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心目中的二戰

看啊,德國人心目中的二戰:一個人的德國二戰片二十大經典看啊,德國人心目中的二戰:一個人的德國二戰片二十大經典笑獨行編評 笑獨行按:本帖系根據在下個人知見德國二戰題材經典故事片精心選訂編評而成,旨在讓看厭了大話版美國二戰片和政治版斯大林時代蘇聯二戰片的同好在觀賞二戰題材經典電影時多一種選擇、換一種口味,同時以歸納為整理、以推薦為盤點。冒「二十大」之名,實以在下個人心目中的經典為歸。歡迎同好批評指教。1. 《從海底出擊》(Das Boot,潛艇風暴、特種任務,西德,1981)海戰題材經典。六集電視電影。沃爾夫岡?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作品。故事改編自兩艘德國U型潛艇的作戰經歷。1942年,在盟軍逐漸取得大西洋控制權後,一艘曾經被盟軍視為海洋噩夢的德國U型潛艇奉命前往北大西洋海域搜索並摧毀英國商船……任務完成後,又帶傷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執行新任務……一種悲壯的失落:即使在盟軍驅逐艦攻擊下不幸中彈、坐沉海底後亦得以大難不死,卻在返航慶典中被盟軍飛機擊沉在船塢里。奧斯卡六項大獎提名。

2. 《斯大林格勒戰役》(Stalingrad,德國、瑞典,1993)德國導演約瑟夫?維爾斯麥爾(Joseph Vilsmaier)代表作。1943年,從義大利戰場被派到蘇聯戰場的德軍小分隊經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漫無邊際的雪原就是德軍官兵的墳墓。未見德軍與蘇軍的正面對峙而慘烈、慘淡之情瀰漫熒屏,揮之不去。 3. 《鐵十字勳章》(Cross of Iron,德國、英國、南斯拉夫,1977)硬派經典戰爭片。美國導演山姆?佩金法(Sam Peckinpah)唯一戰爭題材作品。在充滿血腥、暴力的戰場上展現人性的高潔與卑污。1943年的歐洲東線戰場,在德軍上尉心裡象徵最高榮譽的鐵十字勳章在厭戰老兵眼裡卻一錢不值,他們之間的較量既是德軍官兵中兩種心態對立的白熱化,也暗示了戰爭的終極走向……詹姆斯?科本等主演。

4. 《午夜守門人》(The Night Porter,狂戀、魂斷多瑙河,西德,1974)義大利女導演莉莉安娜?卡瓦尼(Liliana Cavani)備受爭議的代表作。1957年的維也納,作為著名歌劇指揮家夫人的女主人公無意中認出賓館的夜間守門人竟是戰時虐待過自己的德國納粹集中營軍醫,肉體受虐的痛苦至此化作靈魂求救的亢奮,使她莫明其妙地投向夜間守門人極度危險的懷抱……戰爭與性不可磨滅的肉體記憶,觸及了一個隱藏於女人內心的隱秘世界。 5.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西德,1979) 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代表作。一位美麗而性感的德國女子在德國戰敗前夕結了婚,她的悲情故事即由此開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傑出成就獎、讀者評審獎等三項大獎。6. 《憂鬱的星期天》(Gloomy Sunday,黑色星期天、狂琴難了、布達佩斯之戀、愛與死之歌,德國、匈牙利、法國,1999) 根據德國作家暢銷小說改編。一首有自殺聖曲之稱、被藝術家們廣為演繹的曲子背後的唯美悲情故事。善良的猶太裔酒館經理及其美麗的女助手以及憂鬱的青年作曲家,布達佩斯一個三人行美好生活組合在匈牙利淪陷後被外來的第四者——戰前的德國商人朋友、戰時的德國納粹軍官——所摧毀。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項大獎。匈牙利影壇美女艾莉卡?瑪洛茲珊(Erika Marozan)等主演。7. 《莉莉?瑪蓮》(Lili Marleen,西德,1981)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作品。