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原則決定命運,漢初三傑留給世人的警世恆言!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皆是漢高祖劉邦手下傑出的人才。他們的領導劉邦評價如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處理國政、安撫百姓、供給糧草我不如蕭何;領百萬大軍打仗,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我能用之,所以我得天下。

他們雖本職工作不同,但都是對應行業的佼佼者。最後的結局:張良脫離體制,獨身善終;蕭何雖然下獄,但是最後仍然以丞相之職善終;韓信定罪謀反,身首異處。

三人用他們的一生為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不一樣的處事原則,將引爆一連串後續結果,走出不一樣的人生軌跡;當自己的處事原則不符合周圍情況時,請及時調整,否則即便也能如他人一樣輝煌人生,卻只是滅亡前的迴光返照而已!

三人處世的原則:

1、張良:為國而戰是他的首要任務,先國家而後個人。他畢生的理想就是為祖、父曾經奮鬥過的韓國貢獻一生,能這樣固然最好,不成,也要憑自己的雙手推翻覆滅韓國的仇人秦朝!為了能夠完成理想,他去尋找一個聽自己話、有能力幫他完成理想的人。一旦理想完成,他人生再無憾事,順則留,不如意則歸隱,世間浮華皆與他無關。

2、蕭何:為自己認定的明主而戰是他的首要任務,先主人而後個人。他本是秦朝末年的一個小官吏,與劉邦、樊噲、曹參等人結為莫逆之交。發現劉邦異於常人,可成大事,便從一而終。主人劉邦被項羽打發到蜀地窘迫時,包括韓信在內的很多人都走了,蕭何來不及告訴劉邦,冒著被誤解為逃跑的可能,也要去追帥才韓信;韓信對主人的國家有危害了,蕭何不惜親自上門,利用了韓信對他的信任,騙韓信前來送死。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他只知道主人的利益高於一切。

3、韓信:為自己而戰。早年窮困潦倒的經歷,使得他立志富貴還鄉、揚眉吐氣。所有的行為都必須為這個服務。立了大功,回到家鄉,就急沖沖地搞起了報恩漂母,寬恕莽漢的作秀式行為。順則要求更多,打下齊地要求封王;圍殲項羽卻先要分封到土地,才肯奉劉邦令出兵。逆勢只求自保,為了能夠洗清謀反的嫌疑,取悅高祖,不惜逼死了寄住在他那的朋友鍾離昧。為了自己能過獲得些許利益,不計任何可能的後果。

這三種處世原則,對個人來說,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是對於他人、團體就各有千秋了。三人成敗的的焦點,便是劉邦——一個類似流氓出身的人!

劉邦性格豁達,不拘小節,喜好結交朋友。成年之後,也不喜歡勞作,成天遊手好閒,經常被老父親罵。沒有經濟收入,能怎麼辦?騙吃騙喝!每天下午就固定去兩家酒店喝酒,又沒有錢,只能靠賒帳。可是賒了也要還的,但酒店的女老闆發現,只要劉邦來喝酒,那天喝酒的人就特別多,這多是由於劉邦人緣好,與大家打成一片,有點氣味相投的感覺。一年算下來,還賺了不少,老闆一下子把白條撕了,還以身相許,給劉邦生了個私生子。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劉邦頂多在當地混個臉熟,人人都認識,僅此而已。

一切轉變皆緣於劉邦當上亭長,憑藉著小小的官職,他得以與縣裡的諸多官吏相交,在加上他這種性格,很快與一幫人結下了兄弟之誼——這些人多成為西漢開國功臣。劉邦的團隊更像是一個兄弟社團,靠著志同道合的情誼,凝聚在劉邦身邊,共謀天下。這種組織,除非為首的劉邦點頭,否則他人很難插入其中。

因此三傑不同的處事原則,放在劉邦這個團隊里,因為親疏關係,便會導致三種不同的人際關係。

我們來看看三傑與劉邦的親疏:

1、蕭何最親近。蕭何本是沛縣功曹,早年便結識劉邦。豐沛起兵開始,蕭何便是核心創業團隊中的一員,暗中幫劉邦開罪,助其成為首領。劉邦外出打仗,將鎮國輔政、照顧家人的重任交給蕭何,足見對蕭何的信任。因蕭何將主人的利益放在頭一位,故蕭何與劉邦的關係首先是君臣,而後才是兄弟。

2、張良次之。張良祖、父皆為戰國末年韓國宰相。秦滅韓後,為報國讎家恨,散盡家財,招募大力士刺殺秦始皇,未獲成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原本打算投奔景駒(一個義軍首領)的張良與劉邦相識於留地,兩人彼此看重。雖然後來張良為劉邦屢獻奇謀,但是仍然心繫故國。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諸侯國王,張良人在劉邦處,仍辭別劉邦去侍奉韓王成。後項羽殺韓王成,張良便一直侍奉劉邦了。張良的這一行為雖不會影響他在劉邦心中的位置,但是親疏感必有損。張良與劉邦的關係,雖是君臣,但更似合作夥伴。劉邦要用張良的計謀一統天下,張良則要用劉邦的實力為自己實現理想。

