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勛親子關係36講之17、18、19

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係36講>>之17---.獎勵的力量厭學的孩子我現在是一名職業高中的學生,開學以後就要進入高三了,可是過了這個暑假我就不想繼續以後的學習生涯了。我心裡很亂,我的選擇對不對呢?我已經沒主意了。上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上了高中,學習老是跟不上。於是心理防線崩潰了,開始厭學,不管在平時學習還是在大型考試上,老是緊張不起來,好像一切都跟我沒關係。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談了,他們非常生氣,硬是逼著讓我上學,爸爸還跟我講他的老故事,一直講到深夜。可是他說的話我一句也聽不進去,從這以後我產生了更加抵觸的情緒。現在我想問一問李老師,我不想上學了,我的選擇對嗎?如果說非要繼續上學,為什麼我就是不想學呢?我想對這個男孩說:不管你怎麼厭學,在你這個年齡,你的社會角色就是學生,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不管你在街上閑逛,在家裡傻待著,想學也好,不想學也好,你的身份都是學生。既然是學生,就要有學生的生活,至於學習好還是不好,這是其次的,重要的是保持學生的身份和學習的行為。高中是普及教育,甚至在很多發達國家,大學教育都是普及教育,所以我比較支持你爸爸媽媽的要求。臨床上見到不上學的孩子,總有一些特殊的理由,實際上沒有一個理由可以不上學,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放棄。有的孩子內心產生了對學習的抵抗,有的孩子只是對父母憤怒,通過放棄讀書來挫敗他們。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潛意識的。這個孩子在信上談他的學習一直不成功,他總是學習不好,所以無法為學習興奮,一談到學習他的整個大腦皮層都是壓抑的,甚至有現實隔離感。覺得自己好像跟學習分離了,為什麼分離?是因為他在學習這個行為上沒有得到獎勵。從行為學派的行為知識來講,一個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得到獎勵就會繼續做下去,還會不停地想做同樣的事情。如果他學習好還是不好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老師總找機會表揚他,認為他儘管在班上學習不好,但對班級非常重要,孩子也會慢慢投入班集體。一旦他投入到班集體中,願意融入了,就必然會在學習上努力,他要為班集體爭光,學習也慢慢好起來。快樂是人發展的動力,要讓他體會到快樂,事情才會做下去。這個孩子學習方面得到的快樂太少,對他來說,學習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成年人每天去上班總挨老闆罵,再高的薪酬也會撒手不幹,因為他不快樂。作為孩子,沒有對環境的選擇權,不可以輕易更換老師,更換同學,更換學校,更不可能更換父母,於是只能不去上學,或不回家。父母要更換自己,因為要解決孩子的厭學只能先改變自己的態度。先想想孩子厭學是否是因為和父母關係不好,是否是對自己強權的憤怒。實際上,孩子不上學的時候,家庭的權力會發生扭轉,很強勢的父母可能會變得虛弱起來。父母什麼都可以替代,唯獨替代不了學習。這種時候,不少家長會哀求孩子說:「我求求你,你就去上學吧!」希望這類父母知道,要幫助孩子回到學校,就要改變和孩子的關係。有時,學校也會有不講理的時候,當孩子抱怨老師、學校的時候,父母不要忙著壓制自己的孩子,以為這樣做就可以讓孩子改變對老師和學校的態度。其實,很多孩子只是抱怨而已,見到老師還是畢恭畢敬的。家長應先跟孩子共情,裝著問孩子「要不要爸媽為你伸張正義」,孩子都會說「爸媽你們不要管」。哪個孩子都不希望父母無事在學校出現,這是自尊心使然。但父母這樣說,孩子就覺得父母是理解他的,他對學校的氣就消了一大半,轉過來會想起學校的好。遇到一根筋的孩子,父母就要在認同他的同時,為他分析行為的利弊,讓孩子自己選擇。個別孩子鬧意見不去學校,幫他請個假,讓他泄氣的行為合理化,這樣他回到學校後學習的道路就平坦多了。引導這個個案中的孩子有兩個辦法。一是引導他對某一知識感興趣,比如對數學或文學。孩子到某一個年齡的時候都是文學青年,對詩歌、文學特別來勁,這就是學習的動力。讓孩子希望發展自己,感覺知識就是力量,相信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就會變成強人,幫助孩子願意學習。