一首響徹二戰戰場的歌曲背後的世俗浪漫故事。歌曲彷彿訴說著戰士對情人的懷念,充滿頹廢而感傷的離愁別緒,因此深受二戰時期交戰國雙方年輕官兵喜愛。8. 《第九日》(The Ninth Day, or Der Neunte Tag,德國、盧森堡,2004)根據盧森堡天主教神父日記體小說改編。1942年,被關在納粹德國達紹集中營的盧森堡天主教神父為期九天的「假期」。納粹德國的新宗教政策與天主教教會的兩難處境,天主教神父的神聖信仰與世俗感情,生命、自由與信仰、良知之間的鬥爭……9. 《帝國的毀滅》(Der Untergang, or 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覆滅,德國,2004)與《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2005)並稱為德國「終戰三部曲」的希特勒二戰傳記片。奧立弗?海施貝格代表作。希特勒最後的女秘書回憶第三帝國最後的日子:當柏林已經變成戰爭前線,當狂人已經變成精神病人……帝國的黑夜也就無可挽回地降臨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忽喇喇、昏慘慘,蘊涵德國人最深沉的痛苦與反思。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10. 《玫瑰圍牆》(Rosenstrasse,羅森斯查塞街、羅森斯塔塞街的女人們,德國、荷蘭,2003)猶太人題材經典。德國女導演瑪格雷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代表作。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在德國老婦記憶中塵封的黑暗年代,在雅利安女人身上透現的人性光輝……1943年的柏林,雅利安女人群體在她們的猶太丈夫被捕後堅持做猶太人的妻子、向蓋世太保抗議、千方百計救丈夫並奇蹟般獲得成功的故事。影片波瀾不驚而令人沉浸,具消融胸中塊壘之功,其間具有德國貴族血統的女主人公的高貴氣質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11. 《橋》(Die Bruecke, or The Bridge,最後的橋,西德,1959) 1945年,歐洲戰爭末期的德國小鎮,七位為「保家衛國」而應徵入伍的迷茫少年的乖舛遭遇:好心的長官讓他們留守一座似乎並不重要的橋,但美軍的坦克卻意外地出現在橋邊並試圖通過……七位少年最後只有一位得以倖存。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笑獨行按:或有混同於南斯拉夫電影《橋》者。)12. 《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索菲?斯庫勒:最後的日子,德國,2005) 與《帝國的毀滅》(The Downfall,2004)、《希特勒的男孩》(Napola、2004)並稱為德國「終戰三部曲」的德國民族女英雄故事。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作為反希特勒秘密組織成員,女主人公的弟弟決定冒險前往慕尼黑大學派發傳單,結果導致了三個人被捕。在不得不供認「罪行」後,面對納粹法庭走形式的死亡審判與蓋世太保審訊官的同情建議,女主人公決絕地堅持著自己的信念……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最佳女演員兩項大獎。(笑獨行按:衝動與勇敢使20歲上下的熱血青年不得不面對他們難以承受的無謂犧牲。)13. 《極地重生》(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 or So weit die Fü e tragen,德國,2001)感天動地、閃耀人性光輝的戰俘逃亡題材經典。根據德國作家暢銷傳記小說改編。自由與愛遠在三年14000公里之外。