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掌握多國語言的人聽說能力都怎麼樣? | 知乎精選
【佐藤謙一的回答(75票)】:
-
在下會的語言不多,但是有幾門是常常用到的,希望能給諸位先生提供些許個人的經驗。
【日文】
在朋友的提醒下我才發現,在說日文時似乎會自動進入一種「日文模式」,即舉手投足、立坐行為,都會些許的切換進一種微妙的空間。而且思考問題時如果用日文,也會傻一些 —— 這一點我有深刻的體會。和日僑在一起聚餐,說日文,說日本的事,大家就會集體變的傻呼呼。只有恢復說英文或者什麼的,才會正常起來。
日文的麻煩地方在於,如果你身在海外,譬如英文國家,卻總是用日文思考問題,那麼是要出些小問題的。有一次朋友說(她在練習英文),「佐藤啊,一起去 Jim 玩吧」,我說,是哪一個 jim 呢?「J, I, M. Jim 啊,你知道的 」,她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拼給我聽,我還是不知道是誰。她又寫給我看,Jim, 毫無頭緒,然後我疑惑的、半開玩笑的問她,難道是…… gym 麼?她說,「咦?好像確實是這樣的……就是gym」。
另外,如果近期日文說多了,是會嚴重影響英文口音的。
【中文】
中文是一個大類,我經常用到的是北平語和粵語。但是說起來的話,我更傾向說南京話、還有上海話。能比較流利相談的,還有宜昌話和重慶話,但我總是在說宜昌話的時候就說成重慶話了。兩者的區別和音調,分得不是很清楚,日後需要繼續學習。
北平語,或者叫國語,或者普通話,目前通行於很多地方的華人共通語,這門方言可以和許多地方的人溝通,從滿洲到雲南,大多唐人都識得北平的官話。但是普通話,我有兩個音發不好,一個是「e」,一個是「kou」。我每次說「我很餓啊」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我是在說「我很二啊」。
我的廣東話,要比國語說的好一些。其實說一門語言,要想有道地語感,重要的不是說的足夠標準,相反,重要的是要有懶音和含混。台閩一帶的人之所以說著一口奇怪的國語,就在於他們每個音都發的太標準,譬如,「坐下」就念「Zuò xià」,「關係」就念「Guān xī」,每個字都發的很重,音素太清晰,而不是有輕音有含混的懶音。所謂的台灣腔,通常便是這一類該輕音的地方發全音、該含混的地方也發全音而引起的。
上海話和蘇州話,是非常體面好聽的中文。平日在家中,三分之一的時間聽爵士樂,三分之一的時間聽能(のう)和尺八,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聽評彈。
在海外的唐人社區,如果有唐人家裡面的家傭是說上海話的,我會覺得這戶人家很有來頭。而能碰到說上海話的唐人,只有老一輩的香港人,那些民國三十八年逃至香港的上海人家。即便平時只說廣東話,一旦發現了可以用上海話交流的對象,這些頗有派頭的老紳士們是會像孩童般滔滔不絕的說起來的。
幾年前香港出了一部電視劇,我看過一集,叫做珠光寶氣(又名豬肝補氣,請用廣東話聲聲念),裡面的幾戶商人子弟,聽口音都是上海出身,甚至有一戶人家,雖平日家中說話都是廣東話,但惟獨喊兩個女兒「大妹」、「小妹」的稱呼,都還是上海話的「Du me」和「Sio me」,這和香港的中上流社會的現狀是相吻合的。
我的上海話,因為是老上海出來的先生所教授,所以有些詞彙和用語在現在已經不太常用和過時了。我和來自現代上海的年輕上海人說起上海話,把錢叫做「銅鈿」,他們都直笑我的上海話是老人家的作派了。
【英文 | 西歐諸語】
因為從少年時便生活於英文世界,英文也是每日的必用語言。與英文相對應的,還有法文,但現在已不常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傾向於對方說什麼語,如果剛好我也習得,便盡量用對方的母語交流。但在人較多的社交場合中,便很快會舌頭遲鈍了 —— 有時在聚會時,五三分鐘內可能先和英國愛爾蘭的先生們說英文,再和法國人談幾句,再是香港和馬來西亞的唐人說廣東話,然後大陸地區的朋友也加入話題開始說國語,剛好再有日本僑民和我打招呼寒暄幾句,再回過頭來法國人要我看他新買的書,念詩給我聽,義大利的先生們則在身旁以超快語速的義大利語交流新買的夾克 —— 通常在這種狀況下,任何語言都直接在我腦海中被翻譯成了英文,日文,或者中文 —— 視乎當時大腦的發育狀況。在快速的語言轉換中,我已經不太能分辨語言和語言的區別,而只是條件反射似的將語音中的意義加以剝離和理解。
