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四節陸修靜的齋醮科儀思想與道教「三洞」學說

從上面的論述可知,靈寶派的「天書觀」在其經典系列之中有相當深 厚的基礎。不過,「天書觀」只是靈寶派的重要思想之一。倘若我們沿著該 道派的歷史發展脈絡作進一步探索的話,那就會發現,「齋醮濟度」也是靈 寶派的突出思想表現。這種思想到了劉宋時期的陸修靜更有了整合與開新。 所以,當我們結合靈寶經的傳承問題考察其天書觀之後,緊接著就需要對陸 修靜的齋醮科儀思想進行討論。 "

一、陸修靜編撰齋醮科儀,九齋十二法科格的確立

魏晉南北朝道教齋醮科儀的編撰,劉宋道士陸修靜作出了傑出貢獻,成 為撰修科儀的一代科教宗師。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 人。三國吳丞相陸凱後裔,家世為南朝高門著姓。陸修靜以士族身份皈依道 門,精研道書,窮究奧旨,道風遠播。陸修靜居廬山簡寂觀修道,帝王母 後,慕其聲名,躬親問道,執門徒之禮。陸修靜是改革、整頓天師道,使民 間道教官方化的關鍵人物。

①《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8冊,第3763頁。

②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別1冊,第739—74〇頁。

③《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冊,第UT74頁。

陸修靜對齋醮科儀經典的編撰,據他在上《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錶》 中說:

自從叨竊以來一十七年,竭誠盡思,遵奉修研,玩習神文,耽味玄趣,

心存目想,期以必通,秉操勵情,夙夜匪懈,考覽所受,粗得周遍。①

可知陸修靜在較長的時間中,潛心研究科儀經典。陸修靜對天師道的改 革,最重要的貢獻是齋醮儀範的制定。據《茅山志》記載,陸修靜所著齋 法儀範達百餘卷。現知其名的有《金篆齋儀》、《玉篆齋儀》、《九幽齋儀》、 《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 〈(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古法宿啟建 齋儀》、《燃燈禮祝威儀》等。

陸修靜制定的百餘卷齋儀,其內容可分為「九齋十二法」,包括靈寶齋 九法、上清齋二法和三元塗炭齋法。陸修靜《洞玄靈寶五感文》,記十二種 齋法中之靈寶齋為:金篆齋、黃篆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自然齋、 洞神三皇齋、太一齋、指教齋。陸修靜的九齋十二法,原科儀經本似在 《無上秘要》中尚有保存。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48至卷57,收錄南北 朝道教行用的各種齋法,雖一概未著錄撰人,但從科儀編撰的實況看來,收 錄的應是陸修靜的齋醮科本。《無上秘要》卷47《齋戒品》稱「道家所 先,莫近於齋,齋法甚多,大同小異,其功德重者,唯太上靈寶齋。」?該 ·經所收錄的科儀經本,確系當時風行的靈寶派齋法。此外,可資說明的還有 一條例證:《無上秘要》卷48收錄《靈寶齋宿啟儀品》,而南宋道士蔣叔與 編撰的《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其中卷16為《古法宿啟建齋儀》,著錄為 「東晉廬山三洞法師陸修靜撰」。兩種宿啟科儀的格式,具有明顯的沿襲痕 跡,據此可推知《靈寶齋宿啟儀品》系陸修靜撰作的科本。

道教認為靈寶之教最初密而不傳,在道門中口口相授,太極仙翁葛玄始 撰成經典,「著敷齋威儀之訣,陸天師復加撰次,立為成儀」?。陸修靜作為

①《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道藏》第9冊,第839頁。

②《道藏》第25冊,第166頁。

③ 《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卷1,《道藏》第9冊,第3冗頁。

靈寶派道士,擔當制定齋儀之重任,並對齋法的要義進行理論探討。但他並 不囿於靈寶齋儀,對上清派和天師道的齋儀,也兼收並蓄,予以整理。中國 學者卿希泰認為靈寶派的修鍊方法,主要是符篆科教,「從其重視符篆科教 方面來看,它比上清派更接近於舊天師道」。張魯時期修設的塗炭齋,是一 種苦修解考度厄的方法,陸修靜改為依靈寶下元大謝清齋修設。金允中 《上清靈寶大法》卷22說:

陸君主張教法,立萬代之范模;考訂經典,別千古之真偽。身得度. 世,名列仙階。編撰科書,所存雖少,無非按據經典,參合條綱。後人 不究其源,凡有好奇尚異之事,多委之簡寂齋科。①

陸修靜所撰齋科,被後世視為齋儀之范模,考證科書之歧異,多追根溯源, 指陸修靜科本為定說。唐代杜光庭撰修齋科,亦是既考三洞經科,「又參以 陸儀為準」 ?。陸修靜整理制定科儀,以江南盛行的齋科為主,此後,靈寶 之齋大行於世。唐代道經《齋戒錄》說:

經品齋科,行於江表,疫毒銷彌,生靈乂康。自晉及茲,普蒙其福 者,不可勝紀焉。③ 5

靈寶齋法從江南逐漸推衍於全國,終使靈寶齋法大行於世。陸修靜亦曾宣 稱:「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靈寶齋。」?由於靈寶齋法佔據了主導地位,道 教行用的齋法皆以靈寶為宗,以致明代有「非靈寶不可以度人」?之說。靈 寶齋法的「有為」指它的功德,也就是齋醮的祈禳、濟度功能。據陶弘景 《真詰》記載·.齊梁之際,赴茅山崇元館學道者,居道館周圍數里,廨舍十

①《道藏》第31冊,第477頁。

②《道藏》第31冊,第475頁。

③《道藏》第6冊,第1007頁。

④《道藏》第9冊,第8M頁。

⑤ 《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23,《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版,第17冊,第1頁。 凡下同。 - 余坊,皆修靈寶齋及章符,學上清經者寥寥無幾。當時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 的鶴會,公私雲集,車有數百乘,人有四五千,道俗男女,登茅山作靈寶唱 贊,可見靈寶齋法確乎風行於江表。此亦從一側面反映出主張清修內齋的上 清派,也逐漸接受了靈寶齋法的史實。

陸修靜列舉的九齋十二法,還不是南朝行用的全部齋儀,劉宋太極太虛 真人編撰的《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列舉南朝道教行用的齋法有:

篆生朝儀、五千文朝儀、靈寶朝儀、上清朝儀、三皇朝儀、上元

齋、中元齋、下元齋、八帝齋、三五大齋、下元三十二天齋、中元請七 , 十二君齋、上元六直齋、靈寶金籙齋、黃籙齋、明真齋、三元齋、靈寶

自然齋、塗炭齋、旨教齋、靈寶五練生屍齋、五千文齋、太平洞淵五

王齋。?