1949年到1952年,戰後被蘇聯軍事法庭判處到西伯利亞東部勞改25年的德軍少尉幾乎沒有成功希望的孤身搏命大逃亡……然而,胸懷悲憫的好人(包括投懷送抱的愛斯基摩年青寡婦)、不可思議的好運(包括一路追捕他到伊朗邊境的蘇軍上尉在最後時刻對他網開一面)和堅強的求生意志卻最終成全了他。邁克爾?曼德爾、伯哈德?貝特曼、艾琳娜?帕塔瓦等主演。米蘭電影節最佳男主角。14. 《德累斯頓的悲劇》(Das Drama von Dresden, or The Drama of Dresden,空襲德累斯頓,德國,2006)戰爭愛情題材經典。上下兩集電視電影。1945年,盟軍轟炸德累斯頓前後,被德軍擊落的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機組成員倖存者在逃生中遇到了青春甜美、豐滿多情的德國女護士,由施以援手到萌生愛意,即將訂婚的德國女護士開始在兩個男人之間徘徊……15. 《裸露在狼群》(Nackt Unter Wolfen, or Naked Among the Wolves,東德,1963)集中營與猶太人題材經典。1945年歐洲戰爭結束前夕,位於德國魏瑪附近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波蘭囚犯和共產黨地下組織與德國納粹黨衛軍之間以爭奪一位可愛的猶太小兒為導火索的戰爭。莫斯科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6. 《鐵皮鼓》(The Tin Drum,or Die Blechtrommel,錫鼓,德國、法國、波蘭、南斯拉夫,1979)荒誕、殘酷的超現實主義怪味豆,戰前與戰時德國社會風俗畫。根據西德作家同名經典小說(「但澤三部曲」其一)改編。1927年到1945年的德國邊遠小城,由兩男一女三人行產生的三歲幼兒在目睹成人世界的邪惡和醜陋(充滿性罪和政治謊言)後不想長大、結果停止長高直到20歲的故事,旁及三歲幼兒整個家族的乖舛命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7. 《無處為家》(Nirgendwo in Afrika, or Nowhere in Africa,何處是我家、情陷非洲、非洲的天使,德國,2003)很文藝的猶太人題材經典。根據德國女作家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1938年至1946年,正確地選擇了以永遠晴朗的肯亞為避難所的德裔猶太人三口之家的難民生涯,其間伴隨著漂亮、聰明的小女的身心成長和年輕、俊美的夫妻的精神與情感成熟。他們留在德國的親人都在那場戰爭中罹難了,而他們則在戰後經歷了在故土與肯亞之間作出選擇的痛苦……小小女人的視角。朱莉安?科勒(Juliane Kohler)、米勒?尼尼茲(Merab Ninidze)、莉?庫卡(Lea Kurka)等主演。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德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18. 《兇手就在我們中間》(The Murderers Are Among Us, or Us Die M?rder Sind Unter Uns,我們中間的兇手,東德,1946)  民主德國第一部故事片,關注戰後納粹戰犯逃脫懲罰問題。戰後,曾被迫在納粹集中營里擔任軍醫的醫生回到已成廢墟的柏林,負罪感使他開始酗酒,而當他發現頗有名望的工廠主竟是雙手沾滿波蘭人民鮮血的納粹軍官時,仇恨又使他圖謀槍殺工廠主,然而,已經愛上他的集中營女難友卻在緊要關頭制止了他……據說在劇本初稿中,醫生是擊斃了工廠主的,後來根據蘇聯有關方面意見進行了修改,理由是不宜宣傳自行裁決。(笑獨行按:或有混同於德國1931年上映的《M就是兇手》者。)19.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or Elite Für den Führer,精英教育,德國,2004)德國人審視二戰的新視角,與《帝國的毀滅》(The Downfall)、《希望與反抗》(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並稱為德國「終戰三部曲」。