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雜說 107
06-20
太極雜說107太極網羅單推手。一般人們推手都是雙推手,單手推手較少,事實上,單推手也很重要,因為人們在斷手散打是,單手相搭的情況最多。單推手有固定的一來一往互相喂勁的推手,也可練習活步單推。單推時另一支手並不是閑在一邊,而是實時對所搭之手有所照應,更有保護,交替參與,與身體靈活協調等意識。l 過去的經驗 看到大家談推手時都在說不丟不頂,說粘粘連隨,說的與書上差不多,泛泛而論,可能是高人不予人知,也可能是自己走了錯路而不自知,現根據自己經驗談談不丟不頂,粘粘連隨,及守中用中問題,與大家交流。如不對請高手指教。 初學推手,總想不丟不頂,但總被人制,也對推手時不丟不頂、粘粘連隨感到神秘和不理解,總想對手故意脫點打你,你手又不能與他粘在一起,怎能不丟,怎能粘粘連隨。後來才知不丟應是主動的不丟,是叫對手不能更不敢隨便故意丟,一句話,就是守住對手中線不丟,長期保持有一種指力或意識直指對手中線不丟,只要不丟對手中線,對手就常常感到一種威脅,感到不自在,它只要脫手,即要挨打,因指向對手中線的直線距離是最近的。不頂是指凡能化開、引開,破壞對方力的指向時就不頂,如果實在化不開,而對手力直指你的中線,想不頂,就只有繳械投降,要麼就頂,與對方比功力。當然如果此時對方佔據主動,隨便就能化解你的頂勁,將你發出,那是實力相差太多。雙方實力差不多,極易頂牛。如你的功力強於對手,而技法略差,則此時硬打硬要也可將對手隨便發出,不管對手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招。正如打人打小孩,任意所為。所以,對功力看法也不要絕對,要知道,即有4兩撥千斤,也有一力降十會。雖然技藝是重要的,但功力是根本的。都不要「執」 說到這,我認為推手不是推「手」,而是推(或破壞)對方「中線」,推手是通過手的接觸,通過各種身法手法步伐變化,盡量保持自身中線不失,想法控制他人,破壞對手中線。粘粘連隨更多是體現在用力指向並守住對方中線,盡量保持不丟對方中線的粘粘連隨,而不是手上的粘粘連隨。 對手引進落空怎麼辦,如果您不丟對方中線,則對方肯定不敢引進,它引進就會挨打,你也不會落空。 練習時,也有過全不著力時候,那只是鍛煉觸覺反應的時候,是練習,只是雙方在感覺試探當中,我從沒有見到或感到對手全不著力就將我推得東倒西歪的情況,剛學推手時也是如此。我碰到推手高手感到的是對手如襟里裹鐵,而不是全不著力,我發對手時感到的是對手的靈活多變、滔滔不絕的渾圓棚力,而不是全不著力,如推空中使自己如臨深淵一般。說推手不用力,誰先用力,甚至先用意識就會被打,我沒見過,沒體會過。如果對手常守住我的中線,我會很不自在,會想法化解,同時我守住對手中線,對手也會不自在。所說守中用中,以應無窮可能就是如此吧。 再強調一下:不丟是不丟對方中線,不頂是能化就不頂。只要守住對方中線,沒有不用力的,守住對手中線,對手不敢引進,即使引進你也不會落空。自己不能保證讓對手落空千萬不要引進,捨己從人不要白舍,是粘粘連隨守住對手中線找機會。對手中線是變化的,對手與你接觸點是變化的,你意力指對手中線時也要隨時變化調整,宗旨就是永遠保持意力直指對手中線。l 意拳推手,講的就是直指對方的中。我認為這隻說出了身形的中,對於高手來說,他的中可以與天地合,並放在身體外,讓你找不到。這是由於他的場大了的緣故,並且全身通透。有些東西我現在的水平只知道有也見過,但還無法理解。先出勁就會挨打;先有打人之意就會挨打,打人之人水平更高,已到練神還虛的層次以上。l 我確實是用意拳推手與太極推手交流,據經驗,差得時候,確實出勁就易被對手所制,好的時候,所謂太極大師他也不能把我怎樣,太極大師級人物我也遇到過。