南朝道教除齋儀以外,還有專門的醮請儀式,據《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卷 下記載的醮請法門有:五帝醮、七星醮、六甲醮、三師醮、五嶽醮、三皇 醮、三一醮、河圖醮、居宅醮、三五醮,前四醮是請天神,後六醮是請地 神。醮法是「內則起心,外則苦身」 ?。陸修靜編修的道經,有傳承自葛仙 公的靈寶大法舊目36卷,陸修靜制訂九齋十二法時,以靈寶齋法為主體, 但也吸納了正一派和上清派的齋法。從陸修靜撰寫的《陸先生道門科略》 看來,他對張陵正一派的科法相當熟悉,而他專門撰寫此經,可知正一科法 已在江南道教中推行。

陸修靜制訂的九齋十二法,原科儀經本已經不存,但北周道經《無上秘 要》的齋法,似乎收錄了陸修靜的科儀。《無上秘要》中有南北朝道教行用的 各種齋法的結集,其中《齋戒品》明確宣稱推崇靈寶齋,與陸修靜以靈寶齋 法為大的論點完全一致。該經首先收錄《靈寶齋宿啟儀品》,據此推測,《無 上秘要》所收錄的科儀經本,以當時風行的靈寶齋法為主,可視為陸修靜編 撰的科書在北朝的文本傳承。以下即據此分析各種科儀的思想內容。

①《道藏》第24冊,第771 —772頁。

②《道藏》第24冊,第714頁。

二、陸修靜靈寶齋法的救度思想

《無上秘要》卷53收錄《金篆齋品》,金篆齋旨在調和陰陽,救度國 王,凡遇「天有重災,國柞不安,星宿越錯,四氣失常,兵冠疾厄,帝王 不寧,毒癘流布,天人死傷」 ?,就要建金篆齋禳除災厄,安鎮國柞。金籙 齋壇場設置的燈儀,象徵照耀諸天無極世界。道教認為星宿錯行預示天地的 破壞,以致國土災危,疫毒流行,陰陽失序。金籙齋儀安置法燈,具有在長 夜中洞開九幽,使光明照徹天地的意蘊;也有使星宿複位、四時和平、天人 歡泰、國祚興隆的功能。在金篆齋儀中,臨壇法師要叩頭自克,以自縛的解 罪方式,來為國謝殃,法師東向禮拜稱:

燒香燃燈,照耀諸天,下映無極長夜之中,九幽之府,開諸光明。 以是功德,為帝王國主、君臣吏民,解災卻患。三景複位,五行順常, 兵止病癒,國祚興隆,兆民歡泰,人神安寧。?

科儀中法師啟告太上道君等神靈,說舉行金篆齋:「誠由帝主受天禪柞,總 監兆民,不能施惠,廣潤十方,使天人豐沃,興國太平。而恩無歌詠,路有 怨聲,致三景昏錯,天災流行。」?道教認為造成國土失和的原因在於帝王, 即天災實由人禍所致,此反映出魏晉南北朝亂世的情況。道教舉行金篆齋," 燒香燃燈,行道謝殃,祈願神靈護佑帝王國主、君臣吏民,使普天七世父母 免離十苦八難,上升天堂。在「三上香」的科儀程序中,要祈願帝王國主、 君臣吏民接受道法,得道之後,升人無形,與道合真。

陸修靜制定的金篆齋儀,屬於齋醮中的祈禳類法事,臨壇法師於齋壇 「披頭散髮,依訣塗炭」 ?。參加齋儀的信眾為國祈請,也要在門外「散發塗 炭陳請」?,反映出南北朝時期金篆齋的原始特色。科儀宣稱以大道救度帝

① 《無上秘要》卷《道藏》第25冊,第193頁。

②《無上秘要》卷53,《道藏》第25冊,第195頁。

③《無上秘要》卷53,《道藏》第25冊,第194頁。

④《無上秘要》卷53,《道藏》第25冊,第194頁。

⑤《無上秘要》卷53,《道藏》第25冊,第1W頁。

王國主,這是早期道教向官方正統道教轉變過程中,以齋醮科儀為國家祈禳 的時代反映。陸修靜制定金篆齋,用於為帝王國主祈請,開創了齋醮為國家 禱告的科格,齋醮這種為國家祭祀服務的功能,使道教與國家的政治需要相

適應。

《無上秘要》卷54收錄《黃篆齋品》,黃篆齋在齋醮中屬於濟度類科 儀,用於拯救九祖父母,拔度罪根,使祖先亡魂獲得開度。高功法師的祝香 文,要祈請仙官兵馬監臨齋堂,為齋主拔度九祖父母,使死魂得出長夜。科 儀中的三上香,高功法師在「祝文」中說為齋主:

t 拔度九祖父母,九幽玉匱長夜之府,死魂惡對,宿身罪根,功德開

度,建齋燒香請謝十方,願為九祖父母,拔出幽苦,上升天堂。?

開建黃篆齋的目的是救拔幽魂,使先祖魂靈離苦升天。在上十方香的儀節, 法師要代齋主祈請,請求解除祖上的罪結,這時法師長跪叩首懺悔:

九祖父母生世之日,所行元惡罪結,九幽長夜之府:魂充考撻,諸 痛備嬰;形體毀悴,苦毒難任;長淪萬劫,終天無解。今依盟真玉匱女 青太陰宮水官科品,齎黃紋之繒一百二十尺,或一十二尺,金龍一枚, 歸命西北方無極太上靈寶天尊、梵炁天君、西北鄉諸靈官,拔贖某家九 祖父母,惡對罪根。三界司算女青太陰宮水官,削除罪錄,開度窮魂, 身入光明,上升天堂。衣食自然,早得更生,福慶之門,甲得道真。②

黃篆齋科儀是祈請神仙的福佑,原赦齋主祖上所行罪負,拔度九祖囚徒死 魂,諸天星宿神開出光明,使祖宗亡魂上升天堂。

黃篆齋在祈告天界神祇以後,再行謝五嶽神的科儀,法師逐次禱告東嶽 泰山神、南嶽霍山神、西嶽華山神、中嶽嵩山神,述說齋主九祖生前觸犯五 岳山神,以致亡魂在五嶽地獄之中遭受罪考,祈請五嶽山神赦免所行罪負,

①《無上秘要》卷54,《道藏》第25冊,第198頁。

② 《無上秘要》卷54,《道藏》第25冊,第199頁。

放赦囚徒上升天堂。在「謝水官」的科儀程序中,法師稱齋主九祖觸犯三 河、四海、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河伯河侯河掾水府諸靈官,以致魂魄備受塗 炭之苦。所以建齋燒香,祈求水官原赦所行罪負,使囚徒脫離寒鄉長河之 責。黃篆齋謝十方的科儀,是通過上十方香來象徵表達,以表示先降十方真 炁,然後再禮日月星三光、五嶽、水府、經寶,這是與其他齋儀不同之處。 黃篆齋的儀節,主要是向天、地、水神靈仙官的禱請,祈求神靈解除齋主九 祖生前的罪負,免受地獄考責的苦楚,最終使齋主得道,進入與神靈合真的 境界。

南宋流布的《無上黃篆大齋立成儀》,實際上是由張萬福補正,李景祈 集定,留用光傳授,蔣叔與編次,其保留了早先的基本內容,從中亦可以看 出陸修靜黃篆齋儀的思想。宿啟建齋儀被稱為齋法之祖,是三天三夜黃籙齋 的初夜宿啟儀式。建黃篆齋要先行宿啟儀式,在建齋日的子時(夜裡十一 點至一點)舉行,然後到建齋日的早晨,才舉行正齋的早朝儀式。黃篆齋 宿啟建齋儀上啟太上無極大道等神靈稱:

臣等幸以宿緣,生逢大化,九天之劫,延及今身。三寶開圖,三乘 御運,真經演教,大道垂科,秘籙靈文,和天安地。上保國祚,下濟存 亡,得以凡微,授傳真品。而受法之日,盟告三官,救物度人,立功為 本。是宜弘宣秘妙,開化未聞。? "

緊接著的「宣詞」儀式,稱齋主九玄七祖:「生世之日,罪惡難稱;死人地 獄,終天無解。願祈恩霈,開濟存亡,懺謝玄真,披解宿對,上資家國,下 佑群生。」?這裡啟建黃篆齋的目的是要使「生者見道,身脫八難;死者歡 樂,飲食天堂」 ?。宿啟儀要由高功選舉都講、監齋、侍經、侍香、侍燈等 法師,此儀格稱為「詮舉六職」,陸修靜制訂的靈寶齋儀,是在禮十方之後 舉行說戒威儀,然後選舉主持正齋的臨壇法師,此科儀為登齋威儀。宿啟儀 還要行宣禁威儀,即宣說齋壇戒律36條,律條是根據靈寶科玄都律而制訂 的。道教認為齋法清虛,威禁至重,只有受持清戒,才可以臨壇修齋,不守 戒律則齋者精誠不至,修齋就不會有福應。道教認為建齋之時,四天帝王、 天真上聖等神靈會降臨壇場,觀察建齋者的誠意。因此制訂壇場齋戒的戒 律,以神靈之力開啟罰糾之門,使守齋者知過而能悔改。戒律作為齋壇行用 的科格,是道教神仙思想在齋醮中的反映,道教宣揚神仙的靈力,可以為齋 者落罪名於既往,延福祉於將來。