二是培養孩子的慾望系統,這很重要,慾望往往是成長和學習的動力。比如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將來要做什麼,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要讓他明白,並不是成績好才會是有用的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獨一無二的,被社會需要的,這樣他才會頂住挫折,努力發展自己。社會是多樣化的,有很多可能性和機會,關鍵看發展。讓孩子找到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讓他有成就感,一旦有這樣的感覺他就可以補償自信心,內心就能平衡,發展就不會停滯,也不會逃避學校、放棄學習。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係36講>>之18---.拓寬成功之路有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很低,認為上大學沒用,當個小老闆就行了。其實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孩子就不好,這和不想學習的孩子是有區別的。比如說,孩子要成為一個小商店的老闆,以後想做大老闆,這說明他急切地想成功,證明自己。孩子可能認為讀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出來都老了,只想像比爾·蓋茨一樣自己創業,不明白為什麼爸爸媽媽不能認同。這一方面與父母用普遍性在思考,而拒絕特殊性,或不相信奇蹟,不信任孩子有關,另一方面還和社會文化有關。自科舉制度以來,大家都覺得跳龍門、中狀元才是光耀門第的事情,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必須走讀大學、進大企業這一條路,另外的路都是不成功的。一個多樣化的社會提供了很多成功的可能性,不僅僅是讀書。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孩子並不是先上大學的,有的上了大學,也會工作、生活,慢慢地去修學分,最長的在北歐一些國家可以修十年才拿大學文憑,但是這十年他都在工作,或者自己成立公司,體會生活。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國際化,一個成熟的社會必然要倡導多元成長的方式,並不一定非要鼓勵每一個孩子都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一定要去哈佛才是有出息。這種傳統文化給青少年帶來的壓力太大,杜絕了孩子的其他選擇,給了父母比較狹窄的視覺。家長可能有家長的理由,如果孩子沒有學到足夠的知識,將來就只能給別人打工,怎麼在社會上立足呢?事實上,孩子追求知識的路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一個十六歲或十八歲的孩子開始打工創業,也許二十歲會去讀大學,讀夜大,甚至出國深造,都有可能,他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然會回過頭來想真正需要的應該是知識。社會技能不見得是在學校裡面學到的,很多技術工種甚至包括藝術都是社會傳承的。文化多樣性決定了家長要打開視覺,衡量孩子能力的關鍵是看他是在逃避還是在發展,有的孩子高中畢業以後不想馬上上大學,而想投入現實生活去奮鬥,他覺得自己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的孩子只想躲在家裡面玩遊戲,不想去工作,不想去學習。家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孩子想工作,要知道他究竟為什麼要工作,是不是特別在意自己的權力。家長可以用間接的方法告訴他:「其實你還是在逃避,只是利用了工作作借口。」如果孩子真有成長的計劃,內心有成長的模板,家長應該跟他討論,有多大的可能成功,如果要成功的話,還需要做什麼?指導孩子認識到他現在想成功的可能性太小,還要讀完大學才行。這種方法給了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對孩子來說就和一刀切的拒絕完全不一樣了,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孩子想馬上成功,成為重要的人,常常是欲速則不達,因為他的基礎不夠,儲蓄太少,能力太差,他的理想難以實現。