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終於有大炮了,深溝高牆圍困大凌河明軍最精銳部隊

洪承疇(之二)

到了崇禎四年,丘禾嘉出任遼東巡撫,提出以錦州為依託,進一步恢復廣寧、義州、右屯三城。孫承宗同意,但在具體地點的選擇上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廣寧、義州太偏遠,餉運困難。應該首先在近海的地方築城,漸次推進。右屯已經完全破壞,後金方面一旦發現築城,必然派兵前來,築城工作必須在短時間內儘快完成,最後決定在大凌河城的基礎上築城。

築城的速度很快,到了七月底,後金的皇太極得到消息,立刻會合蒙古各部發兵征明,八月初就包圍了大凌河。

此時築城工作還沒有全部完成,城牆已經大體築完,但許多雉堞也就是垛口還沒有造好。

《明史》中的記載,此時在大凌河駐有祖大壽、何可綱的四千人,負責築城的班軍一萬四千人,負責守衛的是四川調來的一萬名石硅土兵。梁廷棟去職之後,朝廷中開始爭論大凌河的建造問題。丘禾嘉打算撤掉防兵,只留班軍在大凌河,孫承宗認為不妥。

據祖大壽自己的報告,皇太極開始圍城時,城中官兵將近一萬四千人,役夫和商人一萬多人,總計大約三萬人。

《滿文老檔》的記載大致相當,大凌河新城裡面有參與築城的民夫和不少商販,大約七千人,另外還有負責守衛的明軍,由祖大壽和他的大兒子率領,兵力為馬兵七千,步兵七千。

皇太極認為,祖大壽父子率領的這些人馬就是當初收復灤州、永平的那些明軍,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部分,「明人善射精兵,盡在此城,他處無有也。」

所以,如果這一次能夠拿下大凌河,等於拿下了山海關。

周文郁在《邊事小紀》中說,祖大壽原來是遼東巡撫王化貞的中軍,家在寧遠,而且在覺華島上還有自家的產業。當年王化貞逃入山海關時,祖大壽沒有跟隨,而是帶著手下的兵馬奔向覺華島。以後跟隨袁崇煥打過幾場惡戰,袁崇煥出事以後祖大壽帶著自己的人馬跑回到老家寧遠,以後又進關收復永平、灤州等地,絕對稱得上久經戰陣。

祖大壽手下的軍將主要是逃亡的遼民,另外還有許多蒙古人。一般而言,當時普通的遼民比較害怕蒙古兵馬,但不害怕八旗兵。所以,被皇太極包圍的這支軍隊異常強悍,根本不怕八旗軍,八旗軍要想攻下大凌河非常困難。

實際上,自從天啟二年兵不血刃打下廣寧之後,後金軍隊在山海關之外再沒有攻佔過重要的城市,寧遠之戰和寧錦大戰的教訓還都不遠,明軍的堅城利炮給後金軍隊造成巨大傷亡。

所以這一次皇太極改變了策略,對大凌河圍而不攻,環城挖掘深溝,溝深一丈,寬一丈,深溝外側再築起一道牆,牆外五丈處再掘深溝,上面覆蓋黍秸和土。後金軍隊在周圍紮營,完全阻斷了大凌河與外界的聯絡,「彼兵若出,我即戰之。外援若至,我即迎擊。」

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讓後金軍隊飽嘗明軍炮火的威力,皇太極開始重視重炮,利用俘獲的明軍官兵和工匠,鑄造大炮,天聰五年終於造出紅衣大將軍炮。

這些大炮在大凌河之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明軍在城外的烽堠、台堡都在重炮之下陷落。

與此同時,皇太極還要爭取人心,射書城裡,招降城中的蒙古人,說:「爾等如此為明效死,我甚惜之。爾等之意,今若歸降,恐我殺戮,故不相信耶!不惟不殺爾蒙古,即明人為我仇敵,除其抿戰而被殺者外,凡來降之人,我均收養矣。」

於左撰,待續

推薦閱讀:

一代雄主皇太極突然死亡之謎,最後一個原因,你意想不到
學點清史(連載) 十六、皇太極祖大壽寬厚意在吳三桂
比努爾哈赤更勇猛的皇太極並不是名字,皇太極的名字好嚇人!
清太宗名: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 

TAG:皇太極 | 太極 | 大凌河 | 部隊 | 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