《無上秘要》卷51收錄《盟真齋品》,卷末著錄此科儀出《洞玄明真九 幽玉匱罪福緣對拔度上品經》,可知盟真齋即明真齋。明真齋用於齋者的修 身,可以拔度先祖九幽之魂。南宋呂元素《道門定製》,說盟真齋用於宗廟 遷拔及臣下拔亡。舉行明真齋的功德,是為了拔贖開度死魂,使沉淪於長夜 九幽之中的亡魂,可以身人光明,更生福門。明真齋要在齋者家中設置一長 燈,上面點燃九盞燈火,象徵上照九玄諸天福堂,下照九地無極世界。

明真齋對亡魂進行開度,是以天尊命飛天神人向亡魂講經,科儀經 文稱:

說經時,諸天日月星宿朗曜,普照九地無極世界。長夜之府,九幽 之中,長徒餓鬼,責役死魂,身受光明,普見命根。於是自悟,一時回 心,咸使思善念、還福門。五苦解脫,三途蒙遷,宿對解釋,地獄

寧閑。?

舉行明真齋,是祈求神仙護持,使齋主祖先死魂獲得解脫,通過明真齋法的 開度,使「死者長樂,生世蒙恩,天下太平,道德興隆」?。道教認為明真 齋用於正天分度,調治陰陽,辟除凶災,開度飛爽,人天獲慶,生死承恩, 感應諸天,在這些方面的濟度功能為第一。明真齋歸命十方天尊,最後禮拜 東南下方無極靈寶天尊等神靈,懺悔先主生前所犯天禁地忌,罪惡纏綿,所 以燒香燃燈懺謝。科儀以太上大道君的口吻,宣說「善惡報應,苦樂不同: 善者歡泰,逍遙無窮;惡者塗炭,流曳八難」。祈求「光明普照長夜之府,

① 《無上秘要》卷51,《道藏》第25冊,第187頁。

② 《無上秘要》卷51,《道藏》第25冊,第丨88頁。

九幽地獄,解出幽魂,罪根散釋,三官九署,不見拘閉,開度升遷,得入福 堂,去離惡道」?。明真齋仍將能夠得道,進人與道合真的境界,作為齋者 的終極追求。

《無上秘要》卷52收錄《三元齋品》,三元齋用於向天地水三官謝過, 在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舉行,是道教常行的三元齋會的儀 式。科儀中行齋道士自稱靈寶弟子,可知三元齋是靈寶派行用的齋法。三元 齋在早晨、中午、夜半三時行道,齋者沐浴身形,燒香行道,通過存思的方 式,向神靈懺悔自己所犯罪過。三元齋屬於清齋,道教認為清齋義靜精思; 悔罪燒香禮拜,是成就仙道的重要方法。道士在三元日向神靈懺悔所犯罪 過,這源於道教的三元日神靈要降臨信眾家中,考校信道者功過的教義思 想。齋儀中行齋道士向無極天尊等神靈謝過說:

臣生長流俗,五神諍競,塵深罪穢,永不自覺,與罪同長,山海彌 積。前生至今,不知緣來,凡以幾劫,逮及今日,罪結天地,在何薄目 為三官執舉,拘逮地役。雖自修厲,而無感徹,真靈不降,眾魔所伐。 致思念不專,五神飛越,常恐一旦歸命幽壑,彌淪萬劫,終天無拔。謹 以三元大慶吉日,清齋燒香首謝,前身及得今日,積行所犯、天所不 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億罪兆過,觸犯三元百八十條,三 官九府百二十曹陰陽水火左右中宮考吏之罪。?

道教認為有罪之人,將會被書名地簡,記錄在黑簿之中。所以要祈求神靈拔 度罪根,度上南宮左府長生青錄之中。守齋道士要向十方神靈懺悔,列舉不 遵科法犯下的罪過。這些罪過是:

欺師罔道,穢藉天經,竊盜聖文,改易靈音。宣傳正法,貪利入 身,私相化授,五帝無盟,謀圖反逆執行,不忠、不慈、不孝、不愛、 不仁,上逆君父,下殺眾生。掠奪人物,淫犯他妻,骨肉相加,門族交

①《無上秘要》卷5丨,《道藏》第25冊,第丨88頁。

②《無上秘要》卷52,《道藏》第25冊,第189—190頁。

通,嫉妒勝己,爭競功名。口是心非,攻擊賢人,飲酒食肉,濁注五 神。罵詈咒詛,自作無端,八齋吉日,喜怒無常。輕孤藉寡,棄薄老 人,凌踐貧窮,逐寵豪強。諸如此罪,不可勝記。①

以上罪過都是道教戒律所禁止的。在南北朝道教的老君180戒中,幾乎囊括 了以上內容。所以道士在謝過中自稱觸犯「三元百八十條」。由此看來,道 士平時在修持中違犯戒律的罪過,可以在三元齋會中懺謝,祈求神靈的解 救。道士通過清齋的方式,精思自己的罪根,以叩頭自搏的悔罪方式,神形 同苦,赤誠謝過,以感徹諸天神靈,使「三元削罪於黑簿,北帝落死而上 ^生;三官保舉於學功,太玄記錄於上仙」?。三元齋法有廣泛的救拔功能, 凡道士的修身,祈年羽化,開度七祖,首罪三官,削死上生,延期保命,無 論對人對己,都是最首要的科儀。

《無上秘要》卷49收錄《三皇齋品》,是祭祀天皇、地皇、人皇的朝 儀,可用於為一切生者死者赦除積罪,消釋在陰間受到的考訟。道教修洞神 三皇齋,儀式以精簡為上。要在齋壇四方各列九燈,以法象三十六天。科儀 經文稱:「三皇安業,則天和地朴,紀綱陰陽,維制鬼神。」③三皇齋以酌酒 祭拜的方式,先後祈告天皇、地皇、人皇,祈求三皇真君營護,消釋1200 條犯逆天象、地氣、人倫的愆失,除愈齋者疾患,使身體輕強,度脫災厄。 然後祈告東、南、西、北等九天帝王神君,為齋者消釋諸種疾病災厄。齋者 上啟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皇玉君、九老仙都等神靈說:

某甲氣命單危,兼多疾厄,夙夜憂惶,肝心震越。伏見玉皇寶齋上 籙,有析謝之篇;仙都內訣,處禮醮之典。此法雖曰高妙,而不限貴 賤,可以救解災患,延降福祉。臣謹率道士弟子如幹人,沐浴玄雲之 水,使身神澡練;割遣餚糧之味,令腑臟馨潔。?