家長要幫助孩子來完善他的計劃,幫他少走彎路。孩子在學校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學習,增長知識。不管愛不愛學,或多或少總是會學到一些東西,尤其是文字和算術,總不能一個東西都不會寫,一張報紙也不能讀。第二就是學會與人交往,學校是同齡孩子聚集的地方,起碼要學習和同齡孩子的交往,並通過模仿學習到父母沒有教給自己的更多的品質。待在家裡不能鍛煉交往能力,過早與社會接觸更不利於心身成長。學校還有第三個功能,不僅僅傳授知識,還能教導做人的道理。學校會教導孩子成為有道德感的、正直的、對國家有用、符合主流文化價值體系的人,這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父母不管多麼全能,也不能替代上述三個功能。李子勛親子關係36講>>之19.逆境中成長父母鬧離婚怎麼辦我現在高三,再過九個月就要高考了,不過家裡的氣氛實在是糟糕透頂。因為爸爸愛喝酒,每次喝完酒,不是半夜回來,就是回到家裡撒酒瘋,要麼就乾脆不回來。他撒酒瘋的時候,讓我們做這個,做那個,在家裡大喊大叫,弄得人心驚膽戰的,心裡不能平靜。為此爸媽也經常吵架,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有很多年了。最近事情似乎變得更嚴重了,爸爸媽媽之間好像出現了第三者,可能也有一段時間了吧,可能是從爸爸耍酒風開始的。不久前因為家裡有兩個孩子,我和妹妹,我明年要上大學,妹妹要上高中,所以媽媽就決定開一個商店好賺錢供養我們,為此向銀行貸了一筆款。剛開始營業不久,就有了第三者,現在離婚的話,在貸款的財產分割方面有一定的複雜性,再說即使離了婚,爸爸也會整天到媽媽開的鋪子里鬧,把客人趕走,這樣一來,媽媽就很難照顧我們兩個。再加上爸爸不肯離婚,又不能控制自己,還不願意待在家,由此引發的種種矛盾,每天就以內戰的形式在家裡開打,要麼就是兩人分居不說話,要麼就是大吵大鬧。我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只能忍著等事態平息,不過平息一陣子又會開始。作為女兒,我非常希望他們能繼續在一起生活。但是處於高三的我,這樣下去就沒有一點學習的情緒和自信了,所以我想讓他們分開,離婚算了,因為他們之間的信任已經打碎了,打碎的信任是怎麼也挽回不了的。不過因為面子,我也遲遲猶豫著沒有對他們說,我不知道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說服他們分開才是最好的。這個家庭的確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父母鬧離婚,孩子又面臨高考,還有一個妹妹要考高中,孩子覺得很困惑。事實上,為什麼這個問題要由孩子來解決呢?這不是她的事情,這是父母的事情。她馬上要高考,妹妹要中考,這兩個孩子不應該捲入夫妻的戰爭。她應該把自己的位置搞好,自己只是一個孩子,不能夠替代這個家庭去作決定。比如說她在信的後面說,她要怎麼來勸他們分開最好,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為什麼不能做?如果勸爸爸媽媽離婚了,孩子一生都會有陰影,會覺得因為自己爸爸媽媽才結束了婚姻。表面上看,孩子在高三學習壓力大,家裡太鬧了,希望能平靜一些,總覺得父母之間好像沒有辦法挽回了。但這只是孩子的觀點,對一個十八歲的孩子來講,他認為婚姻應該是完美、沒有爭鬥、平衡的。但實際上,所有的婚姻都是現實的,都會有爭吵、有衝突、有矛盾,婚姻有些時候,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存在的。孩子不能認同現在的婚姻,和自己的年齡有關係,這個年齡的人認為一切都應該完美。實際上,不管是家裡出現第三者,還是爸爸酗酒,這些問題可能很多家庭都存在,是不是一定要破裂,一定要離婚?這是大人的事,不是孩子的事,也不是孩子應該考慮的問題。如果她擔心爸爸媽媽離婚,想做一些事情讓父母和好,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和優秀的表現來讓父母感覺雖然婚姻不快樂,但他們養育的孩子是很棒的,給父母的婚姻增加好的感覺。在婚姻里,沒有客觀的標準說怎樣好,怎樣不好。另外,作為男人或女人,如果自身個性有問題,嫁給誰或者娶了誰,婚姻都會有問題,很難說是對方不適合你,還是你本身的個性不適合婚姻。談到酗酒,這個女孩說,爸爸酗酒造成了家庭矛盾,實際上,爸爸酗酒的原因也是很難說清楚的,他為什麼要用酗酒來面對母親?為什麼只有酗酒以後才大吵大鬧,難道是清醒的時候無法去面對媽媽?其實,很多問題都是父母間的問題,孩子並不能真正地理解爸爸酗酒的痛苦。