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沒有死,只需要給顧客一個進店的理由!

導讀店鋪那麼多,我為什麼要去你家?!

來源:陳列共和(ID:chenliegonghe)

快閃店它是一種不在同一地久留、俗稱Pop-up shop或temporary store的品牌游擊店(Guerrilla Store),指在商業發達的地區(咱們國內多見於各大大型賣場、百貨)設置臨時性的鋪位,供零售商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幾天、若干星期)推銷其品牌,抓住一些季節性的消費者,宣傳自己的品牌。

說人話就是:一個品牌往往不做任何宣傳,突然之間在一個地方經營,又突然之間撤走的店鋪,是一種在時尚界備受推崇的營銷模式。往往被用來測試未知的市場消費能力和消費者口味。因為即便失敗也不會耗費過多成本,但是成功了卻可以製造相當好的口碑和懸念,深受各種零售公司歡迎。

這也是為什麼你在看到快閃店的時候,它們大多數都「非常有想法」的原因。因為這相當於一個臨時上線的廣告,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抓住你的眼球。

LV快閃店

華倫天奴快閃店

三星快閃店

阿迪達斯快閃店

HM快閃店

優衣庫快閃店

在 WWD 的男裝論壇上, 美國百貨商店 Bloomingdale 的時裝創意總監 Kevin Harter 聊了聊如何做快閃店。

Kevin Harter 主要以與法國男裝精品店 PHM Saints Peres 合作的快閃店作講解案例。這個店由設計師 Pierre-Henri Mattout 在巴黎經營,偏好日本先鋒文化和街頭文化。

店內有 Pierre Hardy, Lanvin, Common Project 和 Y3 的運動鞋等,也有Comme des Gar?ons, Junya Watanabe, 和 Sunspel 的時裝。這家快閃店開業的第一個晚上就有近千人的關顧,Kevin Harter說:「我感覺這就好像是一個晚上的遊玩活動,但來的人又在購物。我跟我老闆說,你看零售商場並沒有死,只要你給顧客一個來光顧的足夠的理由。」

而像這樣成功的快閃店案例在全球範圍內多不勝數。這些好玩實用又有創意的快閃店成功之處都在於帶給消費者不一樣的店鋪購物體驗感受,大家樂於進店,感受氛圍,衝動之下就產生了消費的行為。這和當下盛行的體驗店有異曲同工之妙。

你不信?那麼來看看陳列君給大家盤點的五家精彩絕倫的快閃店吧!看到這些店鋪你想進去看看嗎?

1.在巨型鞋盒裡購物的阿迪達斯

這一家快閃店於2014年1月出現在倫敦的西爾狄區,只開了三天。該店的開張是為了慶祝斯坦·史密斯系列的強勢回歸(「斯坦·史密斯」是有史以來第一雙簽名運動鞋,是阿迪達斯專門為斯坦·史密斯而做的設計,也就是小綠尾火的不要不要的小白鞋)。

店鋪內設計有「一個互動式地板,一個數字化的『斯坦』站,還有一個3D列印站」。在「斯坦」中心,顧客可以把自己的頭像做成Logo印在鞋舌上。

2. LV與草間彌生的波點王國

2012年,LV和日本藝術家草間彌合作的波點快閃店在倫敦的塞爾福里奇百貨登陸,共使用24個櫥窗展示商品。這家快閃店從2012年8月一直開到10月。

3、Cloud7快閃店以巨型犬像推銷商品

2013年,精巧高檔的室內寵物狗產品製造商——柏林的CLOUD 7聯手諾曼哥本哈根設計公司,在諾曼的概念店打造了一間專門的快閃店。

店內布置有超大的(甚為壯觀的)犬像,分散在線領、皮帶、床、碗和犬像藝術品之中。

4、安迪·沃霍爾的流行藝術快閃店

安迪·沃霍爾,1928.8.6-1987.2.22,藝術家、攝影師、導演。他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展出沒有用傳統的白牆博物館來陳列,而是選用了一個非同尋常的設計——沃霍爾快閃店用1500個金屬顏料罐構建了四個房間。

這家快閃店位於科倫坡購物中心的中央,從2013年4月開到6月。這個臨時零售店很受顧客歡迎——在短暫的營業期間吸引了超過十萬的顧客。

5、鏡子和LED燈讓空間狹小的快閃店看起來無限寬敞

這家快閃店位於一間移動辦公樓中,用於出售Zuo Corp的服裝。店鋪利用鏡子和LED燈的創造性布局,在狹小的商鋪里製造出一種空間無限大的錯覺。這家店僅僅營業了三個月的時間。

這些充滿創意的快閃店我都想去逛一逛呢!不過話說回來,在咱們的國內也流行著一種快閃店:

即使是這樣店鋪,光顧的消費者都不少吧!它們給顧客進店的理由就是讓顧客覺得有便宜可以占,確實很實惠。所以,現在反過來看你家店鋪有給顧客進店的理由了嗎?