3、韓信最次。韓信在項羽那不受重用,投了劉邦開始也不受重用,只是一個糧草小官。因不滿於現狀,韓信便棄劉邦而去。若不是蕭何知道韓信大才,前去追趕,將錯失一員良將。雖然劉邦為了大業拜韓信為大將,並數用奇謀,打開了局面,但是兩人聚少離多,缺少溝通,韓信也各種獨斷專行。劉邦為了拉攏韓信不得不幾次低頭,滿足他的要求,心中自然不爽。韓信一切為自己,雖開始為劉邦大將,但後期更像是一個獨立門戶的強大准後援。

如果把劉邦團隊看成一個集團公司,按各人分管的工作,劉邦是董事長,蕭何是行政副總,張良是高級顧問,韓信則是業務副總。這領導與三人的三種人際關係,蜜月期自然無事,個人憑能力吃飯。但是遇到異常情況,三人的處境便決然不同。再因三人奉行的原則各異,則矛盾的化解相差甚遠。

1、蕭何:劉邦崛起的過程中,蕭何更多的是負責後勤工作,穩固後防、及時增兵、及時送糧,解決劉邦的燃眉之急。行政工作代表著內部是否穩定,只有內部穩定,才能談得上對外計謀的使用和戰爭的勝利。劉邦外出作戰經常詢問蕭何的日常情況(其他二傑,劉邦卻沒有這麼做),聽到蕭何勤政愛民、深得民意便沉默不語,實則不高興。因為君臣關係是嚴格的上下級關係,兄弟關係是最親密的所在,蕭何又身居要職,所以劉邦最害怕的就是蕭何有異志。

不過,這層關係是一把雙刃劍,問題雖大,但是解決起來卻很容易。只要蕭何自貶,那麼一切就迎刃而解。

蕭何聞聽劉邦的反應,不解。有明白人對蕭何說:「你現在這種地位,已經到頂了,不能再升了。你還是這樣勤政愛民追求民心是為了什麼?領導會認為你為了謀反而準備民意基礎。」

蕭何先是吃驚,繼而接受了事實。因為蕭何只為劉邦而戰,所以面對疑惑,他只會做讓領導滿意的事情,順便保全自己。於是蕭何便自毀形象——搶奪別人宅田財物。

聽到這種情形,劉邦哈哈大笑,雖然表面上責罵了蕭何,但是卻十分滿意,也不治蕭何的罪。

2、張良:張良的一生,都在為劉邦出謀劃策,為劉邦,更為他自己的理想。作為高級顧問的角色,不需要你做什麼事,只需要你及時告訴我怎麼辦就行了,用不用在劉邦。雖然重要,但是劉邦卻最為放心,因為劉邦也是高手,他能分辨計謀的好壞。

張良也有危險,危險便是劉邦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說話,或者你說出來的計謀會導致劉邦的重大失敗。但是張良的處世原則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戰,只要你劉邦肯繼續滅秦,我便會為你而戰。只要你還認我這個夥伴,我便會在關鍵時刻推你一把。劉邦不背棄,我張良便不放棄。因此這個危險沒有出現。

3、韓信: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佔據三秦之後,便與韓信兵分兩路。韓信向北準備為劉邦幹掉燕趙齊,擴充實力。作為業務副總的角色,要求你多做單子的同時,絕不希望你拿著我的資源去發展自己的客戶!然而,業務副總有個特點,董事長雖然懷疑我,但是只要我手裡還做著你的項目,尤其是招投標的關鍵時刻,你便不能拿我怎麼樣。我一個反水你得不償失!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一路滅魏、平趙、燕、最後平定齊國。這時韓信派人給劉邦帶信,要劉邦封他代理齊王。當時劉邦被項羽困於滎陽。聞聽韓信要求,大怒,都什麼時候了,還只知道索取,正待發作,張良連忙用腳輕輕的踩了劉邦。劉邦當即緩過神來,改口道:「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麼代理!」

為了籠絡韓信,劉邦不得不低頭封韓信為齊王。

這種准後援關係,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作為老闆的劉邦,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讓這個業務副總做完此單,即交出一切資源歸公司,無論你是否改正態度。

果然,項羽才死,劉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剝奪了韓信的兵權,並異地改封他為楚王。

而韓信的處世原則,是要求自己不能失去富貴。所以當劉邦再一次氣勢洶洶帶兵來剝奪他的楚王之位時,韓信陷入了空前的矛盾:他想反叛劉邦,卻又怕鬥不過劉邦。想來想去,便試圖低頭,換取劉邦的信任——拿了前來投奔他的好兄弟鍾離昧的人頭交給劉邦。

不是想詆毀韓信。從鍾離昧的結局來看,也能看出韓信不是一個俠肝義膽的朋友,而是一個自私自利之人。

項羽敗後,韓信收留了鍾離昧。收留本是好友的叛軍之將,如此看來韓信確是條漢子。但結果呢?恰好給正想剪除異姓王的劉邦以借口。以韓信的聰明,本來一眼就能看出劉邦的真實心思,但僥倖心理,以及自私之心,讓他寄幻想以鍾離昧的人頭,保留自己的楚王之位。