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父親有依賴性的人格,或過於自卑,必須通過酗酒來讓自己感覺到快樂。很多有社交恐懼的人都會通過酗酒來讓自己覺得社交並不可怕,只有喝酒才可以和人交往。但更多的人是因為個性怯懦,要通過喝酒來讓自己變得強大。比如說信上提到的父親每次喝了酒以後,就對媽媽喊叫,或者對孩子們喊叫。我們要考慮到可能平時這個父親當得很窩囊,不像父親,酒只是他的一個武器,讓他的人格發生變化,變得不那麼壓抑。不能說所有的問題一定都是從爸爸酗酒開始的,分析一個家庭要想到很多釩ba芸贍艽穎舊砘貢冉俠碇塹淖刺涑剎煥碇牽涑珊透改傅畝鑰梗閃蘇秸喚齪⒆踴嵐墓罰耙部隙ɑ崢逑呂礎£女兒喜歡一個男孩,如果爸爸媽媽覺得這個喜歡是對的,可以提醒她,「喜歡這個男孩,是可以的,但是,我們未來還有很多不可知的東西,比如考上什麼大學,這個男孩能不能考上,還有男孩考上大學是不是和你一樣,大學四年,男孩子接觸很多女生」,等等。家長要向女孩灌輸情感是對的,喜歡他也非常好,但是喜歡不代表未來,喜歡只是現在對這個男孩很認同,跟他有親密感,不能代表未來;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化,誰都不能保證誰,也許你會變化,你到了那兒去會覺得很多男生比這個男生優秀。可能性很多,家長只要告訴孩子可能性就夠了,而不要說戀愛一定會影響學習,戀愛是壞的事情,是糟糕的事情。如果家長這樣告訴孩子,勢必會引起衝突,她的內心會兩難,產生分裂性的痛苦。或者覺得跟爸爸媽媽的關係變糟了,爸爸媽媽突然變成惡魔了,原來都是很好的,對她百依百順,現在突然厲害起來,板著臉,孩子會出現焦慮,這種焦慮能使她的學習垮下來。要提醒高中的孩子,這個時候學習是第一位的。父母要覺察到孩子是青春荷爾蒙引發的對異性的好感,這並不是壞事情。同樣還要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產生的一些衝突性的、體驗式的、情緒化行為。即便犯了什麼錯也要原諒他。父母要理解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是從這個年紀開始關注異性。真正的問題是家長把孩子的情緒活動或者情感活動和他的學習活動對立起來了,認為孩子只要有任何學習以外的思想或者愛好,可能都是影響學習的。事實上,學習活動對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的確是重要的生活內容,但不是全部,孩子要成長,發展的技能有很多,不管是行為上的技能、知識上的技能,還是情緒體驗方面的技能,都需要發展。因為「成長」概念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一個孩子要成長起來,是全方位的,他的情緒或者他的喜好都必須要成長,這些成長不僅不影響學習,反而可以促進學習。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各方面成長都好的話,他的學習自然會成長的好,而且學習的成長和其他的思維活動或秘密活動的成長並不矛盾,那是一個很好的互補。有些家長喜歡看孩子的日記,會因為看了日記里的某些情感活動而替孩子擔心。其實,如果只是在日記裡面記一些東西,並沒有因為情緒或情感使他無法去學校,或者無法學習下去。父母不要認為這兩件事情是對立的,因為對立的思維是一種簡單思維,很多事情並不是互相抵消或互相限制的。對立的事物中其實都存在著和諧,一種並存的和諧。父母發現孩子有情緒或者情感活動的話,可以從幾個方面認識這件事。第一,要重新評價對孩子的前期印象,過去認為孩子在這方面像白紙一樣,現在要重新定位。孩子開始有這方面意識了,這標誌孩子在成長。第二,父母要意識到孩子有這樣的情感活動,但孩子沒有經驗,要考慮他需不需要指導,要想怎麼使孩子願意和我交談這一類的事情,或者我怎麼誘導他跟我談一些關於情感成長的事,把我的經驗和我的擔憂告訴他。父母要尋找機會促成一次交流,在孩子比較盲目沒有經驗的情況下,給予指導。第三,指導方式不是強行的而是朋友式的,或者是旁觀者建議的方式。比如說,父親和兒子交談時,可以說,「我在十五歲的時候,曾經喜歡一個女孩,這個事情肯定還很痛苦……」,可以講自己的故事。讓孩子對情感發展形成前期預警的能力,他要知道對女生的好感會隨著年齡成長慢慢淡化。如果孩子可以把戀愛看成生命中比較愉快的回憶,就會慢慢把自己的投入、精力、心情做合理安排。因為他知道依照爸爸的經驗,小時候喜歡三個女孩都是單相思,沒一個有結果,他慢慢就會評價自己情感的重要性。最好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記、看孩子的日記可能會發現好多你不了解孩子的、陌生的甚至備感擔心的一面。很多家長偷偷拿來孩子的日記,諮詢心理專家,因為就像擦油燈擦出一個巨人,家長不知道如何再把它收回去。