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煮酒君: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嗎?

我們在看古裝劇,或是讀話本、小說時,時常能見到象徵著皇帝尊貴身份的「金牌」,這金牌無論是主角或反派,只要頂起來,總能讓局面發生大反轉。金牌的價值,看起來並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所代表的皇帝的威嚴。

我們相信,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上,一定會有著一些物品,就如尚方寶劍之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帝王,在這個觀念下,被人們具象化的是「金牌」,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這種金牌的「職能」更多的被鐵券所「飾演」、並行使著。

在史料中,這種東西,多以「丹書鐵券」或「金書鐵券」的形式出現,而「免死鐵券」之稱在正史,甚或野史中也是極少見的。之所以產生這個稱呼,且較正統的鐵券之名流傳更廣,大約是人們將其職能聯繫了起來。不過這種相對而見更「新鮮」一些的稱呼,只是將其表面上的作用和形式聯繫了起來,即多數百姓只看到了鐵券的「免死」作用,而看不見其背後頗有幾分波折的痕迹。現在,就讓我們從歷史書中來「扒一扒」這免死鐵券。

古人對免死鐵券,有著一套嚴謹的「程序」,如在辨別鐵券真偽之上,統治者便已經留了一手。為防止有心人仿冒,免死鐵券在製作之初便被人們割成兩半,一半交給被賜予這種「殊榮」之人,而另一半存留在皇宮之中。等到鐵券行使其功能之時,便取出這兩塊,若兩塊鐵券能夠「破鏡重圓」,皆大歡喜,否則,仿冒者只怕是誅滅九族的罪過。從他們玩的這個套路中,我們便可以看見這鐵券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那這東西真的能夠保住一個人的性命嗎?空口無憑,我們還是來找找事實依據。

我們能夠找到最早的有關鐵券的史料,是《漢書》。

在《漢書·高帝紀》中,有如下記述,「(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大意是說,劉邦與功臣盟誓,不僅以硃筆書寫,裝進金屬匣子里,還把它放入石室之中,嚴肅得一塌糊塗——漢高祖劉邦和他手下的那幫功臣,大概是丹書鐵券最早的一批受益之人了。眾所周知,「漢初三傑」中的韓信,可說是劉邦手下的第一功臣,漢高祖的江山,一大半都是他打下來。若非韓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搞死了西楚霸王項羽,劉邦江山也是坐不穩的。

史料記載,項羽在其窮途末路之際還能率二十八騎衝破上萬人的埋伏圈,若非韓信,這世上有誰能把西楚霸王搞得心慵意懶、自刎烏江呢?雖民間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俗語,卻決無法掩蓋此人的光芒,甚至當時的人就已經稱讚他「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不過韓信這傢伙與愛因斯坦一般,明顯是「偏科生」,他雖然智商高得駭人,情商卻是讓人捉急。

愛因斯坦生活的時代雖然不算太平,但那時代對知識分子,尤其是頂尖的知識分子有著極大的包容,所以他雖然在生活中做出煮手錶這種看似腦袋秀逗的事,卻仍可以產出「相對論」來震動世人。韓信就有些悲劇了,那個刀光劍影的中國,當然容不得這種情商低到拉低全人類平均值的人存活下去,所以他早早的就被人生這所「大學」給「勸退」了。

韓信早早的就被呂后搞死,他是沒有分到丹書鐵券嗎?自然不是。漢初時,能混到丹書鐵券的人絕對不少,以韓信才情和功勞,自然是這許多人之中頂尖的那個,不給韓信護身符,恐怕難以使人信服。

韓信功高震主,劉邦的猜忌也就隨時間流逝不斷加深,到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跑到陳地將韓信給綁了,他才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更是慄慄危懼。劉邦將韓信押於副車,但不好明目張胆的對他下手,為防落人口實,只能將韓信貶為淮陰侯,草草了事。以韓信的腦子,自然能從這一舉動把劉邦看到骨頭裡,已明白劉邦對他的猜忌和殺心,只是形勢比人強,韓信沒膽子反判,只好關門裝起了孫子。韓信為防被害,也防加重劉邦的殺心,一心只求保身,遂稱病不朝。這世上從來只能千日做賊,而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韓信只是一個疏忽,便被呂后忽悠進宮,不僅沒保住腦袋,甚至被人帶著家庭連根拔起。呂后敢明目張胆的下手剁了韓信,劉邦會不知道?若無劉邦默許,誰敢向持有丹書鐵券的開國名將下手?

