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 | 兩宋權貴爭相追逐的小碗到底牛在哪裡?
盞,早就已經是一個不再被人經常提起的詞,如同它所指的器物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再被人使用一樣。建盞的鼎盛時期是在宋朝,終南北兩宋之世,建盞一直是飲茶器具的極品,貴戚權門競相追逐,文人雅士吟詠把玩。而實際上從元朝開始,建窯就逐漸冷清,至明清時期,建窯就幾乎為人所遺忘。原因何在呢?先從建盞的鼎盛時期說起吧。
北宋皇宮後苑太清樓垂拱殿,宋徽宗設宴招待權相蔡京,內府珍藏的酒樽、寶器羅列開來,酒後徽宗親自點茶,點茶只用清泉、建盞、幾餅團茶,簡單得似乎與環境有些許的不諧,但是這風雅茶事,主客蔡京瞭然於胸,諸般器物也早已熟悉。那黑里透青的茶盞和餅狀團茶,都來自蔡京的家鄉——建溪。建盞之釉色青黑,如江海凝結,浮光閃動,卻又深沉穩重。
宋代 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瓷器有史以來,唯有在宋代,一大名窯只燒一器,這就是建窯(並不絕對,但與建盞相較,盡可忽略)。建窯基本上只出產黑釉茶盞,但就是這單一的黑釉茶盞,卻在人工之精造化之巧的共同作用下,幻化出萬千華彩,無盡之美,成為鬥茶茗戰之利器,為當世所珍,並被皇家推崇,因而帶動當時諸多窯口競相仿造。
全國三分之二的窯口出產黑釉茶盞,北方的定窯、磁州窯、耀州窯,南方的吉州窯以及福建其他地方窯均有類似仿製產品,並用各種方法模仿兔毫紋、油滴紋,但建窯之美,始終不可企及。建窯出產的各種斑紋的黑釉盞,一直被茶人視作珍寶。建盞看似普通,然則單純不單調,樸素不粗鄙,禁得住時時細品,耐得了日日把玩。
觀復貓屋純手工建盞鷓鴣斑
然而飲茶方式的演變使點茶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到了明朝,點茶最終為沖泡茶所取代。點茶的失勢也導致了建盞的式微,隨著建窯逐漸改燒青白瓷,黑釉建盞的爐火在明代終至熄滅,曾經被上至皇帝,下至引車賣漿者流珍愛的建盞,就這樣在歷史中悄然隱身。
可以想見,離開了鬥茶的一隻只名貴建盞,紛紛在酒肆中、筵席上、湯盆邊粉身碎骨,隨後被棄之溝渠,煙消雲散。到明朝朱權著《茶譜》時,是這樣闡釋建盞的:「茶甌,古人多用建安所出者,取其松紋兔毫為奇。今淦窯所出者與建盞同,但注茶,色不清亮,莫若饒瓷為上,注茶則清白可愛。」
↑觀復貓屋建盞→純手工藍兔毫
盞這之後則是明清以來的青花瓷茶具盛行於世,紫砂茶壺也獨領風騷,至今猶盛。而建盞則真的就消失在漫漫的歷史塵埃之中,只是偶爾會從典籍里看到它的影子,抑或在古董店內泯然於瓦罐瓷盤間,待價而沽。至於喝茶,早已與它無關。
觀復貓屋純手工建盞金油滴
不知算是幸運或是不幸,東鄰日本仰慕學習中華文化的同時,也繼承了點茶這種風雅之事,並逐漸在日本形成一種近乎宗教的「茶道」,而建盞,在彼處仍然是茶道的主角,且由於中國建窯的停產,使存世之盞盡數成為絕品。而在日本流傳至今的建盞精品,大多數已高踞於各大美術館的展位上,供人瞻仰,更有名品被列為國寶。
純手工 建盞 銀油滴建窯的爐火重燃,得益於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富足使得傳統的飲茶風習重新紅火起來,文化的復興也讓人們開始重視自己民族的文明以及各種傳統習俗。建窯遺址大量兩宋遺物的出土,也促進了其在飲茶愛好者中的流行。由於建盞的紋樣是在高溫窯火中,因釉面自然流動而形成的花紋,所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隻,每隻盞都是孤品,都值得品讀、把玩、收藏。
數百年間,建盞失而復得,窯火重生,是建盞的幸運,也更是今人的幸運。無論是否懂得欣賞,建盞又回到我們的視野之中。至少在我們欣賞宋詞文章之時,可以捧一隻同樣精彩,同樣來自宋朝的建盞,啜一口清茶,文脈不絕,盞亦如是!
推薦閱讀:
※揭秘中國第一風水寶地,帝王權貴為此擠破頭,結局令人沉默無語!
※辜鴻銘為何敢對權貴不敬?
※左腳有痣代表著權貴
※眉骨印堂凸起面相:權貴的把握者
※中國是怎樣落入權貴資本主義陷阱的