聽固然沒有問題,但是說就是個問題了。在類似的場合下,我不止一次對英國人回應廣東話,或者對中國人說日文。因為將聽到的語言作為意義的整體來理解,而忽略了語言本身,所以回應時造成了錯亂,恐怕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韓文】
我喜歡韓國人寫的漢詩,雖然我從來沒有認真學習過韓文。上學時周邊有一些韓國的僑民,打打鬧鬧中不知怎的就學會了這門語言 —— 按道理是會說不會寫才對,但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竟然會寫諺文,我自己也感到很驚訝,究竟是不是小時候學到的。
諺文的好處是,怎麼說便怎麼寫,在通常情況下。
只是我比較喜歡傳統的諺漢混寫體,所以在韓國人看來,我寫的韓文大概是像南韓的法律文書一樣古怪吧。
朝鮮的古代文學和詩歌,通體都是標準的文言文和漢詩,因為從小便學習文言,所以閱讀起來大體是沒有障礙的。朴趾源的熱河日記之類,或者鄭夢周一類儒學家的漢詩,即便沒有韓文的基礎,對於日本和中國的國民,讀起來也是輕鬆的。
-
【Leila Vida的回答(3票)】:
一個會多國語言的人基本上是真心喜歡語言的。
就我個人而言,學了多年英語,大學專業也是英語,但是直到現在大三了,幾乎都在學西班牙語和法語。不敢自稱會多國語言,但是也可以從自身出發猜一下。
我剛開始學法語的時候,是很反感的。一是討厭法語發音,二是討厭法國人各種自我感覺良好。所以除了上課,其餘時間從不沾法語。一個假期不碰法語,那種殘破度是可想而知的。
再說下英語吧,和大家一樣我也是從小學英語。雖然是英語專業,但我上課從不聽課(其實這個習慣從高一就開始了), 這裡是說聽力,我聽力課都沒好好上過。因為自我感覺太簡單,可能是自負,但我學校是個很爛的學校,英專學生大多英語水平偏低,而且我也不打算當翻譯或者以英語為生。所以我就靠看各種紀錄片,新聞(不是逼自己聽VOA, BBC, 而是看新聞,真心喜歡看各大電視台對新聞的不同報道方式),還有急性子看英美劇不想等字幕的心,聽力水平還算可以。出國玩或者平時和國外的朋友聚,交流也沒問題。去年寒假沒有碰英語,也就是沒有看記錄片看新聞,出去玩了一段時間。但周圍都是英語爛到爆的義大利人,這也算是脫離語言環境吧...但是回來之後看BBC還是和以前一樣。
所以我覺得吧,這還是和個人對這門語言掌握程度有關。
如果一門語言已經能熟練使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我想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廢掉的。
但是如果還只是在學習的階段,或者,使用時間不夠長,脫離了環境還是不行。
但如果這門語言的熟練度不夠,又怎麼辦呢?
這裡我就要說到我最愛的西班牙語了。因為高考的原因沒讀到西班牙語一直悔恨至今。所以大一開始報班學西語。我喜歡西班牙語,就會有意無意地往西班牙語文化方面靠。比如球賽前後我會看新聞發布會,聽西語歌,看西語電影,也認識很多拉美西班牙的朋友。我也沒生活在西班牙拉美,但是聽懂幾乎沒問題。
所以,沒有語言環境,就自己創造。當然可能也只有真心喜歡這門語言的人才會千方百計地創造出一個有用的環境吧。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聽說90%的人戴上它都旺財!
※來自聽說童話
※聽說星巴克這次是真的要進軍義大利了
※很少聽說吧,生肖的最主要功能原來在這裡
※根據老大的長相可以判斷二胎的性別?聽說准到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