黑暗年代納粹少年的人生追求與思考。1942年,出身於工人家庭、因在拳擊方面擁有天賦而被納波拉(Napola)軍事寄宿學校破格錄取的17歲少年在接受魔鬼式、非人道的納粹精英軍事訓練過程中所經歷的理想幻滅和心靈救贖,其間穿插他與善良、敏感的高官之子跨越社會階層的同性情誼。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德國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 《尋找扎克》(Alles auf Zucker,德國,2004)戰後德國第一部猶太人題材輕喜劇。對於戰後半個多世紀猶太人生存狀態和猶太教傳承狀況的思考和諷刺:圍繞著母親的後事和遺產,四十年不相往來的兩兄弟及其家眷上演了一出為老不尊、兒女亂倫、為財和解、百無禁忌的鬧劇和活劇。希特勒沒能滅絕猶太民族,而猶太民族卻在戰後半個多世紀中不斷地自我滅絕著……德國電影洛拉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劇本等六項大獎。 笑獨行註:以上20部德國二戰片經典國內均可見DVD影碟。本帖所據電影資料截止至2006年12月31日。 4、◎譯  名 午夜守門人◎片  名 TheNightPorter◎年  代 1974◎國  家 義大利/美國◎類  別 犯罪/劇情/愛情◎語  言 英語/義大利語◎字  幕 中文◎IMDB評分6.6/10(1,498votes)◎IMDB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71910◎文件格式 RMVB◎視頻尺寸 800x432◎文件大小 2CD◎片  長 01:57:28◎導  演 LilianaCavani◎主  演 夏洛特·漢普林CharlotteRampling      DirkBogarde      PhilippeLeroy      GiuseppeAddobbati      IsaMiranda      NinoBignamini      MarinoMasé      AmedeoAmodio◎簡  介《午夜守門人》作為影史上著名的作品,雖然經過時間的洗滌,但70年代義大利導演LilianaCavni的這部獨特作品依然散發出人性的光輝。儘管影片引起紛繁的爭論,儘管畫面也許算不上凄美,情節也不浪漫,但影片用人性的鏡頭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用犀利的鏡頭和氛圍真實地重現了邊緣人物的內心世界。受難之美——關於《午夜守門人》作者:蘇七七一切是從單簧管的低訴開始的。非常悠揚的一個樂句。明凈,明亮,但帶著難言的憂愁。一個人從深藍的天空下,深藍的街道中走過,走進一家旅館,夜色漸深。他是一個夜間守門人。《午夜守門人》講一個奇特的故事。集中營里的看守與囚犯,在施虐與受虐的關係中產生了奇異的愛。他們在戰後相遇,當年的小女孩露齊婭成為一個指揮家優雅美麗的妻子,來到維也納出席參加音樂會,而納粹軍官馬克斯則是他們下榻的旅館的守門人。於是十幾年前的一幕幕開始重映,露齊婭陷入了痛苦的選擇之中。她是選擇回到過去,還是選擇忘記過去?她象是服從命運的安排一樣,服從著自己的身體與情感,她沒有跟著丈夫去柏林,而留在了維也納,搬進了馬克斯的家。現在,馬克斯的家成為一個現實之中的「飛地」。露齊婭可以向警察告發馬克斯,她沒有,馬克斯可以把露齊婭交給他所屬的秘密組織,他也沒有。——正義與邪惡好象在這裡退場了,善惡邊界模糊,它們都是制度,都是規則,而他們退守在「飛地」之中,僅僅憑藉身體與從身體中生出的愛生存。而這種愛,大體上屬於制服虐戀的範疇,馬克斯是施虐方,露齊婭是受虐方。他過去是她的看守,現在還是。這種虐戀是在集中營里產生的。就是說:一種制度把一類人的權利完全剝奪,使一個人可以對另一個人無所不為。在這裡,我得做一個假設:馬克思與露齊婭都可能有先天的虐戀傾向,這種傾向在這個環境中得到了培育與發展。