首先,青少年的心理體驗非常直接,也非常真實。孩子成長以後開始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意識總需要客體來作投射,比如說他把日記上鎖或者把自己的抽屜上鎖,就表示這和爸爸媽媽沒關係,儘管他的身體和他的生活仍然和爸爸媽媽接觸很頻繁,但他需要保留自我,這是他成長的需求。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十四五歲還沒有這樣的需求,我們認為他是自我意識延遲。父母要保護孩子這樣的表現,當他們產生自我感覺的時候,父母應該感到欣慰和高興。第二,父母不要輕易地翻孩子日記。青少年在日記里的話都是深層的東西,深層的東西不是理性事件,如果父母以價值判斷它,會對青少年表現在日記里的自由自在的思維接受不了,過於擔心。其實,青少年沒有社會化以前的思維活動完全是比較感性的,比較自我中心的思維過程,或者叫「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只是和這個階段相伴隨的東西,比如說十五六歲很狂妄,藐視權威,也可能盲目崇拜權威,肯定很不成熟,但他們寫在日記里只是在做釋放,把思想寫下來。父母如果不能夠理解這個關係的話,最好不要看。父母必須要知道,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其實是在依賴孩子,需要通過偷窺孩子的內心來滿足自己對孩子的不確定感。如果父母需要孩子所有的行為都符合他們的願望和期待,孩子的壓力就太大。畢竟,孩子和父母成長的環境不一樣,時代變了,經濟狀態、生存狀態都變了,不能讓孩子的成長完全符合父母成長的模式,必須給孩子更大的空間。關鍵是,父母要明白,孩子慢慢長大的時候自然會跟自己不一樣。發現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孩子也要理解。父母從動機上是要保護孩子,不是要傷害孩子,或故意侵害孩子的權益。父母對孩子的愛常有一種全方位融入,彷彿是在替代孩子生活。但如果把孩子看成或內化成自己,就不允許有一些不符合自己慾望的東西在孩子內心出現。一旦發現,就處心積慮地希望幫孩子消除掉。對孩子的這種愛有明顯雙向性,一方面保護孩子使孩子不犯錯誤,或者不犯大錯誤,一看到小的苗頭就把它扼殺了,儘管不好但實際上也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卻破壞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影響彼此的信任感,得不償失。父母為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做前期干預,對孩子的行為做一些判斷,偶爾看看日記也無妨,但千萬不要把日記里的事情當真。早戀有時也是一種資源,不少有早戀傾向的孩子學習很好,兩個人互相鼓勵、促進。後來都考上好大學。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緊張的學習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孩子總需要尋找某種發泄情緒的方式,比如上網、遊戲、運動、交友等。遊戲和上網容易讓孩子上癮,所以不是好的選擇,如果交朋友交得節制,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往往孩子都這樣,父母怎麼糾正某個習慣都無效,朋友稍加指出,立即就改了。交朋友是孩子走向社會認同、心理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交男女朋友,同樣也是孩子性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十六歲以上的孩子,從心理發展需要看,應當鼓勵孩子交異性朋友。危險在於不能交壞朋友。孩子如果交了一個和睦家庭的孩子、學習好的孩子,早戀學習並沒有影響,有時還會是促進。但如果孩子交了社會上的朋友、不愛學習的朋友,無一例外,學習都變得退步起來。早戀交什麼樣的朋友比早戀本身更值得家長關注。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早戀了,不要忙著去制止,先觀察孩子一兩周的學習狀況,再決定是否要進行干預。如果決定要干預,父母要商量一下,必要時演一種雙簧戲也是可以的。父母可以故意去欣賞孩子的選擇,說:「有眼光,那是很不錯的女孩啊!你要珍惜她喲!要好好學習讓她保持對你的欣賞哦!」這是一種資源趨向,凡事先看到好處,故意誇大好處來引發孩子從「早戀」中獲益。