① 《無上秘要》卷52,《道藏》第25冊,第190頁。

② 《無上秘要》卷53,《道藏》第25冊,第193頁。

③ 《無上秘要》卷49,《道藏》第25冊,第H5頁。

④ 《無上秘要》卷49,《道藏》第25冊,第H8頁。

科儀祈請神靈遷拔七祖父母亡魂苦爽,使解脫牢檻,還居福堂。祈請神靈敕 命天官吏兵,誅卻精祟,消絕鬼殃,蕩滌妖邪,宣布正氣。三皇齋反覆祈告 的是:使齋者長生度世,得為種民。三皇齋的鎮壇靈文是三皇真文,此三皇 文被道教認為是具有強大功能的符書。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遐覽》就 說:「家有《三皇文》,辟邪惡鬼、瘟疫氣、橫殃飛禍。若有困病垂死,其 信道心至者,以此書與持之,必不死也。……道士欲求長生,持此書入山, 辟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皆不敢近人。」?在三皇齋儀式中,三皇文由太玄仙 都的九老仙都君護衛。三皇齋儀以西城真人王君的口吻,為洞神三皇弟子說 13禁戒,認為禁戒是輔身之良方,學道者以禁戒為鎧甲,「雖入三軍,矢刃 不能傷;雖處世間,災禍不得入」?。

三、陸修靜對靈寶齋法要義的闡釋

陸修靜撰《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在該經的《爝光齋外 說》,闡釋靈寶之義說:

靈者,神也。微妙之功出於思議之表,變化無窮,故謂之靈也。寶

者,一也。是三才所得而清寧貞也。既不可失,故謂之寶。③

「靈寶」一詞,首見於《太平經》,東漢時有稱為「靈寶」的經訣或靈符之 類出現。?陸修靜以易學的三才說來闡釋靈寶之要義,其思想框架可溯源於 《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 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⑤依據「三才」 之理,陸修靜力圖展示「靈寶」所匯聚的天、地、人對應的旨趣,他以推 崇靈寶齋法為己任,認為「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靈寶齋。靈寶之文是天

①《道藏》第28冊,第2訂頁。

② 《無上秘要》卷49,《道藏》第25冊,第1"76頁。

③《道藏》第9冊,第821頁。

④參見卿希泰:《〈靈寶經〉的出現與繁衍和靈寶派的形成初探》,見《道教文化新探》,成都:四 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169頁。

⑤ 《周易正義》卷8,《十三經註疏》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第90頁。

地之元根,神明之戶牖,眾經之祖宗,無量大法橋也」。?靈寶齋法是用禮 拜、誦經、思神的方式,來達到洗心凈行、心行精至的目的。他由靈寶之義 論及靈寶自然無上齋的功能,靈寶齋法可以周濟五道,度脫一切,絕滅生 死,超逸三界。陸修靜以法燭喻指齋法的要義,法燭的具體內容,包括宿啟 說一章,六時行道說六章,三時思神說三章,他在《法燭敘》中論法燭說:

燭者,有光之物,佐月輔日,開昏朗暗,用其明得有所見也。邪曲

無法,則無以自正;用法無明,則莫見得失。欲正不可無法,用法不可

無明。?

道教齋壇設置的燈燭,象徵用光明照徹幽暗。這裡所謂的法燭,則具有以光 明自觀得失的意蘊,是齋醮時應遵守的要義。陸修靜法燭說的內容,出自 《太上洞玄靈寶法燭經》。在道教早期的齋醮中,修齋不解齋法,或解齋法 不識齋體,或識齋體不達齋義,或達齋義不得齋意,這是在部分臨壇法師中 存在的現象。陸修靜針對道門中的這種情況,論述了齋法中神與氣的關係, 認為萬物以人為貴,人以生為寶,而神氣之在人身,決不可須臾失去,神去 則氣亡,氣絕則身喪。齋法中的思想役心,念御有以歸虛,能靜能虛則與道 合。他引用嚴君平《道德旨歸》「虛心以原道德,靜氣以期神靈」?,來論述 修齋直的旨意,是要達到無欲以靜,天下自正。舉齋道士若能虛心奉受道 法,則有望睹見大道之門。這涉及齋法中的神氣形之道,《太上洞玄靈寶法 燭經》說:神因氣而立,氣因神而行,形因神而存,神因形而藏;神逝則 氣散,氣散則形亡,能夠養神、養氣、養形,三者和而相得,乃能長生。神 氣形兼備為立人之道,此道也就是齋醮中的齋意。

陸修靜還論述了道、德、經三者的關係。他將三者闡釋為:道是至理之 目,而德就是順理而行,經是通過的路徑。認為人學道,就要依法尋經,行 善成德,以至於道。這裡的法指齋法,行用齋法就是作功德。老子《道德 經》有「三生萬物」的思想,陸修靜將三比附為道、德、仁,來論證三合

①《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第頁。

②《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第822頁。

③《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第幻2頁。

成德為道。他認為仁是一,行功德是二,德足成道是三,三事合就可以 得道。

陸修靜編《上品十戒選署禁罰》,是洞玄靈寶齋的授戒科儀。認為修齋 求道須一心請奉十戒,齋者能夠長齋奉戒,自然可以度世。陸修靜所謂的 度,是使生者見道,身脫八難;死者歡樂,飲食天堂。他說大道用戒律經文 度人身,人身既度,上與道同。得道在方寸之間,因此精行持齋奉戒,要求 達到內外清虛的境界。奉行戒法是行智慧之便,拔生死之難,絕一切之想, 就無為之地。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論齋法的功能說:

夫感天地,致群神,通仙道,洞至真,解積世罪,滅凶咎,卻怨 家,修盛德,治疾病,濟一切,莫過乎齋轉經者也。夫齋直是求道之 本,莫不由斯成矣。此功德巍巍無能比者,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國寧 家,延年益壽,保於福祿,得無為之道;下除宿愆,赦見世過,救厄拔 難,消滅災病,解脫死人憂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

這裡的齋直即指祭祀的齋法。道教認為治人當先治身,正人當先自正,而治 身正心就離不開齋直,齋是齊人蔘差之行,直是正人人道之心。齋的本義就 是使人念凈神靜,齋醮時的誦經是齋法的內容,誦經可以響徹九霄,通神達 靈,「非天下之至善,莫能致焉;非天下之至信,莫能請焉;非天下之至 精,莫能奉焉;非天下之至才,莫能行焉」?。齋法至精,威禁甚嚴,齋者 恭對神靈祈禱,應該是「戰戰兢兢,如履冰谷,肅肅慄慄,如對嚴君」 ?。 而不識齋意的人貴華賤實,以動求福,舍己就物,而脫離了福在於靜、命在 於我的本質。道教認為清凈為天下正,齋的本義就是清凈,使人摒除雜念亂 想,保持淡泊虛無的心境,如此念道存神,才能使天人感應,除災降福。陸 修靜認為齋法是「因事息事,禁戒以閑內寇,威儀以防外賊,禮誦役身口, 乘動以反靜也」?。陸修靜認為齋法之道的要義是清凈,清虛為本,恬靜為

①《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第824頁。

②《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第824頁。

③《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第826頁。

④《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第幻2頁。

業,謙卑為本,恭敬為事。

陸修靜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本是《論語》中孔子的話,但 儒家的天道在這裡已衍變為道教之道。道客觀地自存於天地之間,需要信道 者去弘揚。陸修靜強調「人能弘道」,是道教以人為主體性原則的反映。其 實齋醮就是弘道的行為,齋醮的弘道就是濟度一切,這就是陸修靜所總結的 齋醮的功能。在後世齋醮科儀的科書中,這句話是頻繁出現的語彙。

四、陸修靜與道教「三洞」學說

陸修靜除了在齋醮科儀方面有獨到思想成就之外,在道教經書傳承與整 理方面也作出重要貢獻,其中最具影響的就是奠定了「三洞」學說。

有關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外學者曾不斷進行 討論。陳國符《道藏源流考》第一部分《三洞四輔之淵源及傳授》,分別研 究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太玄經、太平經、太清經、正一經的淵源及傳 授問題。陳國符先生認為東晉葛洪撰《抱朴子內篇》尚未有三洞之稱,至 劉宋陸修靜總括三洞,「三洞經之名,實昉於此」?。潘雨廷提出要「認識三 洞四輔的結構,方可認為已認識道教的綱領」 ?。王承文致力於古靈寶經的 研究,他認為晉末南朝天師道經典中「三洞經書」的思想來源於古靈寶經, 道教「蘭洞」學說對於六朝隋唐道教的整合與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 指出中古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和演變,關係到道教經教體系的形成。? 王宗昱《三洞緣起》一文,對三洞的起源也進行了專門研究。?