他們在納粹制度之內進行虐戀的種種嘗試,虐戀的暴力在形式上與納粹的暴力是一致的,但在內里,卻還是有不同。他們相愛。他們之間暴力有一種儀式性,通過儀式的審美來達成快感。比方說那個最挑戰人類道德禁忌的鏡頭:露西婭的手被綁縛在身後,馬克思將兩根手指插進她的嘴裡,模擬口交。——這個鏡頭很難說有什麼實際上的暴力傷害,但是儀式性非常強,儀式強化了暴力程度(這個可能要通過感受力與想像力),在較輕的實質身體損害的同時帶來更大的快感。虐戀儀式是一種把暴力抽象化的藝術,所以在某個程度上,它與其它諸種藝術形式有隱隱相通之處。幽暗的劇院里,露齊婭與馬克斯互相窺視,莫扎特《魔笛》為集中營中一幅幅虐戀場景做著伴奏。——那些場景,幾乎也是優美的。他給她穿上一件粉紅色的薄紗衫,她是他的小女孩。在《午夜守門人》中,擁擠著音樂、舞蹈與戲劇。導演是用這些藝術為虐戀做著隱隱的辯護嗎?也許弗洛伊德一點說,藝術是力比多的升華,虐戀是力比多的排演,兩者有著氣息上的相通之處。影片中有一個男性舞蹈家。——我一直沒有太明白他到底是納粹還是猶太人。開頭有一個場景是他在集中營里為納粹軍官跳舞的,後來他又成為那下地下審判小組的一員。這個人就有一種純身體、純藝術的氣質。他對於政治、對於道德似乎全無所感所知。這當然也是一種危險。——看《午夜守門人》會有一種不安感,不僅僅來自虐戀帶來的不道德感,而且來自絕對主義的藝術至上。它淡化了在相對語境中的正義與邪惡的區分,露齊婭與馬克斯之間的虐戀可以是他們的自我選擇,但是集中營不是人類的自我選擇。虐戀的發生,按照李銀河在《虐戀亞文化》中的說法,很重要的一點是其中的遊戲性,露齊婭與馬克斯在集中營里做著一個小遊戲,但集中營不是一個遊戲。露齊婭與馬克斯的遊戲是在一個悲劇的內部產生的小小的抒情劇,他們通過強調形式,強調審美,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無言的愛,在一個巨大的痛苦內部製造個人的快感,這個快感是通過一種疏離躍出於現實的。是在觀照與想像中產生的。——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想到王小波,他的《東宮西宮》,也是在制度的內部嘗試肉體的引誘與起義。露齊婭與馬克斯之間很少說話,他們不太需要語言。他們回到身體,體驗痛感的弓與快感的弦拉過時肉體的噝噝的顫抖。而露西婭,當年的小女孩,用一具小女孩的純潔無瑕的身體,純潔無瑕的眼神,把所有的痛感與快感到提升到了神靈之境。——她彷彿是祭壇上最美麗最無辜的羔羊。她徹底地領受著可能有的一切命運,不做任何的反抗。她的目光如此澄澈,不象是在做愛,象是在生與死、痛與愛、神與人之前做一個證明。她象是一塊明礬——把所有東西都濾凈了,她發出溫柔而明亮的光。這部電影為什麼能產生一種「合理性」,很大的原因在於演露齊婭的女演員夏洛特·蘭普林。她有一種受難的美。她的面部線條非常潔凈,身體瘦弱,背部看得到清晰的蝴蝶骨。她的美一點也不性感,她的身體把肉體解釋得多麼精神。而她的眼神解釋了她內在的痛苦與茫然。十幾年後,重遇馬克斯。她陷入了回憶之中,這種回憶讓她害怕,可又讓她忍不住想重溫。——現在她是一個女人,一個凡人,但那個時候,她不是,她象是受著苦難的上帝的女兒。她象是終於輪迴到凡間的一道魂魄,可這道魂魄還想再去尋找前身,去找那件粉紅紗衫。馬克思又來了,他開啟了她的門,他們之間在侵犯,反抗,可這些倒象是心情緊張的互相確認,事情有沒有改變,在確認中前戲,終於深深地緊緊地擁抱,互相支撐著倒下。馬克斯說:「這不是一個色情故事,這是一個聖經故事。」聖經故事並不只是那一段《莎樂美》。他們雙雙逃離,在公寓里住下。她離開了他的丈夫,他辭去了工作。當然沒有未來,但在某一刻,他們只要愛。這時候,痛感與快感的交織著的主題開始變奏,問題發生了轉移。愛情到底需要什麼?這個從虐戀開始的故事,性與暴力卻漸趨於無,但氣氛卻越來越慘烈。露齊婭與馬克斯之間的愛情,是從身體開始的,他手中的探照燈下,她的清白瘦弱的身體。在愛情中,不管藉助多少想像,身體也總是要在場的,是基礎,也是依據。身體之愛是一切愛的根本。