沒見象書上所說的沒勁、或不出勁,或找不到他的勁,而是如襟里裹鐵,棚勁渾圓,我守住他的中,他也必須棚住我的勁,至於方向力道不斷變化,那是當然的,推手就是在不斷變化互相互相切磋的。我的經驗,找對手的中,看住它,是所有推手都採用的,只是風格不同,不僅意拳如此。太極大師他發我,也得先看住我的中,只不過,他們叫的名稱不同,他們叫「打點」,即常說「打到點了」。如果我的中被制,則其發力,我一定被打,它的中被我制,我發力,他也被打,當然,雙方對中,誰把誰打出,就看誰的功力大了。打對手,打不到力,感到打空那是沒有打倒對手的中。我說看住中,意力直指對手中,並不是指力出尖,力出尖就易被打,誰先出尖誰易被打。至於誰先出勁誰就挨打,太絕對了,太極大師發人也是出勁的,但是卻是把對手打出,而不挨打。而且我曾與所謂太極大師交流,往往還都是太極大師先出勁,即用問勁拿住我的中,使我被動才容易將我發出,(或用試探勁把我叫僵,或騙我出尖。)而我看住他的中,他也不舒服,如果能控制它的中,使他被我拿住,我也可以發他,這是他顧及面子不跳出,也用功力與我頂。前面說過,在鞍山時,我也遇到一個與我相差較多的武友,他說起他的師傅,也很玄,也說他師傅可以讓對手找不到勁,推師傅如推空中,如掉深淵,只要發勁就被打,發的勁越大,被打得勁越大,總之很神秘,但他的師傅確實是我會過的,也曾讓我發的東倒西歪的,這是後來知道的。總之,推手初期,與對手相差較多是正常的,但絕不能起神秘之心,如對手向你灌輸神秘東西,在擂台上看不到的東西,那也是誤導。l 說對手把中放在身體外,與天地合,場大了等情況,對初學者太玄,事實確實可放到身外,最簡單、易理解的例子如就是我說單腿推手,有時必須把中放到體外,借對手之力找自己平衡。但即使他把中放到宇宙,放到外星系,他也是從他身體上往外放的,也有脈絡可尋,有經驗了也能找到,更不用說他根本放不到宇宙中了。太極推手是知識與體驗合一的科學,是科學就可用科學基本原理衡量,如果太極只有體驗,而沒有知識,則體驗會因人而異,就象一杯水,熱手與涼手去試水溫感覺是根本不同的。但光有知識而沒有體驗,就易紙上談兵,因此前輩總強調要「知」「行」合一。l 記得多年以前與師傅推手,師傅當時是60多歲的人,而本人正當23~24歲,最大的感覺就是師傅的手重,看起來毫不用力,實際就如同一座山壓下來,叫你無法躲。而你推他的時候,就如同推到一個沉重的大水球一樣,要麼你根本推不動,到你使勁推時,他又不在了,你又落空了。當時很不以為然,太極應該「四量撥千斤」嘛,怎麼這麼重?後來再看到鄭曼青先生寫的書中講到揚橙甫的部分,言揚的手比一般人重10多倍,才明白。 守中用中是攻防中的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在推手實踐中太多的人忘了這個攻防原則,為「推手」而「推手」了。一個沾粘連隨跟到天邊地邊,早已露出空檔,所以與外人推時,只要他不理你這一套,你就吃虧。我想這可能也是推手比賽中那些非「科班太極」的運動員能勝多年科班太極運動員的原因之一。另外,所謂中心在體外與宇宙合的東西,我不認為能用於指導推手實踐,做為一種藝術性的描述可以。你找不到他的中心,這說明他的化引功夫好,即能聽得出,也能化引得開,是可以解釋的,沒有必要神秘化。你一個壓力指向其中心時,低者身不動手動,高者身動手不動,或者身手齊動,「動者」何者?化引拿發也。l 太極拳不是柔軟的,他是剛性的。「化」就是「發」,「發」就是「化」,都是一瞬間的事,太極拳實際是接手就打,一打就要命。我們的內力深厚了,就能體會太極拳的柔軟之極就是剛的道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79)論太極拳中「力」的概念
※寧傳十手拳 不傳一手胯——太極拳之松胯(二)
※聽太極智者講陳家溝那些事兒之二
※練習太極拳如何避免膝蓋的損傷及預防措施
※太極雜說49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