日本學者福井康順認為,三洞學說是陸修靜所創。?日本學者吉岡義豐 則認為「三洞」學說形成在《抱朴子內篇》至陸修靜期間,即大致在公元 320年到420年的100年間,陸修靜則是集三洞說之大成者。?日本學者小

①《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道藏》第9冊,第824頁。

②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 一2頁。

③潘雨廷:《南北朝道教與「三洞四輔」》,《宗教學研究》1988年第1期。

④參見王承文:《道教「三洞」學說的思想淵源》,《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4期。王承文:《敦 煌古靈寶經與道教「三洞經書」和「三乘」考論》,《敦煌學輯刊》2003年第1期。

⑤參見王宗昱:《三洞緣起》,《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

⑥參見〔日〕福井康順著:《道教之基礎研究》,東京:書籍文物流通會1汜8年版,第134 — 213頁。

⑦ 參見〔日〕吉岡義豐著:《道教經典史論》,東京:道教刊行會1955年版,第25—28頁。

林正美認為「三洞」觀念的出現,與「仙公系」所代表的天師道中的「三 洞派」有關日本學者大淵忍爾、美國學者柏夷(StepherR. Bokenkamp), 在其論著中都涉及道教三洞問題的討論。?本節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思想 史的角度對三洞學說的產生及影響進行研究。

1.道教三洞學說的產生與道教經教體系的形成

道教的三洞學說見於劉宋陸修靜撰《三洞經書目錄》,但原經已佚。好 在後人尚有論及或徵引,故而得以窺其一斑。如唐代道士孟安排《道教義 樞》卷2《三洞義》中說:

又序三洞經者,其卷數題目,具如陸先生《三洞經書目錄》、孟法 師《玉緯七部經書目》、陶隱居《經目》、《太上眾經目》、《三十六部 尊經目》等所明。?

《三洞經書目錄》編撰於泰始七年(471年),該經將道教經書分為洞真、 洞玄、洞神三部分,由此三洞經成為最早的道教經書總目。三洞經又稱為三 洞真經、三洞真文、三洞寶經、三洞大經、三洞玄經、三洞尊經、三洞神 經、三洞大法、三洞天書、三洞之教、三洞太真道經、太上三洞寶經等。三 洞經被譽為道教的綱紀,是道教教義思想的縮影。陸修靜以三洞方式對道經 分類,蘊涵著道教的宗經崇聖思想。

關於三洞經的含義,南北朝道經《上清太上開天龍嬌經》卷1《黃帝請 問寧君訣第一》說:「洞通無礙,名為三洞。」?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6

①參見〔日〕小林正美著:《六朝道教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90年版,第138—188頁。

② 參見〔日〕大淵忍爾:《道教及其經典——道教史研究之二》,東京:創文社1997年版,第 頁。〔美〕柏夷:《靈寶經的來源》,斯特里克曼主編:《密宗與道教研究——斯坦因紀念專號》

第 2 卷,布魯塞爾:1983 年版 D Stephen R. Bokenkamp, Sources of the Ling-pao Scriptures,"" In

M. Strickaman ed,aW raoisf Studies Honour 〇/ 尺.A. Steh,vol. 2. Brussels. 1983.)〔美〕柏夷 (Stephen R. Bokenkamp):《陸修靜、佛教與第一部道經總目》,Patricia Ebreyed主編:《中國六朝思想與 行為的特質》,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Stephen R Bokenkamp, 「LuAVuyi/ig, cmd

the First Daoist Canon,In Patricia Ebreyed, Dimens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in Six Dynasties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③《道藏》第24冊,第812 — 813頁。

④《道藏》第33冊,第731頁。

《三洞並序》引《道門大論》說:「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 三,故云三洞。」①《太平經》卷41《佚古文名書訣第五十五》解釋「洞」 字說:「洞者,其道德善惡,洞洽天地陰陽,表裡六方,莫不響應也。」?唐 代道士孟安排《道教義樞》卷2《三洞義》說:「稱洞者,以通同為義。」? 該經解釋洞真、洞玄、洞神的真、玄、神之義,認為三名是互通的^《雲笈 七籤》卷6《三洞並序》引《本際經》說:「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義相 通。」?唐代僧人玄嶷《甄正論》卷上釋道教之「洞」說:「洞者,洞徹明 悟之義。」?按南北朝道經《洞真太上倉元上錄》的解釋,道教三洞有「洞 達相通」的含義。?

關於陸修靜編撰三洞經的史實,我們從史籍道經中還可尋見一些蹤跡。

7〈雲笈七籤》卷4收錄陸修靜撰《靈寶經目序》,當是他編撰三洞經過程中 整理靈寶經的撰著。法國漢學家馬伯樂(Henri Maspero, 1883—1945年) 在1940年撰《公元初幾個世紀的道教研究》中,指出陸修靜撰《靈寶經 目》尚保存在敦煌遺書唐代抄本中。? 1974年,日本道教學者大淵忍爾對敦 煌文書P. 2861號和P. 2256號進行拼合及研究,大體恢復了長久佚失的陸修 靜《靈寶經目》。?梁陶弘景《真浩》卷20《翼真檢》載:

楊書《靈寶五符》一卷,本在句容葛粲間。泰始某年,葛以示 陸先生,陸既敷述《真文赤書》、《人鳥》、《五符》等,教授施行 已廣。?

①《道藏》第22冊,第31頁。

②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I960年版,第87頁。

③《道藏》第24冊,第812頁。

④《道藏》第22冊,第31頁。

⑤《大正藏》第52卷,第561頁。

⑥參見《道藏》第33冊,第585頁。

⑦馬伯樂:《道教與中國宗教》,波士頓:馬薩諸塞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15頁。(Henri Maspero, Taoism and Chines Religion. Bost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1, p. 315.)

⑧ 參見〔日〕大淵忍爾著,劉波譯:《論古靈寶經》,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13輯,北 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

⑨ 《道藏》第2〇冊,第6〇6頁。文中陸修靜撰述的《人鳥》,即《人鳥山經》,又名《洞真太上倉 元上錄》;《五符》即《靈寶五符》。

史稱上清派佘師楊羲曾將《靈寶五符》傳句容葛粲,葛粲傳陸修靜,陸修 靜傳許翗,許翗又傳孫許度。

陸修靜不僅整理洞玄部的靈寶經,同時還整理了洞真部的上清經。宋張 君房《雲芨七籤》卷5《宋廬山簡寂陸先生》載:

先時,洞真之部真偽混淆,先生刊而正之,涇渭乃判。故齋戒儀 范,至於今典式焉。① "

陸修靜在江南還得到三皇文的傳授,因此他具備系統整理三洞經書的條件。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6《三洞品格》引《序目》,記述東晉鮑靚曾得 《三皇文》,後鮑靚將此經傳授葛洪。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6《三洞品 格》引《三皇經序》說:

鮑君所得石室之文與世不同,洪或兼受也。陸先生時所得,初傳弟 子孫游岳,有四卷而已。孫後傳陶先生,先生分析支流,稍至十一 卷耳。?