——從身體的角度來說,這一具與那一具可能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身體之間建立起來的感受與記憶是個體的,不可取代的,因為這個體性,所以個體的情感從中萌生,有了溫柔深切的愛。而與身體相關的是生死。身體是有限性,註定了個人的有限性。人之間,不可能總在做愛,總在愛——大島渚甚至用他的《感官世界》,做了一次嘗試。在一個社會中,身體不單單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機制中,才可以得到存在。比方馬克斯,他總是穿著制服,制服把他定位在一個社會角色中,給了他生存的可能。而當露齊婭與馬克斯決意要離開這個社會,不服從這個社會從兩個方面加給他們的壓力時,他們也就註定,要作為叛逃者受到制裁。這個制裁很簡單。切斷食物供給。——食的需求相對於性的需求,是更為根本的需求。在這裡,影片把這兩個人逼上了一條懸崖。他們還能相愛嗎?如果他們的身體在衰退之中,如果他們連身體都沒有了。影片的最後一段,氣氛真是慘淡。露齊婭躺在床上,象是哪裡有了一個漏洞的塑料小人,生命一絲絲地散發掉。吃果醬的情節成為最後的一次歡愉,他們借著最後的果醬,做了最後一次愛。他們多麼悲慘,他們只有忍受,他們互不怨尤。這是他們的命運。——這是真正的愛了。在虐戀的伴侶之中,因為需要更多的親近感、信任感,他們的愛也投入得更多,他們絞在一起,不可分離。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露西婭躺在床上,容色平靜,幾乎還有一絲慘淡的微笑。她這樣子躺著,這樣子的神色——幾乎又回到了她的前身,那個受難的上帝的女兒的樣子。不過在經歷了迷亂與決絕之後,她的眼神不是純然的澄澈,而加了一層忍耐的釉色——一個人忍受了足夠多的東西,難免會有這麼一種神情。過去,她是沒有選擇的,現在,是她自己的選擇。她沒有辦法背叛自己,就算去死。電話線與電源線也被剪斷了。他的手被打傷,纏著骯髒的紗布。他們的「飛地」裡頭一片狼籍,他空身胡亂穿著一件毛衣。——這個穿著制服的,他的小女孩的主人,眼看著他的世界,他控制得嚴整、清潔的世界終於坍塌了,黑暗了。他原來是能夠在制度的內部找到「教堂老鼠」一樣的生存方式的,但他處在這樣大的,外部與內在的分裂之中,他是一個痛苦的人。他跟那個女人解釋:「她愛我。她還象以前一樣對我。我非常愛她。」能夠因為這個理由,走向死亡。也許還是一個可以推理的最好結局。他穿上了納粹軍服,給她穿上新買的粉紅紗衫。他們攙扶著走下了樓,走向死亡。——這是一切的開始和結束。是命運。《午夜的守門人》為我們開啟了一道命運與人性的幽暗的人,給我們看他的深淵中的天使,然後,走向死亡。槍聲響了。深藍色的大橋,晨曦升起。夜觀《午夜守門人》  1957年,當年從納粹集中營里倖存下來的猶太姑娘露西亞跟著指揮家丈夫巡迴演出,從美國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在下榻的酒店,露西亞非常震驚地發現,酒店的夜班門房就是當年集中營里的納粹軍官馬克斯。在集中營里,露西亞是馬克斯的性奴,但同時也是他的情人。馬克斯也發現了面前的這個貴婦人正是自己一直不能忘懷的露西亞。他趁露西亞丈夫前往德國法蘭克福期間,來到露西亞的房間,與之重合,隨後將露西亞轉移到自己的公寓。露西亞丈夫因為妻子失蹤報警。馬克斯所屬納粹餘孽小團體也在尋找露西亞,欲將之幹掉,因為她是揭露納粹暴行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證人。馬克斯拒絕向同夥交出露西亞,也不能向警方求援。他和露西亞被困在公寓里,食物一天比一天少,體力也一天比一天消耗得厲害。最後,走投無路的兩人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逃出公寓,但雙雙被納粹團伙擊斃。    這部在當代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品,直到最近才在碟市上搜到。作品的確不錯,不負其二十多年來的藝術聲譽;內容也很複雜,當年的種種爭議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成立,並且仍就無法判斷孰是孰非。     