延伸閱讀:電商VS實體店,共贏才能共生

隨著互聯網 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互聯網 時代已經到來,現在的電商不能說是馬雲所能代表的**,天貓一類平台的購物渠道。互聯網 ,是的指互聯網行業。有業內專家說,2015年是傳統門店倒閉的一年,實體店的關店潮愈演愈烈,百貨、超市、便利店、餐飲等幾乎全面淪陷。不少傳統百貨店、餐飲店也面臨關門的危機。

從目前的消費環境和社會消費意識看,傳統零售業在電商衝擊和同業競爭的夾縫下險求生存,同時面對經濟不景氣、消費者習慣轉變等殘酷現實,「溫水煮青蛙」效應初見成效。

現階段,整個市場表現在零售業都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基礎上探索出更適應市場發展的轉型之路,經歷的探索層出不窮。從代表性行業看,整個百貨行業都在下行,或涉及電商或整體運營進行線下線上互動。可以肯定的說,轉型網路零售,是傳統零售行業的首要轉型方向。

那麼,電商們就很「得意」嗎?資深策劃人查鋼先生認為:沒有地面實體店對手的競爭,電商離死就不遠了。電商就像天上的風箏,實體店就是扯動的線。現實中電商如火燎原,燒的都是實體的多年的「紅利」。強調的是:電商在國內正是方興未艾,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們不能一葉障目,在西方國家,電商從來都沒有一家獨大過,即使網路化的今天,國家經濟越發達,並不全是電商的貢獻。與我們一衣帶水的小日本,每年引得一些國內「精英們」瘋狂搶購,可都是在店裡進行的支付,日本人和所謂的國內「精英」們似乎更享受實體店帶來的愉悅消費體驗。

要不,為什麼都搶著出國呢?

話說回來,正是因為中國的飛速發展,厚積薄發的消費需求多樣化和傳統零售渠道(商)的自私自大,不爭氣,才讓電商們勢如破竹,一路飈紅。

網路改變了生活,電商也加快了中國消費格局升級,但「快」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在如今,膨脹的電商無底線的惡性競爭和假貨橫行。據中消協在去年「雙12」前夕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93款「雙11」標示折扣力度相對較大的商品中,在「雙12」前夕有32款仍能以不高於「雙11」的價格購買,超四成商品價格不漲反降。「偽打折」、假冒偽**現象屢見不鮮,一方面是因為商家誠信缺失,另一方面,作為承接各家電商、網店的載體,電商平台也難辭其咎。

放任其流,終要有法可依,違法必究。電商的平台責任問題等需要通過法律加以規範,已經形成草案的《電子商務法》將對電商平台追責機制進行更細化的規定。泡沫掩蓋了垃圾,電商運營成本不斷攀高,線下的主動轉身,這都讓一些不適應的電商們在市場競爭中自然剝離直至消失。

這些問題傳統零售實體店們看到了嗎?我相信都知道,只是發出的聲音太小了,或是,或是被電商弄得沒有脾氣了。

從市場發展來看,實體零售店鋪是零售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重要性遠遠不如過去。中國實體零售店鋪尋求結構與戰略調整成為必然選擇。

很多人都說互聯網已經改變了大眾消費習慣,零售實體店大量倒閉,我認為這完全忽悠。從表面上看,想一想互聯網是怎麼打垮線下的?就是靠低價,服務(下單即送貨到家)。但如果線下和線上同價,線下提供更多的感官服務呢?我相信消費者就會重新回歸線下,在保證一定品質的基礎上,誰把價格降下來,誰能把服務做到位,誰能引消費者,誰就能獲得市場的主動權。

電商是站在實體的肩膀上起跑的。如今電商還呈現出「勢」的強壓,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電商們的紅利還沒有吃完,以社交工具微信、微博的推波助瀾,加速了電商的發展。然而消費者的參與度和地區經濟的不平衡還會存在很長時間。然而從現實看,現在電商的成本已經很高了,實體線只要認真起來,甚至有些運營成本都已經超過了實體店面,運營成本是一道分水線,沉浮自知。

其二:電商與實體店的對立,源自我們的片面認知和利益驅動。現在很多人都在唱衰實體店經濟,是因為實體經濟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市場環境變化太快,而實體的經營心態迎合太慢。不是實體門店不好做,是用戶沒有得到利益,用戶永遠忠誠於自己的利益,同樣,**商也是,是利潤少了,參與的人少了,導致越來越不好做,高效的調動記得利益者的積極性,線上線下只是一種渠道而已,掌握既定客戶群體的特質,剩下的只是渠道的選擇而已。

其三:由於政策方面的原因,目前電商還有一些暫時性的優勢,比如稅收,在電商企業還未廣泛展開,這也使得電商在商品價格競爭中有一定的優勢,但從後期發展趨勢看,電商和店商終究要回歸公平競爭,屆時電商價格優勢一旦失去,實體店的暖心體驗服務優勢就將凸顯。