說明《三皇經》在江南曾有葛洪、陸修靜、孫游岳、陶弘景一系的傳承。

陸修靜作為南朝道教改革的一代宗師,通過對道教三洞經書的系統整 理,建構起影響深遠的三洞經學說。但我們知道三洞經並非陸修靜的首創,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洞」一詞已頻繁出現。王承文認為在敦煌本《靈寶 經目》所著錄的一批東晉末年的靈寶經中,已有相當完整的「三洞」思 想。?東晉道經《太上洞玄靈寶赤書玉訣妙經》卷下有「上清金書三洞寶經 紫文丹章五帝赤書靈寶洞玄五篇真文」?之語。南朝梁陳道經《洞玄靈寶玉 京山步虛經》說:「玉清上道三洞真經神真寶文金書玉字鳳篆龍編,並還無

①《道藏》第22冊,第27頁。

②《道藏》第22冊,第35頁。

③參見王承文:《道教「三洞」學說的思想淵源》,《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4期。

④《道藏》第6冊,第203頁。

上大羅天中。」①敦煌文書P.2356、2403、2452號《靈寶威儀經訣上》,是 一部已佚古靈寶經的殘抄,在敦煌本《靈寶經目》中,著錄為《太上太極 太虛上真人演太上靈寶威儀洞玄真一自然經訣》,敦煌文書P. 2356號論述 人生「八難」,其中第七難為:「得見洞真、洞玄、洞神太上三洞寶經,宗 奉讀誦,供養燒香難也。」該經所闡述的「八難」亦見於北周道經《無上秘 要》卷7,經末註明出自《洞玄自然經訣》。《無上秘要》卷7的《洞玄自 然經訣》,當與敦煌文書P. 2356號為同一經書的不同傳本。

南北朝道經《太上正一法文經》說:「寫三洞眾經一部」,「轉讀三洞一 切眾經「能誦三洞大經,福降無窮矣」。?《太上洞淵神咒經》卷2《遣鬼 (品》說:「今有三洞經出,不知受之。」「三洞久布,不知求受。」「不信三 洞,不肯受道。」「自今三洞流布,真人悉受。」「道士之法,以三洞為 先。」?《太上洞淵神咒經》卷3《縛鬼品》說:「奉三洞之經者,自得上仙 耳。」④《太上洞淵神咒經》卷7《斬鬼品》說:「三洞流演中國之中。」⑤ 《太上洞淵神咒經》卷9《殺鬼品》說:「三洞大經,無不備足。」「道士求 仙,受三洞之要,勸人受之。」?《太上洞淵神咒經》卷10《殺鬼品》說: 「令受三洞經者,皆悉先身有福,緣應上仙。」?《太上洞淵神咒經》前十卷 成書早於陸修靜時期,說明東晉時期三洞經已有泛指道經之意。?

在元嘉十四年(437年)撰寫的《靈寶經目序》中,陸修靜曾自稱三洞弟 子。大致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與三洞經的流播相對應的是,三洞弟子、三洞法 師的稱號也頻繁出現。道經宣稱靈寶派祖師葛玄為三洞大法師,說他是因太極 真人徐來勒的保舉而有此稱號。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37《授道德五千文儀

①《道藏》第34冊,第6乃頁。

②《道藏》第28冊,第411 一丨2頁。

③《道藏》第6冊,第6、7、9頁。

④《道藏》第6冊,第10頁。

⑤《道藏》第6冊,第23頁。

⑥《道藏》第6冊,第33、M頁。

⑦《道藏》第6冊,第35頁。

⑧六朝道經《太上洞淵神咒經》自第二捲起多次提到三洞、三洞法、三洞法師,《太上洞淵神咒 經》卷2和卷4分別提及東晉後期的殷仲堪、支道林,因此可以確定此兩卷問世不會早於東晉末年。道 教學界普遍認為《太上洞淵神咒經》不是成於一時,而是以前十卷為原始部分。 品》引古靈寶經《仙公請問經》,有「太上靈寶無上三洞弟子某岳先生」①的位 號。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38《授洞神三皇儀品》引劉宋道經《明真 經》,有「太上靈寶無上三洞弟子某岳先生」?的位號。北周道經《無上秘 要》卷37《授道德五千文儀品》的師徒盟文,有「詣某郡、某州、某縣、 某鄉、某里三洞法師某岳先生某甲,求受《道德》五千文的記載。

陸修靜收集江南流傳的《上清》、《靈寶》、《三皇文》經書,整理編撰 成《三洞經書目錄》。大致洞真部為《上清經》系,洞玄部為《靈寶經》 系,洞神部為《三皇經》系,如此將上清、靈寶、三皇三個系統的經書總 括「三洞」之中。按照道經中宣揚的經書神靈降授說,《上清經》是玉清境 洞真教主天寶君所出,《靈寶經》乃太清境洞玄教主靈寶君所出,《三皇經》 為太清境洞神教主神寶君所出。劉宋道經《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 就說:「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神寶君者則 洞神之尊神」。?古靈寶經《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說:「玉清上道,三洞 神經,神真虎文,金書玉字,靈寶真經,並出元始處,於二十八天無色之 上。」?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7引古靈寶經《仙公請問經》說:「《道 德》上下經及洞真玄經、三皇天文、上清眾篇詠等,皆是太上所撰。」?道 教宣稱三洞真經是無上大羅天中玉京玄都的秘藏,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 尊神所撰寫,是從天界下降人間的天書玉篆神真文字。六朝道經《靈寶赤^ 書五篇真文》、《大梵隱語》等,不乏對「天文」、「天書」下降的渲染描 述。在道教三洞宗元的神靈降授經書說中,陸修靜的三洞經屬於天界已降之 經書,此外有許多三洞經卷秘藏在玉京玄都三十三天,還尚未應運而盡降於 世間。道經中多有元始天尊顯跡,演化三洞、三境、三界、開化人神之創世 的記載。由此道教的三洞經書被神秘化,通過神授經書說建構起道教的經教 體系,並成為後世道教神學的典型範式。

①《道藏》第25冊,第1乃頁。

②《道藏》第25冊,第127頁。

③《道藏》第25冊,第I24頁。

④《道藏》第5冊,第843頁。

⑤《道藏》第1冊,第804頁。

⑥《道藏》第22冊,第42頁。

東晉道經中的三洞之說,還與《三皇經》的記載有關。北周道經《無 上秘要》卷6《帝王品》托黃帝之口吻說:「三皇者,則三洞之尊神,大有 之祖氣也。」?此語引錄自《三皇經》,該經論說天皇、地皇、人皇是三洞之 尊神,也是劉宋道經《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所謂的天寶君、靈寶 君、神寶君。《道教義樞》卷2《三洞義》引《序目》說:「小有《三皇 文》,本出大有,皆上古三皇所受之書。」?《三皇文》分《天皇》一卷、 《地皇》一卷、《人皇》一卷,是借天地人三皇名義頒發的天書,被視為可 以召劾鬼神的利器。東晉葛洪《抱撲子內篇·遐覽》說:

道書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家有《三 "皇文》,辟邪惡鬼、瘟疫氣、橫殃飛禍。?

《三皇文》在社會上一直流傳,其本文雖未見載於《正統道藏》,但劉仲宇指 出寧全真《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262收錄的《三皇內文》,明周思得《上清靈 寶濟度金書》卷32收錄的《三皇內秘隱文》,就是宋元明時期社會上流播的 《三皇文》經本,亦可見明代前期《三皇文》猶有不同傳本可資校勘。④

其實陸修靜所提出的三洞學說,直接來源於漢末魏晉道教的《三皇 文》。北周道經《無上秘要》卷6《帝王品》引《三皇經》說:「故三元凝 變,號曰三洞。」?《三皇經》的初傳者是三國的帛和,至東晉鮑靚時已在江 南廣為流播。《三皇經》立三元凝變為三洞之說,對陸修靜以三洞整理編撰 江南道經有啟示意義。總之,陸修靜的《三洞經書目錄》,取則於《三皇 經》的三洞分類方法。雖然陸修靜的《三洞經書目錄》佚失已久,各洞的 具體經目已不得而知,"但其內容無疑包括上清、靈寶、三皇三個系統的經 書。由陸修靜奠定的三洞經分類及其學說,在中古道教史上產生了深遠影 響,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9引東晉劉宋道經《太上玉經隱注》說:

