴露又走光的衣服,你爸媽會是什麼反應?
※准爸爸的早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