其實這兩者相結合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查鋼先生認為:實體經濟從來國家經濟的主導,在特定的市場環境經歷了這次從後撤到堅守,從反思到反擊的過程。:在零售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就是推出更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好產品和服務,解決供給與消費者需求不匹配的問題。這對於線上線下是一樣的。

那麼,以線上為對照,我們實體店先反思自己,不要什麼都推到電商身上,市場問題要從自身找起,把電商當作一面鏡子,自己做不好,不要總抱怨別人。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總在說人性化,總在說體驗服務,實體店做到了嗎?不是說做不做?是做到位了嗎?鞠躬能到90度,為什麼只到60度?現代商業,不能只是複製過雲浮?實體店是一直在努力,從不敢超越自己?

其實實體線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如商場提供免費行李寄存服務,客人並不需要找自動存包櫃,也不用擔心行李太大柜子放不下,服務員會親自幫你把行李拿到專門的寄存處,讓客人可以安心購物。這個大型商場能做到嗎?是不是說又要增加人力成本?那麼,如何通過創新去解決呢?

知行策劃曾為某客戶服務,有一個創新就深受消費者歡迎,購物積分是實體常用的手法,我們為客戶的會員積分兌換做了一個新用途:當購物積分達到一定額,就可以在商場周邊數家餐飲店換取免費午餐或是咖啡茶點,逛逛街,吃個飯,與商家共贏發展,何樂而不為?

討厭日本但又不得不學習日本。很多去過日本的消費者對其實體店暖心的服務細節都有深刻感受,比如在**店買好東西,收銀員在小票上蓋好章後會用吸油紙吸走油墨,防止染色到其他物品;將包裝好的商品遞給客人之後,收銀員還要走出櫃檯送一小段;在下雨天,日本商場會準備擦拭雨具與衣服的毛巾等。

好吧,我們說說在身邊的例子:面對電商的衝擊,永旺在北京跟京東到家合作,今年永旺門店全部啟動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此外,廣東的門店還率先導入Applepay。永旺夢樂城的負責人則說,永旺夢樂城在考慮與美團等進行合作,自己的APP也在開發中。

咦?好像永旺也是日本的。

改變就要行動,一步先並不表示處處領先!在國內許多大型實體關閉之潮中,宜家卻在圈地跑馬:了解宜家的朋友,就能明顯感覺到近幾年宜家的產品重心放在了2個空間:衛生間,卧室。而這樣的工作目的的導向,正是來自宜家每年的《居住生活報告》所統計得出的。「通過對七個城市進行定性和定量的調查,宜家在探索有關中國當代都市人在早晚間行為以及對卧浴空間需求的過程中,找到了一些跨越城市、值得思考的共性和有趣的發現。」

讓更多的遊客變成客戶,讓客戶買更多的東西。宜家商場中,每一個人進入商場後都是做被天花板上漆黑的各種設備清楚記錄著購買的整個流程,你的驚喜,對比,遲疑,下決定等等動作,都是以後為宜家深入分析,做出更合理,更高效的商場銷售的有效數據。

原來熟悉的宜家有這麼多陌生而有趣的東西需要我們學習。

什麼是「體驗」:好的「體驗」就是把創新做到位,做出新感覺。自2012年起,整個體育用品行業陷入「庫存困境」,李寧公司連續兩年出現巨虧損。去年確定以「創造李寧運動體驗」為新商業模式後的戰略舉措之一。李寧上海大寧「體驗」店的最大亮點是:一層跑步產品區設有專業的跑姿測試設備等,二樓則增設了李寧壹季iRun跑步俱樂部,後者可提供專業體能訓練課程,使購物、健身、社交的一站式體驗成為可能。

可見,盲目的打造「李寧」品牌的國際含金量只是商家一廂情願。

其實,線上線下從來就沒有涇渭分明,如同一塊泥用水調和,捏一個你,塑一個我。渠道從來都是立體化的,對於商家,線下線下只是渠道之分,對於消費者,好像從來沒有想過也沒有糾結過這個問題,產品和品牌並沒有因為在線上銷售或是線下銷售而價值有所不同,反正是有需求就購買,我任性,我喜歡。

電商並非敵人,完全可以深度合作。

零售企業選擇自營與O2O是相輔相成的。如果零售企業的自營做得出色,O2O的作用和價值還可以放大。未來的零售模式會是雙線融合、一體兩翼的全渠道零售模式。

兩個半圓拼在一起,才無懈可擊。

推薦閱讀:

Amazon將在曼哈頓開設實體店,萬貨商店為何侵入線下?
實體店正在復興,線上線下聯動成大趨勢
「普京廚師」在列!美對俄新制裁含38個個人和實體
推一些經典實體書(一)
政策「打賞」支持實體零售業·每日商報

TAG:沒有 | 理由 | 實體店 | 顧客 | 實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