①《道藏》第25冊,第19頁。

②《道藏》第24冊,第814頁。

③《道藏》第28冊,第2幻頁。

④參見劉仲宇:《〈三皇文〉新探》,《中國道教》1993年第2期。

⑤《道藏》第25冊,第19頁。

此三洞經符,上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

三洞被認為是道教的主經,因此道士歷來都崇重三洞經書。東晉道經《太 上洞玄靈寶本行宿緣經》說:「宗三洞玄經,謂之大乘之士。」?宋鄧牧《大 滌洞天記》卷下《演教堂記》就說:「指三洞十二部為教母,綜五笥七千笈 為道樞。」③與三洞經相應的還有「四輔」經書,三洞四輔將道教各派經典 囊括其中。《道教義樞》卷2《七部義》引《正一經圖科戒品》說:

《太清經》輔洞神部金丹已下仙品,《太平經》輔洞玄部甲乙十部 已下真業,《太玄經》輔洞真部《五千文》已下聖業。正一法文宗《道 德》,崇三洞,遍陳三乘。④

盧國龍認為在道教三洞經教體系里,《正一部》經書實際佔有特殊的地位。 三洞四輔七部道書體制的建構,以三洞經書各有其經德,依次修持可由仙達 真進而成聖,但最終必歸於「正一」之理,《正一部》是對各部各派道法的 總結和概括,也是各家各派學說殊流同歸的終極目的。?

陸修靜整理的三洞經傳世後影響深遠,在相當長的時間中成為道教經書 的判教標準。隋唐之際問世的《太玄真一本際妙經》,以元始天尊之口 吻說:

若有經文具十二印,應三洞者,是名正經。自此之外,皆名邪法, 不可受持<>?

在南北朝時期的佛道論衡中,道教的三洞因為是經教根本之所在,遂成為佛

①《道藏》第22冊,第56頁。

②《道藏》第24冊,第頁。

③《道藏》第18冊,第158頁。

④《道藏》第24冊,第815頁。

⑤參見盧國龍:《〈道藏〉七部分類法源考》,《中國道教》1991年第3期。

⑥《道藏》第24冊,第658頁。

教人士論辯指斥的目標。東晉釋道安《二教論》最初承認「老經五千最為 淺略,上清三洞乃是幽深」?。北周天和五年(570年),甄鸞向周武帝上 《笑道論》三卷,論辯的目標直指道教的三洞學說。直到元祥邁《辯偽錄》 卷第一《老子出靈寶三洞偽》還說:「擬三界而立三清,仿三大而立三洞, 虛勞紙墨,妄飾詞章。」?唐代僧人玄嶷《甄正論》卷上論說道教三洞,則 較少運用攻擊指斥之詞,稱「習此三經,明悟道理,謂之三洞」?。大約在 唐代道教的三洞之說已深入人心,唐代帝王從李世民開始,就紛紛接受道教 的三洞法篆,唐代的道書總集也名為《三洞瓊綱》,因此佛教人士對三洞的 評價也一度有所改變。

2.三洞學說的思想意義及其歷史影響

劉宋陸修靜總括提出的三洞學說,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後 世道門人士將陸修靜三洞學說的思想,概括提煉而稱之為道教三洞宗元,由 此道教構建起以「三洞宗元」為信仰的經教體系。道教的經法宗元於三洞, 三洞成為道教經教體系的基礎。我們知道「三」在中國文化中被視為聖數, 這種「三」為聖數的觀念直接影響到道經的分類,道教以聖數「三」來建 構和整理三洞道經,有以聖數「三」的崇高、神聖來表達宗經崇聖的寓意。 道教教義思想的三元、三氣、三天、三才、三寶、三清,甚至具有佛教色彩 的三乘的借用,都是以「三」為聖數觀念在道經撰寫中的反映。三洞的思 想要義是三洞宗元,從隋唐道經《洞玄靈寶玄門大義》,唐代孟安排《道教 義樞》,唐代道經《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對道教三洞思想都有不同角度的 闡釋,至宋張君房編撰《雲笈七籤》吸納上述道經之說,更明確提出《道 教三洞宗元》的經題。、《雲笈七籤》卷2、卷3都有《道教三洞宗元》,以 不同卷帙的《道教三洞宗元》,來分別闡述三洞宗元的思想要義。李養正先 生也將三洞宗元論,列人道教義理之學的天道體系之中。?

道教「三洞宗元」的理論宣稱「道」氣衍化為三元,由三元變化為三

①釋道宣:《廣弘明集》卷8《明典真偽十問》,《大正藏》第52卷,第141頁。

②《大正藏》第52卷,第755頁。

③《大正藏》第52卷,第561頁。

④參見李養正:《道教義理之學的基礎、結構、樞論與亮點——〈道教義理學綜論〉之一章 (四)》,《中國道教》2006年第3期。

氣,再由三氣化生萬物。唐代道經《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說:「尋道家 經誥,起自三元,從本降跡,成於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會。」①道教所 謂的三元,按隋代道經《洞玄靈寶玄門大義》的解釋,為第一混洞太無元, 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道教又將三元與三炁聯繫,三炁為混洞 太無元高上玉虛之炁,赤混太無元無上紫虛之炁,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 炁。道教認為在天地未開,三才未生之前,三元是宇宙混沌之始。

在道教三洞宗元理論中,明確闡述三洞與三氣、三天是相聯繫的。南北 朝道經《上清太上開天龍嬌經》卷2《通生官屬元置品第三》說:「三洞妙 有,以氣為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3《道教三洞宗元》稱: "

其三氣者,玄、元、始三氣也。始氣青,在清微天;元氣黃,在禹 余天;玄氣白,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氣也。又從玄、元、始, 變生陰、陽、和。又從陰、陽、和,變生天、地、人。③

《道教義樞》卷7《混元義》引劉宋道經《太真科》說:

大羅生玄、元、始三炁,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 所成;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

所成。? >

這就是道教所謂三清應象,三洞生根,三界稟氣的宇宙生成說。

在先秦兩漢哲學的宇宙生成論中,已建構起天地人三才的哲學觀念。道 教三洞學說的生起變化,最終與三才觀念相溝通。《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 上說: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

①《道藏》第M冊,第783頁。

②《道藏》第33冊,第735頁。

③《道藏》第22冊,第13頁。

④《道藏》第24冊,第頁。

三元,又從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立,萬物 斯備。?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2《道教三洞宗元》,開篇就引錄此段關於宇宙生 成的論述,來說明道教三洞宗元的基本思想。《道德經》的主旨也是論說道 生一,認為一是元氣所在,後世道教甚至提出元氣的一,就是道教的應化元 始天尊。因此,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21《前四天》說:「於此妙一, 而生三洞。」?陸修靜在三洞經學說的建構中,曾借鑒天地人三才理論來闡 釋道教的三元。隋代道經《洞玄靈寶玄門大義》就說:「陸先生解三才,謂 之三元。」?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6《三洞品格》談上古《三皇文》的 傳授說:「至於三皇,各受一部,分為三元,三才之道也。」④

道教的三洞經信仰,與道教神仙的三寶、三清相聯繫。南北朝道經 《上清太上開天龍嬌經》卷2《通生官屬元置品第三》說:「三洞應化,通 起生源,三寶接引,粗妙有別。」「三寶通化,仙為生門,從生髮修,人無 相體。」?東晉南朝道經《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第二篇《太上道君 守三元真一經》說:「三洞之道,結自然之號,輔統三寶。」?道教的三寶不 同於佛教,其特定內涵是指南北朝道教信奉的三位神仙。宋張君房《雲笈 七籤》卷2《道教三洞宗元》說: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 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此三寶君各為 經教的教主,也即是三洞法之尊神,三寶君進而與道教的三清妙境相聯繫。

