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高玄奘與佛教傳播

安世高、玄奘與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無論是佛教的哪一個支系,在中國最初的傳播,都是與譯經相聯繫的。最先的一批譯經者是西域來華的僧人。

大約在漢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後,西域安息國(今伊朗)的王太子安世高遊歷到中國。父王死後,安世高回國繼承了王位,但一年之後就把王位讓給了叔叔,出家為僧並前往中國。與他同時的支婁迦讖(簡稱支讖)也從大月氏經絲綢之路來到洛陽。兩名高僧來到中國之後不久就通曉了漢語,安世高所譯的佛經是小乘佛經,而支婁迦讖所譯的是對中國後世影響較大的大乘佛經。

到曹魏時,佛教的僧人都未受比丘戒。原因是當時佛教傳來不久,漢代又不準俗人出家。至魏時雖然已經有了僧人,但只是剃除鬚髮,表示不同於俗人而已。曇柯迦羅來華之後,譯出了《僧祗戒心》作為僧人受戒入朝夕誦習之用。另有其他在華的印度僧人開始為華人受戒。

從此,中國開始有受戒比丘,流傳在印度的各部律典,相繼傳入中國。

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篤信佛教,自稱「三寶奴」,四次捨身入寺,皆由國家出錢贖回。北朝雖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發生過禁佛事件,但總的說來,歷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開鑿了雲岡石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紀念母后開始營造龍門石窟。根據有關資料,北魏末年,有寺院約3萬餘座,僧尼約200餘萬人。

唐朝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同時也是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出現了,他就是玄奘。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的中心人物唐僧,就是以他為原型塑造的。

玄奘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13歲時在洛陽出家為僧。627年,玄奘毅然由長安出發,前往天竺求取佛經。他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克服重重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十多年間,玄奘跟隨和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講法,18天無人敢於出來辯難,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譽為「解脫天」。

643年,玄奘帶著657部佛經啟程回國。在唐太宗支持下,玄奘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設立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們花了十幾年時間,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為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玄奘出去取經,金喬覺則渡海而來。唐代開元年間,新羅國(今朝鮮)僧人金喬覺渡海來到中國,在九華山苦修數十載,他圓寂後,肉身置石函中3年不腐,骨節有聲,佛教徒認定他是地藏菩薩再世,建肉身塔供奉。從此,九華山闢為地藏應化道場,香火日盛,明清時「香火之盛甲天下」,有「蓮花佛國」之稱。

但是,唐朝也給佛教帶來厄運。845年,時逢唐內部發生動亂,又有一些佛寺被查出藏有大量兵器。唐武宗大怒,下令大規模毀佛,共毀寺院4600餘所,勒令還俗僧尼達260500人,史稱「會昌毀佛」或「會昌法難」。

五代十國時,後周世宗柴榮於955年下令廢天下佛寺,以佛寺銅材鑄行「周元通寶」,錢質與鑄量均居五代之冠。他的毀佛行為,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的三次法難,合在一起稱為「三武一宗」。

北宋朝廷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中國和印度的僧人間傳法交往絡繹不絕。天禧五年(1021年),北宋佛教發展到頂峰,全國僧尼近46萬人,寺院近4萬座,成為佛教最發達的時期之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寺廟建築出現了第一個高峰,建有寺廟200餘座,經歷了千百年風雨興衰,五台山內外現有完整寺廟50處。除了上述提到的九華山、五台山之外,還有浙江省東北部的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四川峨眉縣峨眉山,它們被稱為四大佛教名山。

元朝時,蒙古族崇尚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的地位獲得提升,但對漢地佛教也採取保護政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僧侶,即位後自封「大慶法王」,親自講佛法,度僧道,利用佛教幫助他鞏固初建立的明朝政權。

清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漢語系佛教仍在民間流行。不過《大清律例》規定,不許私建或增置寺院,不許私度僧尼。到清朝末年,中國出現了一批著名的佛學研究學者,如楊文會、歐陽竟無等,把佛學思想研究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摘自《佛法改變活法》,薛龍樹著,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推薦閱讀:

玄奘大師的有與慧能大師的無是一致的,本質都是在表達空性?
唐太宗、唐高宗為什麼拒絕玄奘入住少林寺?
西遊記最後一集中,要傳經的時候阿難與迦葉要收人事,佛祖為什麼不阻止?
玄奘和鳩摩羅什版心經譯本比較

TAG:佛教 | 傳播 | 玄奘 | 佛教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