鍾離昧看透了韓信,他不過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傢伙罷了,大罵道:「韓信,你這個無德無信的小人!劉邦之所以不敢立即攻打你,無非就是怕我和你聯手(兩人結合,真可謂智勇雙全),你現在殺了我去取悅劉邦,你會死得更快!」罵完拔劍自刎。

鍾離昧說對了,韓信帶著人頭去向劉邦說明「誤會」,卻被劉邦擒拿。好在劉邦並不嗜殺,只將韓信降為淮陰侯,令其在都城建府居住。

可以說,以韓信與劉邦的交情,韓信能落得這樣的結局,也算劉邦仁慈,韓信燒高香了。但此後的韓信,猶不知縮頭生存,還幻想著王位,終於牽連進謀反的泥沼。

每個人陷入困境,都會試圖找出破解之法。但是有一句話叫做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劉邦貴為天子,乃是開國之君,有著絕對的權威,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大權,他便是大漢朝的天。劉邦的最後幾年,做過幾次孽,漢初三傑均牽涉其中。

三傑的處世原則為內因,面臨的困難為外因,導致了三人的最終結局。

1、蕭何希望為主人多辦點事,於是繼續鞠躬盡瘁,勤政愛民。殊不知蕭何這樣正好逆了龍鱗。一次,他看見長安附近老百姓耕地較少,缺衣少食,劉邦的上林苑有很多荒地在放養禽獸,覺得是一種浪費,應當將田地分些給人民,產出了糧草照樣可以供養禽獸,便上疏此事。劉邦想起蕭何收攏民心的傷疤,他做好人,我劉邦做腐化之人,一怒之下,讓蕭何下了監獄。

有個王侍衛敬重蕭相國為人,便與皇帝獨處時說情:1、蕭何愛民,改正朝廷的過失是他的本職工作。2、改正了過失,老百姓不會只念他一人的好,賢臣之上必有賢君。3、皇上當年在外作戰,蕭何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奪取關中,現在何必為了一座園子來討好百姓?4、秦亡乃是君臣猜忌,現在皇上猜忌相國,這不是看清皇上自己的用人么?

想到蕭何一直為自己鞍前馬後,自己與他也沒什麼大矛盾,劉邦雖然不爽,也立刻釋放了蕭何。

劉邦死後,蕭何輔助他的兒子漢惠帝,第二年病死。

2、誅滅了秦朝,而韓國不可復,張良的理想也算是打折扣的完成了。眼見盟友劉邦站穩了腳跟,加上自己身體不好,張良便慢慢的淡化於朝堂。

劉邦剪滅異姓王的過程中,張良極少參合,西漢王朝內部的勾心鬥角,張良更是謹遵「疏不間親」之訓。

本想作為局外人的張良還是被牽連進來。那便是皇儲問題:劉邦晚年寵信戚夫人,預立她的兒子劉如意。這呂后見太子位置難保,便來請教張良。張良知道太子乃國家根本,現在國家初建,一切還待完善,不可因此導致動亂。於是出了最後一個計謀:「口說無用,太子須去請商山四皓,可穩固其位。」太子請來了劉邦也請不動的四位八旬老翁,劉邦無奈,打消了易儲的念頭。

此時,張良無牽無掛,遂離開朝堂,去過那隱居逍遙的日子了。

3、韓信獻上了鍾離昧的人頭,雖然沒有鋃鐺入獄,但由王降侯,這不符合他的處世原則——我韓信乃一世英雄,豈可官越來越小?韓信不甘心失去曾經擁有的富貴,居然與陳豨密謀反叛。

其實韓信早就是重點監控對象,劉邦正巴不得你犯錯呢。最終,韓信被蕭何騙去,殺死與長樂宮鍾室。到死還念叨沒有早些反叛。

縱觀三人的一生,蕭何的處世原則是為了心中主人奮鬥一生,而他的主人也是一個值得託付的明主,他的原則在這種大環境下能夠很好的進行下去,雖有坎坷,善終也是大概率事件。

張良的處世原則是為了心中的國家奮鬥,而他聯手的夥伴也是能夠幫他完成理想的最佳人選。既然理想達成了,我又何必捲入無謂的鬥爭之中去呢,貪多反誤其身,我那夥伴又豈是願意吃虧的角色?權衡當時的環境,保留既得利益,瀟洒隱退,只能是最好的選擇。

韓信的失誤不再多說,人們的判定多以為他是政治低能兒,其實他也是為理想奮鬥的有為人士,只不過他所處的環境不允許。你既然只為自己,又何必屈身他人,這種特質的人,除了單幹,恐怕其他途徑皆不能實現夢想吧。


推薦閱讀:

處世經(第四章)
【原創】為人處世點滴感悟(十四)
處世22事
成功男人社交處世的智慧
人生處世;做人應三容

TAG:命運 | 原則 | 處世 | 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