"《道教義樞》卷2《三洞義》說:

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 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云: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⑦

①《道藏》第24冊,第782頁。

②《道藏》第22冊,第161頁。

③《道藏》第24冊,第736頁。

④《道藏》第22冊,第35頁。

⑤《道藏》第33冊,第735頁。

⑥《道藏》第33冊,第4〇3頁。

⑦《道藏》第24冊,第812頁。

三寶君甚至就被稱為三清,全稱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 天尊。陸修靜「三洞經書」的編纂與分類,旨在以經書來整合江南道教, 以適應南北朝道教從民間開始走向上層的歷史需要。隨著三洞經書在社會上 流播並成為判教標準,以致在道門中逐漸形成「三洞真經」信仰。道教認 為三洞寶經皆三清之上道,三清妙境乃三洞之根源,由此三洞信仰與三寶、 三清信仰相貫通。道教認為三清仙境由玄、元、始三炁化成,三清仙境各有 三清尊神治理,而三洞經的上清經、靈寶經、三皇經由三清分別演說。在尊 經崇道的道門人士看來,三洞真經是具有靈性的神聖經典,對三洞真經的崇 奉就是對大道的信仰。因此,黃海德認為「三洞真經」信仰,成為道教 「三清」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①

由於南北朝時期佛教影響日盛,道門人士在對三洞的闡釋中,也借用佛 教的「三乘」概念,來建構闡釋道教的神靈及經教體系。

唐代道經《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引《靈寶出家因緣經》稱道言: 「受無上三洞大乘妙經一萬三千五百篇」?將「三洞」與「大乘」連稱, 此將三洞經書統稱大乘,而有視其他經法為小乘之意。南北朝道經《洞真 太上倉元上錄》說:

法有三乘,乘十二事,事在經中,上中下品。三洞應運,遞互出

焉。三洞三清,即是三乘。三乘經戒各十二焉,合為三十六部。③

敦煌文書P. 3676號道經殘卷也有大略相同的文字,王卡認為此敦煌文書約 出於南北朝,當系《正一經圖科戒品》殘頁。?所謂12事指道教經書的本 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誦、表 奏等12部,即三乘所修各12部,道教經書的12部義類,被認為是通三乘

①參見黃海德:《試論道教「三清」信仰的宗教內涵及其歷史演變》,《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 2期。

②《道藏》第M冊,第733頁。

③《道藏》第33冊,第584頁。

④參見王卡著:《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版,第219頁。

之妙典,貫七部之鴻規。道教關於三乘還有不同品秩的分類,認為天寶君說 洞真為上乘,靈寶君說洞玄為中乘,神寶君說洞神為下乘,即洞真為大乘, 洞玄為中乘,洞神為小乘。

《道教義樞》卷1《位業義》說:「太清仙九品,上清真九品,玉清聖 九品,三九二十七品,同修平等,俱人一乘。」①該經所引劉宋道經《太真 科》,已將三乘與修道的三品結合,明確提出小乘仙九品、中乘真九品、上 乘聖九品的具體位格,由此形成道士學道從仙達聖,品級轉遷的27品階次。 道教這種仙、真、聖的三等品秩,就是「從生遷仙,遷仙人真,遷真人聖, 遷聖人道之三品傳道的修持過程。《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上更提出仙 主、真主、聖主的概念。

其實三洞學說直接來源於道家的理論,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6《三 洞並序》就說:「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應用分三。」③我們要追 溯道教三洞思想的源頭,那就不得不追溯至先秦道家的道論。老子《道德 經》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對後世道教 經教體系的建構影響最大。早在漢代道教醞釀興起的過程中,河上公對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就有新的解釋。河上 公章句本《道德真經注》卷3《道化第四十二》說:

道生一:道始所生者,一也。

一生二:一生陰與陽。

二生三:陰陽生和氣、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

三生萬物: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之。?

《道德經》的宇宙生成論對三洞有直接影響,南北朝道經《洞真太上太 霄琅書》卷4《為師訣》說:

①《道藏》第24冊,第810頁。

② 《上清太上開天龍嬌經》卷2《通生官屬元置品第三》,《道藏》第33冊,第735頁。

③《道藏》第22冊,第32頁。

④《道藏》第12冊,第12—13頁。

《五千文》包羅備周,眾經祖宗。三洞支條,先分後合,終歸《道 德》,乃極一源也。①

陸修靜《洞玄靈寶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說:「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滿 三,諸事不成。」?可以說《道德經》的三生萬物之論,確乎是道教三洞經 教體系的思想源泉。

陸修靜整理提出的三洞學說,成為後世道士法位稱號的標誌,尤其三洞 法師是表徵道學修養的位號,精通道教經典的三洞法師是道教中較高的法 位。南北朝道經《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4《為師訣》說:「師三洞,可為 大師。一二洞間,小師而已。」?東晉道經《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說: 「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並宣稱「詣大法 師受三洞大經」,才得「復為道士」。?道教認為三洞真經有誘俗修仙,從凡 證道的功能。道士從師接受的是三洞寶經,道士受三洞經法被視為學道的正 宗,道士授篆要受三洞法篆,「三洞弟子」更是道士引以自豪的稱呼。宋李 昉《太平御覽》卷659《道部》引《太上三洞寶經》說:「三洞傳法之師一 人度世,勝黃衣道士千人也。」⑤歷史上三洞大法師的位號,則是高道之代 名詞。

從漢末至魏晉時期,雖然道教的三皇、上清、靈寶各派對「三洞」的 名稱,都有不同的表述,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沒能完成對道經的整合。迄至『 南朝劉宋初年,陸修靜總括三洞,兼賅七部,完成了道教各派經典整合與體 系創新的工作,創建了道教經典文書的分類方法與編纂體例。故唐宋元明各 代《道藏》的編纂,始終遵循「三洞四輔」的格式,並建構起以「三洞宗 元」為信仰的經教體系。至南北朝唐宋以後,三洞經已逐漸衍成道教經書、 道法的代稱。《道教義樞》卷2《三洞義》說:葛玄以所得三洞真經,一通 傳弟子,一通藏名山,一通付家門子孫。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6《三

①《道藏》第33冊,第666頁。

②《道藏》第9冊,第823頁。

③《道藏》第33冊,第666頁。

④《道藏》第24冊,第價1、672頁。

⑤李昉等撰:《太平御覽》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0年版,第2944頁。

洞》引《四極盟科》,論及靈寶派關於三洞經的傳授系譜,說太極真人徐來 勒降天台山傳授靈寶經給葛玄,葛玄傳鄭思遠,鄭思遠以靈寶及三洞諸經傳 授葛玄從弟少傅葛奚,葛奚傳授子葛悌,葛悌傳授葛洪,後葛洪得鄭思遠親 自傳授。葛洪又傳授弟子安海君望世等,葛洪從孫巢甫傳道士任延慶、徐靈 期。而上清派關於三洞經的傳授,則說劉宋時期孫游岳曾拜在陸修靜門下為 弟子,得三洞法經及楊、許二真人墨跡的傳授,後孫游岳以三洞經及楊、許 墨跡傳授陶弘景。總之,江南道教各派都以三洞經的傳授,作為道法、道派 傳承的象徵。在後世道門人士心目之中,三洞經書的傳授已形成一種揮之不 去的歷史記憶。在道教齋醮的科儀文書中,多有諷三洞之秘文,約三洞之玄 科,啟三洞之靈篇,按三洞之真科,依三洞鎮禳之格等詞文,可見陸修靜總 宇舌提出的三洞經理論,對中國道教思想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推薦閱讀:

道教法錄解說及其他
相對於道士,和尚為什麼評價不太好?
道教究竟有沒有鴻鈞老祖?
為何「中國根柢全在道教」
庖丁解牛 ,庖丁是入禪定了嗎?

TAG:思想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