與羅曼.波蘭斯基的《處女之死》相比,《午夜守門人》同樣涉及納粹迫害對人性心靈扭曲殘害的內容,《處女之死》中女主人公通過自己的機智使戰犯最終被繩之以法,而《午夜守門人》出人意料的是被迫害的女主人公竟然和納粹戰犯深情不渝。     女主人公露西亞14歲時被關進集中營,由於美貌她被納粹軍官馬克斯看中,於是他使用各種方法對她進行虐待,或是拿她當活靶子練習射擊,但又滿懷憐惜地親吻她傷口上的淤血;或是用鐵鏈把她綁在床上來喚醒她的性意識,對她進行種種的訓練和培養。     義大利女導演莉莉雅娜.卡瓦尼的態度還是相當明確的。她對馬克斯這個人物描述的輪廓很分明:殘暴、變態、陰鬱。他對露西亞的情感,不是愛情,而是一種佔有和把玩的情感,只是這種情感的強度很大,大得有點像是愛情了。而露西亞這個人物,在她身上沒有受害者的仇恨和羞辱。她非常恍惚,在恍惚中迷戀著一種被損害被虐待的病態的快感。     做為一部1974年的作品,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說,這種東西,只有不明是非不辨正邪的女人才會拍得出來。     女人是否就真的不明是非不辨正邪?這當然是謬論。但女人在面對一個問題,特別是情愛問題上,很容易致力於情愛本身而漠視其他,甚至,漠視根本,這種例子也是不罕見的,比如,張愛玲之於胡蘭成就是如此。     影片通過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揭示了主人公內心王國不為常人所知的神秘與複雜。在長期的恐懼和被虐中,露西亞對馬克斯形成了深深的依賴,一種充斥傷痛和溫情的回憶幾乎佔滿了她的生命。她在擺脫這種回憶的同時又對其深深的眷戀,似乎到了咀嚼痛苦才能減輕痛苦的程度。蒼白冷漠的外表是她被馴化的象徵,但岩漿般一觸即發的熱情隱藏在深處,雖然這種熱情更多的是來自性的火焰。

10、看到一篇關於《玫瑰圍牆》的影評,忍不住也來說一兩句。Rosenstra?e 是這部影片的原名,直譯應為玫瑰大街。其典故是二戰後期,德國政府突然撕毀原先的承諾,將當時生活在柏林的猶太人逮捕並集體關押在一個修道院中準備送往集中營。而這些猶太人的德國妻子們則自發地聚集在關押地所在的玫瑰大街上進行抗議示威。《玫瑰圍牆》從猶太人的德國妻子的獨特視角入手,向觀眾呈現出一個可能會因為《辛德勒的名單》或《鋼琴師》的光環而被忽略的特殊群體——在納粹德國統治下的猶太人的德國配偶。導演沒有刻意去渲染所謂的「大義」或「慈悲」,女人們直抒胸臆的吶喊:「把我的丈夫還給我!」代表著普通民眾對正常生活的嚮往。女主角萊娜絲毫沒有覺察到她的拜訪者是與她一同矗立在凄風苦雨的玫瑰大街上並最後受她撫養的猶太小女孩的後代,當被要求重新描述那段歷史時,她並沒有以過去的事迹進行邀功。對她而言,往事猶如親手釀製的酒,數十年後再來品味,沒有故作姿態的眩目包裝,卻有一段沉重歷史所帶來的苦澀和相濡以沫的甘甜。即便在戰後,她也沒有將營救自己丈夫和其他猶太人的行為作為資本來追求榮耀,我們看到她只是依靠猶太慈善團體的資助而平凡地生活並甘之如飴。導演似乎有意避免為人物套上英雄的花環,而以夫妻深情對霸權的直面來含蓄地表達人道主義的潤物細無聲,而正是這種低調姿態的呈現使影片擁有一種獨特的感人之處。在荷槍實彈的士兵面前,婦女們在堅韌的支撐後面仍然是脆弱的生命。一觸即發的機槍讓人疑問所謂「人性的光輝」在暴力面前是否真有能夠扭轉命運的感化力。影片的發展讓人覺得,一個在歷史上惡行滔天的政府對自己人民的權利仍然懷有一定的尊重。而正是因為這種尊重使得子彈最終沒有從槍膛射出,被關押的猶太人也終於回到了妻子們的懷抱。如果一個執政黨不想改變獨裁的狀態,那麼至少也該對人民的權利多加尊重,否則就連納粹都不如了——這是我看完影片的另一個感想,雖然有些滑稽。
推薦閱讀:

德國人的嚴謹
禮儀文化 之 去德國人家做客
希特勒到底是奧地利人還是德國人
德國人竟這樣說:全世界都應謝謝中國的真正原因 - 新聞 - 加拿大華人網 - 加拿大華人門...
德國人的特點

TAG:德國 | 德國人 | 人心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