夥同呂后搞死韓信的蕭何,也持有丹書鐵券,不過這傢伙雖然向劉邦示好,仍然難免被猜忌。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爆出蕭何低價強買百姓土地、房屋的醜聞,所說涉案金額達數千萬,不過此事是否屬實,尚無定論,但劉邦確實藉此事將蕭何投入大牢。不過蕭何的運氣比韓信要好了很多,有王衛尉為他求情,被「保釋」了出來。這王姓的衛尉究竟是何來歷,為什麼會有如此能量,竟讓劉邦在濃烈的殺心之下放過了蕭何,這裡面肯定是有些故事的,只是時間變遷,歲月流年之下,我們已經難以觸及當時的真相——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同是擁有丹書鐵券之人,其實擋不住禍事到來,韓信如此,蕭何也是如此。

另一位與韓信遭遇相差無幾的,便是西漢開國元勛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周亞夫不僅有父輩餘蔭,其本身也是驍勇善戰,為平息漢初七王之亂立下赫赫戰功。周亞夫獲罪的緣由,說來令人啼笑皆非,他為了為其父發喪而備下五百甲盾,被人誣告其不臣之心,欲在陰間謀反。這種「清新脫俗」的理由,若非刻意為之,怎麼會通過上面的「審核」,這就是皇帝想要周亞夫死,周亞夫也是明白這點,知道這一去,恐怕就沒命迴轉,不想受到折辱,被抓之際就想自盡,所幸,終為其妻所阻。不過周亞夫也算血氣方剛,受不得委曲,終於在牢中吐血身死。

這裡只是挑出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來講,漢初時的功臣,如是者給對不少,就連史書上也評價說,「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

漢朝時的丹書鐵券,其實還僅僅是一種「兄弟證書」,其意,大約就是與開國皇帝患過難的,這就像現代人們考駕照一樣。兄弟證書允許你納妾,許你榮華寶貴,但決不許反我。這其實與現代有了駕照你就可以開車但嚴禁酒架是一個模式上來的,只是在這裡受益的主人公有些許不同而已。

丹書鐵券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其實已經算是爛大街了,頒發這種「鼓勵」獎,已經成了「標配」,但凡開國功能、部落首領,你要是沒有個鐵券撐撐門面,都沒臉說自己跟皇帝一塊干過。

其實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已經被皇帝賦予了免死之能。漢朝名將李陵有一後人,名李穆,在北魏年間,李穆被授都督之職,食邑三百戶。此時李穆年不及三十,他驍勇善戰,不久便被封為伯爵,跟隨宇文泰。宇文泰與北齊激戰,但身陷重圍,李穆單槍匹馬衝進去把宇文泰從鬼門關拉了出來,宇文泰遂對其此舉大受感動。

宇文泰身為西魏的實權派人物,甚至對李穆來了句,「成我事者,其此人乎」,自是對李穆極為感激,李穆因此一役,成就武衛將軍,又被封為安武群公,食邑達一千七百戶,而在他的丹書鐵券之上,明文寫著可免李穆十死,免其後人三次死罪。不過人有旦夕禍福,雖然李穆手持「加強版」的丹書鐵券,仍然難以保得周全。繼宇文泰之後,宇文護執政,下手殺了李穆的大哥和大哥之子,甚至就要連坐李穆。

李遠在執行死刑之時,痛哭流涕地對李穆說,「吾不用汝言,以至於此,將復奈何!」這句話將李穆撇了出來,雖然貶成了庶民,總算保得了一條性命——如此說來,丹書鐵券其實還是有些作用的,若非這「恕其十死」,換成普通人,只怕十個腦袋也一併砍了,誰還會去在意這真相?

丹書鐵券發展到五代時期,已經形如廢鐵一張了。

五代時,有一武將范延光,夢到巨蛇入腹,於是找人解夢。那解夢的張生貪圖幾個賞錢,解釋說「蛇,龍類也,入腹者,王者之兆也」,范延光也是光棍的性子,聽得此言,「揭竿而起」,反了石敬瑭。不過這范延光很快就認清了現實,隔三差五就向石敬瑭請降。這范延光也算有些本事,石敬瑭對他久攻不下,又見他唯唯諾諾,也就受了他的請降。石敬瑭為了消除范延光投降的顧慮,除了加封他為東平郡王外,還送了他一個丹書鐵券,「許之不死」。范延光返程途中,遇到河南留守楊光遠之子楊承勛大兵攻打,不敵之際請出丹書鐵券,然後被連人帶券地扔進了湍流的河水之中。

此後,丹書鐵券雖常常出現,「免死」這功能不過是個理想罷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丹書鐵券不是防彈衣,「良辰」想讓一個人死,有一百種方法,是全方位而無死角的。

推薦閱讀:

抑鬱症不能當免死金牌
持有尚方寶劍的人能不能殺持有免死金牌的人?
同是大國,為什麼印度的奧運獎牌少得可憐?
免死金牌遇上尚方寶劍 命到底是該殺還是該留
用舉國體制爭奪奧運金牌,中國為什麼要這麼做?

TAG: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