對女孩,父母也可以說:「那男孩看起來比我們的女兒聰明喲,要追上我們這樣驕傲的小公主,不耍點聰明肯定是不可以的。」激發女兒對男孩的幼稚敏感,從「早戀」的混亂中清醒(那個時候的男孩都比女孩幼稚)。把早戀當一種積極的事情來暗示,效果也是讓孩子利用早戀的情感來獲得學習進步和心理健康發展的資源。如果我們覺得孩子產生了早戀情感,學習一定要垮下來,這個先佔的觀念往往會毀了親子間的交流,也干擾了孩子的內心秩序,自然會危及學習。當然,每個早戀開始的時候,孩子學習都會出現波動,往什麼方向引導就是父母要承擔的責任。有時候,父母想當然地把成人的戀愛與孩子的「早戀」畫等號,以為孩子會整天想著性事。其實,孩子的早戀很像是自我認同,是掙脫自戀(喜歡不同性格的人),或尋找自戀(喜歡相同性格的人)的心理遊戲,性慾的成分很少。一般初中生的早戀是過家家,小孩子的玩意兒,不愛也不戀。高中的孩子早戀是尋找學習壓力的緩衝、青春期反叛、自愛體驗的混合物,實質是把對同性接觸的依戀經驗轉移到異性接觸中,只戀不愛。家長要不斷的淡化孩子早戀中愛的意味,增加友誼或情誼的味道。先認同孩子,孩子的防禦就減輕,家長更容易觀察到孩子的變化,也能及時給予干預,干預技術有三種。第一,可以建議女孩把對方帶家裡來,記住家長要把對方當孩子的同性朋友那樣來接待,欣賞他,不要怪怪的。往往家長與那個孩子認識,並關係良好,那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道德責任,不敢做過分的事,也怕破壞自己在對方家長心目中的印象。如果你家是男孩,最好不要用這個辦法。因為孩子的女朋友得到你們的喜歡,她對男孩的自我保護意識會放鬆,往往在這樣的關係里是靠女孩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使關係不發展太快。第二,女孩子的父親要對女兒更好,更多陪女兒,形成一種關係競爭。女兒往往更容易接受父親給予她的情感,也適合這個年齡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時,心理學認為這樣做會妨礙孩子戀愛心理成長,但為了孩子考大學的短期利益也只能如此)。母親要照機會為女兒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站在女兒的利益上,不要強調觀點。要告訴女孩兒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當發生什麼重要的行為時,如何停止不會傷害彼此的友誼。男孩的父親要教導孩子有責任,加強孩子對事情後果的預見,以及什麼事是絕對不能做的。第三,西方的父母會給孩子避孕的教育,父親甚至在男孩約會前為他準備避孕套。這樣的做法多少有些默許和鼓勵。在東方文化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因為東方文化對性還看得很重,這樣的文化定式會給孩子的性帶來很大的心理衝突和壓力。但女孩的母親卻一定要告訴女孩這些知識,因為醫院裡少女懷孕流產的事實在太多。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長的拒絕,使孩子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責任在家長,孩子不懂,家長懂,但家長卻把孩子推出去了。心理學的常用技術,通常會淡化戀愛的重要性,裝作會算命的樣子開玩笑地說:「哎呀!你命中注定這一生會有五次戀愛的,真正的那次戀愛是在二十五歲呀。」這是一種暗示技術,讓孩子被早戀限制了的感覺擴展到未來,女孩想到這次戀愛並不是她愛情的全部,就會重新去考慮自己當前的利益。如果她覺得這個男孩就是她的一輩子,就容易甘願付出更多。除此之外,也會常常改譯孩子戀愛的真實意義,說「你對那個女孩的喜歡是為了挫敗你的母親」,或者「為了完成你與母親的親密分離」,或者說「你得不到母親的關注在尋求社會補償」,等等。這些說法會沖淡孩子愛的意識,打壓他的性意識成長,讓他重新審視,把關注放在母親身上。這都是心理干擾技術。當然,這樣做可能會違背心理學關於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原理,不過考慮到當事人重要的利益——學習,心理理論是微不足道的。心理醫生對不同的情景會有不同的心理策略,束手無策的父母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推薦閱讀:

奇門法竅 18、卷四 奇門占斷
卷下 18、一草一木皆有理
18、這世代的需要
說人話 講二十四史【西周篇】118、偽裝
(12)子平真詮18、四吉神能破格

TAG:親子關係 | 親子 | 關係 | 17、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